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 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①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②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③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 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 识论。 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 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 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 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 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 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 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 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 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 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 4.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 科学抽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 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 关键环节,它表现在科学术语、科学符号 与思想模型的使用中。
• 科学思维的形式主要有:
• 1.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概念思维是通过概 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 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
• (2)科学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循环—科学事 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同时科学事实 必须通过科学概念的描述才能成立。
• (3)现代科学讨论的科学事实并非全由感 觉器官发现,存在着理论预见在先,感官 感知在后的情况。
•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 (1)个别性。科学事实必须是单称陈述或 命题
• (2)重复性。可重复检验,这是最根本的 特点


• 第二节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 的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至 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 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 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 一、科学的本质
• 1、什么是科学
•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 观察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 留心意外的事件。科学史上有时意外观察 到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
• 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 感性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进行的,因此观察与实验须坚持客观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科学的观察是主体―仪器―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在微观领域中原则上不可能排除 仪器干扰,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仍然是必 须坚持的原则。
•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 • (1)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 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原始时代:天然工具、简单工具. 古代:手工工具,农耕工具.以手工工具为基 础的技术体系. 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 基础的技术体系.
17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 术体系, 其特点在于: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 先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电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 如与管理技术的综合.
26
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
把技术视作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个社会建 构。在这种观点看来,技术的产生、发展都受 到社会的制约,是社会价值最终决定了技术的 发展方向与路径。
27
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技术是一种认知形式或程序活动。因此,应 该把技术同人类的另一些知识形态如科学联 系起来加以考察
48
技术(价值)中性论
技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 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 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 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It is a poor carpenter who blames his tools Guns don ' t kill people . People kill people
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代价
生物学意义的代价与毁灭 人文价值的损害与非人化
47
工具主义与实在主义
工具主义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 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E. Mesthene :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 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 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 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与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指导。

本文将从科学观、技术观和创新观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与指导。

科学观的影响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观。

这种科学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指导。

首先,唯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研究中强调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倡导从实践中提出科学问题和对科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

这种科学观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科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次,辩证法科学观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观指导人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技术观的影响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理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是劳动力量和劳动过程的产物。

这一观点强调了劳动者在技术发展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技术的社会化与集体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往往被资本家垄断,马克思主义主张将技术变为社会的财富,实现技术的公有化和共享化,使技术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社会。

创新观的影响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启发人们要注重创新,鼓励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创新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科学本质的多维透视:
• • • • • • • • 1.体系化的知识 2.认识世界的活动 3.科学方法 4.科学的社会建制 5.科学是生产力 6.累积的知识传统 7.科学改变世界观 8.科学是一种文化
• 1.科学作为体系化的知识:
• 它以科学理论的形式出现,用文本记录下来,保存
在图书馆,通过传授得以继承发展。
区的郑女士实施了在下眼睑处注入金丝的“童颜祛皱” 医疗美容手术。手术后一个月左右,眼睛发涩、发痒、 红肿,并伴有头晕、头痛现象,眼睛底下还出现了几 个小疙瘩。 • 尽管郑女士随后在该院做了3次修补手术,但每次的手 术不仅让郑女士痛苦不已,而且眼部状况也仍然没有 得到改善。 • 在某医院拍片诊断后得到的结果更令人心惊:眉骨和 下眼睑处共有11根金属异物,如果要取出来,手术非 常复杂,因为需要开11个口子,而且由于不确定金属 物的性质,不能确保能将金属物取干净。即使取出金 属物后还可能会留下11道线形疤痕,发生塌陷。
第三节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 问题: •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 一、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学技术活动作了如下区分: • (1)基础研究 • (2)应用研究 • (3)技术开发或实验开发
• 技术并不是科学的应用或应用科学,技术在自身
的进化中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并区别于科学的知 识体系与社会规范。
• • • • • •
希腊语中最初没有“科学”一词 拉丁语scientia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英语science是natural science的简称 德语Wissenshaft指一切有系统的知识 古汉语有格物致知的说法 日本人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意为分科之学
• 不同人眼中的科学
• 科学变为常识 • Scientific的使用——传统的科学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二、技术的定义
广义定义: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按 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 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狭义定义: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 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 最终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三、技术的哲学思考
(二) 近现代技术哲学思想
1、技术乐观思想 1877年 德国的E·卡普 《技术哲学纲要》
2、技术理性思想
1897年 法国的A·埃斯比纳斯《技术的起源》 1954年 法国 J·埃吕尔 《技术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三)伪科学现象及危害
类型:
江湖术士型 商业骗子型 学术骗子型 政治骗子型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前期也叫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石里克、卡尔那普、罗素) 有意义的命题 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证伪

历史主义:a.库恩 范式 ; b.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逻辑实证主义
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 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 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 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 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 的统一。
社会与文化因素
2.社会建构论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 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 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 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 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 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 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 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 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技术自主论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 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 代表。
技术进化论
多样性:
19世纪早期的转臂电动机的工作方式与瓦特 摇臂蒸汽机的转动方式是同一种模式:
延续性:
技术演化的选择机制
经济因素
军事因素
(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 (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
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
科学增长的试错法
1.出现问题(现有理论有不尽人意的 地方) 2.猜测各种理论或作假设 3.从各种假设或猜测的新理论中筛选 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 4.新理论又被证伪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推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方法论不仅关注科学内部的发展,也关注科学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科学的社会化进程。
PART 0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挑战。 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类命运,引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变革,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其伦理道德 问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科学技术的 社会作用及其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后来的马 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点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 了自然观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 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现象的 解释也越来越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自然观的变革,使人们逐渐摆 脱了神秘主义和迷信的束缚,形成了 科学的自然观。
要点二
科学技术为自然观提 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观提供了科学 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 科学方法,人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 秘和规律,为自然观提供科学依据。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制约作用
伦理道德对科技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确保科 技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确方向并防止其被滥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准则,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和安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和贡献,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以及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科技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一方面,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文章也指出了在科技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的经验教训,展望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和运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其基本内容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技术科学:将基础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中间 环节;其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技术水平。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完整word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

(完整word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所谓科学技术观,即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我所认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根据中国时代要求和实践的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而在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表现。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经历了大跃进等活动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处于一1 / 4个止步不前、岌岌可危的状态。

而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地底泥平反成了工人阶级。

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

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推荐理由: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科研人员的必备观念。

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学校里的一名工科生,如果想在科技技术领域有所成就,必然涉及到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探寻。

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本章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思想指引,系统的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论,并对技术辩证性质给出了解答,这正是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所必备的人文知识素养。

马克思主义社会技术观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从事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研究生需要理性认清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解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才能解释在技术转移中的条件和限制。

2.认清技术的种种属性对于探寻科研大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课程之前,从没有这么认
真的思考过技术本质如何,总是模模糊糊的对技术概念有些似有似无的认知。

课程给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知世界,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技术本质的奥秘有那么多。

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中立性和价值性等等。

经典的论断,至今言犹在耳:我们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迎头赶上,重点跟踪,有所突破,同时又要扎实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包括做好重要的及细小的技术改良。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近代科学对目的论的祛除,遮蔽了事物的意向结构,导致了技术中立论,并且技术中性论是有局限的。

3.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要性日益突显。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体看法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中介来得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