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与配送》课程标准
《物流与配送》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物流与配送》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物流与配送基础和物流与配送过程中的提货、订货、发货、转库和结算等有关知识,为毕业后能从事物流组织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应达到“各工种的中级工及以上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
二、参考学时:72学时三、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物流与配送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1、能正确运用物流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组织施工;2、能正确填写一般物流与配送过程涉及到的相关资料;3、能合理安排、协调物流与配送的进行;4、能正确运用物流与配送中的各种知识能力进行实际操作。
5、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6、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7、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施工岗位对体质的要求。
四、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物流与配送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物流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将物流与配送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以及相关规范与条文循序渐进融于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项目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物流与配送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
通过技能的学习过程,来获取必需用的知识。
3、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专家对物流与配送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
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建立正确的物流概念,掌握物流概念理论,熟悉物流运输、配送管理方法及其具
体实施过程,掌握服务业务模式。
2、强化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加强对物流行
业的深刻理解,对有关物流配送的运筹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物流设计、相关管理机制
和物流贸易及经济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入的认识,准备进入物流行业从业人员。
二、课程内容
1、物流概念理论:本课程主要涵盖物流管理的内涵、定义和特点等,以及物流管理
的体系结构,主要活动,关联分析,网络解析,辅助决策,战略决策和项目管理技术等内容。
2、物流运输管理:本课程将按照运输技术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讲解物流运输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的科学阐述和运输货物的配送和管理模式,以及仓库运作模式和运输订单的
参数控制管理等内容;
3、物流配送管理:本课程将对物流配送策略、总体物流系统设计、车辆调度算法、
自动确认报表系统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培养学生对物流业务管理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的
熟悉程度。
4、物流服务业务模式:这是目前物流行业所采用的模式,也是物流模式中运用最多
的一种模式。
本课程将对物流服务业务模式的概念、特点、方法、优势和缺点等内容进行
讲解,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技术和企业文化指导,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物流服务新人。
《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配送管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80制定时间2015年5月制定人张玉巧审定人一、课程概述《配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配送作业流程和配送中心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配送作业操作和配送中心管理工作做好岗位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工作。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特别对配送领域需求的采购、验货、仓管、理货、拣货、配货、调度及基层管理等岗位的人才培养有重要贡献。
二、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方法,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工作效果进行合理评价;(2)通过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1)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沟通;(2)培养学生树立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专业能力目标(1)会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订单处理作业、拣货作业、补货与盘点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与包装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2)会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要求选择和使用一般的搬运、拣选、分类、包装等物流设备,合理地完成配送工作任务;(3)会选择合适的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熟悉配送作业与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设备;(4)会通过对工作效果的评价与分析,提出改进策略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现代物流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商品学》、《物流市场营销》等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必要基础。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此同时学生正在学习《货运与保险实务》、《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和本课程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本课程还为此后学生将要进行的《物流综合实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运输管理》课程标准
《运输管理》课程标准课程学时数:54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物流管理专业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物流管理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
了解传统的五大类运输方式和国际多式联运等运输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同时结合物流行业的特点做了深化;掌握运输各环节业务流程、运输决策方法;了解物流运输相关组织之间的关系、影响物流运输行业的因素和物流运输业应关注的事项,理解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类型及其产生原因,明确了各环节中有关人员的责任,了解解决纠纷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掌握运输与包装、运输与装卸、运输与储存之间的关系,实施运输的合理化。
本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为3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供参考):表2.14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本课程应突出实用性特点。
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要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除课堂讲授外,要尽量增加习题和案例讨论的数量,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思维训练。
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34学时。
考核方式为闭卷总测验,2学时,考查范围为课堂讲授内容。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物流运输管理概论【知识点】认识物流行业,理解物流的定义、功能;熟悉各种运输工具的特点、性能、种类;掌握运输市场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运输质量管理相关知识;了解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物流和运输的关系,运输市场基本知识。
第二章物流运输方式及业务【知识点】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分类;熟悉各种运输方式的特征和优缺点;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业务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知晓各种运输方式的适合运输范围。
【教学重点】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三章物流运输决策【知识点】了解物流运输决策的过程,熟悉决策中的主要环节;学习并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运输服务商的选择等;掌握运输优化方法,特别是图上作业法、表上作业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课程标准1.前言1.1 课程性质课程地位:《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主要功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严谨、认真、踏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能够适应物流行业工作操作时间;熟悉当地运输线路和运输市场供求信息;熟悉货物特性,具有货物配载和加固规划和设计能力;具有独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较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服从上级的安排,能够协助上级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企业管理基础》、《物流认知实习》、《经济法基础》、《经济地理》;后续课程有:《集装箱运输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物流》等。
1.2 设计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本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物流管理专业调研报告等。
课程目标定位:《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培养既有运输理论基础又懂运输操作流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本门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在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同时,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使学生掌握货物运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敬业等良好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为使学生掌握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相关技能,本课程以运输业务流程为主线,依据不同货物的运输业务流程进行教学模块和任务设计。
全课程共设置8个教学项目。
30个模块。
8个教学项目分别是物流运输市场调研、选择物流运输方式、确定物流运输企业与签订运输合同、货物托运和承运、货物运输组织、货物交付结算与运输商务管理、特殊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30个教学模块,其中项目一物流运输市场调研有:物流运输系统调研、物流运输市场调研、运输合理性调研;项目二选择物流运输方式有:熟悉各种运输方式经技术经济特征、熟悉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各种因素、掌握运输方式的选择方法;项目三确定物流运输企业有:签订运输合同、确定物流运输企业、运输合同内容认知与运输合同的拟定、运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与合同管理、项目四货物托运与承有:公路货物托运与承运、铁路货物托运与承运、水路货物托运与承运、航空货物托运与承运、;项目五货物运输组织有:公路货物运输组织、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水路货物运输组织、航空货物运输组织;项目六货物交付结算与运输商务管理有:货物交付与结算、运输商务管理、货物的装卸;项目七特殊货物运输有:危险货物运输、超限货物运输、鲜活易腐货物运输;项目八国际货物运输有:落实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与确定委托内容、货物交接缮制票据洽谈签订运输合同、运输方式和航线确定、到达交付等到模块。
《配送管理》课程标准(高职)
《配送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课程信息表表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含校外专家)二、课程性质《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配送作业管理的基本理论,训练学生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下,快速集货、拣选、配装、送货的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购买的需求,为后续课程及顶岗实习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如下知识:1、配送及配送中心的基本理论知识;2、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3、各类型配送中心配送作业的区别;4、成本与绩效优化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如下能力:1、能正确运用物流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组织施工;2、能正确填写一般物流配送过程涉及到的相关资料;3、能合理安排、协调物流配送的进行;4、能正确运用物流配送中的各种知识能力进行实际操作。
5、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6、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7、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施工岗位对体质的要求。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五、课程设计思路市场需求研究通过对乃至大西南地区物流的发展研究确立了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企业岗位需求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相关物流企业的研究确定了物流公司岗位分布,确定了《配送管理》课程培养的技能方向。
3.学情研究学习本门课程之前,物流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基础》《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掌握了有关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并对物流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些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运输管理》课程标准.doc
《运输管理》课程标准.doc《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标准1.课程名称:运输管理实务2.课程编码:2071010543.学时数:45学时;其中实训学时10学时。
4.学分:35.适用专业:物流管理6.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运输组织筹划能力,它需要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物流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为基础,也与学习《供应链管理》等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
7.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依据:本课程设置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市场调研和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运输岗位需求分析,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物流运输管理及相关岗位所需。
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与物流行业企业管理精英共同研究分析确定不同运输方式组织、运输管理、运输环境等典型工作任务,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本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传统学生学习行为,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本课程确定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设计思路,能最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达到本课程的目标。
项目设计思路:根据运输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及不同类型企业特殊性,确定八大典型项目,如不同运输方式、运输合理化管理、快递运输等。
8.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运输管理知识:掌握现代运输管理思想与方法;运输合理化规划;运输过程控制与评价。
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必须形成一定的技能与素质:具备不同运输方式的组织能力,如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及特快专递等;合理规划运输能力;运输管理能力等。
9.课程内容与要求10.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教材。
《物流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课程标准物流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介绍和培养学生对物流运作和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技能。
本课程将涵盖物流管理的基本原则、流程优化、运输与仓储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供应链策略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2. 掌握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生产、配送和售后服务等;3. 熟悉运输与仓储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包括货物运输方式选择、仓库布局和管理等;4. 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运用,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5.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策略,包括供应链设计与协调等;6.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安排1. 物流管理概述- 定义物流管理及其作用- 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2. 物流运作与优化-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生产与制造管理- 配送与运输管理- 售后服务与逆向物流管理3. 库存管理与仓储技术- 仓库的布局与设备选择- 仓储管理的优化与效率提升- 仓储安全与风险控制4. 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 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 电子商务与物流跟踪技术5. 供应链管理与策略- 供应链的概念与特点- 供应链设计与协调- 合作伙伴选择与关系管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和个人作业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活动和实践任务来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 个人作业(30%):综合应用课程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个人作业;3. 课程论文(20%):对某一物流运作环节或企业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并撰写论文;4. 期末考试(30%):对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六、参考书目1. 《物流管理导论》(李宁著)2. 《供应链管理与实践》(陈海平著)3. 《现代物流管理》(冯威著)4. 《物流信息系统与应用》(周国栋著)以上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标准,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对物流管理的原理和实践有全面的了解,并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免费下载】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四、课程性质:
《配送管理》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配 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使学生熟练地运用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理论完成配送 中心企业整个业务操作过程,达到我国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对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专业人才的相 关要求。
课程教学中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联系配送中心企业实 际工作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课程符合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 备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本课程的重点是配送中心的 功能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备货管理、分拣管理、配送与流通加工、包装管理、存储管理、装卸 搬运管理、送货管理、退货管理和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管理等操作。
型选择相应作业流程的能力 中心管理的基本工作
5
配送中心作业 能够掌握配送中心组织结构 了解进行配送中心设计的基本内
流程
的设计及配送中心组织结构 容,熟悉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和 类型,具有根据配送中心的 策略、组织设计原则及进行配送
-2-
具体类型选择相应作业流程 中心管理的基本工作
的能力。
6
配送中心战略 掌握配送中心战略的种类和 了解配送环境对配送中心制定战
配送中心制定战略的方法。 略的影响,熟悉进行目标市场选
择的策略,理解制定配送中心战
略的意义
7
配送中心订单 掌握订单处理的作业流程、 了解配送中心在进行配货管理时
管理
订单处理系统的作业及设计, 应控制的相应环节及备货对配送 具备编制配货计划的能力。 活动的重要作用,熟悉订单处理
模式、备货及配货的各种具体方
法等内容。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运输管理》课程标准
《运输管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理论+实践课程/专业课适用专业:物流管理授课系(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 学时(学分):64执笔人签字: 吴蕊 审核人签字: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运输组织与管理》是一门物流管理的专业核心课,是物流管理的高年级专业课程。
《运输组织与管理》主要阐述运输学的基本理论,运输的五种方式及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内容和技能,为学习其他物流相关内容打下基础,另外,这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运输组织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严谨、认真、踏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能够适应物流行业工作操作时间;熟悉当地运输线路和运输市场供求信息;熟悉货物特性,具有货物配载和加固规划和设计能力;具有独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较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协助上级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概论》、《现代物流概论》;后续课程有:《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毕业综合实训》等(二)课程基本理念《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组建并管理一家运输模拟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行动模式(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行动→检查评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反映出运输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结构(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全面要素(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知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设计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技能培养为根本,理论讲授力求以实用性为主,遵循“必须、够用”的方针,实训项目以一线运营管理人的实际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物流运输管理业务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配送管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配送管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群——物流管理专业1.前言1.1 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配送企业作业过程的主要操作技能,配送业务的计划运作能力、配送作业现场指挥与控制能力、配送中心库存控制能力以及配送成本的核算能力。
本课程以“现代物流管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采购与仓储管理实务”和“运输管理实务”这两门课程相衔接。
学好本课程也可为学生提供将来从事货运代理业务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1.2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配送管理》课程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据配送中心业务流程(工作过程),根据任务功能进行模块设计,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
在内容组织上,从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态度)目标着手进行选取与整合。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模块学习内容,按着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的形成序列,确定课序,安排进度,规定课时。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二)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配送与运输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配送与运输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标准《配送与运输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物流管理授课单位:经贸系物流教学团队学分:2 学时:2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陈天文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曹林峰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配送与运输管理》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理论完成配送中心企业整个业务操作过程,达到我国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对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联系配送中心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课程符合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是配送中心的功能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备货管理、分拣管理、配送与流通加工、包装管理、存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送货管理、退货管理和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管理等操作。
2.课程目标能力目标:1. 企业配送中心的构建和管理能力通过对配送中心的构建条件、原则、内容、程序、布局及作业流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企业仓库、配送中心的初步规划和构建能力,能够进行小型配送中心设计、构建及管理。
2.企业配送商品运输管理能力通过学习企业仓库、配送中心的类型、特点、适用条件及运输过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网络的规划、运输方式的确定,并能正确进行企业配送中心的运输管理规划和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析。
3.配送中心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够设计一个可支持6-10家门店的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构建方案,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功能、面积、布局的设计,相关设备的选用,费用核算,以及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法。
4.商品信息采集整理、商品核算、信息系统维护、管理技能。
通过对影响企业仓库、配送中心的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商品信息采集整理、商品核算、信息系统维护、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划分与评价作业辐射区域,并能够进行作业场址的合理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介绍
《运输与配送管理》是学院物流管理类专业在大学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践20学时,为考试课。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是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该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运输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综合性课程,是物流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内容。
以《采购管理》、《仓储作业与管理》、《配送作业与管理》、《物流管理基础》等专业课程作为前导课程,以使学生在获得普遍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运输与配送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运输的概念和特征,认识运输的作用,掌握配送、配送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认识配送的作用。
2. 掌握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运输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发展趋势;掌握运输的概念、职能和原则,了解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物流运输合理化的含义,理解运输信息系统建设对运输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4. 了解配送水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配送与配送中心概念、种类及职能,理解配送中心的规划。
5. 掌握储存、库存的基本概念,理解库存控制的意义。
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子商务的功能和效益,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6. 掌握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和主要组成部分,理解运输配送企业的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及实施。
三、教学环节和学时分配
1.教学环节:实行多环节教学,包括: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考核等。
2.学时分配
四、课程考核
《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60%成绩和终结性考核40%成绩,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