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路面及排水说明
一、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
本施工图设计按省计委[2003]297号《关于桐乡市过境公路及高桥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的复函》、省公路局《桐乡市过境公路及高桥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桐乡市绕城公路及高桥连接线工程建设指挥部《关于“桐乡市过境公路及高桥连接线工程”过境段路幅布置的函》进行设计。

具体执行如下:
1、根据路线岩土分布情况,在沿线路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处理措施,完善地基处理设计。

2、根据沿线工程地质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路基支挡结构和坡面防护设计。

3、结合实际地形,结合路幅布置的特点,优化和完善了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设计。

4、基于本项目沿线有大量的石灰废渣可以利用填筑路基,路基填筑时尽量利用沿线的石灰废渣,从而适当降低工程造价。

5、路面结构采用审查意见中所拟定的结构形式,取消了土路肩加固层,而将全线路面底基层采用全幅铺设,以增设土路肩的透水垫层。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
1、路基横断面布置
3米中央分隔带+2×0.5米左侧路缘带+3×3.75米主车道+2×0.5米右侧路缘带+2×1.5米绿化带+2×3.5米辅车道+2×0.5米土路肩。

2、路基加宽及超高
全线主线路基弯道无加宽
高桥连接线工程平曲线半径大于4000米,曲线不设超高,余均设置超高。

320过境公路、湖盐线过境公路、及绕城西线工程考虑到公路兼具城市快速路的功能,平曲线半径大于2500米,原则上不设置,余均设置超高。

整体式路基超高方式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匝道超高方式绕路线设计中心线旋转,路基超高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渐变。

过境公路及绕城西线工程非机动车道及土路肩不参与超高。

超高坡度详见纵断面图。

3、路拱横坡
高桥连接线工程行车道横坡及硬路肩为2.0%,土路肩横坡为3.0%
行车道横坡为2.0%,非机动车道横坡为1.5%,土路肩横坡为3.0%
三、路基设计及软土路段处理的说明
1、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按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进行设计。

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

路线设计标高整体式路基为中央分隔带外边缘线路面顶面标高。

路基施工时,填方路基填筑至路槽底面标高,挖方路段路基开挖至路槽底面标高。

本工程路基填筑前应先把路幅范围内的草皮、树根、腐植土等杂物清除干净,再分层填筑压实。

一般清表厚度根据桐乡地区一般做法,一般采用15cm,清除腐殖质土以不破坏硬壳层为准,清表后压实度要求≥85%,当耕植土较厚且松散,清表后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采用换填方式处理。

路基边坡:
a 填方边坡
根据沿线的地质情况,采用土边坡型式,因本工程填土高度均小于8.0m,边坡采用1:1.5,高桥连接线工程设置护坡道及排水沟,过境公路不设护坡道
及排水沟。

b 挖方边坡
因沿线均处于平原区,区间相对高程不超过5米,一般路段已填方为主,局部路段为挖方路段,均为土质边坡,路堑边坡坡率采用1:1。

考虑绿化需要,碎落台宽度均取2m,高桥连接线工程碎落台内60×80预制混凝土矩形边沟,过境公路设置40×40预制混凝土矩形边沟。

2、软土处理设计
⑴设计依据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⑵软土地基设计思路与方法
本工程软基处理设计主要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问题。

沿线经地质钻探,场区内软弱土层分布广泛,几乎沿线均有分布,但埋深不一,层厚、天然含水量及上覆的硬壳层厚度亦各不相同。

因本工程一般路段填土高度不超过1.5米,大部分路段硬壳层较厚,故设计思路为一般路段不对软基进行深层处理,桥头路段填土考虑到与桩柱式桥台沉降速率及沉降量差异,容易产生桥头跳车现象,故对基础条件较差的路段进行软基深层处理。

1.控制标准
工后沉降:地基总沉降包含瞬时沉降、主固结沉降及次固结沉降。

设计沉降计算按成层地基模型,采用e—p压缩曲线计算主固结沉降,地基总沉降采用沉降系数与主固结沉降计算;工后沉降为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内,桥台与路堤相邻处即桥头路堤按25米控制,容许工后沉降≤10厘米;人工构造物容许工后沉降≤20厘米;一般路段容许工后沉降≤30厘米;考虑路面平整度及行车舒适性,控制纵面沉降差小于4‰,设计中采用过渡段处理。

工后沉降的控制是本标段软土处理的重点。

稳定性控制:选用圆弧滑动面、有效固结应力法计算,计算断面最小稳定安全系数≥1.2,从计算上分析,填土高度小于4~4.5米时,一般稳定性验算能满足要求。

工期:本工程软土路段路堤总的施工预压期为10个月,即2002年8月开始施工路基,填筑期一般不应超过2.5个月,以争取较长的预压期,预压期一般不应小于6个月。

按照地质特征及填土高度,考虑工程造价同时又要满足技术要求,本工程软土地段设计采用:填土高度在2.5米以下的路段一般不进行软基深层处理,用等载或超载预压,填土高度在3.5米以上的软基路段均进行软基深层处理。

软土路基处理:路基稳定安全系数F≥1.20~1.30,工后沉降要求:桥台与路基相邻处S≤20cm,盖板涵和圆管涵部位S≤30cm,一般路段S≤50cm。

纵向沉降坡率≤4‰。

根据地质的报告及软基地段的位置按软卧层的深度分三种处理:即采用等载或超载预压、在桥头两端软基采用粉体搅拌桩处理、预应力沉管桩处理。

a、等载或超载处理
采用等载或超载预压的路段,预压期内因沉降引起的标高降低必须及时按要求增补路基填料,任何时候等载或超载预压路堤的顶面不应低于设计预压标高10厘米,预压路堤不应低于路槽底标高。

等载或超载预压期根据工后沉降值确定,等载预压的预压期一般控制在6-7个月,超载预压的预压期一般控制在7-8个月。

施工时应在满足地基变形控制标准条件下,尽可能快的完成路堤填筑,以争取尽可能长的预压期。

设计中提供的预压期作为施工时参考,各段的软基预压期应根据各段实际沉降检测结果来确定,当连续2-3个月沉降为0.3cm-0.8cm/月时,方可进行路面及桥涵施工。

b、粉体搅拌桩
粉体搅拌桩径为Φ50,桩间距1.5m,呈梅花形布置:采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与被加固湿土的重量之比为15:100;设计水泥掺入量按
50kg/m;各桩桩顶与软土地基顶面齐平。

为确定粉体搅拌桩施工质量,要求全桩复搅。

粉体搅拌桩成桩后,经养生,待桩体强度提高后,方可进行路堤填筑。

粉体搅拌桩施工前,应编制成桩工艺试验大纲,明确试验目的,并进行成桩工艺试验,成桩工艺试验不少于2根,并应选择较长且具代表性路段有粉体搅拌桩作为试验桩,成桩后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大于0.6Mpa,最低抗压强度大于0.3Mpa。

c、预应力沉管桩
3、填塘、填河路段的处理方法
①对填河路段,要把河岸挖成台阶形,围堰抽水,清除淤泥,河床清淤后,抛石至原河床地面上60cm,后在实际坡脚位置靠路基侧面采用清宕渣填筑至清表后地面线,然后用天然级配砂砾石填筑50cm,再用宕渣或灰土填筑,抛石块径不小于30cm。

②对于填塘路段,填塘前先要进行围堰抽水,清除淤泥,河塘清淤后,抛石至原河塘地面上60cm,后用清宕渣填筑至水面以上50cm,然后用天然级配砂砾石填筑50cm,再用宕渣填筑,抛石块径不小于30cm。

四、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说明
路基填筑时,应优先采用填料强度大、颗粒较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特别是路槽底以下0~80cm范围,不得直接采用粘性土填筑;
填方路段,筑路材料可采用沿线高墩土,经晾晒后,掺10%的生石灰,分层填筑;挖方换填路段,考虑地下水及毛细水对路基的影响,采用掺灰土路基易产生路基失稳现象,本工程挖方换填路段,路床采用宕渣填筑。

路基应分层填筑,均匀压实。

路床及上路堤每层填筑松土厚度不大于30cm,下路堤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路基填筑材料及压实度要求严格按下表4-1执行:
表4-1
路基压实时,对于粒径大于4cm的粗粒料含量大于30%时,采用固体体积率作为压实度控制指标。

对于粒径大于4cm的粒料含量小于30%时,采用重型压实度控制。

五、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
1、路基路面排水系统
路基、路面排水
K4+980~K5+687.5段设置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与桥涵、天然沟渠相连,路面排水全线均采用市政排水设施,构成综合排水系统。

a 排水沟
高桥连接线工程一般填方路段在坡脚外 1.0米外设置底宽60cm、顶宽180cm的排水沟,排水沟材料采有预制混凝土块。

过境公路及绕城西线工程不设置排水沟。

b 边沟
高桥连接线工程挖方路段在土路肩外设置60×80cm矩形边沟,边沟采用浆砌片石,并按地形设置不小于0.5%的纵坡。

边沟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但当纵坡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调整边沟纵坡,并将边沟引入涵洞,挖方路段为排
除路面结构层的积水,在边沟下设纵向渗沟,并铺设φ80mm软式透水管,纵向渗沟材料采用开级配碎石集料。

过境公路及绕城西线工程因行车道采用管道排水,挖方路段非机动车道边沟采用40×40预制混凝土块矩形边沟。

c 截水沟
本工程不设置截水沟。

d 市政排水
市政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具体参见市政管线及排水。

2、路基防护工程
⑴填方路段
填方路段为考虑边坡绿化以及日后公路拓宽采用土边坡型式,边坡率为1:1.5,高桥连接线在土边坡交汇处设1.0m护坡道,护坡道外设梯形排水沟,过境公路及高桥连接线工程、绕城西线工程取消排水沟;填方路段为避免填方边坡受雨水冲刷,一般坡面采用植草防护;当填土高度大于3米,采用拱型骨架护坡防护,以确保边坡的稳固。

⑵挖方路段
挖方路段一般路段土质边坡为1:1。

坡面采用植草防护。

⑶特殊路段
对于填塘路段,填塘前先要进行围堰抽水,清除淤泥,河塘清淤后,抛石至原河塘地面上60cm,后用清宕渣填筑至水面以上50cm,然后用天然级配砂砾石填筑50cm,再用宕渣填筑,抛石块径不小于30cm,为避免边坡受水流冲刷,填塘路段边坡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六、路面设计
路面设计遵循交通部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100KN,设计年限为15年。

行车道路面结构:填方路段沥青路面结构层总厚度为72cm,其布置如下:5cm中粒式沥青砼(AC-16Ⅰ)+7cm粗粒式沥青砼(AC-25Ⅱ)+下封层+30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30 cm级配碎石。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布置如下:5cm中粒式沥青砼(AC-16Ⅰ)+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

沥青混凝土行车道路面设计容许弯沉值为0.303mm,路基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应大于35Mpa。

1、沥青砼面层
面层沥青应选用符合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以及经过试验论证、行之有效的改性沥青;为了保证沥青面层的热稳定性,宜采用低针入度的沥青,建议使用进口重交通道路用石油沥青。

面层沥青标号为AH-70,封层采用乳化沥青浇洒,压实度应达到95%。

沥青面层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规定。

各种沥青面层的级配、材料规格及沥青用量建议值见下表4-2
表4-2
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水泥含量为5%,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97%,7d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Mpa。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的级配范围见下表:
表4-4
3、级配碎石底基层
级配碎石底基层的碎石压碎值应≤30%,其重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应≥96%,CBR值≥60%。

级配碎石底基层的矿料级配组成见下表:
表4-5
五、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路基工程
路基施工除应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外,尚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路基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填料粒径和压实度。

⑵挖方路基开挖后,路床应均匀、密实,顶面横坡应与路拱坡度一致。

如发现路床裂隙水等,应做好排水措施,并报监理工程师作相应的变更。

2、路面基层结构
路面基层施工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93)的要求进行施工。

⑴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施工混合料拌和采用集中厂拌并应用平地机摊铺基层混合料。

施工时尤其要遵守下列规定:
a 配料要准确;
b 拌和要均匀;
c 应严格掌握基层厚度,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
d 含水量要略大于最佳值,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
e 水泥稳定碎石应用15T压路机碾压;
f 基层上未铺封层或面层时,应禁止开放交通,使保护表层不受破坏。

当施工中断,监时开放交通时,必须采用保护措施。

⑵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物,并宜用摊铺机摊角混合料。

施工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a 颗粒级配要好,其最大粒径宜控制在5cm以下;
b 配料必须准确;
c 塑性指数必须符合规定;
d 混合料必须拌和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e 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f 级配碎石基层未铺封层时,禁止开放交通,以保护表面不受损坏。

六、沥青砼路面早期破损的防治措施
1、路基质量检查与缺陷处理
路面施工前,承包人应对路基质量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路基平整度、
拱度、强度、外型组成尺寸等,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路面施工。

如有缺陷,则应及时进行处理。

常见的通病有路基表面松散、起皮、局部弹簧、边坡松散、强度不满足要求,以及平整度差等。

在检查中如发现路基存在上述通病的,则必须先进行路基处理,再施工路面。

路基交验应有记录、有签字。

未作交验的路基工程不得进行路面施工。

2、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面结构的面层、基层、底基层,对材料质量、施工机械、铺筑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工艺要求,承包人必须围绕工程的质量、工期以及特殊的气候条件制定一个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

其内容应包括材料的料场地点、采备方式、运输形式、堆放场地,各结构层的施工时间、机具设备和人员的安排,采用的工艺和工序的衔接,特殊气候条件(雨天、高温、冬季天气)下的施工对策,以及自检要求和质保措施等。

无施工组织设计的或组织设计不完善的,应视为路面施工条件不具备。

编制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

在指导书中明确各种材料的各项质量指标、材料分类堆放、施工配合比试验与确定,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工艺及养生等要求,明确各道工序的职责和施工责任人,明确自检责任和自检人员,明确质量目标;同时,对关键工序、采用工艺、采取的措施等给予明确的事先指导。

总之,路面施工应真正做到“施工有计划、工艺都知道、职责均明了、质量达目标”。

3、材料质量与试验
材料质量直接影响路面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尤其是就地采备的粗、细集料,如碎石、砂子等。

引起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之一就是粗细集料的质量问题。

因此,承包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面层粗集料的强度、磨光值、压碎值、磨耗值、粒径等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确定料场前必须先进行各项指标试验,合格的才能采用。

石料尽可能采用二次破碎,按各级粒径要求选择不同筛子进行筛分,严格控制各档规格的碎石粒径。

碎石产品规格超标准的,严禁使用。

对于面层粗集料要求采用反击式破碎机生产(上面层必须采用),集料含泥量必须控制在允许值以下。

用于沥青砼面层的碎石,还应进行PH值测试,当采用酸性石料时,为提高石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可掺入适量的水泥、石灰或抗剥落剂。

面层细集料:保证砂子粒级和清洁度,对含泥砂子应进行清洗。

对同一料场的砂子,每天供料都得试验(粒级、含泥量)。

不同料场的砂子,必须及时试验,不符合要求的不准使用。

堆场:用于放面层集料的场地,地面必须硬化,并设有防污染的隔离措施和完善的排水系统。

不同粒级的材料分别堆放,并留有一定间距的隔离带。

对此,要求承包人专门制定一个料场堆放区划图,并报监理批准。

对基层集料:除磨光值不作要求外,其他与面层材料一样均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确定料场前需要采集样品,先进行试验,自检合格的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作为供料场。

每批材料到场应自检,堆放场地应平整无其它杂物,地面应适当硬化,场地的排水系统完善。

4、集料级配混合料试配
路面各结构层设计都有其相应的级配要求。

首先,承包人应对每一档集料进行筛分试验,检测其粒级情况。

然后进行各粒级掺配试验,实际级配应尽量位于规范中值,而且要求曲线适顺,偏高限或偏低限的级配应进行调整,直至满足级配曲线要求,并据此确定每一档粒级的材料掺配量。

当材料料场不同或采用不同破碎工艺时,均需及时地对材料进行筛分试验,以及时调整各粒级掺配量。

对此,承包人要加强自检,并做好级配试验的记录,按规定报监理审认和备查。

各结构层混合料的施工配合比试验,是保证路面施工质量的基础条件,承包人一定要按规范定去做。

对于各类结构层的混合料配合比的工作重点要求如
下:
水泥稳定碎石层:水泥稳定类基层对集料级配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混合料中的孔隙仅靠水泥填充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必须要求骨料从粗到细连续级配,但严禁使用塑性指数偏高的土作细料填充。

因此,承包人要严格控制级配,并加强自检。

用作半刚性基层的水泥,宜选用标号较低的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剂量按设计要求并应进行试配,控制其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沥青面层:根据本项目区域气候条件,沥青砼面层采用石油沥青,标号宜为重交通道路沥青AH-70。

对沥青的各项指标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检验。

对集料针片状含量应定期进行试验测定,含量超过允许标准的不能使用。

对集料的洁净度也要检验,不洁净或超标的必须清洗。

检测石料的酸碱度,以了解沥青与石料的粘结性能,必要时采取抗剥落措施。

各种原材料试验结果均需满足要求,并经监理签认后,才能进行混合料施工配合比试验。

混合料配合比试验的内容、方法、指标要求均应遵循规范规定,尤其是对混合料的密度、稳定度、粘结力等的测定更为重要。

混合料试样的各项指标测试,应在有监理旁站时进行,其结果须报监理签认。

5、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关键工序的要求
要精心组织安排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三个环节的人、机、料组合,使之连续作业。

施工前应对各种施工机械进行调试,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沥青路面
(a)拌和:拌和的关键是各档材料进料计量的正确性,集料加热温度、拌和温度、出料温度的控制以及拌和的均匀性。

因此,选用的拌和设备必须要有自动称量进料、温度自控装置。

施工前要进行试拌,以确保拌和质量。

(b)运输与摊铺:摊铺时必须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

因此,沥青混合料的正常运输距离,走一般公路不应大于20公里,并做好运输过程中的保温措施。

应采用有自动找平装置的进口摊铺机进行全幅式摊铺。

摊铺机应连续不断地摊铺以减少接缝。

(c)碾压:应严格掌握碾压(初碾和终碾)温度,碾压机械以轮胎压路机和钢轮压路机组合为好,碾压次序为先轮胎,后钢轮。

碾压时要掌握好速度,防止出现推挤裂缝(通病)。

(d)机具组合及其它:在机具设备组合上要相匹配,如采用100吨/小时拌和机,则至少应配一台摊铺机、两台钢轮压路机和一台轮胎压路机。

施工过程中对拌和、出料、摊铺、初碾、终碾温度的记录要详尽,对碾压完成后的密度检测要及时。

凡不符要求的混合料均应废弃。

对不符合密度和平整度的面层要返工重铺。

半刚性基层
(a)拌和:基层混合料必须集中厂(场)拌。

并要求采用粒料拌和机拌制。

拌和设备应有自动进料和计量装置,拌和料应均匀,无结团现象。

拌和要严格控制含水量,对碎石,一般每天拌和前应测定其含水率,并在工地挂牌明示每拌各种材料配合掺量和加水量。

(b)摊铺:摊铺要点是平、匀、快。

因此,必须采用摊铺机摊铺。

摊铺时,发现混合料不匀的,应停止摊铺,严重的要回填重拌,轻度的辅以人工拌和。

严格控制碾压厚度,同一结构层需分层摊铺时,分层压实厚度至少要在15厘米以上,严禁薄层摊铺或贴补。

摊铺表面应平整,混合料要均匀,对局部的粗细集中区块,应人工拌匀。

(c)碾压:碾压重点是碾压机具的配套组合、碾压时间的掌握和碾压密实度。

碾压机具采用以20T以上的振动式压路机为主与12~15T静压式三轮压路机为辅助的组合方式,按静——振——静次序碾压至规定的密实度。

应注意后轮应重叠1/2轮宽,并超过两段接缝。

禁止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层上调头。

未压实的端头混合料(如水泥稳定类)应铲除废弃。

并按规范要求处理端头工作接缝。

对水泥稳定碎石类混合料,由于水泥属快凝材料,故对混合料的碾压工作必须在水泥终凝前完成,一般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不应超过2~3小时,任何超过这一时间而未作碾压的混合料或经测定不符合密实度要求的均不能复碾,应作废料处理或再掺水泥重新拌和后再碾压。

混合料的碾压含水量(即最佳含水量)应先经试验确定,碾压必须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进行,密实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6、施工期养生和养生期交通管制
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通病是对碾压成型的基层养护不重视、交通管制不严格,结构层在未达到设计强度前就过早地损坏(如出现裂缝、松散、坑槽等),是导致路面早期破损的一大因素,必须予以解决。

严格实行封闭养生。

一般采用洒水养生法,每天洒水次数视气候条件而定,应始终保持表面潮湿。

养生期一般为7天,气温较低时宜适当延长。

承包人要作好养生期的养护记录。

任何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局部损坏必须采取措施及时修补。

养生期间基层上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包括施工车辆)和其它作业。

底基层上应尽快铺筑基层,基层应及时施工沥青封闭层。

封闭层的施工质量要求做到沥青洒布量满足设计要求、洒布均匀、表面不透水。

承包人要加强自检,凡洒布量不足或透水的要补封。

封闭后的基层上,只允许通行本路段面层施工作业车辆。

沥青砼面层碾压完成后,应仔细检查面层有无推挤裂缝、碾压密度不足的局部松散区,以及是否还存在个别石子松动和不平整处等,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九、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
为防止桥头跳车,在桥头处理时其施工管理、工艺、质量控制要严格按技术规范实施,以解决这一通病。

编制作业指导书,落实专人专管责任。

桥头路堤填筑应专门编制作业指导书,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填料具体的质量要求、施工操作工艺、自检内容和要求等,并指定专人对材料质量和关键工序进行专管及自检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