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提高采收率【章节版】
绪论一、名词解释1、一次采油:完全依靠油气藏自身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
2、二次采油:用人工方式向油藏注水补充油层能量来增加石油采出量的方法。
3、三次采油:为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石油采出量,向油藏注入化学剂或气体溶剂,继续开采剩余在油藏中的石油。
4、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EOR):自一次采油结束后对油藏所进行的所有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措施。
二、问答题1、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按注入工作剂种类分为哪几类?答:分为: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五大类。
2、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按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分为哪几类?答:分为:流度控制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和改变原油组分类。
3、简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答: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降低成本,加快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工作,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步伐,优化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尽快研制出高效、廉价的表面活性剂;完善蒸汽驱配套技术,加快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技术攻关,努力扩大稠油蒸汽驱规模;加快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快的速度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等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第一章油气层地质基础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一门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地壳运动:引起地壳结构和构造发生大规模改变的运动。
3、平行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要素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当时曾有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为不整合面,它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4、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产状也不相同。
5、褶皱: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在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变动,也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变化形式。
提高采收率技术
一、化学驱油法
M w Krw o o K ro w
原
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岩
理
石间的物化特征,如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 度比等,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包括:聚合物驱、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
第8页/共37页
一、化学驱油法
1、聚合物驱
驱油机理 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改 善流度比、增加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且流度比越大,指进越严重,波及系数 越低。
五点井网同流度比对波及系数的影响
结论
降低M的措施: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M w Krw o o K ro w
降低Krw,减小μo ;增大Kro ,增大μw 。
第4页/共37页
第一节 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② 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藏是在古水流不断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存在问题: 发展CO2驱,关键有CO2来源:a 天然的CO2; b 工厂排出气。
第17页/共37页
三、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是指向油层注入热流体或使油层就地发生燃烧形成移动热流,主要依靠热 能降低原油粘度,以增加原油流动能力的采油方法。
M w Krw o o K ro w
热力采油法主要用于对付稠油(地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大于10000mPa.s或 相对密度大于0.95的原油)的开采,但也可以用于开采稀油。
第13页/共37页
二、混相驱油法
1.液化石油气驱
向油藏注入以丙烷为主的液化石油气,与原油形成混相段塞,然后再注入干气驱动 段塞的驱油方法。液化石油气段塞前缘可与地层油混相,后面与天然气混溶,形成良 好的混相带。
提高石油采收率重点知识
第一章增加石油可采储量的途径:补充原始石油地质储量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石油开采技术分为:1,利用天然能量采油技术。
2,补充地层能量采油技术。
3,提高石油采收率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向油藏中注入驱油剂或调剖剂,改善油藏及油藏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其他所有提高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的采油方法。
驱油剂:由地面注入油层用于驱油的所有液体,气体和复合体系。
剩余油:驱油剂未波及的区域内所剩下的原油。
残余油:驱油剂波及的区域中未被驱出的原油。
石油采收率:原油采出量与油藏中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采收率的大小取决于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
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驱替动力学条件;孔隙结构;润湿性。
波及效率:驱油剂波及的油藏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影响波及效率的主要因素:垂直和平面非均质性;原油与驱油剂的视粘度和相对渗透率;原油与驱油剂的重力差。
提高采收率技术分为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
第二章孔隙结构:油层基质(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吼道的几何形状、尺寸、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油层的储集空间主要由空隙决定,而吼道则是流体在油层中得渗流能力的主控因素。
空隙的尺度分布可用空隙的分选性和孔隙分布歪度来表征。
空隙的分选性是指空隙分布的均一程度,孔隙尺度越均匀,则其分选性越好。
表征孔隙分选性的参数为孔隙分选系数。
孔隙分布的歪度是表征孔隙尺度分布偏于粗孔隙还是偏于细孔隙。
孔隙结构的基本特征:孔隙的尺寸及其分布;孔喉比;孔隙的连通性;孔隙的弯曲性;流体通道的非均质性。
孔喉比为孔隙与吼道的直径之比。
配位数:是指与特定的孔隙相连通的喉道数。
迂曲度:表征油层中孔隙通道的弯曲性的参数。
孔隙并联非均质性:油层中由孔隙和喉道构成的并联液体通道之间尺寸的差异。
孔隙串联非均质性:油层中由孔隙和喉道构成的流体通道在流动方向上尺度的差异。
孔隙的并联非均质性对无水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孔隙的串联非均质性是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粘土矿物在油层中的状态分为分散状、膜状、桥塞状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岩石颗粒尺度;颗粒的分选性;粘土矿物;粘土颗粒形状。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ASR,改进二次采油方法( Advanced Secondary Recovery ) 如钻加密井,水平井,调剖等
一、概述
水驱(包括调剖、堵水) 聚合物驱 碱驱 化学驱
几个概念
表面活性剂驱
复合驱
EOR
方法
气驱
烃类混相驱 混相驱 非烃类混相驱
非混相驱(注烃类或非烃类气体的非混相驱)
注蒸汽 热力采油 原油地下燃烧(火烧油层)
留 下 油 滴
二、采收率与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2) 岩石的润湿性
孔隙表面亲油时, 水驱油后在孔隙中 留下油膜: 在亲油孔隙中的水驱油现象
二、采收率与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2) 岩石的润湿性
对于亲水岩石,毛管力是驱油动力,驱替效率高。 对于亲油岩石,毛管力是驱油的阻力,驱替效率低。
地层表面中性润湿水驱采收率高于水湿岩心的采 收率高于油湿岩心采收率。
3、气体混相驱
(成熟技术)
烃类混相驱
非烃类混相驱
4、热力采油
注蒸汽(成熟技术) 原油地下燃烧(火烧油层)
5、微生物采油
6、物理法采油
三、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化学驱
化学驱又叫改型水驱化学法,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 善流体的驱油及波及性能,如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等, 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 • • • •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准东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 2013年10月
一、概述
几个概念
*
一次采油:利用油层原有的能量采油。 特征:不注入任何流体 天然能量(油层的弹性能、水的位能、气体析出的容积能) 10%-25%的采收率 二次采油:一次采油后的采油。 特征:注入流体 补充能量(注水、注气) 15%-25%的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技术》PPT课件
使用HPAM,而不是PAM,(a)为了聚合物驱替溶液增粘性的需要 。(b)由于PAM在矿物表面被强烈吸附,使用HPAM可减少驱油过程 中的吸附损失。
2021/6/10
14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
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p)是流体层间内摩 擦力的量度。
p
.
单位:毫帕·秒(mPa.s)。使用Brookfield粘度计测量, 一般驱油用聚合物溶液粘度需几十mPa.s。例如,大庆油 田要求40 mPa.s ,胜利部分油藏要求19 mPa.s。
2021/6/10
16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驱
Surfactant Flooding
2021/6/10
17
§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EOR一般使用阴离子型表活剂(稳定性好、 吸附量小、成本低),少量使用非离子型(耐高 矿化度,活性稍差),一般不使用阳离子型 (因为地层中吸附损失大)。
2021/6/10
18
S
A
2021/6/10
W
油不流动区 E
O
25
驱油机理
油被增溶排驱,不能 形成富集油带(低效)
2021/6/10
26
2. 低张力体系(Low IFT)
问题: 活性体系(A)段塞排驱地层油水体系E,分
析第一批孔隙中多次注入段塞(A)后组成变 化及驱油机理。
W
A
E
2021/6/10
27
IFT低时,油不流动区小:
氢氧化铵(NH4OH):水中离解为离子,遇空气易爆 炸。
磷酸钠(Na3PO4):能改善润湿性。 硅酸钠:具有极强的碱性反应,
常用氢氧化钠(NaOH)和碳酸钠(Na2CO3),选用 的依据主要取决于原油的酸值和地层水质。
提高采收率复习资料.doc
聚合物驱1聚合物概念:聚合物溶液驱油,简称聚合物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的驱油方法2..聚合物作用机理:(1)控制水相流度,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层内波及效率(2)降低高渗透率的水淹层段中流体总流度,缩小高、低渗透率层段间水线推进速度差,调整吸水剖面,提高层间波及系数(3)聚合物滞留及滞留分子的粘弹性降低岩石渗透率,具有稳定驱替前缘的作用。
(4)粘弹性聚合物大分子产生拉拽作用,从而提高波及区微观驱油效率3.聚合物溶液的粘度的影响因素:1)相对分子质量2)聚合物浓度3)矿化度4)水解度5)温度和PH6)溶剂4.聚合物驱油藏的筛选:1:流度比流度比在0.1—42,原油粘度的范围为5~~125mpa.s 2:油藏温度极限分别为聚丙烯酰胺93°C黄胞胶71°C 3:可动油的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高的油藏更适合聚合物驱。
4:油藏渗透率:高渗透油藏5:油藏类型:砂岩油藏6:油藏深度使用时避开埋藏浅的和深的油藏。
5.聚合物驱油目前的状况是:高效增粘可以解决抗温性、抗盐性、抗剪切性、剪切稀释性、时间稳定性不能很好解决表面活性剂驱1一种物质: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加入很少的量能大大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使表面呈活化状态。
产生润湿、乳化、增溶、发泡、漂洗等一系列作用。
2.表面活性剂类型:非离了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能电离成离了。
离了型表面活性剂:能够电离生成离子的。
特殊类型的表活剂:以碳氟链为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称。
3.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机理:1)活性水驱:1.降低界面张力2.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3.增加原油在水中的分散作用4.聚并形成油带机理2)胶束溶液驱机理3)微乳液驱油机理4)胶束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驱油4.影响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因素:1)表面活性剂当量、当量分布2)表面活性剂结构3)表面活性剂浓度4)无机盐5)活性剂吸附损失6)油藏条件7)助剂5.表面活性剂油层条件的选择1、岩石必须是砂2、原油密度要小于0.93g/cm3,原油粘度小于35mPa・s; 3、地层温度应小于约100°C 4、地层水的矿化度应尽可能的低;5、地层渗透率高于10mD,而且不含裂缝6.表面活性剂的缺点1)滞留:吸附、溶解、沉淀和与聚合物不配伍,由此产生絮凝、分层。
提高采收率
1.采收率及影响因素
三次采油E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强化采油
1.采收率及影响因素
•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热等方法。
– 注入流体与原油混相 – 界面张力的降低 – 原油体积的膨胀 – 原油粘度的降低 – 原油分子结构改变等方法 可以降低注入流体波及区内的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 油效率。
反向燃烧的缺点
• 燃烧的是相对较轻的原油馏分,而不是 正向燃烧的重质组分; • 需要大量的氧气(大约为正向的两倍); • 原油在注入井易于自燃,难于进行反向 燃烧。
联合热驱
• 定义:将火驱与水驱结合的热力采油方 法,因此又称湿式燃烧法。 • 优点:能有效地利用燃烧前缘后面储存 的大量热量。 • 消耗较少的燃料驱动高粘原油。
• 二氧化碳驱的一个严重缺陷 – 二氧化碳与原油的粘度差 – 二氧化碳/原油之间密度差 – 油藏的非均质性 • 二氧化碳驱过程中现象 – 粘性指进现象,使得二氧化碳在生产井提前突破(气窜), 降低二氧化碳的波及系数。
控制二氧化碳驱的流度
• 提高二氧化碳波及效率的方法
– 水气交替注入法 – 二氧化碳泡沫法
AS EVA 100% A
式中:As——注入流体波及的面积;
A ——油藏面积。
影响面积波及系数的主要因素有非均质性、流度 比和井网参数。
1.采收率及影响因素
垂向波及系数
• 垂向波及系数定义为注入流体在油层纵向上波 及的有效厚度与油层总的有效厚度的比值,其 表达式为:
EVV
hS 100% h
热力采油
• 热力采油方法是指利用热能加热油藏, 降低原油粘度,将原油从地下采出的一 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 热力采油包括: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72页PPT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提高采收率》复习提纲(简答+推导)及详细答案
《提高采收率》复习提纲1、石油采收率:原油的采出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2、粘性指进与舌进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粘性指进是指排驱前缘成指状穿入被驱替相油区的现象,它是由排驱相的粘度低于被排驱相粘度、及油层非均质性差异造成的。
粘性指进不仅使前缘提前突破,而且产生微观绕流,降低前缘的微观驱油效率。
舌进是指油区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油层纵向(宏观)非均质性而引起的。
舌进使驱替介质的垂向波及系数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驱油效率。
3、油水(或驱替)前缘:驱油过程中,驱油剂进入油区,取代孔隙中油的位置而将油依次往前推,形成宏观的油水界面,界面前方是原始饱和度的油区,称为原始油带,后方是水波及区,称为油水两相(流动)区,分割油区与油水两相区的界面称为油水(或驱替)前缘。
4、前缘流速与表观流速:表观(或达西)速度u 是体积流量除以与流动方正交的横断面积;“前缘”流速v 则是一个流体单元穿过宏观尺度介质的真实速度。
二者关系为v=u/φ。
5、空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所有的驱油过程实际上都是发生于油藏的孔隙中。
如果以孔隙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可以获得许多反映驱油物理化学本质的信息。
但是,实际油藏的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下还很难对其做精细描述。
因此,通常只能采用一个宏观统计平均参数——渗透率(K )作为流体在孔隙介质中宏观渗流能力的度量,而有关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还仅限于定性描述。
在微观上,油层中岩石颗粒的大小、形状是不均匀的,由此造成油层中孔隙结构(如孔隙大小、孔喉比等)的微观非均质性,这种微观非均质性对于驱油效率影响很大。
定性而言,岩石颗粒越均匀,油藏的微观孔隙结构越均匀,孔隙的大小趋于一致,孔喉比小、渗透率较高,相应的驱油效率也较高。
反之亦然。
6、流度比与采收率的关系:流度比d o M λλ=对采收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宏观波及效率的影响:M<1驱替液的六度小于原油的流度,驱替液的波及效率较高;M>1说明驱替液流度大于原油的流度,驱替液的波及效率降低。
提高采收率
名词解释:1、一次采油:指利用油层天然能量来进行的采油。
2、二次采油:指一次采油后,借助人工举升或(和)向油层注水(或气)而进行的采油。
3、三次采油: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残余油和剩余油,采用向油层注入其它驱油工作剂或引入其它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称为三次采油。
4、提高原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提高采收率方法又称为强化采油方法,通常简称为EOR方法。
包括采收率超过一次采油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不管它使用在那个采油期,也不管它使用何种方法(或指除天然能量采油以外的任何采油方法)。
5、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油原始储量之比。
6、吸附: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此现象称为吸附。
7、孔隙性:是指岩石能储存流体的性质。
8、孔隙度:岩石内总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9、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10、孔隙结构:主要是指油层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尺度、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11、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12、绝对渗透率:假定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物理和化学反应。
所测得的渗透率。
13、有效(相)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并存,各相间彼此干扰、互相影响,此时测得的各相渗透率。
14、相对渗透率:几种流体同时存在时,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芯的绝对渗透率的比。
15、油层的非均质性:是指油层岩石的成分、渗透性、孔隙结构以及厚度等的差异。
16油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是指油层岩性、物性、厚度等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差异。
17、渗透率变异系数:单层内渗透率的标准差与渗透率平均值的比值。
18、油层岩石的微观非均质性:是指油层孔隙分布、孔隙结构以及岩石表面性质等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差异;19、孔喉比:指孔腹半径与喉道半径之比。
孔喉比大的孔喉结构易产生jamin 效应。
20、孔喉配位数:是指与一个孔腹相连的喉道数。
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
毕业设计(论文)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老师:2012年06月01日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利用化学驱(聚合物驱)、气驱(CO2驱)、热力(蒸汽驱)、微生物等采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的历史及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且阐述了提高采收率的意义,着重探讨了CO2驱油的渗流机理。
关键词:采收率、化学法采油、气驱采油、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目录第一章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 (1)1. 国外发展情况 (1)2. 国内发展情况 (2)第二章提高采收率相关概念及技术发展 (4)1. 提高采收率的意义 (4)2.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分类 (4)第三章化学法采油提高采收率 (9)1、聚合物驱概述 (9)2、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9)3. 聚合物驱油矿场实例 (10)4. 聚合物驱技术现在存在的问题 (10)驱油提高采收率 (12)第四章 CO2驱油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2)1. CO22. CO驱油的基本方式 (14)2第五章蒸汽驱采油提高采收率 (16)1. 蒸汽驱使用条件 (16)2. 蒸汽驱的驱油机理 (16)3. 蒸汽驱的开发机理 (17)4. 蒸汽驱开采的油藏条件 (17)第六章微生物采油提高采收率 (19)1. 俄罗斯:综合研究不断加快 (19)2. 现场应用:采收率提高显著 (20)3. 发展前景:技术才刚刚起步 (21)结论及建议 (22)致谢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通过对世界提高采收率(EOR)技术应用状况的统计分析,了解了不同国家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热采、气驱、化学驱是目前规模化应用的三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热采技术主要为蒸汽吞吐、蒸汽驱和SAGD,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应用,规模化应用的气驱技术主要为CO2混相驱和烃混相/非混相驱,主要在美国、委内瑞拉和加拿大应用,化学驱技术主要在中国应用,聚合物驱已进入工业化应用。
石油行业提高采收率方案
石油行业提高采收率方案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 (3)1.1 提高采收率的意义 (3)1.2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分类 (3)2.1 物理方法 (3)2.2 化学方法 (3)2.3 微生物方法 (3)2.4 混合方法 (4)2.5 智能化方法 (4)第二章储层精细描述 (4)2.1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4)2.1.1 储层岩性特征 (4)2.1.2 储层物性特征 (4)2.1.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4)2.2 储层流体特性分析 (4)2.2.1 储层流体性质 (4)2.2.2 储层流体分布特征 (5)2.2.3 储层流体运动规律 (5)2.3 储层敏感性评价 (5)2.3.1 储层敏感性类型及影响因素 (5)2.3.2 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 (5)2.3.3 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应用 (5)第三章油藏工程方案设计 (5)3.1 油藏开发模式选择 (5)3.1.1 油藏类型分析 (5)3.1.2 开发模式选择原则 (6)3.1.3 开发模式选择 (6)3.2 开发井网布局优化 (6)3.2.1 井网类型选择 (6)3.2.2 井网布局优化方法 (6)3.3 生产参数优化 (6)3.3.1 生产参数优化内容 (7)3.3.2 生产参数优化方法 (7)第四章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7)4.1 水驱机理研究 (7)4.2 水驱方案设计 (7)4.3 水驱效果评价 (8)第五章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8)5.1 气驱机理研究 (8)5.1.1 气驱基本原理 (8)5.1.2 气驱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特性 (8)5.1.3 气驱过程中的压力和饱和度分布变化 (8)5.2 气驱方案设计 (9)5.2.1 气源选择及注入参数优化 (9)5.2.2 注气井布局及开发策略 (9)5.2.3 气驱配套工艺技术 (9)5.3 气驱效果评价 (9)5.3.1 气驱效果评价指标 (9)5.3.2 气驱效果评价方法 (9)5.3.3 气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9)第六章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0)6.1 化学驱机理研究 (10)6.1.1 概述 (10)6.1.2 化学驱机理分类 (10)6.1.3 化学驱机理研究方法 (10)6.2 化学驱剂选择与评价 (10)6.2.1 化学驱剂分类 (10)6.2.2 化学驱剂选择原则 (11)6.2.3 化学驱剂评价方法 (11)6.3 化学驱方案设计 (11)6.3.1 概述 (11)6.3.2 设计内容 (11)6.3.3 设计方法 (11)第七章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1)7.1 微生物驱机理研究 (11)7.1.1 微生物生长代谢对油藏的影响 (12)7.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12)7.1.3 生物气体的 (12)7.1.4 生物聚合物的作用 (12)7.2 微生物筛选与培养 (12)7.2.1 微生物筛选 (12)7.2.2 微生物培养 (12)7.3 微生物驱方案设计 (12)7.3.1 微生物注入方式 (12)7.3.2 微生物注入量 (13)7.3.3 微生物注入时机 (13)7.3.4 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 (13)7.3.5 微生物驱后续调整 (13)第八章非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 (13)8.1 热力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3)8.2 破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3)8.3 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4)第九章提高采收率技术集成与应用 (14)9.1 技术集成原则 (14)9.2 技术集成应用案例 (14)9.3 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15)第十章提高采收率项目管理与评价 (15)10.1 项目管理流程 (15)10.1.1 项目立项 (15)10.1.2 项目设计 (15)10.1.3 项目实施 (16)10.1.4 项目验收 (16)10.1.5 项目运行与维护 (16)10.2 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 (16)10.2.1 风险识别 (16)10.2.2 风险评估 (16)10.2.3 风险控制 (16)10.3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16)10.3.1 投资回收期 (16)10.3.2 投资收益率 (17)10.3.3 财务净现值 (17)10.3.4 内部收益率 (17)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1.1 提高采收率的意义提高采收率是石油行业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采收率5最新.ppt(新)
3
第五章思考题
1. 提高宏观波及效率和微观驱油效率是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 主要机理,它利用了聚合物溶液的什么性能? 2.分子量对聚合物溶液性质有哪些影响? 3. 热氧降解的主要机理是什么?反应过程大致分几步? 4.防止聚合物生物降解的最常用方法是使用什么杀菌剂? 5. HPAM为什么盐敏性较强?怎样改善其耐盐性? 6.驱油用黄原胶属于哪种类型的聚合物?黄原胶和HPAM相比有哪 些优势与不足? 7.驱油用HPAM的水解度一般控制在什么范围?最佳水解度范围是 多少? 8. 什么是聚合物的IPV?IPV的存在对驱油有何影响? 9. 何谓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写出表达式并分析它们对驱油的 意义。 10.聚合物驱井距设计必须考虑哪些因素? 4
透率,改善水油流度比,使注入水均匀推进,扩大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的 方法。
9
5.1.1 驱油用聚合物的基本特性
(水溶性、稳定性、耐盐性及水溶液流变性) 1. 水溶性 用于驱油的聚合物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快速溶解。 水溶性与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密切相关。 线性分子结构的聚合物比支链分子结构聚合物的水溶性好。 聚合物分子量越大,水溶性越差。
24
5.1.1 驱油用聚合物的基本特性
4. 流变性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柔性链结构的聚合物(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具有 较强的弹性;刚性链结构的聚合物(如黄原胶)水溶液的弹性 很弱。 HPAM(柔性) →→弹性强 黄原胶(刚性)→→弹性弱
25
5.1.1 驱油用聚合物的基本特性
21
(3)机械稳定性
防止和减轻聚合物机械降解程度的措施 1、采用低速搅拌器,低剪切柱塞式注液泵,避免使用针型阀。 2、对于套管射孔完井,增大射孔密度和孔径,从而降低聚合 物在炮眼处的流速。 3、对渗透率较低的油藏,注聚合物前对井筒附近地层采用小 型酸化,增大孔隙尺寸。 4、采用单井单泵方式注聚合物,避免使用油嘴或阀门来控制 调节注入量。
提高采收率
1. 影响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 何在聚合物驱过程中减少粘度损失?
1) 聚合物分子量和结构:分子量越高,粘度越大;结构不 同粘度不一;
2) 聚合物浓度:浓度越高,粘度越大;
影响更大;
4) 水解度:低水解度时,水解度增加,粘度增大。
在Ncam<l0-6时,毛管力对排驱起支配作用,残余油饱和度 变化不大;在l0-5<Ncam<l0-4 范围内,毛管力与粘滞力对残余油 饱和度的影响相互制约,随着Ncam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下降。 在更大毛管数下, 粘滞力对排驱起支配作用,残余油饱和度变 得很小。
3. 何谓粘性指进,主要起因是什么?粘性指进与 流度比是怎样的关系,哪些方法可控制粘性指进?
pc pw po
pAB
8w Lwi vi 8o Loi vi 8 Lvi pci pci 2 2 2 ri ri ri
界面张力向下的垂直分力 × 润湿周长
= 作用在油柱上向上的浮力
h1
h
ow cos(180 ) 2 r r 2h(w o ) g rh( w o ) g ow 2 cos
8 Lv2 r22
排驱措施:(1)提高驱替速度;(2)增大驱替液粘 度;(3)降低、消除界面张力。
2. 何谓毛管数?分析毛管数与残余油饱和度的关系。
毛管数表示在一定润湿性和渗透率的孔隙介质中两相流动 时,排驱油滴的动力(粘滞力),与阻力(毛管力)之比。
Ncam
w w 0.4 ( ) ( Soi Sor ) ow cos o
聚合物溶液在油层条件下大多呈现假塑性。 从注入井到生产井: r V ef o/ef ,并且Kw降低为 KfM 指进退化 (VD/Vf=M)驱油前缘 稳定
提高采收率原理总复习
《提高采收率原理》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泡沫特征值:指泡沫中气体体积对泡沫总体积的比值。
2、最低混相压力:指气驱中气驱采收率超过90%的驱替压力。
3、波及系数:指驱油剂波及到的油层容积与整个含油容积的比值。
4、润湿现象:固体界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的现象。
5、色谱分离现象:组合的驱油成分以不同的速度流过地层的现象。
6、流度:流度是指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一种量度,等于流体的渗透率与粘度之比。
7、牺牲剂:在驱油过程中为了减少驱油剂在地层中的损耗而首先注入的廉价化学剂。
8、PI值:PI值是由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和PI值的定义求出的用于调剖堵水决策的重要参数。
9、残余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是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的盐水渗透率比值。
10、Jernnings碱系数:碱系数是指双对数坐标内油水界面张力对碱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和0.01~1.0mN.m-1所包的面积与0.01~1.0mN.m-1和0.001%~1.0%碱质量分数所包的面积之比乘6。
11、酸值:将1g原油中和到pH值产生突跃时,所需KOH的质量,单位是mg/g。
二、填空题1、碱驱一般要求原油酸值大于0.2mg/g。
2、注蒸汽有两种方式,即蒸汽驱和蒸汽吞吐。
3、进行过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两种聚合物为HPAM、XC。
4、原油采收率=波及系数×洗油效率。
5、调剖是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6、在亲水地层,毛细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Jamin效应是水驱油的阻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
7、地层越不均质,采收率越低。
将注水采油的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0。
8、CaCO3在含Na+、K+、Ca2+、Cl-的地层水中表面带正电。
砂岩零电位点时的pH 为5,在pH=6.5的地层水中表面带负电。
9、调剖堵水是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从水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调剖剂,从油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堵水剂。
提高采收率复习重点.doc
一、名词解释1、三次釆油: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残余油和剩余油,采用向油层注入其它驱油工作剂或引入其它能景开采原油的方法称为三次采油。
2、孔隙结构:油M岩石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状况、相互关系以及与孔间通道的组合方式称为孔隙结构。
3、宏观非均质性:是指汕层岩性、物性、厚度等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差异。
4、附着功:是指将单位面积的固-液界面拉开变成液一气和固一气表面所做的功。
5、润湿:是hM体表而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润湿滞后:三相涧湿周界,沿固体表而移动迟缓,而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象。
6、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分+链上已经发生水解反应的单元数占总单元数的百分数。
7、流变性:是指流体在外力场作用下发生流动和变形的特性。
8、残余阻力系数:残余限力系数是指注入聚合物前后盐水的流度比。
9、阻力系数:指水通过岩芯的流度与聚合物溶液通过岩芯的流度之比。
10、有效粘度: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多孔介质的实际粘度,由剪切粘度和拉伸粘度两部分构成11、调剖:是指从注水井进行封堵高渗透层,调整注水层段的吸水剖面。
12、堵水:是指从汕井进行封堵高渗透层,减少汕井的产水。
13、突破压力梯度:是指当耑心出口端流出第一滴液体时,在岩心W端所施加的压力差与岩心长度的比值。
14、乳化:一种液体或多种液体以微小的液珠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的过程叫乳化,形成的乳液称为乳状液。
15、增溶作用:增溶作用是指水溶液屮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CMC之后,在水屮难溶或不溶的有机物(如油)的溶解度妞著增大的作用。
16、临界胶束浓度:表而活性剂溶丁•水时,在水屮丌始行成胶束的浓度,以CMC表示。
17、原油酸值;指中和lg原油(pH=7)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一般说來,若要碱水驱使界面张力显著下降,原油的酸值应大于0.5mg/g。
18、三元复合驱:指在注入水屮加入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复合体系驱汕的一种提高原汕采收率方法。
19、混相性: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浞合后能够形成均相体系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提高采收率(EOR)基础知识原油采收率是指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油原始储量之比。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原油采收率,既是油田开发工作的核心,又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采油方法回顾大多数油藏在发现以后,一般都经历了所谓的“一次采油”阶段。
在这个期间,主要是利用油藏本身的天然能量来采出一部分原油。
其采油机理是:随着油藏压力的下降,流体的体积膨胀和岩石压缩作用把油藏流体驱入井筒。
当油藏的压力降低到原油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气体释放和膨胀又能采出一部分原油。
有些油藏带有气顶,气顶膨胀和重力排驱也能促使原油注入生产井。
一些油藏与含水层相连,它能提供活跃或部分活跃的水驱。
含水层的水侵既能驱替油藏孔隙中的原油,又能弥补由于原油开采造成的压力下降。
从石油开采的早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油藏都是利用一次采油机理进行开采的,直到经济极限产量为止,然后废弃这些油藏。
此时,油藏的压力一般衰竭到很低,或者具有活跃天然水驱油藏的产水率变得特别高。
对于不同的油藏,一次采油的采收率相差极大,这取决于开采机理和机理的组合、油藏类型、岩石性质、原油性质。
一次采油的采收率一般为5%~20%。
作为一种提高一次采油采收率和产能的方法,在一口或多口井中注入流体。
为此,曾将水和/或天然气作为注入流体,在低于天然气和原油的混相压力条件下注入地层,气体注入气顶,水注入靠近油水界面的含水层,或者注入油层。
开始,提高采收率只是为了延缓或防止油藏压力下降,这样可以维持较高的产量和较长的生产时间。
我们称这种技术为“保压”开采。
目前,在一次采油后一定时间内注入流体的采油方法通常被称为“二次采油”。
一次采油和注水或非混相注气的二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通常为原始地质储量的20%~40%。
在二次采油达经济极限时,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将引起物理化学变化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
包括聚合物驱、各种化学驱(活性水驱、微乳液驱、碱性水驱)及复合化学驱、气体混相驱(不是以保压为目的的注气)。
在任何时期,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以提高产量或采收率为目的方法常被称为“强化采油EOR(Enhanced Oil Recovery)”。
包括三次采油中所有的方法和热力采油法。
常规注水、注气等二次采油技术所不能开采的那部分原油构成了三次采油或强化采油的目标油量,它包括所谓的“剩余油”和“残余油”。
由于地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注入水(气)与地层原油的粘度差以及井网的关系,使得注入流体不可能波及到整个油藏体积,即使在注入流体所波及到的区域内,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原油驱赶走。
因此定义“波及系数”为注入流体在油藏中波及到的体积占油藏总体积的百分数,用E V 表示,它为面积波及系数和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
定义“驱油效率”为注入流体从波及到的单位孔隙中所驱出的油量,用E D 表示。
由于波及系数低,注入流体尚未波及到的区域所剩余下的原油被称为“剩余油”,如低渗透夹层内和水绕流带中的剩余油;钻井未钻到的透镜体中的原油,局部不渗透遮挡处的原油等,其特点是宏观上连续分布。
在注入水波及区域内或孔道内已扫过的区域内残留的、未被驱走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特点是分布不连续。
二、 EOR 方法及应用范围概述图5-1 提高采收率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人们就已着手进行大量提高采收率的室内研究,包括:聚合物增效水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性水驱、泡沫驱、气体混相驱、CO2混相与非混相驱、蒸汽吞吐、蒸汽驱、就地燃烧等。
提高采收率方法分类见图5-1。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有蒸汽吞吐、蒸汽驱、聚合物驱、气体混相与非混相等,下面分别介绍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气体混相驱、热采和微生物采油。
1.化学驱凡是向注入水中加入化学药剂,以改变驱替流体性质、驱替流体与原油之间界面性质,从而有利于原油生产的所有方法都属于化学驱范畴。
通常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胶束/聚合物驱、微乳液驱)、碱水驱和复合化学驱。
聚合物驱:聚合物驱实际上是一种把水溶性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以增加水相粘度、改善流度比、稳定驱替前沿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稠化水驱。
目前广泛使用的聚合物有人工合成的化学品——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微生物发酵产品——黄原胶。
早期曾经使用过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等。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不仅仅可以提高水相粘度,还可以降低水相的有效渗透率,从而有效改善流度比、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
聚合物驱油藏原油粘度一般不超过100 mPa·S,原油粘度增加,要达到合适的流度控制就需要更高的聚合物浓度,从而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由于聚合物驱通常不能降低残余油饱和浓度,即不能提高采收率,所以聚合物驱后的残余油饱和度仍然较高。
而聚合物驱后岩石的渗透率将降低,所以对于驱油效率不高而下一步又准备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或其它化学驱以提高采收率的油藏,最好不先使用聚合物驱,而应直接采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或以碱为主剂的复合驱。
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地层的渗透率密切相关。
渗透率越高,使用的聚合物分子量可以越高而不堵塞地层,从而降低聚合物用量。
当渗透率低于20×10-3μm2时,只能使用低分子量的聚合物。
要达到所需粘度,必须使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这将导致经济效益降低。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存在盐敏效应、化学降解、剪切降解问题,尤其对于二价离子特别敏感。
为了使聚丙烯酰胺具有较高的增粘效果,地层水含盐度不要超过100,000 mg/L,注入水要求为淡水,因此在油藏周围应有丰富的淡水水源。
聚合物化学降解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目前广泛使用的聚丙烯酰胺,要求其油藏温度低于93℃。
当温度高于70℃度时,要求体系严格除氧;并且温度越高,盐效应的影响越大,甚至会发生沉淀,阻塞油层。
因此油藏深度不要超过3000 m。
生物聚合物——黄原胶对盐不敏感,适合于地层水含盐度较高的油藏。
它的主要缺点是生物稳定性差。
聚丙烯酰胺虽然也受细菌侵害,但不严重;而细菌对生物聚合物的伤害是主要问题,在应用中必须严格杀菌。
这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也较差,其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75℃。
生物聚合物在其发酵过程中残留许多细胞骸,极易堵塞地层;油藏注入前要严格进行过滤。
再加上生物聚合物的价格也较昂贵,因此,一般只使用于含盐度较高的地层,其使用范围不如聚丙烯酰胺广泛。
为了能在高温高盐油藏中应用,研制新型的耐高温高盐的聚合物盐分必要。
表面活性剂:应用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可分为活性水驱、乳状液驱、胶束驱和低界面张力驱。
目前在国外的化学驱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胶束/聚合物驱。
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2%)、注入段塞大(15%~60%空隙体积)的稀体积法;另一种是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5%~8%)、注入段塞小(3%~20%孔隙体积)的浓体系法。
前者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程度(小于10-2mN/m)使残余油流动的方法,所以又叫做低界面张力采油法。
后者又可分为水外相胶束驱、油外相胶束驱及中相微乳液驱方法,它是通过混溶、增溶油和水形成中相微乳液,它与油、水都形成超低张力,而使残余油流动。
表面活性剂溶液以段塞形式注入,为了保护段塞的完整性,后继以聚合物段塞,因此统称为胶束/聚合物驱。
从技术上讲,表面活性剂驱最适合三次采油,是注水开发的合理继续,基本上不受含水率的限制,可获得很高的水驱残余油采收率。
但由于表面活性剂驱的价格昂贵,投资高,风险大,因而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只是温度和含盐度还有一定的限制,其他限制都属于经济问题。
随着技术的提高,成本降低,其使用范围会大大展宽。
从经济角度来看,能否进行表面活性剂驱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渗透率及其变异系数:它对该方法成功与否具有极大的影响,渗透率高低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流体的注入速度,因而决定着井距、寿命,影响其经济效果,渗透率小于40×10-3μm2的油藏目前暂不考虑。
渗透率变异系数决定着注入流体与被驱替油接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活性剂的驱油效果。
在加拿大的筛选标准中规定渗透率变异系数应小于0.6。
在美国的标准中虽未明确规定变异系数的允许范围,但规定了水扫及效率大于50%。
其它非均质性如裂缝、砾岩、泥质灰岩等都对表面活性剂驱不利,在选择储层时都应予以考虑。
(2)流体饱和度及其分布:它对表面活性剂驱效果十分敏感。
一般规定残余油饱和度不能低于25%。
(3)油的粘度应该小于40 mPa·S,以便实现合适的流度控制。
(4)此方法目前只适合于相对均质的砂岩油藏。
对于碳酸盐油藏不仅其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含有比较发育的裂缝系统,并且其地层水含有较多的二价阳离子。
对于砂岩油藏其岩石的矿物组成、粘土含量、类型及产状都对表面活性剂驱有较大影响。
表面活性剂主要吸附在粘土表面上,高的粘土含量会造成大量的吸附损失。
目前普遍认为泥质含量要低于10%。
石膏是水溶性矿物,钙的溶解性会引起石油磺酸盐沉淀。
蒙脱石的离子交换也会影响水中钙离子含量,因此,应该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分析粘土矿物的成分、类型的产状,综合评定表面活性剂驱的可行性。
碱水驱:对于原油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的油层可以注入浓度为0.05%~4%的NaOH、Na2CO3等碱性水溶液,在油层内和这些有机酸生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称为碱水驱,单纯碱水驱的采油机理十分复杂,可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产生润湿性反转、乳化、乳化夹带、自发乳化和聚并以及硬膜溶解等机理采出残余油。
这种方法早在1920年就已提出,但直到如今矿场实验成功的事例仍很少。
主要的原因是机理比较复杂,碱与岩石相互作用造成大量碱耗,产生低张力的碱浓度范围比较窄,油藏注入的碱浓度范围难于控制。
并且酸值较大的原油,粘度一般都比较高,流度控制比较困难,因此近年来单纯碱水的矿场实验项目反而有所减少。
单纯碱水驱的驱油机理有些类似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因其表面活性剂来源于原油的有机酸,因此,酸值一般要达到0.2mgKOH/g 油以上才能采用;若酸值达到0.5mgKOH/g油则使用该方法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对碱水驱的另一限制是地层水中二价阳离子的含量一般必须较少,因为二价阳离子会形成活性剂的钙盐沉淀,使界面张力急剧上升。
碱耗量的大小是碱水驱成功的关键,它不仅会大量耗碱,使过程难于控制并且还会在地层和井筒中结垢,使矿场应用失败。
碱耗量与岩石矿物组成和油藏温度密切相关,其中泥质含量是关键因素,尤其是应避免有石膏存在。
其它限制与表面活性剂驱类似。
复合化学驱:单一的聚合物驱、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各自有其优缺点,将它们联合使用,在功能上互相弥补,以达到最佳驱油效果,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复合化学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