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新编文档-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共63张PPT)-精品文档

新编文档-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共63张PPT)-精品文档

(二)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情节方面: 总领全文,交代背景,引起下文……内容,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伏笔。 (描写抒情: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 突出……的人物形象; 3、主题方面: 点明……的主题,揭示……的主旨; 4、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注意事项:
1. 分析人物形象时,做到客观不拔高。 2. 立足原文概括,不无中生有。 3. 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4. 答案要点要齐全,不漏答。 5. 语言表达要规范流畅,不杂乱无序。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 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 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 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常见的设问方式】 ⑴.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 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主要人物其他设问方式】 ⑵.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 何作用? ⑶.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 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⑷.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 值。
解题方法
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人 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 一成不变的模式。
题型二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⑴.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 XXX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⑵.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⑶.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赏析。
【次要人物其他设问方式】 ⑴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 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⑵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 次要人物?为什么? ⑶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 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复习(通用版)语文课件PPT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复习(通用版)语文课件PPT

二、小说的主题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 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 说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 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4)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阅读提示
①交代了具体 的见面地点。 ②“注意玻璃” 这四个字值得 注意。“玻璃” 照应题目,贯穿 始终。 ③动作描写,体 现了人物怎样 的性格?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 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 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 说:“我不走德巴街。”④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 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⑤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 (1)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 等的描写。 ②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 等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描写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 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 作品主题。 ②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 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揭 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018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小说必备阅读技巧-word范文 (4页)

【2018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小说必备阅读技巧-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8年高考语文小说必备阅读技巧高考语文小说是语文的一个必考点,应该掌握什么答题技巧拿高分,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语文高考小说阅读技巧有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高考小说阅读技巧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总结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
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整理课件
2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 题等方面。
整理课件
38
考法二 情节类探究
• (一)探究情节类题目的答题技法
• (1)亮出自己的见解。探究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先 确定自己的观点。
• (2)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 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 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 件等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 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 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 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 的魅力。
整理课件
17
命题角度二:环境
整理课件
18
整理课件
19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的特点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高考小说阅读是中国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深度。

在阅读小说时,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对高考小说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小说类型的判断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明确所阅读的小说类型,如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传统文言小说等。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叙事方式、题材内容和思想表达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对其特点和风格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极为重要的,要注意分析和理解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方式。

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线索。

同时,要留意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探究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出的思想和观点。

三、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考生需要注意分析情节的起伏和转折点。

情节的展开有时可以线性进行,有时则可能出现一些插叙、回溯等手法。

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叙事结构,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和内在关联。

四、语言表达的特点小说的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考生应该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如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描写方式等,都可以从中发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五、主题和内涵的挖掘小说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和内涵,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主旨观点。

从小说中可以发现作者对社会、人性、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意义。

六、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在阅读小说时,可以注意将其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

这里的其他文本可以是其他小说、传统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通过对比和联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七、阅读态度和情感体验高考小说阅读并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性分析,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态度和情感体验。

2018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超实用.ppt

2018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超实用.ppt
(2011年·江苏卷) 《“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 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 (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 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 洁品格。(2)作用:略
题型二: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技巧
小说中景物描写技巧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技巧基本相同: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 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
边练边悟
(二)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情节方面: 总领全文,交代背景,引起下文……内容,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伏笔。 (描写抒情: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 突出……的人物形象; 3、主题方面: 点明……的主题,揭示……的主旨; 4、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解题方法
第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二,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 的性格。
第三,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 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第四,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题型一:概括景物的特点或寓意 题型二: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技巧 题型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一:概括景物的特点或寓意
❖ 1.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 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 词。
❖ 2.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 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高中语文高三小说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高三小说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高三小说知识点整理2018届高三小说知识点整理疏理情节:在理解角度方面,需要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结局;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和事件。

在情节作用题方面,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思考等。

在情节安排(艺术)题方面,需要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线索的安排:包括全文的线索和分析线索的特点,如单线结构和双线结构等。

2.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全文的一波三折、开头结尾的呼应、倒叙式、设疑式和写景式等。

3.结局的安排:包括出人意料式结局和欧·亨利式结尾等。

这些安排可以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地点、背景;(4)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5)烘托人物心情;(6)暗示命运;(7)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8)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9)丰富、深化主旨。

分析情节:重点考查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

具体内容有:1、情节安排的合理性;2、情节安排的作用;3、情节安排的艺术特色;4、情节安排的技巧手法;5、情节安排的主题表达。

2018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小说、散文)

2018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小说、散文)

2018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小说、散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型一、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1.常见考查题型2(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思路导航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间接刻画小伙子形 象,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幸 福,寄托于一个物件,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 看重外物的背景。 C.小说中写到小伙子有突然逃离的想法,是因为他看不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 验男人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作者关于爱情与物质无关只与精神有关的主题。 D.小说结尾“道了别,缓缓离开”通过动作描写,突出“我”的心理矛盾: 离开小城之前,要不要让人欣赏最为精致的蝴蝶;要不要给想逃离的小伙子提 自己的建议。 E.小说较大的特色就是人物语言多,前半部分对话为主,使情节不板滞;后 半部分独白为主,使表述更连贯。用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小说主旨。 12.作品中的编制物蝴蝶作为一种“盾”,守护着一些无形的东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②引人思考。
标题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作用;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4、概括主要情节; 5、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6、紧扣(揭示)主题。 7、象征意味、寓意。
解题步骤(p230-):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 方面解题: (1)思维模式: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 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 的作用;
尽量分点,标出① ② ③。
小说阅读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概括探究主题
3.理解小说标题 4.分析写作技巧
5.品味语言特色
6.揣摩人物形象
7.注意环境描写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一:情节
蓝本p117-
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 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 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 决的整个过程。
15.作者在书塾与学堂的学习与生活中收获了什么?试
举例说明。(6分)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 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位于开头:
(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 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4)营造气氛,奠定
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
3. 以事件为题,比如:《走眼》 《报复》《活着》《抻面》《卖琴》……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谎言 之境》《圣诞夜的歌声》《雪夜的故 事》……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5、以问题为题
小说的标题作用: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 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
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命题角度三:环境
蓝本p122-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
考:
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
点;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P141)情节叙述顺序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层次清晰。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 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 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 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 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 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 照应得体。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特殊情节的作用:
2、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
1.阅读文章时边阅读边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关键语句。 2.阅读后先明确三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及对象特点或主要事件、
人物;②理清文章脉络;③明确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
3.审题要细致深入,既要关注问题,也要关注分值。 4.树立文本意识,答案要从文章中来。 .答案组织要点面结合。 6.答题思路要清晰,用语要准确,不写错别字,能分点作答的
11(1)
涉 及 11(2) 考 点
故事情节的作用
故事情节的作用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含义)
11(3)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环境描写(从主 探究小说情节 11(4) 题思想、人物塑造、 情节结构等角度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文 本人物和课内人物 的比较)
• 【2016全国卷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 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 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 来。 •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 ,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 主题。 •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 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 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 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 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 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 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答题基本格式
情节作用: 结构上, 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 内容上, XX情节写了……,突出了……,表 现了……。
特殊情节的作用: 1、小说开头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 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 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 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 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小 说 三 要 素
2、情节
B 、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 、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 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 、社会环境 :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二、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情况:
高考试卷 选文体裁 2013年 中国小说 《峡谷》(阿城) 5选2选择题 (情节、人物形象、 语言等) 2014年 中国小说 《鞋》(刘庆邦) 5选2选择题 (表达技巧、人物 形象、情节、主题、 语言等) 2015年 中国小说 《塾师老汪》(刘 震云) 5选2选择题 (表达技巧、人物 形象、情节、语言 等)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
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