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终)

合集下载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一、科学性原则:1.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学生所学内容符合实际需求。

2.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平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3.强调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培养方案中要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综合素养,增强他们的学科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实用性原则:1.实践教学注重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强化实习实训环节:设计合理的实习实训计划,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语言、沟通、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三、适应性原则:1.个性化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培养路径。

2.强调能力培养:培养方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水平。

3.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并重:培养方案中应注重人文社科学科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技术学科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持续性与评估原则:1.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2.定期评估与调整:对培养方案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了解学生培养效果、改进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3.引入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参与: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引入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文件精神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出具有高职特点及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1、工学结合的原则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上积极进行探索改革,可根据社会需要,采取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灵活方式。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各自专业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大力进行课程整合,保持与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切实落实实验、实训、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各系根据情况可选择2-3个专业进行。

格式可参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创新的原则课程设置体系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适当提前,学时优先保障,主要技能训练优先满足。

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模块式教学等形式。

把握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选修课的数量关系,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形成理论课、实践课结构合理、课时适中的课程比例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训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练、做一体。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试行)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试行)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试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科学构建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xx文件要求,根据xx工作安排,现就制订xxxx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供参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xx文件精神,全面总结和巩固xx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吸纳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次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务必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要突出“育”与“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突出“育”的功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形成师生互动、共同探求真理的教学过程,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以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一)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提炼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

(二)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岗位群)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1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

1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

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为规范教学行为,迎接评估,根据省教育厅高教处的有关要求精神并借鉴有关院校的经验,就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原则性意见: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云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6.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应从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附件1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创新“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征和学院信息科学高职教育特征的重要工作。

为此,现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制订我院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1、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的内涵为指导,高水平系统设计具有鲜明示范性、引领性、前瞻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2、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对接产业,产学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依据“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工作过程及专项能力分析,制定双证融通模块式教学方案,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特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和信息科学高职教育特征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

4、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培养要求。

5、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责、修改要求。

6、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态度)结构。

三、基本原则1、职业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一种取得某种从业资格的谋生教育,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属性。

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二、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同一专业的学生也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通过多样性的培养方式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
为了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鼓励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

不同学科之间应该有合理的连接和衔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应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五、实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价方法应包括考试、论文、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评价方法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使学生的努力和表现得到公正的评价。

总之,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应基于明确的培养目标、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与综合创新、实
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落实《西南交大“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2、继续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开放自主研学,突出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和我校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基本原则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进一步处理好通识教育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新型研讨课程、项目专题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

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终)(共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关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需求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

各专业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教育,重视综合基础知识传授,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强化通识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各专业要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改革,不断拓宽通识课程的覆盖面;逐步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提供多种形式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下面我将提出几个原则意见。

首先,注重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探索多个学科领域,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其次,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机会。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灵活设计,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创业等活动。

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平台。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校应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和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人才培养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更是为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发挥自己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只有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等文件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对接山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广东省支柱产业,适应山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适应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制订原则(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育,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1. 引言人才培养是任何组织和机构中的关键活动之一。

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满足人才需求,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以引导组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2. 灵活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需求和发展阶段。

每个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能力、目标和发展方向。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资源支持。

3. 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衔接。

通过将人才培养与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对接,能够确保培养出对组织具有战略意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明确设定培养目标,以衡量培养效果的达成程度。

4. 多元化的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培养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可以作为一个基础,但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技术的优势,引入在线学习、社交学习和项目驱动学习等创新培养方式。

此外,培养方案还应该鼓励员工参与跨部门、跨文化和跨行业的学习交流,以拓宽视野和提高综合能力。

5. 持续学习和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强调持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方案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组织应该提供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成长,并支持他们参与专业培训、行业会议和学术研究等活动。

同时,组织还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评估和调整培养方案,以确保其与员工的学习需求和组织的变化保持一致。

6. 成果导向和绩效评估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成果导向和绩效评估。

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明确所期望的培养成果和绩效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进一步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

7. 高效利用资源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组织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的利用效益。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指南,是进行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落实学校“教学立校”战略的基础建设。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做好制订工作前期政策理论学习,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标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处理好前后衔接问题。

各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在新政策、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改革,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好的经验,深入研究往届人才培养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调研积累。

(三)坚持统一要求和特色发展共存,做好统筹规划。

根据国家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统一人才培养模板、设置公共课程平台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体现出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专业优势,以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坚持OBE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从知识内化到产出,加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就业环境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以下总体要求:(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优质高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制定的原则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制定的原则意见

附件1:制定的原则意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制定的原则意见南京晓庄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监控与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和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决定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具体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秉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逐步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基本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基本原则(一)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

加强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夯实专业基础,注重整体优化。

重视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打通、整合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重组核心课程资源。

本着夯实基础、发展潜能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统筹协调学科基础与专业教学、核心课与选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及素质提高的关系。

注重各专业和全校课程资源的共享。

(三)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采取统分结合,尊重个性选择。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原则意见,旨在构建一套全面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1.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和基石。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国家战略的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原则人才培养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应该积极探索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的培养理念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此外,还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人才。

3. 人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注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4. 人才培养评价的科学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应该科学客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评价、实践评价、项目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结果应该对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

此外,还应该注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及时修正和改进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5. 人才培养资源的合理配置原则人才培养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资源。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首经贸大教发[2005]4号为适应建设全国一流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要求,构建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就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请各教学单位参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要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以整合课程内容与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要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要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符合我校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的转变和建设一流财经大学的要求,要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我校学科、专业特点(大部分专业为应用型、服务型专业)我校培养的本科学生不但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

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注意研究各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进一步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按照继承、摒弃、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加、改式的整合,科学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

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经、管、文、法、理、工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3.强化实践教学。

应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

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论证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和发展活动,培养和造就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才。

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以下是我对人才培养方案原则的意见:第一,适应时代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及时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单强调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跨学科和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第三,强调实践和实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用性训练。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培养人才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五,个性化和多元化。

每个人的潜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人才培养不应该只看重一个标准的成功,而是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包括各种不同的领域和专业。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内容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六,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还需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变化。

制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制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XX师范学院制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工作、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要求,现就制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订原则和要求总体原则: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四个转变”的理念引导人才培养改革,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专业教育为主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从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我校特色,突显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具体要求:(一)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跨学科综合学习、研究、创新能力。

为实现拓展学科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努力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 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围绕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师范类专业优势,构建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潜在的教师素质, 增强学生适应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包括课程实验、教育(专业)实习、专业见习(考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锻炼的平台。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制定(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和实践创新项目。

2.坚持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合理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实际需求的紧密衔接。

3.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结合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要增加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4.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加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现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

6.保障质量与评价的有效实施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要建立有效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同时,要加强对课程教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不断提高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学院关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需求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

各专业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教育,重视综合基础知识传授,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强化通识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各专业要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改革,不断拓宽通识课程的覆盖面;逐步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提供多种形式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坚持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各专业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结合行业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坚持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确定教学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4、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创新能力。

各专业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容与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基本框架(一)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1、产业行业状况2、社会就业需求(二)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1、专业技术领域2、职业岗位要求(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1、人才培养目标2、人才培养规格(1)人才培养具体要求①知识结构②能力结构③素质结构(2)人才使用规格①职业面向②学分、学位、双证书要求等(四)主要课程介绍(五)课程设置及进程安排(六)有关说明(七)附件四、编制要求(一)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包括产业行业状况和社会就业需求两个方面。

各专业要通过分析社会背景、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对专业人才需求整体状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等进行阐述。

分析时要用事实说话,用近两年的最新数据,阐述要言简意赅。

(二)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各专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领域分类要求,明确本专业的技术领域,要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论证及预测的前提下,对本专业的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分析、描述。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1、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三精三强”高质量“五真”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各专业要围绕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要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其中:本科专业要强调培养掌握本门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专科专业要强调培养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使用规格。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要对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进行说明。

在说明时要求学生毕业必须要具有以下12个方面的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人才培养使用规格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面向、专业方向以及学分、学位(本科)和双证书等要求及进行说明。

(四)主要课程介绍要求对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简要描述。

本科专业还要对主干学科进行说明。

(五)课程设置1、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选修课包括任选课和限选课。

(1)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

其中:大学物理面向工科专业学生开设,数学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定位和相关升学、从业资格等考试需要选择模块开设。

专业基础课,为同一学科门类下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基础课程,在学时安排上要体现“加强基础”的原则,同一学科门类下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同专业基础课应统一组织教学,统一考核。

提倡多学科之间、相近学院间打通基础课程开设共同的专业基础课。

各本科专业都要在第一学期开设工程导论课作为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程要体现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向,部分专业可以按专业方向,设置模块化的课程。

每个模块学分相近(当)、开课学期相同,在二级学院(部)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其中某一专业方向。

学生一经选定某一专业方向,必须修读该方向(模块)中的所有课程。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也包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的社会责任课、社会实践、科技学术与创业创新、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等。

(2)选修课任选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任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由教务处提出方案,统一组织实施。

学生在校期间要修满不少于3门,不低于6学分(108学时)的任选课。

每届学生从第2学期开始选报。

限选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学生就业围。

限选课面向本学院学生开设,由各二级学院(部)提出方案,组织实施。

学生在校期间要修满不少于6门,不低于12学分(216学时)的限选课,各专业应提供不少于3倍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每届学生从第2学期开始选报。

2、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专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参照本科专业。

选修课包括任选课和限选课,要求如下: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修满不少于2门,不低于4学分(72学时)任选课;要修满不少于4门,不低于8学分(144学时)的限选课,各专业应提供不少于3倍学分的限选课供学生选修。

(四)学时、学分要求各本科专业课总学时控制在2200—2400学时左右,教学总学时以3200-3300学时左右为宜。

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控制在35%左右。

各专科专业课总学时控制在1600-1800学时左右,教学总学时以2800学时为宜。

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不低于50%。

专业理论课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每门课程学时不超过60学时;周学时数应控制在22—24学时围,每学期考试课程4-5门左右(最后一学期除外);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毕业应修满专业规定学分;理论课及理实一体化的课程18学时/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学时折算规定为每周30学时,学分折算规定:每周1学分,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每周记1学分。

(六)有关说明主要说明专业教师要求、实验实训要求、双导师情况、专业教学实施建议等。

(七)附件包括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各种表格,如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教学活动安排表、实践教学汇总表、学时与学分分配表等,填写时要求规、统一。

(八)其他要求各专业在编制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必须贯彻落实下述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各专业在设置课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创业教育各专业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必要的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还要在任选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逐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