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01-第七讲PPT_15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生态理念 ——把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
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生态理念——生态文明价值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空间均衡的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工业化社会以来: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主宰
马克思主义学院
2、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原因:人来自于自然、依赖自然; 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 人的活动必须始终遵循自然规律,绝不能凌驾于
自然之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 生态: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存在状态。 文明: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
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征。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态文明: 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 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 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 态;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 ●生态意识文明 ●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行为文明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 ●生态哲学: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
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 ●生态伦理学: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
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 ●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一讲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主题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主题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词源“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Socialis,原意为“同伴”、“善于社交”等。
18世纪时德、意等国出现此词是指人的社会性;19世纪20-30年代圣西门派和欧文派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作一种新社会思潮、新社会制度的名称。
“共产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Communis,意为公共。
19世纪80年代法国工人开始把“共产主义”一词用作他们要努力争取的在消灭资本主义之后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
西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于80年代传入日本,日本人用古汉字把英文Socialism译为“社会主义”,把英文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
到19世纪末这二词又被中国人移植到中文中来。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开始在我国得到自觉的有系统的传播。
为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行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二次飞跃:十月革命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Saint-Simon, Fourier ,Owen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唯物史观的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共产党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主要内容: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攻击,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5.政治认识之二:当前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2010年,中国可能的三种前景》——盛世危言! 就业危机 三农危机 能源与环境危机 台湾问题危机 金融危机(后有专题论述) 三信(信仰、信任、信用)危机 公信力危机与腐败 公共卫生体系危机 艾滋病危机
胡锦涛总书记曾推荐读三本书: 《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 《寂静的春天》(1974年,蕾切尔·卡逊,吉林人民出版社) 《阿根廷危机》
LOGO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和第二讲
主讲人:段治文(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绪论:学科理解及意义
1.学科理解
政治理论课 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政治理论的历史课 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性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次历史性转变
第一,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社会转折(形成统一的中央权威,创造了建设现代化 的基本条件)
第二,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制度转变(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次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道路实践的影响:一是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一件世 界性的大事;二是第二大经济体的形成将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三是找到中国特色的 道路给世界以启迪。 世界第二把手的困惑:中国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面对世界?世界应以什么样的 态度接纳中国? 第四,21世纪以来开始的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 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新实践。校正历史、实现社会和谐)
关于浙江发展的研究与争论 经济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文化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生态学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增长不等于 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没有经济的发展增长难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转变转经济增长 方式的全部内容,还涉及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 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 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和各个领域。
200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同期美国居民 消费率为70.1%,印度为54.7%。中国现有的消费率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61.0%的世界平均 消费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即全民 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包 括地位平等、分工平等、决策平等、分配平等,而 现阶段的条件下劳动平等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按劳分 配,人们只凭借自己劳动的多少来获取收入。这样 就避免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 求的不足,从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变 粗放式增长方式 结构性矛盾: ●三次产业比重失衡,服务业比重太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0年金砖国家GDP产业结构一览
国 家
中国
巴西
印度
俄罗斯 南非
三 产 Ⅰ:10.2 Ⅰ:5.8 Ⅰ:18.2 Ⅰ:4.0 Ⅰ:2.5 比 Ⅱ:46.9 Ⅱ:26.8 Ⅱ:26.8 Ⅱ:36.7 Ⅱ:30.8 重 Ⅲ:43.0 Ⅲ:67.4 Ⅲ: 55.0 Ⅲ: 59.3 Ⅲ:6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01-第六讲PPT_13
2.1.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 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 统筹城乡社会求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
AI
•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为什么?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 入水平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保障和改善民 生的主要内容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战略。 •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
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
•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 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 扶贫贵在精准。
1.4 关于精准扶贫的理论
•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建设的 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 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 理的观念转变,从单一社会管理主体到多元社会 治理主体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向多元、民 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
•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 业化。
1.5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 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 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 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 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 利益。
1.6 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
• 教育制度 • 劳动就业制度 •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治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2012级研究生专用,36课时,按12周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3课时)本讲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要求4.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进步旗帜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成就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2.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本讲思考题:1.通过教学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2.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与优点。
本讲参考书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第1—1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3课时)本讲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本讲思考题:1.通过教学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研究生中特理论讲义
一 •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 一文中认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一是“理想的” 定义,据此,就某些绝对和普遍的价值而言,文 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二是“文 献式”文化定义,据此,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 的整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 验;三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据此文化是对一 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 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 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一 •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 (2)政治上的东方与西方 ❖ 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东亚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此所谓冷战格局。 ❖ 从此,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东方社会主义和 民族主义国家。东方与西方,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代名词! ❖ (3)经济上的东方与西方 ❖ 一般指富裕的或者发达的西方,贫穷的或者欠发达的和发 展中的东方。 ❖ (4)文化学上的东方与西方
当然,在有些时候和有些学者那里,如泰勒和汤因比, 文化与文明往往会交替使用。
一 •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3)“文化”的文化学释义
如前所述,泰勒是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文化现 象进行概括的学者。之后,中西学者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思路: (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 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 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加拿大学者斯查尔福、梁 漱溟等。中国、前苏联的百科全书或词典中称此为广义解释。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 哈维兰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PPT精选文档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 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 定的。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济制度,也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 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38
39
“实证分析研究证明,我国国有企业无论整 体上的效率还是经济效率都好于私营工业 企业,而在社会效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并且是不断提高的趋势。”
:“只有实现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才可能 实现高效率的观点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也 是违背实践经验的。”
40
王石谈“国进民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前些年“民”突飞猛进,此 时慢一点,而“国”进一点,下一步“国”再缓一点,“ 民”再进一点,无非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如果撇开政治 的因素不讲,不必太在意谁进谁退。
35
总结论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具有必然和必要性 坚决反对私有化,理直气壮地做强做大国有骨干
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绝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既 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鼓励、支持多种所 有制发展。这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36
关于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占有支 配或控制地位、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30
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
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 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 1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1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途径............................................................ - 4 -3.未来新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 5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 7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 7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探索.......................................... - 10 -3.苏联模式的形成和影响.............................................................................. - 11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 - 14 -1.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4 -2.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15 -3.提出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 - 1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特色......................................................... - 16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 - 16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 - 1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 18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 1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首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特色理论与实践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制度
3、人民与公民
★公民是法律概念,指的是个人。公民一般是指
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
★人民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阶级内容来划分的。
人民与敌人是相对的称谓,人民的对立面是敌 人,人民通常是指整体。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一 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
式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 决策。
★特点:最大政治基础——人民根本利益一致
重要特点——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智慧 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尊重和谐
重要保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讲
1、政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 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 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 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 总和。 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 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纯粹的民主,而只有具体的、历史的民主。一 个国家采用的政治制度模式也是依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确 立的。 ★“三权分立”主要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 掌握,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的工具。 ★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政 治力量相互角逐下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其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垄 断资本集团分割国家权力的需要。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件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 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 社会的太暴力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 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 育着的新社会的因素。” ——马克思
导 论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的有关思考: ●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重视商品经济、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经济管理体制的思想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双百方针)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等思想等。
导 论
二、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 引领下,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快速、 稳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 国力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正在 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导 论
被欧洲工人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胎胞里解 放出来的社会主义: ——生产力极大发展 ——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用计划调节生产(无商品经济) ——国家逐渐消亡 ……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导 论
大饥荒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经济政策,列宁 开始意识到:俄国的现实条件,不可能建成马克 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 “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今 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列宁
导 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命运结合在一起,是实 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 实践) 第二,它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创 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理 论逻辑)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明确提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 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 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 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 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 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 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 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 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指针。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 诸多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 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粗 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影响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 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 完全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提出更高要求;伴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 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 的进程,并越来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国 之间的经济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如 何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 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革命创造的机遇,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加速 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换代升级和调整,实现社会生产 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源 于实践、扎根于实践,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①从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看; ②从社会发展 的成就和面貌上看; ③从执政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上看; ④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上 看; 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上看。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
①国家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②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
(一)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人民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体现为三件大事: 一 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 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 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特点和优势。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 第四,巩固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等方面。
核心价值观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推进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核心价值观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弘扬和 践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 重要力量。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 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 实践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义
分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概念、内涵与意义,明确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低碳技术与创新
介绍绿色低碳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创新成果,如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帮助学生了解绿色低碳技术的实际应用。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
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探讨循环经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动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基本原则,如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等,帮助学生树 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所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性。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〇讲、导论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这三件大事分别指的是: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并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物质要求。
这就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个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个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并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
两个一百年,即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④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Answer: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表现为按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投入的要素(技术、信息、管理等)分配等等,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在私有制社会之所以实行按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进行分配,原因在于生产资料为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所占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一“世纪性难题”。
2、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分配政策。在邓小平看来,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实现后者这个目标的途径。
(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1、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课件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路径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 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7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 建设的重中之重
抉择民生战略
六大以来,党中央将国家战略的重心之一,精准 地锁定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样的战略抉择,深 刻地改变了近十年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面貌,乃 至生命轨迹。
十年来,从构建和谐社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 展,从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再到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提出,党 和国家已经将民生建设从为人民谋福利的“一般 性原则”,进一步深化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旨和精髓来看待,把民生建设提升到了事关全局 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3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概念,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 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指与经济、政治、文化 相对的概念。
“社会”作为微观层次的小概念,对应于社会学中狭义 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区域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推进社会建设 和民生改善,勾勒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目标。“
10
十年间,中国民生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力 度空前加大,尤其是相关法律制度或新建 新订或重新修订。《就业促进法》《劳动 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残疾人保障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 法》等诸多民生大法,都是在这一时期起 草、修订出台的,弥补了民生领域法律制 度的空白。
工程建设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源 于实践、扎根于实践,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①从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看; ②从社会发展 的成就和面貌上看; ③从执政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上看; ④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上 看; 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上看。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 第四,巩固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四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明 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二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一是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二是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是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
导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 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人民,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硕士研究生要学好本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掌握正确 的学习方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坚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思考这些问题。
始终面临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坚持和发展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特点和优势。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①国家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 ②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
(一)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人民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体现为三件大事: 一 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 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 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谢谢观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表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前提的问题:
探索的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 大历史任务连接起,就 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辉煌篇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是党对自己所信奉的注意的公开宣示,是党的理想信念、 斗争目标、政治主张的集中概括,是党的内在性质、历史使命和社会作用的集中体现。 十三大 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四大 号召全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十六大 十七大 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