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王明阳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明阳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王阳明这个人啊,以前就听说很牛,但真正读了关于他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相关内容后,才发现他简直是个超级智慧的古人。
先说这个“知”,在王阳明这儿可不像咱平常理解的,仅仅是知道个书本知识啥的。
他的“知”是那种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和认知。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要健康生活,少吃垃圾食品多运动。
这算是一种很浅层的“知”,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你打心底里认识到健康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是一种对事物本质透彻的了解。
我就经常一边吃着薯片一边想着要健康,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达到他说的那种“知”。
要是真有那种深刻的“知”,估计薯片在我面前就跟毒药一样,我看都不想看。
再来说这个“行”。
这可不是单纯的行动,而是要和“知”紧密结合起来的行动。
不是说我脑子一热,今天去跑个步,明天就躺平了,这不是真正的“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的“行”是有内在的“知”作为驱动力的。
以前我总是有很多计划,比如学画画,买了一堆工具,结果呢,画了两天就没下文了。
这就是“知”和“行”脱节了。
我虽然有学画画这个想法,也就是有了一点“知”,但这种“知”没有强大到能让我持续地“行”下去。
读了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比如说读书,我一直知道读书好,能增长知识,提升自己。
可是呢,总是被手机、电视这些东西诱惑,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
按照王阳明的理论,我就是没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如果我真的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重要,那我肯定会每天都找时间读书,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营养的娱乐上。
而且啊,“知行合一”还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了新的态度。
以前遇到难题就想退缩,心里想反正这个事情很难,我做不到也正常。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我知道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是值得做的,那我就必须去“行”,在这个过程中,“知”也会不断地加深。
就像爬山,我知道山顶的风景很美,这是“知”,那我就不能因为山路崎岖就放弃,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在爬山的过程中,我对爬山这件事的理解,对坚持的理解,也就是“知”,会更加深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其影响,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我反省、道德修养和实践指导,详细阐述王阳明心得读后的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 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惟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1.2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惟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干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思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自我反省2.1 自我反省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够匡助个人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2.3 自我反省的效果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道德修养3.1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前提。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干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3 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思量和实践来进行道德修养。
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思量可以匡助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理论,实践可以让个人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知行合一》读后感1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心学为基础,探讨了人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该书,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实践,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只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使其产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认为,要实现知行合一,首先要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次,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的行动与知识相一致。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动。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些实践方法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让我明确了实现知行合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其认知和行为的根本因素。
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心性,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首先要从内心开始,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使其与知识和行动相一致。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要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需要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并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动。
此外,修养好自己的心性也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前提。
这些心得体会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将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阅读《知行合一》让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后,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自身修养的思考。
过去,我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
然而,王阳明的观点告诉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还提到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不纯正,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正道。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性是否纯正,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而现在,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更深入的知识。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同时,我也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心性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将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内心的纯正和外在的行为一致,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心学为基础,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知行合一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学问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知行合一》中,王阳明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改进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
他提倡人们要以诚相待,以善待人,以爱心和关怀对待他人。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在读完《知行合一》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我也会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
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我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总结起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我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我将继续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doc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
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
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
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1.1 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强调,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1.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我们在实践中要时刻关注理论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3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来修身养性、改进自己,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自省与反思的重要性2.1 反思过去的行为王阳明强调,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改正。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2.2 自省内心的动机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动机,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善意。
只有内心纯净,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2.3 反思他人的意见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三、积极主动的态度3.1 激发内在动力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等待他人的指导和安排。
我们应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3.2 勇于面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3.3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价值观的塑造4.1 价值观的形成王阳明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心的价值观决定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一: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
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
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知行合一王 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在翻开《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之前,我对王阳明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寥寥数语。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与哲理的天地。
王阳明,这位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思想家,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许多困惑的角落。
以前,我总觉得“知”和“行”是两个分开的阶段,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去行动。
但王阳明告诉我,知与行是一体的,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光是空想而不去实践,那所谓的“知”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心血来潮想要学骑自行车。
看着别人骑着车轻松自在的样子,我心里想,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掌握平衡,踩踏板嘛。
我在脑子里把骑车的步骤想了无数遍,觉得自己已经“知”得很透彻了。
可当我真正推着自行车来到空旷的场地,准备大展身手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刚一上车,车子就歪歪扭扭地不受控制,我紧张得手忙脚乱,根本顾不上脑子里那些所谓的技巧。
摔了几次之后,我开始有点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但就在这时,我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我意识到,我之前的“知”只是停留在想象中,根本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
于是,我重新鼓起勇气,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
每一次摔倒,我都会总结一下原因,是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踩踏板的力度不均匀,或者是身体的重心没有控制好。
就这样,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我终于找到了平衡的感觉,能够稳稳地骑着自行车前行了。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
如果我只是在脑子里空想骑车的方法,而不敢去实践,不敢去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可能永远也学不会骑自行车。
再回过头来看王阳明的一生,他在被贬龙场的艰难困境中,没有被环境打倒,反而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最终悟出了“心即理”的真谛。
他剿匪平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这都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是一本关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著作。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必须相互结合,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会陷入纸上谈兵的陷阱,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读王阳明的心得,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价值。
其次,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只有通过修炼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导致内心的纷乱和不安。
通过读王阳明的心得,我明白了内心的平静和清明对于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修炼内心,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自己所学的知识。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反省,及时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会因为惯性思维或者固有观念而犯错,但却没有及时反省和纠正。
通过读王阳明的心得,我明白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只有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反省和修正,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实现知行合一。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他认为,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需求,并尽力帮助他们。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的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会过于自我中心,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读王阳明的心得,我明白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重要性。
只有关心他人,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心得。
我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以及修炼内心、自我反省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一: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在工作之余读到了段党委推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
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
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
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
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
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
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著作,是他对于心学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思想和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心得。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说:“知行合一,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人的内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内心,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内外合一,心境自然安宁。
”这句话让我深思,意味着只有内心和外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另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自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他说:“自觉自省,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意味着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我反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他说:“格物致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句话让我深思,意味着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注重实践和观察,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说:“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努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
(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这本书之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的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王阳明的心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吸收了一些启示。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惟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这使我意识到,惟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干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内心的自省和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惟独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养,才干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仅需要在外在行为上做到合乎道德,更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省和修养。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通过互相学习和匡助来共同进步。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通过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良知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使我意识到,与他人的交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进步。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的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知行合一的理念让我认识到,惟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干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王阳明名句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揭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付诸实践,通过行动来实现。
以下是“知行合一”的几个关键点:1. 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 内心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高尚的品质。
3. 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主张,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心得体会1. 知识与实践并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知识仅仅是行动的起点,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内心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他的内心世界。
王阳明强调,内心与外在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高尚的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3. 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认为,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感悟1.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致良知 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5篇
致良知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翻开《知行合一》一书,随着一阵油墨书香扑面而来,王阳明“年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广西戡乱”的传奇历程一一鲜活的呈现在我面前,他的心学之路――“格物致知――诚意――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过程中取得的不朽成就也深深触动了我。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颠覆传统所提出的心学核心,倡导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它为世人点亮了一盏思想明灯。
心志,存善念而以之为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试金石、是指南针、是造化的精灵,引导人们向善。
三字经也告诉我们“性本善”,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驱使下,人的善往往受到极大的诱惑,君子者守住善而不为恶,小人者忘善而为恶。
倘若人人存善为善,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如获助力步步登高。
因此,我们要坚定意志存住善念,坦坦荡荡,以自善引他善,以他善促自善,积小善而成就大善。
行至,鉴其用而身行力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比如一个人有孝顺的心,那么他就要从行动上做到孝顺父母,而在他孝顺父母的行动中他的孝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万事万物求得知识,而王阳明却认为要在事上正念头来实现良知,倘若有孝心的人满嘴只说自己要从物质精神上怎么怎么孝顺却不见行动,这种孝顺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就不会认为这个人孝顺。
因此,我们在存善念后要适时地在行动中去体现它的价值,做到言行合一,否则所谓的善念也就无法成就。
省知,致得知而省其是非。
王阳明倡导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良知作为一个标杆可辨是非,那么人在处事中一旦有不好的思想便有了一个评判,也就有了正方向正行动的触动。
因此,为人处世就需要时时以心中的良知来明辨对与错,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更正,以免走上歧路与善渐行渐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
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
弃道回家。
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
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蹲在牢房里,王阳明还认真的研究了《周易》,是不是算卦让他时来运转也未可知,总之,很快他结束了牢狱生活,不过,旧的厄运结束标志着新的不幸到来,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一路还有杀手不依不饶,换做常人,也许早已是哭天抢地,但王阳明却是“虽不毛之地,吾往矣!”。
几年龙场悟道,“心学”横空出世,王阳明名声大振,己经挫折,再次被启用,先是边疆剿匪,后是评定宁王叛乱,最终建立不世功勋,纵观整个明代,文臣受封“伯爵”的共有三人,他位列其一,受封“侯爵”的仅他一人。
三、一介书生,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王阳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
这是一道纯粹的假命题。
1517年正月,王阳明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这一年,王阳明来到江西剿匪,在去的路上,他只带了几个随从,便与一群水盗不期而遇,王阳明指挥若定,让商人们把各自的商船插上官旗,敲锣打鼓,一字排开向前进发,并亲自站在船头向水盗喊话,亮明身份,讲清政策,说来也怪,一向无恶不做的水盗却乖乖就范,依话放行,虽说只是小试牛刀,足见其功力非凡。
后来剿灭的土匪个个来头不小,有大名鼎鼎的詹师富;有极会收买人心的谢志山;有足智多谋的蓝天凤;有不可一世的金龙霸王池仲容,虽说剿灭他们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同,无一漏网。
后来碰上宁王起兵叛乱,面对蓄谋已久的叛乱,兵力悬殊,难度可想而知,但王阳明就敢拿他的鸡蛋去碰石头,而且是鸡蛋完好无损,石头却灰飞烟灭。
王阳明用临时拉起的一小股人马硬是打败了宁王经营多年的虎狼之师,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四、身处逆境,不改初衷,专心讲学
因为上书言事,遭到宦官刘瑾忌恨,下狱未死,被贬龙场,换做他人不是悲天悯人便是牢骚满腹,或是上吊自杀都有可能,可王阳明就是王阳明,硬是咽下了这口气,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打脱牙,和血吞”,甚至要比曾国藩的心胸宽广多了。
他不仅去了,而且能很快适应环境,想方设法改变环境,专心讲授“心学”,教化一方子民。
面对凄苦的环境,语言的障碍,不幸的遭遇,杀手的追杀,他依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慌,真是奇人。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有几点粗略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1、也许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王阳明的“心学”多少有些偏激,可保持内心平静,内心强大,仍然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处世之道。
有资料研究表明,有70%以上的癌症病人不是死于癌细胞,而是死于恐惧心理。
2、保持好奇心,培养兴趣,多做研究与尝试,也许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百合花,总会迎来属于他的春天。
康熙年间有个叫姚启圣的人,十年间,做官从巡抚一直降到七里河马场的厂长,但收复台湾还非他莫属,后来终于有得到重用。
3、说到做到真英雄,光说不练假把式,困难大、原因多都不是失败的根源,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形成,还会不断的持续下去,最终会成为失败者的座右铭。
真英雄如魏书生,不论带怎样的班、怎样的学生,都能管好教好。
4、远离政治,多做实事,历史上得宠专权、纸醉金迷的人大有人在,可唯有实心用事,干出业绩的人才能万世流芳,青史留名。
例如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写成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经历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几经崩溃,可只要坚持到底,不改初衷,肯定会有长风破浪,柳暗花明之时。
曾国藩初办团练很不得意,几次想自杀了事,后来终于成为“中兴名臣”。
最后,因本人学识悟性有限,读得很粗略,谈得也很肤浅,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