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4392e37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5.png)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二.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识记)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理解掌握)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解掌握)三. 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X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大无畏的精神。
知识点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重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评价王安石变法。
(难点)(一)变法失败的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史称“元佑更化”(二)评价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三冗、两积”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4、评价①进步性A.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现象。
B. 精简军队,减少军费开支;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②局限: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5、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典型例题】例1、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 王莽改制B. 周世宗改革C. 王安石变法D. X居正改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代变法内容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共55张ppt)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共5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f39e2d7b14e852458fb57ea.png)
2.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 (1)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 心内容的变法 (2)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 特 矛盾的局部调整,即调整国家、地主、农 点 民的关系,是克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应 急措施,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 对 (1)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 面。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情况
(2)经历 ①地方改革: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在地方上 推行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为以后主持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变法:王安石调到中央任职后,写成长 达万言的《 》进献给宋仁宗,要求 言事书 “变革天下之弊法”,但并未被接受。
(3)主持变法 ①主持变法:宋神宗继位后,为了维护北宋王 朝的统治,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 ②“三不足”精神: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 三不足 “ ”精神推行新法。 ③“拗相公”:王安石变法遭受反对派的强烈 抨击,两度罢相,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人称“拗相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 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不难判 断 是 大 地 主 和 高 利 贷 者 。 第 (2) 问 从 “ 小 丈 夫”“嫉富民”、“破富民”、“守富民之利” 等可判断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第(4) 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 (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 (4) (4)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 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 “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 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 建国家的建设。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 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 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 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 行矣。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 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 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 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第六课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02bb7d7e21af45b307a85e.png)
• 4、王安石变法的败因 •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 烈反对。(主要原因)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引起民间不满。 •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的根本 问题(根本原因) • ④宋神宗去世,变法失去重要的支持 力量及保守派的阻挠(司马光为首— —元祐更化)。
•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 ②根本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 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冗、两积的原因
• 冗官: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大量官僚 机构,使他们分化事权、互相牵制,造成官 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 • 冗兵: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 方民族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数量; • 冗费:养兵、养官所需费用,加上对辽和西 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带来沉重财政负 担; • 积贫:冗费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 虚,出现财政危机; • 积弱: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 军队战斗力低下,战争连年战败
温故(孝文帝改革)
•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各自的具体内 容? • 3、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分别起到什 么作用? • 4、孝文帝改革的总体评价? • 5、改革成功的原因?
第6课
王安石变法
• 1、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形 成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庆历新政”,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更加尖 锐; 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 无畏精神。(三不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 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④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革新。
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①富国之法(经济):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作用:他的理财措施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强兵之法(军事):实行“省兵措施”,精简 军队和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作用: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宋军的战斗 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③取士之法(政治):改革科举制度,联系实际, 改试经义策论;整顿太学;克服“恩荫制度”, 择优录用人才。作用:政治措施选拔了人才,打 击了贵族,发展了教育,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 了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优秀版)
![北宋王安石变法(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9e9e2c14791711cc7917c3.png)
宋代官服
缠枝花卉纹金带
宋代形势图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收入
(单位:贯)
15085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支出
(单位: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 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 不异五代之时。
王安石手迹
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手迹
北宋《流民图》
王安石《致通判比部》尺牍手迹
宋神宗(1048—1085)
即赵顼,北宋皇帝,英宗子,1067—1085年 在位。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用王安石主 持变法,力谋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又 用王韶取熙河,加强对西夏的防御。王安石 罢相后,他更重视理财,积蓄力量。元丰四 年(1081年),使宦官李宪等,结集军队,拟 一举灭夏,以指挥失当败北。次年使徐禧筑 永乐城(在今陕西米脂西),准备再举,又被 夏人攻陷。其间又进行官制改革,所行新法 在他死后也即废弃。
王安石把自己的一些列改 革意见写成的一篇长达万言 《言事书》进献给在位已30多 年的仁宗皇帝,要求“变革天 下之弊法” ,但并未被仁宗 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继位 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 持变法革新。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仁宗(1010—1063)
即赵祯,北宋皇帝,真宗子,1022—1063 年在位。即位之初,刘太后摄政,明道二 年(1033年)太后死,他始亲政。在位时西 夏强盛,宋兵屡遭失败;辽亦乘机索取关 南之地。他屈辱求和,于庆历二年(1042 年)增加“纳”辽的岁币。四年,又以 “赐”为名,用岁币与西夏议和,加之官 员、士兵大增,形成冗费、冗官、冗兵之 积贫积弱局面。他虽曾起用范仲淹等作一 些整顿措施,但在反对派攻击下,不久即 废罢。
(完整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公开课)
![(完整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8d1f2e6d08a1284ac9504376.png)
人物:宋仁宗、范仲淹
中心: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范仲淹
措施: 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结果: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访医者,识安石其人
中国封建社会惟 一不愿让人抬、 不坐轿的宰相, 拒奢华、拒纳妾 的宰相,也是惟 一死后无任何遗 产的宰相,一个 应该大写的儒者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富 国 之 法
小结
冗官 积贫 冗兵 积弱
冗费
强
取
兵
士
之
之
法
法
达标练习
• 1-5: BAACC • 6-10:BBBCD
成效
省兵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精减军队
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
改革科举考 废诗赋取士旧制
试内容
重经义策论考试
培养了人才
改革恩荫制 贯彻择优录用原则
角色体验: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位农民、地
主、商人、士兵、有抱负的士人,王安石的变法 措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募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1、上供物资用贱去贵、用近舍远(补充) 2、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4、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利息 5、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6、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2.强兵之法:省兵、强兵
措施
内容
准备好教材和前置作业
《咏商鞅诗》
北宋王安石变法详述(ppt 72页)
![北宋王安石变法详述(ppt 72页)](https://img.taocdn.com/s3/m/ccad1dc6f61fb7360b4c6598.png)
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
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
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
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
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
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北宋《流民图》
三、结果: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
间不满;
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遭到各方 的指责,但神宗 依然坚持变法。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三、结果:失败(导与练p29)
——欧阳修
范仲淹 (989—1052)
曾任枢密院枢密使,积极 主张对辽、西夏用兵,整顿北 宋吏治。失败后与欧阳修等被 贬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庆历新政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
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
野的共识。宋仁宗庆历三年(即
1043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
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
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
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
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
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想象画)
五 代 十 国 形 势 图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 其故何也?”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58757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1.png)
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月 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 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相同点(提示:目的、统治者、内容、变法者命运、性质) 1、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 4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不同点
1、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富国之法 (理财为核心)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市易 法、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省兵”、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制度
抑制兼并、保障 农业生产、增加 政府收入,一定 程度改变了积贫 局面
改革恩荫制度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强兵之法:省兵、强兵
措施
内容
成效
精简军队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聚焦改革,寻找规律 关于古代改革的性质与类型(连线题)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地主阶级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
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
商鞅变பைடு நூலகம் 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梭伦改革
1、关于改革的性质: 从根本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 2、关于改革的分类:(根据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会影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二、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f475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f.png)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教材整理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1.“三冗”(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2.“两积”(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形成_________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1)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2)王安石在上书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3)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精神推行新法。
教材整理2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⑴内容① :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 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 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
(2)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 保障农业生产、增加 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之法一整顿军队(1) “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2) 强兵措施:保甲法、、将兵法。
(3) 作用:节省了,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 有 了 一定的提局。
3.选才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教材整理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措施内容作用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以_________考试取代诗赋词章取士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使学校成为为变 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选官制度批评"__________”弊病,要求择优录用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1. 变法的局限性(1) 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 和富商,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教学课件
![王安石变法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4c9d4b767f5acfa1c7cd65.png)
新法的变质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 ……而州县之吏督迫青 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
司马光
1085年,宋神宗去世, 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 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 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 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 元 佑更化”。
新法的变质
1093年,宋哲宗赵煦亲政。
逐步恢复部分新法。但新旧两 派的纷争愈演愈烈,党争纷起。 派的纷争愈演愈烈,党争纷起。
二、变法的内容—— 变法的内容
2、强兵措施 整顿军队 、强兵措施:整顿军队
省兵:精减军队, 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强兵:保甲法 保马法、 保甲法、 ②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保甲法 作用(目的): 作用(目的):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作用: B.保马法: 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政府支出 保马法 C.将兵法: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将兵法 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作用: 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
“变革天下之弊法”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 言事书》 王安石《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为人刚正,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祖宗之法不足守。 祖宗之法不足守。” 三不足” “三不足”的大无畏 ——王安石 变法精神”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精神”
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 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
“三冗”的形成 三冗”
北宋王安石变法讲课教案
![北宋王安石变法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0fc3e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2.png)
一、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 国际:王安石的美好形象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列宁
迪化18日电:“今日抵迪之美副总统 华莱士……接见王主任世杰,罗监察使 家伦。”据王氏语记者称:“华莱士副总统 于谈话中,曾询及我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之 有关各节,华氏誉王安石为中国历史上推行 新政之第一人,并请王主任可能搜集有关 王安石之事迹。”“华莱士先生似乎隐约 感觉着王安石之行新法与他和罗斯福总统 之行新政,有了精神的契合,他赞扬王安石, 不啻于异国、异代求知己、找同志。”
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 则是“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 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 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 “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思考:对于市易法的实施,为什么“人不胜 其怨”?
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 运行对滞销商品的购买变成对紧俏物资的 抢购。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养兵千日用兵难
宋初至中期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
所谓使财政富裕,不是求取钱财而 有所增加,而是除去有害于财的事而已, 有害于财的事有三项:一是冗官(多余 无事的官员);二是冗兵(多余无事的 士兵),三是冗费(不应支出的费用)。
——苏辙
2、边患危机——积弱
3、政治危机
(2)募役法 3.征收之际,官吏舞文弄法,鱼肉乡民, 时常打破法定的限额。 4.常有役钱已输而又增派他种名色的力役 的事情发生,以致募人多不肯就。
——范振兴《王安石政略》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募役法的弊端 ➢役钱的征收标准混乱 ➢不按规定征收宽剩钱 ➢任意征收额度 ➢纳钱后仍要服役
(3)市易法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
高中历史配套课件(选修1)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配套课件(选修1)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777211b7360b4c2e3f6495.png)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6课 北宋。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背景 三冗 ”问题,导致了积贫、________ , 1.“ ________ 积弱 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庆历新政 ”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 2.范仲淹“________ 了经验教训。 三不足 ”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 ________ 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宋神宗 4.______________ 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 革新。
栏 目 链 接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材料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 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 动。
栏 目 链 接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局限。 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 (1)王安石变法损害了 ________ 遭到他们的反对。
(2) 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 反对派 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 ________ 攻击新法的借口。 2 .结果: ________ 宋神宗 死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 用 ________ 司马光 等,逐步废除了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 元祐更化 排挤出朝廷,史称“ 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等
军队 ,裁汰老弱士 整 “省兵” 精减________ 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顿 节省了军费开支,提 战斗力 军 保甲法 、保马法、将兵法 高了宋军的______ ________ 强兵 队 等 整 顿 科 举 选拔人 才改革 官制
科举制度 ,主要是 (1)改革________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 恩荫 ”制度 才,推动了变法的顺 (2)批评“________ ,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 利进行 原则
第6课王安石变法
![第6课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0dd61e14791711cc791722.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目标:课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主要内容,评价历史作用。
本课目标:危机原因及表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措施、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重点难点:北宋中期的危机表现与原因分析,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是这一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质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导入一、背景: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 提问: 北宋初年怎样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出现了什么危机?政治: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权力,导致宠大的官僚机构,形成冗官的弊端。
军事: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南侵,扩充军队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经济:养兵养官需要巨额费用,加上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的局面。
这样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积贫:冗费导致入不敷出,财政危机,出现积贫的局面积弱:北宋重文轻武和兵将不配合,削弱战斗力,出现积弱的局面。
面对三冗、二积引起的种种危机,有识之士逐试图革新。
2、庆历新政。
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江苏吴县人,1015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贬。
核心:整顿吏治。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恩荫”:官僚子弟不必通过科举即可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节日时可“荫”子孙为官。
这“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3、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王安石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读书过目不忘,作文动笔如飞。
他在二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与众不同的是,少年得志的他,既没有得意忘形,结交权贵,为自己谋取高位。
而是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这曾促使他给仁宗皇帝上过万言书,指出如不进行改革,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
万言书交上去以后就没有了下文。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含解析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7722f4fc4ffe473268ab0d.png)
一、选择题1.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中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
3.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③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动摇不定。
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解析: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1、富国:理财措施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 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 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 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作用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护和促进农业生 产,打击高利贷对百姓的盘剥等。
1、富国:理财措施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 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 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 地主也要出钱。
作用:节省军队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3、冗官——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废除诗赋词章,考生联系实 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
作用:选拔有真材实学的人,为变法培养了人 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官途经:恩荫—大官僚子弟、亲属可以凭仗父兄
的职位获得官职。
作用
(1)对农民来说,纳钱免税,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 (2)对政府来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 财政收入
问题:
为什么青苗法和募役制的推行会引起和大的争议?
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
• 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 索,农民负担加重
• 募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 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受通判监督
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夜
宋初 加强 中央 集权 措施
增设官僚 机构
冗官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冗兵 冗费
积局 贫面
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年代
收入
支出
(单位:贯)
(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革思想合他意。
宋神宗(1048—1085)
"拗相公"—— 王安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普,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出生于地方官吏家 庭。年轻时曾随父亲到 过很多地方,对日益严 重的社会问题比较了解。 立志通过改革挽救时局。
"拗相公"—— 王安石
王安石非常务实,在 当宰相之前,他一直拒绝 到中央任职,在地方上坚 持工作20多年。考察当地 农业生产的情况积累了丰 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以 后主持变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仁宗皇祐元年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夜
宋初 加强 中央 集权 措施
分散军权
军队战斗力 弱
积局 弱面
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富国:理财措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作用:理财新法在保障
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兼并等方面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
2、冗兵—— 强兵——整顿军队
省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强兵之法
精减军队 编定保甲,平时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理解并记忆其变法的内容。 3、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失败的原因。 4、学习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 性情。(情感培养)
导入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危机 和频繁的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在 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三不足”的大 无畏精神,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 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变法究竟是 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的?其利弊得失如何?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 弊政势在必行。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士大夫要 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北宋变法拉开序幕
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即 位后,血气方刚,雄心 勃勃的向宋太祖学习, “意在用武开边,复中 国旧地,以成盖世之 功。”可是百年的太平, 既定的国策让满朝文武 没有一个支持他。只有 王安石的激进、大胆改
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夜
北宋面临着怎么样的社会形势? “三冗、二积”局面
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宋初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三衙—统兵权
B、枢密院—调兵权 (一)集中军权- 收精兵
C、更戍法
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二)集中政权- 削实权
B、剥夺节度使权利
文臣担任
C、州郡长官
(三)集中财权- 制钱谷: 转运使
宋神宗即位以前,就曾 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 上的万言书,非常欣赏。 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 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 谋略。王安石向他提出 改革的具体办法,坚定 了神宗变法决心。
变革天下之弊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三不足精神
——"拗相公"王安石
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夜
1、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的局面 2、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必要性
激化
3“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的序 幕,提供了经
验教训 4、宋神宗任用并支持富有改革精神 的王安石 5、宋王安石百折不挠的变法精神
可能性
二、变法内容---解决之道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 为方今先急。
冗费——富国——理财
青苗法
募役法
范伸淹(989一1052) ,字希
文,祖籍苏州吴县,长于山东邹平。 幼年家境贫寒,但读书刻苦。后 来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他当地 方官时,注意兴修水利,兴办学 校,关心时政得失,有清正的名 声。到朝中为官后,又以敢于直 言、不畏权贵著名。庆历新政夭 折后,他在邓州写下了脍炙人口 的《岳阳楼记》。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 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 “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仅两年的时间,在庆历五年 (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排挤出中央政府, 新政宣告夭折。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与辽、西夏的战
争中连年战败
宋
代
—
形
边境危机
势 图
民族矛盾
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夜
1、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革除弊端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