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欣赏《长城谣》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欣赏《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83081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9.png)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欣赏《长城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旨在通过学唱《长城谣》,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节奏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这首具有民族特色的《长城谣》,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长城谣》,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长城谣》,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表现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图片,以及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歌欣赏:让学生聆听《长城谣》,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歌曲教学:教唱《长城谣》,重点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乐表现手法。
4.实践演练:分组演唱,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设计如下:主题:长城的雄伟壮观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演唱、欣赏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98fca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2.png)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长城谣》说课稿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275853c5da50e2524d7fbb.png)
《长城谣》说课稿一、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欣赏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于诗歌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教材地位和作用《长城谣》是语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教材(下)第二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可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其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长城谣》中主体意象是长城,但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学习本诗,应注重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重点品味诗句,学习诗人借物抒情的写法,理解体味诗人的思乡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感的熏陶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
重点:a、掌握诗文的主要内容。
b、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学习诗人借物抒情的写法,理解体味诗人的思乡情怀。
难点: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与乡愁。
二、教法与学法这是一现代抒情诗,作者是台湾女诗人。
学生不太熟悉,可以通过老师的介绍、同学的补充——师生互动来完成。
其次,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大。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合作训练的方法学习。
三、教学程序(一)导入有一种情感,流淌在游子们的心间,凝固在诗人们的笔端,就像涓涓溪流汇成江河,这就是乡思,乡愁。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乡愁犹如血液一般,流淌在华夏儿女的体内。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c98d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3.png)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席慕容《长城谣》2.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情感内涵;(3)诗歌的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中长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诗歌的象征手法;(2)探讨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3.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在诗歌解析和应用拓展中的创新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1)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感悟;(3)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e3d8b4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7.png)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长城谣》。
一、教材分析《长城谣》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歌,它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抒发了劳动人民对家乡、对爱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长城历史的深沉情感。
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动听,歌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的重要篇目,它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一起,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o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长城谣》,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曲的意境。
o能够分析歌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
o能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o通过音乐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o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能够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他们对家乡、对爱情、对生活的热爱。
o能够体会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o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曲的意境,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分析歌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音乐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歌曲MV、图片展示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768a5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6.png)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长城谣》教案(共)《长城谣》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谣》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谣》教案1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26afe96c85ec3a87c2c5fe.png)
《长城谣》说课稿耒阳三中柏飞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现代诗《长城谣》,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教材;二、学情;三、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板书一、说教材1、文本概说《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内容结构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长城几千年的战争与杀伐,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
其中,“悲欢”“恩怨”直指战争造就了历史中的悲欢离合;“蹲踞”展示了长城雄伟的姿态;“无情”“冷眼”以拟人手法表现了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的客观与冷静。
这一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是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诗人一是锤炼语言直抒胸臆:"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便……"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两个虚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
二是借助意象来抒发感情:以长城的“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来讴歌它的雄伟、悠久及作者的思念;以长城的“云、树、风”等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思乡感情。
第三节写诗人梦回长城,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
作者借作为故乡和民族的象征意象——“敕勒”、“阴山”、“黄河”来寄托作者的乡思乡愁,唱出了游子盼归的强音。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据此,结合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常识,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手法。
七年级音乐优质课《长城谣》说课稿
![七年级音乐优质课《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9235bfcfe4733687e21aaf5.png)
七年级音乐优质课《长城谣》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城谣》,为歌唱教学课型,我准备从四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长城谣》是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歌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教学目标:我国中学生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的特征,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诵、演唱这首歌曲知识目标: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能用不同的力度,有控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激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教学重点:正确哼唱《长城谣》的旋律;能有感情地朗诵,用苍凉悲壮的声音演唱歌曲。
4、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朗诵歌词、学唱歌谱,能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歌曲的特点。
二、说教法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钢琴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集体讨论法:对学生提出歌词与旋律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学科整合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历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长城谣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22fdad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01.png)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长城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是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长城为题材,歌词赞美了长城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F大调,2/4拍子,结构简单,旋律优美。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对长城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城谣》,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长城谣》,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认识简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的旋律、节奏。
2.针对难点: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针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演唱、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长城的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播放《长城谣》,让学生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
3.学唱:教授歌曲旋律,让学生跟唱。
4.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歌曲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感受。
5.演唱展示: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主题思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F大调、2/4拍子雄伟壮丽的长城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长城谣》的正确性、流畅性。
2.学生对长城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3.学生对歌曲主题思想的感悟。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7378fa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8.png)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伴奏》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长城为题材,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我国历史的悠久。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歌曲的演唱和伴奏,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歌曲的演唱和伴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演唱和伴奏中的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城谣-伴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学会歌曲的演唱和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的演唱和伴奏,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2.教学难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导入新课。
2.学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结构、调式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伴奏学习:教授伴奏的演奏技巧,学生分组练习伴奏。
5.合奏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奏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课堂展示: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名称《长城谣-伴奏》、歌曲结构、调式、音乐特点等关键信息,简洁明了地展现歌曲的基本情况。
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836d15bed5b9f3f90f1cab.png)
《长城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和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表达思乡之情的现代诗歌并不陌生,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对于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不难理解,所以我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依据单元提示、诗歌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习重音、停顿等诵读技巧。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把目标1和3确定为教学重点,把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教学中我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诵读品析等方法,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体味探索的乐趣。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大屏幕出示余光中的图片,提问人物,然后齐背《乡愁》并回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并由思乡之情导出课文。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使学生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同时充分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播放课件,范读课文并指导朗读。
2、分组朗读:小组内自由朗读并互相赏析,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即兴表演。
3、效果反馈:指名小组代表即兴配乐朗读,大家点评,小组加分。
感知提问:1、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诗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这首诗属于那一类?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诗的感情是通过写什么来表达出来的?4、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什么深意?(三)分节诵读,品味赏析。
第一节:刻画长城。
小组讨论,明确内涵——对长城的描述,对历史的观照。
语调深沉、舒缓。
男生齐读第一节,体会情感,并做读后点评指导。
第二节:依恋长城。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616c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b.png)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范唱》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第6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首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坚定,词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长城的形象,传递出对祖国的赞美和敬仰。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听、唱、动、奏等多种方式体验音乐的美妙。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他们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歌曲《长城谣-范唱》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理解歌曲的爱国主义精神。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长城谣-范唱》的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以及富有感情的歌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设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长城谣-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爱国主义精神。
然后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分组进行练习。
3.唱歌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集体唱歌练习。
4.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歌曲中长城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分组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歌曲:《长城谣-范唱》背景:以长城为题材,描绘长城的雄伟壮观作者:XXX创作年代:XXXX年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歌曲《长城谣-范唱》的认知程度,包括歌曲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的了解。
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
![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a888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e.png)
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长城谣》说课稿篇一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现代诗《长城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长城谣》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作为诗歌单元,它力求唤起回忆,引起共鸣。
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体特点。
其体现在各个层次的美感是极具感染力的。
而本诗中表达的乡情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情感。
我们在七年级课本中选编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里已经沐浴了这种情感的光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据此,结合诗歌本身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生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现代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懂得断句。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悠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1、在诵读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力。
2、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3、本课的难点:理解意象对于抒情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恰当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感。
二、说教法:需要指出的是,所教的`班级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工子弟,诗中渲染的乡情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还有就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来自农村小学,整体基础比较薄弱,文学功底较浅。
但学生比较活跃,上课积极,对朗读有浓厚的兴趣。
在初一时已经经过了一个单元现代诗的学习,其中有余光中的《乡愁》,主题和本诗相近。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长城谣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e14e8e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a.png)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长城谣说课稿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长城谣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长城谣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音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城谣》第一课时。
这首歌曲是“七七”事变后所作,它以万里长城起兴,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控诉敌寇对中国国土的蹂躏,表达了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结成抗日的新长城,打败侵略者,收复失地的决心。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些乐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学习能力,有较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为此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能深情地演唱歌曲,体验、表现悲壮苍凉的感情。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重难点,以情感体验的层层深入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首先我结合本单元课题《长城歌谣》,让学生说说长城,再让学生观看长城的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长城的连绵、蜿蜒、壮观、雄伟,他们一下子融入到了自然景观中,发出阵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叹!由此,学生急切地想听听关于长城的故事、歌曲……二、激发兴趣,深入感受。
我播放了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长城谣》,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受到了歌曲苍凉悲壮的情绪。
听完歌曲后,他们疑惑了:这么好听的歌,为何让人揪心、让人愤慨,继而又让人坚强?这时候,我给学生呈现了抗战的图片和视频,画面描述了歌词所写的内容,体现了歌曲所表达的苍凉、悲壮的情绪,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通过教师的范唱和乐句练习,学生很快地模唱会了歌曲的旋律,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歌曲的情感处理既是学习这首歌曲的重点也是难点。
之前的大量铺垫,学生已经触景生情,体验到了歌曲的情绪、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并表达出歌曲苍凉、悲壮的情绪,我让学生分析歌词内容有感情朗诵歌词,学生投入着、感受着,他们将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迫不及待地想用歌声表达出来,课堂气氛由此推向了新的高潮!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长城谣 精品说课稿
![长城谣 精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051263b14e852459fb578b.png)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四读:仿创表情
请同学们以家乡熟悉的地方做为意象, 写一首借物抒情诗,来表达我们对家乡的 热爱之情。 要求:
可以仿照《长城谣》的形式,也可以随 意写一二节。
再读:分节赏情
三节诗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 可以看出?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体悟各 幅图画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明确: 沧桑长城图(争战、历史、夺了、还了、 隘口、悲欢)——深沉 烈焰山河图(火、躯体、面容、云、树、 风)——热烈 梦月故乡图(敕勒川、阴山、夜色、黄 河)——沉静
三读:拓展共情
5.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感情?了解诗人 及背景。
席慕蓉,1943年生于四川,祖 籍内蒙古乌兰察布,蒙古名字叫 穆伦,而慕蓉则是这二字之音译。 现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 画家。诗集有《画诗》《七里香》 《无怨的青春》等。
少时离开故乡,在母亲吟唱的 《长城谣》中长大,因政治阻隔 一直未回故乡。1979年写下这首 诗。
随物
席慕容 抒情
长城
意象
思乡
席慕蓉
四个阶梯: 1、 初读:顺文悟情 2 、再读:分节赏情 3 、 三读:拓展共情 4 、 四读:仿创表情
正音正字:
yān
焉. 支
ài
隘. 口
jù
蹲踞.
măng
荒莽.
diān fén
山巅. 焚. 起
chì
敕. 勒
初读:顺文悟情
3.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 语句可以看出?
4.本诗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师 生 共 情
长城谣教案(精选5篇)
![长城谣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44b6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e.png)
长城谣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长城谣教案《长城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旧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学习用声音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感变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与歌曲《长城放鸽》、《长城长》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
教学重点: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注意情感的处理,唱出不同情感;处理好“苦难当”的“当”字的延长记号和连音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长城”图片,学生谈一谈对长城的了解。
2、师小结。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城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可见万里长城万里长啊!但是,在解放前的抗战时期,生活在长城内外的百姓过得怎么样呢?我想用一首歌告诉大家答案。
)三、感受歌曲。
1、师有感情范唱歌曲《长城谣》,生说感受:人们生活的怎么样?2、师小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简单介绍作者:词作者潘孑农、曲作者刘雪庵。
四、学唱歌曲。
1、学生轻声跟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2、再唱,体会歌曲的速度。
3、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学唱。
)4、处理重难点。
(延音记号和连音的处理。
)5、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
6、力度记号“渐强”加在哪一句能更好地表现歌曲?7、师弹琴,学生分组接唱。
8、小结。
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振奋!回顾这一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受,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五、欣赏拓展,情感升华。
1、新时期,新风貌,长城也展示出新的风采。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87aef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0.png)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长城谣》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歌,歌词简洁质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以长城为载体,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赏析。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他们对民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信息,例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语言的简洁质朴、意境的深远、情感的真挚等。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4.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学习诗歌。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赏析。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意象,例如“长城”、“烽火”、“驼铃”等。
2.体会诗歌深层的情感内涵,例如对家园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长城的纪录片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单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
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
“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
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
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
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其中第○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
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
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
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
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
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
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
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七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的歌曲《长城谣》,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
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
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
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
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二)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
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
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
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此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