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17版 解读
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规范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 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您的父母有没有过轻微碰撞或跌倒就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3)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 “可的松、强的松” 等激素类药品吗? (4)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cm)? (5)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您经常患腹泻吗?(由于消化道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
14
临床表现——疼痛
其余依次为膝关节、 肩背部、手指、前臂、 上臂。
疼痛常由脊柱向两侧 扩散,久坐久立或手 提重物时疼痛加重, 仰卧或坐位疼痛减轻。
缓解疼痛是我们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目 的之一。
15
临床表现——脊柱变形
➢严重者身高缩短和驼背, 牙齿松动、脱落、骨折
➢20%的骨质疏松患者:胸、 腰椎、髋部、桡、尺骨 远端和肱骨近端为常见 部位
80%
无法独立行走
一年之内死亡
20%
永久致残
30%
40%
Cooper C, Am J Med, 1997;103(2A):12S-17S
11
骨质疏松症概述——严重危害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 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
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 高于前列腺癌。
参考指南
2011年版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7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2008年版)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简述与中医辨证论治(2017年)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公式:(体重-年龄)×0.2=(OSTA)风险指数
指数大于-1:低风险不用处理; 指数小于-4:高风险要赶紧去医院进行治疗; 指数在-1和-4之间:中风险去医院咨询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WHO推荐应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根据患者临床危险 因素及股骨颈骨密度建立模型,用于计算受试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 折及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 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二、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种人)
健康的脊柱
脊柱后凸 (驼背)
50岁 更年期
55岁以上
绝经后期
75岁以上 驼背
出现血管舒缩症状 脊柱骨折危险性高于其它类型骨折 髋骨骨折危险性高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脆性骨折
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 脊柱压缩骨折
•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肌劳损 •愈合能力弱,易发生骨不愈合
目前骨折风险建议预测工具FRAX可通过以下网站获得: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
跌倒及其他危险因素
• 环境因素: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地毯松动、卫生间未 安装扶手等
• 自身因素:年龄老化、肌少症、视觉异常、感觉迟钝、神经肌肉疾病、 缺乏运动等
四、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疼痛
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 解读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2011 年) .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 2 - 17.
8
01 概述
02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 2.1.1 ] 不可控因素
[ 2.1.2 ] 可控因素
04 预防及治疗
— 2—
3
01 概述
02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04 预防及治疗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
1.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定义-WHO(世界卫生组织, 199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是一种以骨量低, 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 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目录松页诊治新0进1 概述展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
Contents 疗指南》(022 0危1险7版因素) 及解风读险评估
Page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04 预防及治疗
— 1—
目录页主要内容01 概述
Contents
Page• 概述
02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危险因素与0风4 预险防评及治估疗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预防及治疗
风险级别 低 中 高
OSTA指数 > -1
-1 ~ -4 < -4
Koh LH, Sedrine WB, Torralba TP, et al. Osteoporosis Int, 2001, 12: 699-70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01 概述
02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PART 05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更 新与展望
国际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更新情况
2017年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发布了最新版的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该指 南针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
诊断标准
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PART 02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 健康。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控制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他药物
如锶盐、维生素K等,可 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引起 的疼痛等症状。
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
适量运动可增加骨密度, 提高骨骼力量和平衡能力 。
物理疗法
如超声波、电刺激等,可 促进骨形成和缓解疼痛。
康复训练
针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 折或脊柱压缩性骨折,进 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肢体 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与护理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4-01-11
CATALOGUE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既往,《中华骨科杂志》于2008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了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而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策略进行更新,部分内容摘抄如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专家建议)。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常用的微创治疗是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目前对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0版指南建议:考虑到对整体疼痛获益的不确定性和邻近椎体潜在增加的骨折风险,不推荐将PVP和PKP等微创手术作为OVCF的一线治疗。
2014年美国介入放射等学会推荐:保守治疗是OVCF传统的一线治疗方式,若PVP应用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则需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最优化研究所2003年指南认为:OVCF患者正规保守治疗至少4周后,采用PVP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2011年指南认为:不建议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强推荐);PKP对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选择(弱推荐)。
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2019年指南认为,对急性症状性OVCF可行PVP(强推荐)或PKP(弱推荐)。
综合分析,本指南强调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以及患者诉求(如要求更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使患者得到最佳预后。
保守治疗适用于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中度椎体压缩骨折,症状和体征较轻,24h镇痛治疗后能恢复活动;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支具及药物、早期活动、康复锻炼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
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下颌骨坏 死
绝大多数(超过90%) 发生于恶性 肿瘤患者应用大剂量注射双膦酸 盐以后,以及存在严重口腔疾病 的患者
对患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术的患 者,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
非典型股 在低暴力下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以 对于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患者(3 年以上) 一旦出
骨骨折
下到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可能 现大腿或者腹股沟部位疼痛,应进行双股骨X线 与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关 摄片检查
临床诊断(骨密度测量)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判定)
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可作为判定骨质 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首选检查方法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临床诊断(骨转化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 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前者反映 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后 者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水 平。
自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自
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 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均会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1
概述
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3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4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5 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鉴别诊
6断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降钙素与双磷酸盐的作用机理不同
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骨吸收,主要原因是其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和减少破骨细胞成熟数量所致。 双磷酸盐则为杀死破骨细胞,直接触进破骨细胞凋亡。
鲑鱼降钙素
骨质疏松症防治措施(降钙素的作用)
快速、直接
《中国定量CT(QCT) 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要点
《中国定量CT(QCT) 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要点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并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于2017年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7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OSCG)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8)。
这些指南明确了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疗与预防中的作用,即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中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DXA)是认知度和认可度最高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但我国现有骨密度测量仪的数量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定量CT(QCT)是在临床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经过QCT体模校准和专业软件分析,对人体骨骼进行骨密度测量的方法。
QCT采用的是CT三维容积数据进行分析,测量的是真正的体积骨密度(vBMD)。
鉴于QCT的技术优势和CT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QCT在各国的骨质疏松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CT扫描机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已比较普及,仅需简单配备一套QCT体模和分析软件即可开展QCT骨密度测量检查,因此,QCT 骨密度测量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上述国际和国内QCT临床应用共识,结合国内近年来在QCT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本次中国QCT大数据项目的结果(即将于本刊2019年第10期刊发),充分考虑中国的医疗实际情况,专家组制定了该QCT骨密度测量临床应用指南,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QCT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疗。
1 推荐意见1及其说明1.1 推荐意见1腰椎QCT骨质疏松诊断症标准:取2个腰椎松质骨骨密度平均值(常用第1和第2腰椎),采用腰椎QCT骨密度绝对值进行诊断,骨密度绝对值>120mg/cm3 为骨密度正常,骨密度绝对值于80~120mg/cm3 范围内为低骨量,骨密度绝对值<80mg/cm3 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属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的难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②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④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⑤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⑥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发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⑦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60岁以上人群多发。
多为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临床特征有:骨折的一般表现;骨折的特有表现;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
CT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粉碎的程度,并能显示椎管内压迫情况,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易压缩变形, 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同时身长缩短。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2页
临床表现
骨折: 普通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可发生骨折。 骨折多发生于轻度外伤和日
常生活中。
脊椎、髋部、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踝部、髌骨等部位都是骨质疏松性 骨折好发部位。 最常见部位:髋部、脊椎和桡骨远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 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2页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个以骨量降低, 骨微结构破坏, 造成骨脆性增加, 轻易
发生骨折为特征全身代谢性骨病 (1994, WHO)
能够和其它抗骨质疏松药品联合应用。
注意补充钙剂并定时监测血钙、尿钙。
剂量和使用方法:骨化三醇 0.25-0.5ug. po . qd 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α骨化醇 0.25-0.75ug.第36页
药品治疗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固邦、天 可)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增加骨 密度。
其它方法: SPA: 单光子 SXA: 单能X线 QCT: 定量CT
诊疗标准多采取1994年 WHO提议白人妇女骨量 诊疗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8页
骨质疏松诊疗标准
骨质疏松 骨量降低
正常骨量
同性别 同种族 健康成人
-4.5 -3.5
-2.5
重
中
轻
-1.0
+ 1.0 (T-score)
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一、概述 二、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四、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五、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骨质疏松症防治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骼
疾病, 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 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三)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 是骨组织本 身的代谢(分解与合成)产物,简称骨标志物。骨转换标志 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表7),前者反映成 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 吸收水平。这些标志物的测定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 性骨质疏松、判断骨转换类型、预测骨丢失速率、评估 骨折风险、了解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监测药物疗 效及依从性等。 在以上诸多标志物中,推荐空腹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 肽(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 P1NP)和空腹血清Ⅰ型胶 原C-末端肽交联(serum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 S-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 标志物。
四、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 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 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 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一)疼痛 (二)脊柱变 形 (三)骨折 (四)对心理 状态及生活质 量的影响
(二)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 椎体骨折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被漏诊,需要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人群中 开展椎体骨折的筛查。胸腰椎 X线侧位影像可作为判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性骨折首选的检查方法。常规胸腰椎X线侧位摄片的范围应分别包括胸 4至腰 1和胸12至腰5椎体。基于胸腰椎侧位X线影像并采用Genant目视半定量判定 方法 ( 图 3)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程度可以分为Ⅰ、Ⅱ、Ⅲ度或称轻、中、重 度。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重点内容 (1)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重点内容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是对2018版指南的更新,旨在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工作。
临床问题1骨转换标志物(BTM) 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选择推荐意见1:(1)BTM 能反映骨转换状态(高转换或低转换),具有灵敏度、特异度高的特点,可用于评定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骨转换状态,鉴别是否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及用药依从性。
推荐I 型胶原N 端前肽(PINP) 和血清I 型胶原C 末端交联肽(CTX) 作为首选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
BTM 检测较骨密度检测能更早地反映药物疗效,可在用药后3个月开始检测,每隔3~6个月检测1次。
(1B)(2)应预先检测BTM 的基线水平,作为对照。
复测时应采用相同测量方法,并与最小有意义变化值(LSC) 比较,以便除外系统误差,正确判断BTM 改变的临床意义。
(2C)临床问题2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如何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推荐意见2:(1)QCT 在老年人群中的诊断标准为:通常取2个腰椎椎体松质骨骨密度平均值,腰椎QCT 骨密度绝对值>120 mg/cm3 为骨密度正常,80~120 mg/cm3为低骨量,<80 mg/cm3 为骨质疏松。
(2B)(2)建议QCT与临床影像检查的胸、腹部或髋部等CT扫描同时进行,单独扫描时应尽可能采用低剂量CT 扫描技术。
(2C)临床问题3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补充钙剂推荐意见3:(1)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普遍存在钙与维生素D 不足或缺乏。
联合补充钙与维生素D 可以增加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小幅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老年骨质疏松每日摄入元素钙的总量为1000~1200 mg, 可耐受最高量为2000 mg, 除饮食补充外,每日尚需补充元素钙500~600 mg, 钙剂选择需要考虑元素钙含量、安全性、有效性和依从性。
2023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专业课《骨质疏松症的全程管理》习题答案
2023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专业课《骨质疏松症的全程管理》习题答案一、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疗效监测与评估1、临床实践中可以将骨折判断为治疗失败的是()A、腰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B、手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C、膝关节骨折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D、足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E、指(趾)骨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2、临床实践中通过骨密度改变,判断标准的是()A、骨密度降低B、骨密度升高C、腰椎骨密度下降≥5%D、股骨颈骨密度下降≥4%E、腰椎骨密度下降≥8%3、对于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会推荐BMD的精确度及LSC 的可接受范围描述正确的是()A、全髋1.8%(LSC=6.0%)B、腰椎1.9%(LSC=6.9%)C、股骨颈2.5%(LSC=7.8%)D、腰椎1.9%(LSC=5.3%)E、全髋1.8%(LSC=7.0%)4、骨密度检测部位的首选的是()A、头部B、股骨颈C、腰椎正位(L1-4)D、全髋部E、腰部5、判断治疗有效的标准是使用抗骨吸收药物的患者骨吸收指标的降低()A、>30%B、>50%D、>20%E、>10%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现状和机制1、糖皮质激素(GC)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Meta分析显示,30岁人群使用GC比例是()A、5%B、3%C、6%D、10%E、7%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1年发表《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指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与继发性因素相关的人数所占比例()A、30%-60%B、20%-30%C、10%-20%E、10%-25%3、以下药物相对作用强度最高的是()A、氯屈膦酸B、唑来膦酸C、阿伦膦酸D、利塞膦酸E、伊班膦酸4、以下常见风湿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强直性脊柱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系统性硬化D、类风湿性关节炎E、肝硬化5、糖皮质激素(GC)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Meta分析显示,50岁人群使用GC比例是()A、4.6%B、4.7%C、4.5%D、3.8%E、3.7%三、警惕甲状腺疾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1、甲状腺激素参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说法有误的是()A、过量TH直接作用使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使其活性下降B、TH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破骨/成骨细胞活性,影响骨吸收C、TH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IGFs、FGFs、Wnt途径)、破骨细胞(OPG/RANKL、M-CSF途径)参与调控其增殖分化的过程,即通过各种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影响骨吸收D、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占主导作用E、IL-6还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促进骨吸收2、国内外报道甲亢并发骨质疏松症约()A、10%~50%B、30%~50%C、40%~50%D、20%~60%E、20%~50%3、研究结果显示, 340例甲亢患者中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A、32.1%B、13.1%C、27.1%D、23.1%E、18.6%4、属于甲减性骨质疏松症特点的是()A、骨转换增加B、骨矿化下降10%C、低代谢,骨转换减慢D、骨重建的周期缩短50%,为113天E、骨形成期缩短2/35、甲减性骨质疏松症骨重建周期延长为()A、113天B、226天C、500天D、700天E、891天四、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1、下列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中具有肿瘤风险,连续使用不超过三个月的是()A、锶盐B、降钙素类C、维生素K类D、甲状旁腺素类似物E、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2、对于FRAX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描述错误的是()A、目前FRAX?预测结果可能低估了中国人群的骨折风险B、仅适用于绝经后妇女C、不同国家、性别、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干预阈值D、不适于已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人群E、FRAX?纳入的危险因素不全3、建议行胸腰椎X线侧位影像及其骨折判定的是()A、女性65至69岁和男性70至79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5B、50岁以下男性较年轻时最高身高缩短≤4cmC、女性70岁以上和男性80岁以上,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0D、绝经后女性1年内身高进行性缩短≤2cmE、50岁以下男性近期或正在使用长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4、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的计算公式是()A、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3B、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5C、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2D、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4E、OSTA 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15、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A、14.4%B、12.4%C、13.4%D、15.4%E、11.4%五、关于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讨论1、在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A、800mgB、600~800mgC、1000~1200mgD、1200~1400mgE、500~800mg2、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A、1亿B、11亿C、12亿D、2亿E、3亿3、维持钙稳态的生理意义有()A、维持体内酸碱平衡B、骨矿化重要组成C、调控人体血脂D、参与神经肌肉的应激过程E、以上都是4、髋部骨折1年之内,约20%患者可因各种并发症死亡, 患者因此致残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比率为()A、30%B、40%C、50%D、 10%E、20%5、钙约占成人体重的()A、0.5%B、1~2%C、2~3%D、3~4%E、4~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 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图1)。遗传因 素主要影响骨骼大小、骨量、结构、微结 构和内部特性。峰值骨量的60%至80%由遗 传因素决定,多种基因的遗传变异被证实 与骨量调节相关。非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环 境因素、生活方式、疾病、药物、跌倒相 关因素等。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基因-环境 因素等微小作用积累的共同结果。
1. 不可控因素 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高于黄种 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龄化、女性绝经、脆 性骨折家族史。
2. 可控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 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 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 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 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 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 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 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 子泵抑制剂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骼 疾病, 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 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 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 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 险因素。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 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 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 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 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 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据 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和2050年用于主 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的医疗 费用将分别高达720亿元、1320亿元和1630亿 元。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主要包括骨骼本身的因素和外在因素。骨骼本身的因素主要 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 。外在因素主要是由于跌倒、撞击等低能量或轻微创伤。
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 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诊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将更加 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 的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多学科协 作将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协作,为患者 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诊疗服务。
远程医疗应用
药物治疗推荐
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和药物研究进展,指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 疗方案进行了更新和推荐,包括抗骨质疏松药物、止痛药物等的使用时 机和剂量调整。
国内外研究动态关注
发病机制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多种因素如遗传、 环境、生活习惯等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关系。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 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9
目录
Contents
• 骨质疏松性骨折概述 •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处理及预后评估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骨质疏松性骨折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是指由骨质疏松症导致骨 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 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04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显 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CT和MRI可提供更详细的骨骼和软组织信息,有 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03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识
Chapter
中医理论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
肾主骨生髓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 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坚固有力。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肾精亏虚、骨髓失 养密切相关。
。
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指导
早期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康 复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 训练、肌力训练等,以促 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物理治疗
如热敷、冷敷、电疗等, 可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 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中医特色治疗
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使用,以缓解症状和促进 康复。
心理调适与家庭关怀支持
05
患者日常生活调养与康复建议
Chapter
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保持均衡饮食
01
摄入足够的钙、磷、蛋白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适量增加奶制
品、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质的食品。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02
过量饮酒和吸烟会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折风险。
注意安全
03
避免摔倒和碰撞等意外事故,保持家居环境整洁,减少障碍物
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强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易于发 生骨折。同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修复能力减弱 ,骨折愈合缓慢。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表现。脊柱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身 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髋部骨折可导致下肢外旋、短缩等畸形;桡骨远端骨 折可导致“银叉”样畸形;肱骨近端骨折可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Medical Affiars/OP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CT、MRI以及ECT(2017版新增)
诊断
类型
X线
CT
MRI • 鉴别骨折是否 愈合 • 判断疼痛责任 椎 • 发现隐匿性骨 折 对鉴别诊断具有 重要意义
*:指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 #:与创伤性骨折不同,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存在的一个局部骨组织病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Medical Affiars/OP
骨质疏松松性骨折为中老年最常见骨骼疾病
• 病史 • 体检 • X线
Medical Affiars/OP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建议
几种常见骨折类型的治疗: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常见骨折治疗
类型 治疗
脊柱骨折 • 非手术治疗: 卧床、支具 • 手术治疗: PVP、PKP • 开放手术治疗
髋部骨折 • 股骨颈骨折:尽早 手术。内固定、人 工关节置换术、外 固定 • 股骨转子间骨折: 闭合/切开复位内 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 非手术治疗:手 法复位、石膏或 小夹板外固定等 • 手术治疗:内固 定术/外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 •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无移位 骨折 • 手术治疗:适 用于移位骨折
PVP:椎体成形术;PKP:椎体后凸成形术
0.4
40
30 20 10 0
40 30 20
0.2
0 0 6 12 18 24 30 36 42 48 骨折后时间(月) 54 60
死亡
终身残疾
无法独立 行走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2.. Curtis J,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10 October ; 11(8): 584 –591.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 • 治疗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 具体治疗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状况而定,权衡手术/非 手术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 多见于老年人,整复固定应以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 量为目的 • 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着重 于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
Medical Affiars/OP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2017版指南关于”骨折的临床表现”与2008版类似
诊断
临床表现
• 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 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 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具 有骨质疏松症的一般表现
ECT 全身骨扫描, 适用于: • 无法行MRI 检查 • 排除肿瘤骨 转移等
• 确定骨折部位、判断: 类型、移位方 • 骨折程度和粉碎 向和程度 情况 特点&作用 • 对骨折诊断和 • 椎体压缩程度 治疗具有重要 • 椎体周壁是否完 价值 整 • 椎管内的压迫情 况
Medical Affiars/OP
药物治疗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其它内容
Medical Affiars/OP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
定义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Medical Affiars/OP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诊断
常见骨折类型:脊柱、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 骨折诊断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常见骨折诊断
类型 特点
脊柱骨折 骨折中最为常见 • •
Medical Affiars/OP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实验室检查
诊断
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应排除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的干扰 实验室检查:基本项目检查、选择性项目检查以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基本 检查项目
选择性 检查项目
骨转换 生化标志物
• • • • •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血钙 血磷 碱性磷酸酶等
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流行病学
2013年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
1.0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易发生再发骨折
90 80
髋部骨折一年内生活质量
80
0.8
再发骨折发生率
患者比例%
0.6
椎体 骨折 手腕/前臂 骨折 髋部骨折
70 60 50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其它内容
Medical Affiars/OP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 促骨形成类药物 • 活性维生素D类
• 维生素K类
• Medical 中成药 Affiars/OP
四烯甲萘醌
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Medical Affiars/OP
指南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原则
药物干预
2017版更新点:本指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干预”部分进行重大调
2. 3. 4.
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用药建 议 无 无
Medical Affiars/OP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中华骨科杂志. 2008,10(28) : 875-878
特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3. 同左第5点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 4. 同左第2点 复位困难 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 5. 同左第3点 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多见于老年人,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 性与风险性 -6. 同左 7. 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 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 量和寿命
•
• •
血沉、性腺激素、 25OHD、1,25(OH)2D、甲 状旁腺激素、24小时尿钙和 磷、甲状腺功能、皮质醇、 血气分析 血尿轻链、肿瘤标志物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 刺或骨活检等
IOF推荐: • Ⅰ型骨胶原氨基末端 肽(P1NP) • 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S⁃CTX)
Medical Affiars/OP
髋部骨折 包括股骨颈、股骨 转子间骨折 最严重、致畸、致 残、病死率高、恢 复缓慢 • •
桡骨远端骨折 多为粉碎性骨折 愈合后残留畸形& 疼痛
肱骨近端骨折 • 因骨质条件欠佳 而常导致复位和 固定困难 • 肱骨头坏死、肩 关节脱位/半脱 位, • • • X线 CT MRI
诊断
• 临床表现:骨折局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部疼痛、身高缩短、 可确诊 驼背、脊柱变形 • 影像学检查:MRI 和ECT
OP BU
中 国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17版 解读
佛山健翔医院 刘华
2017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2. 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骨松性骨折 定义、诊疗 原则及常见 骨折类型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更新变化”
整,药物分类更规范、治疗原则更详细 2017版与2008版指南“药物干预”更新对比 更新点 1. 2017年 抗骨质疏松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分为5 大类,且增加维生素K2和中药,去掉 锶盐 新增:干预治疗原则(8点) 新增:干预对骨折愈合和内植物影响 新增:干预注意事项 未分类 2008年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17版指南关于药物干预的分类和推荐意见
药物分类 基础药物: 钙剂、维生素D 抗骨质疏松药物药物: • 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SERMs 降钙素类 雌激素 用药建议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伊班膦酸 钠 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降钙素: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改善疼痛效果好 雌激素: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rhPTH1⁃34:促进骨形成 骨化三醇以及类似物: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诊断
DXA测量值是国际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
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DXA测量骨密度的部位:中轴骨(临床常用L1~L4及髋部) 四肢骨(如足跟及腕部)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只能作为筛查指标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指南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原则及流程
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和(或)骨密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