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当代文学)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要
• 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 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 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 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 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 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 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 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 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 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 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 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 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 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 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 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 全新的文学历程。
十七年的文学
• (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 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 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这 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 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 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 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 的政治倾向。《保卫延安》、《红日》、《林海 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 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 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间文化形态
• 指主要体现出民间立场和民间风格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特 征是: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 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 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有着自己独立的历 史和传统。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 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 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 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 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 在。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 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 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革命历史题材
• 1960年作家茅盾在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 (扩大)会议的报告中开始使用“革命历 史题材”这一概念,指文学作品表现中共 领导下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 史。代表作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 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作品。
新时期文学
• (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 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 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 但文学的浮躁也不 可忽视。
第一次文代会
•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 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 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 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 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 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 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 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双百方针
• 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 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 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 “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 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 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 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 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 面。
百花文学
• 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 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 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 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 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 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 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 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 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有文 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 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文革“十年”文学
• (1966-1976): 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 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革命样板戏为这一时期官方认可的主流文 学样式。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新文学史整体观的一种尝试。认为20世纪 中国文学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 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走向 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折射并表 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ຫໍສະໝຸດ Baidu的 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文学进程。在 文学观念上尝试由断代史走向整体观。
非主流文学
• 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 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 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 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概念。(2) 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 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 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 状况。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文革 后期等。
无名 、共名
• 所谓无名,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 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 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 往往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 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 所谓共名,是指时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统一 的主题,知识分子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 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个人的独立性因 而别掩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