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大家还记得吧?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季路的对话,孔子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是什么?
生:修文德以来之。
师:还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团结稳定;“修文德”是达到上述目的重要手段。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师: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集中反映孟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字词方面还有那些疑难,可以提出来。
生1:后半部分,大概意思能懂,翻译起来就很难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孝悌”又怎么解?
师: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谨庠序之教”,即认真(注重)推行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悌”之类的道理来教育人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指代老年人,老年人自己不用在路上背负东西,这是上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结果。
生:“王道之始”什么意思?
师:就是王道的开始。“王道”就是称王而用“仁”的手段,与“霸道”相对。生:“然而不王者”怎么解释?
师:此处“王”应该读第四声,做动词,称王。
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什么意思?
师:“焉”“耳”“矣”都是语气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语气词。师:我再来提一些。“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发”,“王无罪岁”的“岁”,当作何解?
(师生讨论解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领会文章大意。
(学生齐读)
师: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梁惠王提了个什么问题?
生:讲了梁惠王治理国事的事情,他向孟子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师: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怎么说的?
生:用战争打了个比方,然后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师:“以五十步笑百步”也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生:“五十步”喻指梁惠王之政,“百步”喻指邻国之政。
师:但接下去孟子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直接告诉梁惠王“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可见,孟子这一次的目的不仅仅是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的,那么还有什么目的呢?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生齐读)
师:这段文字里有几个标志性的句子,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有提示作用,大家能找出来吧?
生:第一句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二句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最后一句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师:很准确。大家看这几句话是讲一个什么问题?
生1:讲称王的事。
生2:应该是讲“王道”吧。
生3:从最后一句话看,应该是说怎样使百姓归附自己。
师:三个同学讲的都没错。这三句话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
生:王道。
师:可见,孟子在这里是要跟梁惠王宣讲“王道”思想。这样一来,如何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怎样让梁惠王接受自己的主张,是大有讲究的。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孟子的论辩技巧。
师:我们看,第二段里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以战喻”,孟子为什么“以战喻”?
生:因为梁惠王“好战”。
师:孟子对梁惠王的判断是“好战”。这里有一份资料,我们看孟子的判断是不是准
师:了解了梁惠王,我们可以判断,他问“何也”时的心理。他是知道“民不加多”的原因是,这是只不过是来责难孟子而已。孟子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根本不正面
条消息看,各地救灾的目的是什么?
生:减少老百姓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看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行动,“尽心焉耳矣。”连用三个语气词,加强了语气,自我感觉良好。那么他施行这些政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了让自己的子民加多。
师:人口加多的目的是什么?
生:好打仗。
师: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口的多寡。因为人口既是兵源的保证,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保证。可见,梁惠王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安定,而是为了自己称霸。而且,对付灾荒,移民移粟是表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生:不是。这是治表不治本。
师:能不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治表,什么是治本。
生:我们前一段时间进行逃生演练,是为了预防灾难事故的发生,这是治本。如果真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什么事故,时候在抢救弥补,就是治表。
师:所以说预防是第一的,是根本性的措施,而补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师:正是因为孟子看透了梁惠王,才有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之政与邻国之政并没有本质区别。由此可见,要辩服对手,首先要“洞察对手”(板书),这是重要的准备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师:除此之外,还需讲究“论辩技巧”(板书)。
师:看第2、3段文字。我们刚才说了,面对梁惠王刁难性问题,孟子很难回答。大家想想,为什么难以回答呢?
生:如果真的说心里话,梁惠王会很不高兴。
师:不高兴的结果就是谈话无法进行,谈话无法进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就没法没法跟梁惠王说了。所以这时就要讲究策略,即要让对方愿意听下去,不仅如此,还要让话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所以孟子用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出回答。我们可以把这种策略概括为“引君入彀”(板书)。从结果来看,梁惠王有没有“入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梁惠王中了圈套,他回答说“不可,是亦走也”。
师:所以当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的时候,梁惠王也无话可说了。
师:在辩论的时候,策略非常重要,但还要注意语言自身的“逻辑力量”(板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会孟子语言的逻辑力量。(板书:逻辑力量)
师:我们知道,第4段文字有三句已经提示了文章层次与内容。现在我们把这三句话找出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谁来说说这几句话在表达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