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丁洁民,巢斯,赵昕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目录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摘要 (2)1 工程概况 (3)2 结构体系 (4)3 主要分析结果 (6)3.1 结构动力特性 (6)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6)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7)4 关键设计问题 (8)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8)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1)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2)4.4 风工程研究 (13)4.5 结构控制 (13)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4)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5)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6)5 结论 (17)6 参考文献 (18)摘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

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

上海中心大厦案例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案例分析
Zone1:6432
Zone3:5643
Zone5:4750
Zone7:2056
Zone9:2110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商务休闲层中庭功能排布,中庭悬挑近14米
Zone8
Zone1
Zone2
Zone3
Zone4
方案推导
外皮做成旋转收缩上升的样式,让大楼更加具有动感。将尖角改为圆弧状,以减小风压的影响。圆润的 角度能包容硬朗的环球和金茂。而最终玻璃的消耗仅增加18%。
立面设计
由三段圆弧构 成的圆导角三边形 (其中之一切角) 作为上海中心外围 几何的基本构形, 旋转上升并均匀缩 小,演进为一个平 滑光顺的非线性扭 曲面,形成了大厦 独特的立面造型。
9区:3层观景/ 以上设备层
Zone9
竖 向 功 能 概况
8区:10层酒店
建筑高度:632m
+5层精品办公
Zone8
结构高度:574m
塔楼层数:地下5层,地上124层
7区:15层酒店
Zone7
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
6区:14层办公
Zone6
1个裙房商业区
5个办公区 2个酒店区
5区:14层办公
Zone5
1个观景区
4区:13层办公
Zone4
每个区被2层高的设备层分隔
空调设备
3区:13层办公
Zone2
电梯设备
1区:5层商业/会议
Zone1
维修保养设备
5层地下商业/停车
平面设计
相对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的近似正 方形的平面布局,这样的布局少了视线和光线死角, 不仅可以让办公人员能在更多的角度欣赏大厦周围 的美景,而且在冬季阳光可以更多的进入建筑内 部 ,减少了建筑的能耗。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

角:1.5x4.8 C60
3 主:3.0x4.8 C70 角:1.8x4.8 C70 2 主:3.4x5.0 C70 角:2.2x5.0 C70 1 主:3.7x5.3 C70 角:2.4x5.5 C70
4%
4% 4% 4% 4% 5% 4% 1~5区平面 8根主巨柱+4根角柱
巨型柱截面优化设计
a) 九肢型钢分散布置,需通过缀板连
巨型柱截面优化设计
改进:
a) 可有效解决协同抗力和剪切破坏 两个关键问题。 b) 钢骨内部形成约束混凝土,提高 巨型柱的抗压能力和延性。
c)
在节点区域与伸臂和环带桁架的
连接较方便,伸臂和环带的力可 直传递给整个钢骨。
d) 钢骨可在工厂焊接完成,现场可
整体吊装,减少了现场焊接量。
第二阶段:“王”字形实腹式钢骨
腹墙厚(mm)
900 900 800 700 650 600 500 500
翼墙钢板 含钢率
4%(1F~3F) 3%(4F~8F) 2%(9F~13F)
腹墙钢板 含钢率
2%(1F~3F) 1.5%(4F~8F) 1.5%(9F~13F)
伸臂桁架
楼面体系
幕墙支撑体系
上海中心大厦的幕墙采用独特的内外分 离式双层幕墙系统,其内幕墙沿着楼板边 界呈圆柱形布置。外幕墙平面形状为与主 体楼面内切的圆角三角形,在高度方向, 三角形的外幕墙绕着主体楼面逐层旋转、 收缩,从而形成非常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外 部立面,并在内外幕墙之间形成贯通一个 功能区的12~15层高的中庭空间。
接以协调抗力。但型钢肢数越多,传力
越不直接,各肢协同工作的难度越大。 b) 伸臂只和中间三肢型钢直接连接,
需要通过大量的缀板连接后才能把力传

近距离观赏632米上海中心大厦全纪录(从开工到封顶)

近距离观赏632米上海中心大厦全纪录(从开工到封顶)

近距离观赏632米上海中心大厦全纪录(从开工到封顶)上海中心大厦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

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

2013年8月3日,上海中心大厦580米主体结构封顶。

(1)本项目名称为“上海中心大厦”(2)项目地址:本工程选址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功能区,具体建设地点为陆家嘴金融中心区黄浦江沿岸E14单元Z3-1、Z3-2地块,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

(3)建设单位: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方案和效果图上海中心大厦标准层平面图陆家嘴集团曾安排该项目进行过三次招标,其中一次招标吸引了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多家国内外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方案。

于最后一次招标,两个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分别为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尖顶型”方案。

经过评选,“龙型”方案中标,大厦细部深化设计将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

从外观上看,“上海中心”像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龙尾”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580米的“身高”将成为上海新高度。

上海中心大厦三维模型图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内外双层幕墙主楼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混合结构体系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难点在于,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11200㎡的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

其施工难度之大,对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筑工艺都是极大的挑战。

作为632米高的摩天大楼的底板,它将和其下方的955根主楼桩基一起承载上海中心121层主楼的负载,被施工人员形象地称为“定海神座”。

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3篇

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3篇

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3篇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1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市的地标性建筑,建成后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也是目前世界排名第十五的高楼。

它的设计和建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现代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的难点,展现出其设计的挑战性和复杂性。

1.设计高难度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和独特的外形给其设计带来了高难度,同时建筑结构还必须要能够承受地震、台风、风荷载等各种自然灾害。

因此,对钢结构的深度设计要求十分高。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材料各项力学性能、环境作用等因素,根据力学原理、数学模型和实验研究,进行多种计算和分析,找出最优的结构方案。

2.材料及接口问题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的各个杆件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这些连接设施是安全性设计及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基础。

连接设施的拼接要求高精度、高精度常常需要进行多次修正及调整,使得钢结构的元件和构件的装配和安装更为顺利。

材料与接口的结合是一项重要难点,因为要兼顾高强度、轻量化、独特性的特点。

3.防腐问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使用环境和材料的耐久性。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之后,其钢结构需要长期存在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之中。

同时,在建造过程中,钢结构需要经历多次复杂的施工工序,很容易受到腐蚀。

钢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有工业防腐经验,合理选择材料的成分、厚度及外层涂层的质量。

钢结构的防腐问题,不单是为了保护高楼的使用寿命,更是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安全问题。

4.施工难度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和独特的外形给建筑工人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高处作业的安全问题、建筑材料及设施的运输问题,都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此外,整个钢结构的制作和组装也是非常复杂的工序,钢丝绳的设置和操作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对每一个构件要进行深入的制作计划和组装设计。

综上,上海中心大厦的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比较多。

上海中心大厦节能方案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节能方案设计

观景/设备 全球企业馆 酒店/公寓
办公
裙房/商业 地下室
Zone9 Zone8 Zone7 Zone6 Zone5 Zone4 Zone3 Zone2 Zone1












顶部皇冠 冷却塔
雨水收集 风力发电 观景平台
Zone9--顶部功能区剖面
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技术
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1个裙房商业区?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1个观景区每个区被两层高的设备层分隔?空调设备?电力设备?逃生区域?电梯设备?维修保养设备裙房商业办公酒店公寓全球企业馆观景设备地下室zone1zone2zone3zone4zone5zone6zone7zone8zone9竖向业态分布塔楼整体透视内外双重幕墙塔楼整体透视内外双重幕墙zone9顶部功能区剖面风力发电冷却塔顶部皇冠雨水收集观景平台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技术
世界最高绿色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
几何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竖向业态分布
概况 建筑高度:632m 结构高度:574m 塔楼层数:地下5层,地上124层
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 1个裙房商业区 4个办公区 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 1个全球企业馆 1个观景区
每个区被两层高的设备层分隔 空调设备 电力设备 逃生区域 电梯设备 维修保养设备

10个国内钢结构建筑

10个国内钢结构建筑

10个国内钢结构建筑国内钢结构建筑是指以钢结构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强度、稳定性和抗震性。

以下是国内十个著名的钢结构建筑。

1.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的超高层建筑,高度632米,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该建筑采用了先进的钢结构技术,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

2.中国银行大厦:位于北京的超高层建筑,高度329米。

该建筑采用了创新的金字塔式结构设计,是目前中国首座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钢结构建筑。

3.广州塔:位于广州的标志性建筑,高度600米。

该建筑采用了复杂的钢结构设计,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结构电视塔之一4.上海外滩金融中心:位于上海的高层建筑群,包括多座超高层建筑。

其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高度492米的钢结构建筑,是上海市最高的建筑之一5.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位于深圳的超高层建筑,高度600米。

该建筑采用了精密的钢结构系统,具有优异的抗风和抗震性能。

6.广州亚洲奥运会体育场:位于广州的大型体育场馆,是2024年亚洲奥运会的主场馆。

该建筑采用了轻质钢结构设计,具有较高的柔性和可塑性。

7.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位于北京的世界知名体育场馆,是2024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

该建筑采用了创新的钢结构设计,展现了中国建筑工程的技术实力。

8.北京国家大剧院(水立方):位于北京的大型艺术表演中心,是2024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

该建筑采用了特殊的钢结构和透明材料,形如一个巨大的水泡。

9.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航站楼:位于天津的国际机场航站楼,是中国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

该建筑采用了大跨度钢桁架结构,展现了国内领先的钢结构技术水平。

10.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的大型公路和铁路桥梁,是中国长江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该桥梁采用了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是中国桥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这些国内钢结构建筑代表了中国在钢结构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展现了中国建筑工程的实力和水平。

同时,这些建筑也为国内其他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同结构-丁洁明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同结构-丁洁明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Shanghai Tower上海中心大厦之建筑与结构撰文 丁洁民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丁洁民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副会长,英国结构工程师协会中国分会主席。

设计代表作品: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温州市大剧院、东方体育中心、北京大学体育馆、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等。

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位于上海市银城中路501号,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Z3-2 地块。

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将成为上海新的制高点,同时,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组成“品”字形关系的建筑群,构成陆家嘴金融商业贸易区新的天际线。

2 建筑设计2.1 建筑布置与功能划分上海中心为一多功能的摩天大楼,主要用于办公用途,同时配有酒店、商业、观光等其他公共设施。

塔楼地上124层,地下5层,建筑高度为632m,裙房地上7层,建筑高度为38m,整个建筑地上总面积约38万m2,地下总面积约14万m2。

塔楼地上部分沿竖向共分为9个区,其中,1区(包括裙房)是高档商场、餐饮以及大型会议厅,2~6区为办公楼,7区和8区为五星级的酒店,9区为观光层。

上海中心建筑组成包括以下几部分:内部主体楼层、内层玻璃幕墙、外层玻璃幕墙和柔性支撑体系。

其中,塔楼内部主体标准楼层呈圆形,圆心沿高度方向对齐,楼面半径逐渐收缩。

在每个区段的顶部外侧与内侧玻璃幕墙之间,布置有一个空中大堂。

上海中心突出了“垂直城市”的高层建筑设计理念,采用了创新的中庭解决方案,在每个区布置了空中花园,类似于城市中的广场,这些中庭为建筑提供了互动交往的空间,内部布置有餐厅、咖啡厅、商店等,同时,中庭内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提高了交流的品质。

这种新型中庭的布置方式对传统的层叠式功能结构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将高质量的空中城市生活概念引入到高层建筑中,打造了一座立体城市。

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英语介绍

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英语介绍

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 Tower)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建筑的结构设计、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对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未来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结构设计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632米高的摩天大楼,其设计采用了世界首创的"上海双子塔"结构。

这种结构设计将建筑分为内外两个层级,内层为核心筒,外层则环绕在核心筒周围。

通过这种设计,大楼可以更好地应对上海地区经常发生的台风天气,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

这种结构设计也使得大楼在高风速环境下的振动减小,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二、节能环保上海中心大厦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的问题。

大楼外墙采用了先进的双层幕墙技术,可以降低建筑在夏季的冷却负荷,并减少室内空调能耗。

大楼还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大大减少了大楼的能源消耗。

三、智能化系统上海中心大厦在智能化系统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大楼内部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的用电情况、空调温度等参数,并进行智能调整,以提高能源利用率。

大楼还应用了智能化的安全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保障大楼内部的安全。

总结回顾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座集结构设计创新、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建筑,为未来城市建设树立了典范。

其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高度上的突破,更体现在对环保节能的重视和智能化系统的运用上。

未来,我们可借鉴上海中心大厦的经验,以更加智慧、绿色的方式建设城市。

个人观点我认为,上海中心大厦所展示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建筑领域的突破,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

其结构设计、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更多这样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对上海中心大厦的技术创新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上海中心大厦 建筑原理

上海中心大厦 建筑原理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原理今天来聊聊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原理的事儿。

你看啊,咱们平时住的房子或者办公楼,没多少层,结构也相对简单。

但这么一座超级高大的上海中心大厦就不一样喽。

这大厦就像一个巨人,怎么稳稳地站在那儿呢?这就涉及到一些很有趣的建筑原理。

先说说基础部分。

咱们玩过搭积木吧,要想搭得高,底座就得宽且稳。

上海中心大厦的基础啊,就像是巨人的大脚掌,牢牢地抓住地面。

它采用了超大、超深的桩基础。

我理解这就像把很多很长的大钉子深深地扎进地里一样,这样可以把大厦的重量均匀地分散到地面以下的土层或者岩石上,这样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倒掉的情况啦。

打个比方,就像你把一根牙签直直地插在软泥里,很容易倒,但是如果是一根很粗很长的钢筋插进去,就能站得稳稳当当的,大厦的桩基础就类似这个粗长的钢筋的作用。

再到大厦的结构。

大厦的外观是那种螺旋上升的,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哦。

这种螺旋形状其实就像拧麻花一样,能让大厦各个方向受力更均匀。

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的身体,这种形状就像是长了很多肌肉,从各个方向来支撑身体,抵抗狂风等外力。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为啥要设计成这种有点奇特的形状,后来通过查资料、看一些建筑知识的讲解才明白的。

有意思的是,大厦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风工程原理。

咱们平时走在路上,风一吹过来,可能感觉没什么。

但对于这么高的大厦来说,风吹过来力量可大了。

上海中心大厦有一种能抵御强风的“秘方”,那就是它会在风中轻轻摆动。

这不是什么坏事哦,要是把大厦比作一棵大树,风来的时候,树会随风微微晃动,这其实是一种柔性的抵抗。

大厦在风中的摆动也是这样,通过这种摆动,能够削减风的冲击力,就像拳击比赛里,通过灵活躲闪来减少对手出拳的伤害一样。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大厦里面的人会不会感觉得到这种摆动啊?其实,大厦的摆动幅度是被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里面的人几乎觉察不到。

在实际应用上,这种建造和设计的原理不仅仅让上海中心大厦稳稳地屹立在那儿,同时还成了一个经典的设计案例被全世界的建筑专家们研究学习。

2丁洁民上海中心大厦设计关键技术介绍

2丁洁民上海中心大厦设计关键技术介绍

9区:3层观景/
以上设备层
Zone9
概况
8区:10层酒店
建筑高度:632m
+5层精品办公
Zone8
结构高度:580m
塔楼层数:地下5层,地上124层
7区:15层酒店
Zone7
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
1个裙房商业区
6区:14层办公
Zone6
5个办公区
2个酒店区 1个观景区
5区:14层办公
Zone5
OT8 OT7 OT6 OT5 OT4
OT2
塔楼剖面图
3. 结构设计
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
伸臂桁架构件
3. 结构设计
伸臂桁架和环带桁架
上海中心双层环带桁架作用: ① 环带桁架起竖向荷载转换桁架作用; ② 环带桁架与巨型柱形成巨型框架结构; ③ 内、外层环带桁架组成箱型空间桁架,
提高了弧形桁架抵抗扭转能力; ④ 双层桁架提高了巨型柱的整体稳定性。
3. 结构设计
巨型柱钢骨焊接
3. 结构设计
核心筒
上部为十字形布置 中部为切角方形布置 底部为方形布置
ZONE9
ZONE7~8
ZONE6~8
ZONE1~4
ZONE5~6
3. 结构设计
核心筒
3. 结构设计
核心筒
区段
1 2 3 4 5 6 7 8
混凝土等级
C60 C60 C60 C60 C60 C60 C60 C60
几何特征:由三段圆弧构成的圆导角三边形(其中之一切角)作为上海中心外围几何的基本构 形,旋转上升并均匀缩小,演进为一个平滑光顺的非线性扭曲面,形成了大厦独特的立面造型。
Zone5
Zone6
Zone7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1上海中心大厦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其结构体系和材料应该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本次分析将从建筑的结构体系、整体设计以及振动台试验等方面出发,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探讨。

一、结构体系上海中心大厦采用的结构体系为双塔不对称双核蜗壳结构,整座建筑呈现出很强的外观感官和垂直特点。

结构体系主要由两座高达632米和492米的塔楼和中间的裙楼组成,塔楼之间存在40米的空桥。

巨大的高度和不对称的双核结构,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结构体系有效的避免了较大面积的地震破坏。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体系融合了众多革新性考量,该设计减少了结构的重量,并将重量有效地分布到各种不同的支撑架构中,极大地降低了水平荷载对于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如采用倒向置换技术,可使建筑在地震时出现倾斜而又能回落到原始水平位置。

而在地震后还有辅助钢缆和油压减震控制设备保护整个建筑,从而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总体来说,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体系符合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这也是上海中心大厦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整体设计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另人瞩目的同时,其为抗震设计做出的细节处理也不容忽视。

建筑采用的双核结构有利于提高建筑对侧向水平力的抵抗能力,并在多种地震波作用下有效防止建筑变形破坏。

此外,建筑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例如,采用合理设计分散楼层布置,采用合理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建筑的整体重心分散布置,从而有效地减小地震水平力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抗震性能还受到地基影响的影响。

要确保建筑建立在坚硬的石灰岩上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深入的地基处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地震运动对于建筑的影响,以此提升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三、振动台试验为了在实际中保证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震性能,建筑在设计之初进行了振动台试验。

资料最全的上海中心大厦

资料最全的上海中心大厦

造型设计对节能的影响:
同等面积的不同形状平面围合 的建筑物的表面积变化。 这种圆润三角形的结构,在照 顾造型的前提下,极大的减少了 建筑物的表面积,从而减少了与 外界的能量交换和能量损失,是 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上海中心大厦戏称为 “热水瓶”。双层幕墙 像热水瓶一样,之间的 空腔成为一个温度缓冲 区,避免室内直接和外 界进行热交换,起到冬 暖夏凉的作用,采暖和 制冷的能耗比单层幕墙 降低50%左右 。
6-8区:8根主柱
1-5区:8根主柱+4根次柱
在外框柱与核心筒之间设置伸臂桁架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结构侧移。对 于框架——核心筒结构,设置伸臂桁架后侧移显著减少。
为什么1、3区没有设置 外伸臂桁架?
外伸臂桁架 位于第2、4、 5、6、7、 8区。 研究表明,伸臂桁架数量 与减小侧移并不成正比。 高层结构设计中,伸臂桁 架的位置及数量应做敏感 性分析。
这种圆润三角形的结构,在照顾造型的前提 下,极大的减少了建筑物的表面积,从而减 少了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和能量损失,是一种 十分有效的手段。
Zone1:6432
Zone3:5643
Zone5:4750
Zone7:2056
相对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的近似正方形的平面布 局,这样的布局少了视线和光线死角,不仅可以让办公人 员能在更多的角度欣赏大厦周围的美景,而且在冬季阳光 可以更多的进入建筑内部 ,减少了建筑的能耗。
上海中心大厦引入健康监控系统,为 安全保驾护航:该系统部署在20各个 楼层上,最低地下五层,最高地上 124层。 大厦的沉降随着建设高度的增长而加 大,最大达到45mm。系统可以检测 风速、地震、倾斜度等,检测到大厦 在各种情况下(地震、台风等)是否 安全。
通过上述多项绿色建筑技术的 实施,从理论上计算,上海中 心大厦每年可以节约能源成本 1930 万元人民币,成本节约率 可以达到25%左右。 其中,中央机组占36%,空调 通风系统占33%,灯光控制占 24%,外围护系统占7%,节能成 果相当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丁洁民,巢斯,赵昕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目录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摘要 (1)1 工程概况 (2)2 结构体系 (3)3 主要分析结果 (5)3、1 结构动力特性 (5)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5)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6)4 关键设计问题 (7)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7)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0)4、3 基于性能得抗震设计 (11)4、4 风工程研究 (12)4、5 结构控制 (12)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3)4、7 考虑施工过程得非荷载效应分析 (13)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4)5 结论 (16)6 参考文献 (16)摘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与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与安全得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得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得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得基础形式。

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与主要得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得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得各组成部分与主要得地震与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得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得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得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与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

上海中心大厦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沿竖向划分9个区,底部为1个裙房商业区,上部包括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与顶部得观景区,每个区由两层高得设备层及避难层分隔。

图1 垂直分区及建筑形态本项目设计团队体现了较强得国际化与专业化特征。

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总包为美国GENSLER事务所,设计咨询及施工图阶段设计总包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及机电专业得设计顾问分别为美国得THORNTON TOMASETTI与CONSENTINI公司。

此外,设计团队还包括各专项设计咨询公司如美国SWA(景观设计),加拿大RWDI(风工程咨询),香港利比工料测量师事务所(工料测量)与美国高纬环球(垂直交通)等等。

上海中心大厦立面形态基本几何元素为由三段圆弧构成得圆导角三边形(图1)。

旋转上升并均匀缩小,演进为一个平滑光顺得非线性扭曲面,形成了大厦独特得立面造型。

柔与得、旋转上升得优雅曲面,与金茂大厦得传统宝塔造型与环球金融得现代简约风格形成得显著得区别与互补,进而在小陆家嘴地区构成了一个与谐得品字型超高层组群。

本项目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

为确保桩基质量,采用了后注浆工艺。

塔楼部分桩径均为1m,核心区桩长为56m,扩展区桩长为52m,持力层为9-2-1层粉砂,单桩承载力为1000吨,塔楼部分总桩数为955根。

塔楼筏板厚度约为6m。

本项目基坑面积约34960平方米,基地呈四边形,边长约200m。

本工程设5层地下室,裙房区域开挖深度约26、3m,塔楼区域开挖深度约31、1m。

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总周长约768m。

2 结构体系结合建筑立面及平面布置,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结构体系(图2)。

沿高度方向在第二、四、五、六、七与八区共设置了六道两层高得伸臂桁架。

各区均设置有两层高得箱型环带桁架。

巨柱底部最大截面尺寸为5300mmx3700mm,核心筒底部最大厚度为1200mm。

在各个分区得避难层均设置了径向桁架作为幕墙结构得支撑系统。

巨型框架由八根巨柱与每个加强层设置得两层高箱型空间桁架相连而成。

巨型框架得八根巨柱在第八区终止,四根角柱在第五区终止。

在六区以下沿建筑对角位置布置得4根角柱主要用于减少箱型空间桁架得跨度。

箱型空间桁架就是抗侧力体系巨型框架得一部分,同时也就是建筑周边重力柱得转换桁架。

作为巨柱之间得有效连接,箱型空间桁架与巨柱共同形成巨型框架结构体系。

伸臂桁架得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小水平荷载(风、地震荷载等)作用下结构得侧移与核心筒体承担得弯矩。

由于加强层具有较强得抗弯刚度,对与之相连得巨柱有很强得约束作用。

在每个加强层部位,结构得受拉侧巨柱对加强层作用有向下得集中力,而结构受压侧巨柱对加强层作用有向上得集中力。

这两个力形成一对力偶,平衡了核心筒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承担得一部分弯矩内力,减小结构得变形。

核心筒平面形状沿高度根据建筑平面功能作相应调整,底部为29mx29m得方形布置,中部为切角方形布置,顶部为十字形布置(图3)。

在建筑底部,为减小核心筒墙体厚度,增加底部加强区延性,在核心筒内埋设了钢板。

地下室范围内在巨柱与核心筒之间设置有五层高得翼墙。

翼墙得设置一方面增加筏板抗冲切承载力、减小基础得差异变形,另一方面为地下室提供较大得剪切刚度,满足地下室顶部嵌固得刚度要求。

a 、 典型剖面b 、 伸臂桁架c 、 环带桁架d 、 径向桁架图2 结构体系构成a 、 1~4区核心筒建筑平面b 、 5~7区核心筒建筑平面图3 核心筒平面布置图在塔楼顶部建筑形态较为特别,需要设计合理有效得结构系统。

目前塔冠结构由三部分伸臂桁架伸臂桁架伸臂桁架伸臂桁架伸臂桁架伸臂桁架组成:鳍状竖向桁架、双向桁架与八角形带斜撑得钢框架体系。

塔冠三维等轴视图见图4。

`a、塔冠建筑剖面b、塔冠结构三维等轴视图图4 塔冠剖面及结构体系3 主要分析结果3、1 结构动力特性结构前三阶周期分别为9、04s,8、90s与5、56s,分别为X向一阶平动,Y向一阶平动与一阶扭转振动。

振型见图5。

由于第一阶周期约9s左右,周期较长,在反应谱与时程分析中充分考虑了长周期效应得影响。

a、第一模态T1=9、04Sb、第二模态T2=8、90Sc、第三模态T3=5、56S图5 结构振型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抗震分析中采用得阻尼比对多遇、基本与罕遇地震烈度分别取为4、0%,4、0%与5、0%,周期折减系数分别取为0、90,0、95与1、00。

抗震设计中采用得反应谱信息如下:1)多遇地震作用采用场地超越概率10%并取折减系数为0、35得反应谱与规范50年超越概率为63%得反应谱得包络谱;2)基本地震作用采用规范50年10%超越概率得地震动反应谱;3)罕遇地震作用采用规范50年2%超越概率得地震动反应谱;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在X向与Y向得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49与1/637,所在楼层分别为91F与92F。

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在X向与Y向得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08与1/239,所在楼层也同样分别为91F与92F。

多遇及基本烈度下得层间位移角曲线见图7。

a 多遇地震b 基本地震图7 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3、3 风荷载分析结果对强度验算、刚度验算与舒适度验算分别取100年一遇、50年一遇与10年一遇得风荷载。

阻尼比分别取为4、0%,4、0%与1、0%,连梁刚度分别取为0、5,1、0与1、0。

刚度验算风荷载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487,所在楼层为124层。

由于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超高,且周期较长,在单向风作用下同时存在顺风向风荷载与横风向风荷载,且横风向风荷载更为显著。

在进行风荷载下位移验算时,考虑了顺风向风荷载与横风向风荷载同时作用得情况。

单风向作用下,考虑顺风向及横风向风荷载变形合成得层间位移角结果见图8。

4 关键设计问题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外围巨型框架承担了一半得重力荷载、水平剪力,承担了大部分得倾覆力矩。

在竖向承载体系与抗侧力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巨型框架与核心筒承担荷载比例见表1。

巨柱混凝土材料采用C70~C50,内埋钢骨材料为Q345GJ~Q390GJ。

抗震等级通高采用特一级。

抗震性能目标为中震弹性。

巨柱内埋钢骨设计初步考虑在1~6区采用“王”字型,7~8区采用“日”字型(图9)。

该方案将中间大腹板与两侧翼缘合二为一,形成“日”字型钢骨,整体性更好,相同含钢率前提下,钢骨抗弯承载力更好,且“日”字型钢骨焊接量减少。

7~8区得巨柱尺寸减小,即使将腹板拉开到两侧,也能方便实现与伸臂得连接。

在低区,巨柱钢骨腹板形成得空腔,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得抗压强度与延性,减少混凝土在重压下得收缩徐变,减少两种材料得变形差异,在空腔中按构造配置钢筋笼。

a 1~6区巨柱截面b 7~8区巨柱截面图9 巨柱截面及内埋钢骨在小震组合下,巨柱通高未出现拉力;无论就是正向地震还就是反向地震(使被考察巨柱受拉)所有楼层均处于小偏压受力状态(图10);在中震组合下,反向地震使巨柱自3区以上开始出现拉力,但拉力数值均不大;正向地震组合下,所有楼层处于小偏压受力状态;反向地震组合下,1~2区为小偏压,3区为大偏压,4区为大偏拉,5~8区为小偏拉。

在大震组合下,反向地震使巨柱通高出现拉力,绝大多数楼层处于小偏拉状态;正向地震组合下所有楼层均处于小偏压状态。

图10 多遇及基本地震下巨柱轴力分布图承载力验算参考规范《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编制程序得流程图如下:图11 巨柱承载力验算流程图承载力验算如图12所示,由图可知:巨柱与角柱在标准段得承载力有很大富余,在节点区由于内力突变,截面承载力利用比例提高,但仍满足要求。

可见,本工程巨柱在满足规范相关构造规定得前提下,构件设计主要由塔楼整体刚度控制,构件截面承载力有较大富余。

a 巨柱中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b 巨柱大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c 巨柱中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d 巨柱大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图12 巨柱承载力复核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为减小核心筒与翼墙厚度,增加结构底部延性,在塔楼一区及地下室核心筒及翼墙部位采用了组合钢板剪力墙构件(图13)。

钢板厚度通常由抗剪承载力与轴压比限值控制,并满足最小板厚等构造要求。

核心筒及翼墙设计参数见表2。

图13 组合钢板剪力墙平面布置图计中采用如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11[(0.40.1)0.8]0.5w t w wo y h w wo v p REA V f b h N f b h f A Aρβγλ≤+++- (1)其中,N 为剪力墙得轴向压力设计值,当0.2c w w N f b h >时,应取0.2c w w f b h ,A 为剪力墙截面面积,w A 为T 形或I 形截面剪力墙腹板得面积,矩形截面时应取A ,λ为计算截面处得剪跨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