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鸽巢原理”来源于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将三个苹果放到两只抽屉里,要么在一只抽屉里放两个苹果,而另一只抽屉里放一个苹果;要么在一只抽屉里放三个苹果,而另一只抽屉里不放。这两种情况可用一句话概括:一定有一只抽屉里放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虽然我们无法断定哪只抽屉里放入至少两个苹果,但这并不影响结论。如果我们把一切可以与苹果互换的事物称为元素,而把一切可以与抽屉互换的事物称为集合,那么上面的结论就可以表述为:假如把多于
个元素按任一确定的方式分成个集合,那么有一个集合中至少含有2个元素。还可以表述为:把多于 (是正整数)个元素按任一确定的方式分成个集合,那么一定有一个集合中至少含有(+1)个元素。“抽屉原理”是数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在数论、集合论和组合论中有很多应用。它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如招生录取、就业安排、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我们经常会看到隐含在其中的“抽屉原理”。
由此可见,所谓“鸽巢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体现了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要求,也是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材编排的“鸽巢原理”涉及三种基本的形式:第一种,只要鸽子的数量比鸽巢多,那么一定有一个鸽巢放进了至少飞进2只鸽子。那么,这里的“一定有一个鸽巢”是什么意思?“至少两只鸽子”是什么意思?“一定有一个鸽巢”是存在性;“至少两只鸽子”是可以多于两只鸽子,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第二种,即是“把多于kn(k是正整数)个元素放入n个集合,总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k+1)元素”。若k为1,就是第一种情况,可见第一种情形实际是第二种情形的特例。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在例题的教学前,编排了一个给学生表现“魔术”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的强烈欲望。修订后的教材对本单元例2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整。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本例描述“鸽巢原理”的最简单的情况。着重探讨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罗列所有的方法,通过完全归纳的方法看到在这四种情况都是满足结论的;还可以是说理的方式,先飞进3只,在每个鸽巢里飞进1只,这时剩下1只。剩下的1只鸽子不管飞入哪个鸽巢里,这时都会有一个鸽巢里飞进2只鸽子。这种
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有一般性。
通过本例的教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枚举和假设,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对“鸽巢原理”的初步认识。
例2:本例描述“鸽巢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即“把多于(是正整数)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首先探究把7只鸽子飞进3个鸽巢里的情形。当数据变得越来越大时,如果还用完全归纳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形罗列出来的话,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时需要学生用到“归纳法”这样一种思想,通过8只鸽子飞进3个鸽巢和11只鸽子飞进4个鸽巢,通过算式理解至少数=商+1(有余数)和至少数=商(无余数)。
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在这里不是让学生计算抽屉原理,去应用,而更多的是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去证明这种结论的正确性,这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思想;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第三,重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原理,将具体的情况推广到一般。在例1中给出具体的问题(4只鸽子飞进3个鸽巢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一般的规律。第四,恰当保持教学要求,因为数学广角内容只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思想的感悟,在评价上不做特别高的要求。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