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合集下载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改革开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改革开

(1)地图类历史分析的解答思路基本还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直 接获取)+分析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 (2)历史图表类分多种类型,解答时应注意分清类型,采取不同 的解答技巧。如表格式的解题技巧有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 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间分析原因;地图式解答一 般是:一看文字,二看时间,三析社会转型;柱型式解题技巧 一般为分阶段、看趋势、析时间三步等。
第 步 组织答案,紧扣信息
迁移所学(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中国的经 济发展历程等),指出其变化的趋势,从经济变化、时代背景角 度分析说明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 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 唯一标准答案)
[对点训练] 2.(2018·信阳模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 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解析:选 D。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到主张“发展是硬道理” 以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 不断发展完善的,故 D 项正确。
突破高考全国卷压轴大题——开放类材料解析题之
图文分析说明型
(2015·高考全国卷Ⅱ,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解析版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解析版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

这些口号可能出现于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文化大革命时期C. 改革开放初期D. 21世纪初期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目中的口号“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体现了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斗争,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故排除与此时间段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的影响,一直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78年以来,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新的见解渐次问世,如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等。

这一变化过程,最能说明A. 社会制度决定史学研究立场B. 史学观点越新越具有合理性C. 思想解放推动史学研究发展D. 历史分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学观点中的历史分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一直未变,但对世界史开端问题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故A项错误;史学观点并非越新越具有合理性,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史学研究不再照搬苏联,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各种新见解问世,故C项正确。

历史分期都是有相关依据的,并非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故D项错误。

故选C。

3.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的影响,一直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78年以来,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新的见解渐次问世,如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闯关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闯关检测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北京西城期末)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做了法律规定。

这说明我国( )2.(2017北京西城期末)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此规定意在( )3.(2016北京海淀期末)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选项事件影响“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A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B提出C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4.(2016北京西城期末)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次讲话(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5.(2017北京海淀期末)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的进展是( )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②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③建立两岸间对话机制④达成“一个中国”共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2016北京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7.(2017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对下图成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B.新型交通、通讯方式的革命8.(2016北京石景山期末)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5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抄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5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抄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25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①内容a.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b.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①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内容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背景a.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b.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过程a.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③建设成就a.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b.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9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60张)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9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60张)

第9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4)21 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内容。 ①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 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第9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2)发展: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9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聚集 知识整合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 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 一条新路。
考向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
1.(2020·全国卷Ⅰ)1983 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 制药厂被 8 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 9 个月就盈利 12 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 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 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附解析)考纲指导: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本专题的主线分为四条:主线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线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大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主线三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关系的线,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方向改革;另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改革。

主线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条基本线索,注意每个阶段的重大成就。

常规考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精校解析Word版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海峡两岸关系(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2)“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高三文综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含答案

高三文综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含答案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考纲解读】1.新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科教与文化:(1)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2)科技与文化:①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②“双百”方针的恢复;③教育事业的发展。

(3)邓小平*。

4.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变。

◆【核心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外交、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真题自查】1.(2019·海南高考·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2019·海南高考·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三 中外现代文明的演进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三 中外现代文明的演进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

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992年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斐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外交上:社会主义某某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X 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科教文化上: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某某与法制建设(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某某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1982年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实践①港澳回归: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两岸关系的发展: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高三文综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含答案

高三文综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含答案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考纲解读】1.新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科教与文化:(1)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2)科技与文化:①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②“双百”方针的恢复;③教育事业的发展。

(3)邓小平*。

4.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变。

◆【核心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外交、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真题自查】1.(2019·海南高考·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2019·海南高考·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含解析)新人教版

阶段提升练(十)(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 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 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

2.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

这一改革( )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解析:A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不等于贫困人口,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题干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

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阶段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1992年)1.政治(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④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④1990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①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十 课时2(山东专用)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十 课时2(山东专用)

课时2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考纲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科教与文化(1)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

(2)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变。

(3)新时期的科教与文化。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经了四十多年,中国的经济、思想、科技、教育、文化等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历史解释(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

(2)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新时期科技、教育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材料或图文材料,实证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印证新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科教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理解经济发展与思想、科教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考点一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一)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3)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阶段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1992年)1.政治(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④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④1990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①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提升卷A.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C.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这表明(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9.[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这说明( )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10.[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这一举措( ) A.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B.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C.改变了歧视教育人才现象 D.解决了我国社会落后局面11.[2018·福州高三期末]从下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 )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12.[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2017年热映的国产影片《战狼2》,国内票房创纪录的突破56亿元人民币,远超《敢死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

2018年,与《战狼2》同题材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也受到热捧,截至3月21日,国内票房突破35亿元人民币。

这两部影片的热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国内电影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新时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C.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技术手段推动电影业进步二、非选择题13.[2018·四川成都高三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

“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

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

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

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

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

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

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

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

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

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13分)14.[2018·湖南衡阳高三三模]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编撰从上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提升卷1.A 题目中邓小平指出不能总是说什么都是“四人帮”搞的,“要考核我们自己的干部……问一问领导人、领导班子是不是可以(办事)吧”可知,邓小平主张领导干部要自省、反思“文革”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即邓小平意在推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A项正确;题目中邓小平谈话不仅仅是指出要纠正“文革”错误,更重要的是强调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项表述不符主旨;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1978年5月,排除C项;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D项。

2.A 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是在1993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将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写入宪法是在1982年,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写入宪法是在1954年,A项正确。

3.C 从材料中的“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可知,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C项正确;“一国两制”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A 项错误;海峡两岸关系涉及台湾问题,不是香港问题,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经济交流,没有体现出台湾当局的政治原则,D项错误。

4.C A项错在了“开始”,排除;材料只是表明中国不断加入新的国际组织,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映不出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项错误,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A 从材料中的“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可知,“它”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到户、自主经营。

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前提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原则;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个体经营)体现的是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平均主义,B项错误;协作经营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的要求,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是自主经营,不是共同劳动,D项错误。

6.D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人们对市场经济不理解,才有了破产企业职工的哭声一片;十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也就理解和支持企业破产了,D项正确;A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与材料中之后的企业破产得到人们的理解无关,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不是国有企业改革成熟,B项错误;社会保障的完善的说法有夸大之嫌,且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

7.C 漫画中人们的看法其实是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不能正确认识对外开放,这表明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C项正确;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前提下的对外开放,与清政府的被迫开放有本质区别,A项错误;影响改革开放的世界局势变动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但题目反映的是深圳特区创办时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史实,B项错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比设立经济特区对国民的思想冲击更大,因此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深化改革,D项错误。

8.A 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B项错误;1992年浦东刚刚开发还没有取得显著成就,C项错误;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是在1996年的“九五”计划后,D项错误。

9.C 材料涉及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

材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公房销售,还是居民承担住房的三分之一,效果都不好。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收入总体还是比较低,因此不具备社会基础,C项正确。

10.A 题目中政府将科技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的一项基本国策,可知政府对科技和教育事业的重视,是教育优先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题目阐述的教育优先发展思想,没有涉及教育改革趋势,排除B项;C、D两项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

11.C 材料中的两幅图画反映了由工农兵大学到恢复高考的变化,这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项正确;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A项错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在2001年,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B 题目中《战狼2》和《红海行动》均是爱国主义题材,它们的热卖反映了爱国主义价值观在当代的影响力,B项正确;A、D两项是表象,不是根本;影片的热卖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13.答案:(1)主要特点:留学目的地集中于美、法、苏三国;学习内容多元;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受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影响较大(若仅答具体的史实酌情给分)。

不同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2)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在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特点时,可结合材料中“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并联系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局势组织答案。

在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时,可结合两个时期主要任务的不同组织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和与新中国初期留学热潮相比的变化。

在概括背景时,要联系“文革”的影响、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重视科技教育、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与西方关系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组织答案。

在比较新时期与新中国初期留学热潮的变化时,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从留学规模、留学目的地、留学费用和性质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14.答案:论题: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经济变化存在联动关系。

论证: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中国凭借强大的传统经济坚持朝贡贸易体制并处于优势地位;②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主导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中国被迫开放,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与洋务企业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③大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剧烈冲突和动荡剧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④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立足于本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采取改革开放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