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濮阳县胡状镇老王庄小学

语文朗读指导研究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来说就是: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荆门方言

和普通话轻重格式比较)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和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

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体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二)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

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

分段学习课文,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各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的朗读,要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字词,朗读的要求应首先着眼于正确、流利。

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正确、流利地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实效性。关于朗读训练,最主要的是要讲求实效,扎实训练。

一是要科学安排朗读训练的程序。就一般情况而言,朗读训练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2.学生自由练读;3.教师指名试读,教师、学生评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4.学生再次自由练读;5.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再次评读。当然,根据需要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再进行若干次反复。

二是要保证朗读练习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当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时候在一节课开始时学生朗读的水平与这节课下课时学生朗读水平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这节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基本不起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够。我看到有的阅读教

学,一节课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到5分钟。而且常听老师说:朗读我们就先练到这儿,课后再练。阅读课就是要读书,决不能使朗读训练成为一种点缀。同时,朗读的训练一定要“到位”。比如,这段课文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通过朗读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训练一定要到位,绝对不能走过场,否则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怎么才叫“充分地读”呢?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一句时,有位老师的指导非常巧妙。她让学生齐读后,要求学生变读为告诉的语气并相机给予示范。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好该句子,如果你告诉的是孩子你怎么说?如果你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你怎么说?你告诉的是父母你又怎么说?……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朗读指导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引导着学生在跟不同的对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使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抒发。这样充分的朗读时间,这样充足的朗读机会,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表达也到了极致。

三是要保证朗读练习的面,做到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少数学生练习朗读。有一些公开课,教师总是叫那些朗读比较好的学生朗读,这样就造成越是朗读好的同学练习朗读的机会越多,而那些恰恰需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比较差的学生却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