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四气的意义: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 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 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3、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 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 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 精、出血等证。
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 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 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
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但亦不 尽相同,酸味药可以生津,即“酸甘化阴” 而涩味药无此功用。
5、苦 :苦能泄 、能燥 、能坚 。 (1)泄: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
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三、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
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上升 降—下降 浮一发散 收敛固藏—向内 沉 泄利二便—向下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 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 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前人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以用来纠正 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后人把药 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 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 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 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 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 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 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 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wenku.baidu.com起中毒的原因 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 项。
概述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 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 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 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 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 状态。 药物为什么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的 基本作用呢?
(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
1、 四气的确定 :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 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 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 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 寒性药。
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 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 念之一。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 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 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 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 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 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 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二、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 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 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 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 脚气、以及痰饮、泄泻等证。
如茯苓、猪苓、薏苡仁利水消肿、 通草、灯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
(三)五味的确定:
1、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 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3、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 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3、酸: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 用。
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 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 具有酸味。
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 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崩带不止等证。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 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 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
(2)燥: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 (3)坚:坚阴。泻火存阴。
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 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连、苦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 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 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芩清热燥湿,苍术、 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便
(3)气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 �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党参:甘温,补中益气。 (4)一气数味:作用范围大。
辛—行气活血 当归—温—散寒
甘—补血养血 —补血活血、行气散寒、温经止痛、润
肠通便。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 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 点,
分折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 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 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 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 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 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
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 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 从咸味考虑的,例如知母、黄柏、杜 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 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
7、淡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通利小便的作用。
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 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 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 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 的特点。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 性质。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 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 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 性能与作用。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 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 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是从 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 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 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 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 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 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 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 1、 辛: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 血等作用。
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 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 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 当归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 等。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以 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 盛和偏衰。
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凡药 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 …… 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 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 之。”
除了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 物治病的基本原则外,古代医家 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 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 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 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治病的基 本原理。
2、甘: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 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
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阴、阳不足 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 救等多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 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 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 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 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二)五味的作用:
《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 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 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 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 其所胜而伤及他脏。故《内经》又提出 了“五禁”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 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 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 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 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 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中药的性能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 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 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作用,及气与 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 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 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四)性味合参 :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 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 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气味相同: (1)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 苦寒
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 用。 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 气的作用。
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 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 热温凉四气。”的记载。每味药物都 有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
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 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 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 “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 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 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
(2)气同味异: 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
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
�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散风寒 解表、平喘、利水。
� 杏仁: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 � 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 � 乌梅: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 肉苁蓉: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润肠通
6、咸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 泻下作用。
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 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
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癥 瘕痞块等证。
� 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 � 海蛤壳:软坚散结。 � 海藻、昆布:消痰软坚。 � 牡蛎:消散瘿瘤。 � 鳖甲:软坚消癥。
(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 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
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 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
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 (1)味同气异: � 紫苏辛温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 � 石膏辛寒:清热降火。
如葛根、皂角刺本无辛味,因葛根能解 表散邪治疗表证,皂角刺能消痈散结治疗痈 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故二药皆冠以 “辛”,因辛能散、能行。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 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 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 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 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 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 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 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 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 其具体功效。
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 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 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 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