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区和深海区都有分布,且数量相对稳定;丙物种主要分布于浅海区域,最可能是生产
者;曲线中直接反映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相对稳定。
9.稻田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 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量,两者之间属于共生关系;
大小草履虫之间可以相互竞争氧气、空间及食物等,是竞争关系.
故选:A.
考点:种间关系.
1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B. 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 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D. 在“S”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B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群落演替 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 项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 构,B 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决 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 项正确;在“S”曲线中,群数量处于 1/2 K,曲线斜率 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项正确。
A.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 B.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C.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N1 和 N2 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存在着竞 争关系,当环境条件稳定时,N1 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 N2 若不改变生态 位,则势必被 N1 排挤掉,故 A 项正确;而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1 与 N2 所代 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 结果,故 B 项正确;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发生竞争排除现象的几 率较小,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从图中可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故 C 项分析错误;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有较多 的竞争排除现象,所以 D 选项正确。 4.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A.优势种群在不同时期发生更替 B.物种数目上升后逐步趋于稳定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化
A.若该图曲线乙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则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 平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b 点之后 C.若该图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时,增长速率最大 D.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曲线乙在 K/2 点处的斜率最大,而斜率表示的生物学一样是增长速率,增长 速率大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可获得最大的生物量,种群在该点的恢复能力也最强,故 A 项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在 b 点之前就已经出现,B 项错误;当种群数 量到达 e 点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故 C 项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能力。 16.下列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 A. 火灾过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 B. 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 C. 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B 【解析】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考点定位】 演替 17.图示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变化 趋势)。下列不能用此数学模型表示的为
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迁徙不是群落的时间结构,C 错误;公
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 正确。
1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时,应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乙液 B.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不能辨别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 C. 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忽略不计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0.(2015 秋•哈尔滨校级期末)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
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
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共生、竞争
B.竞争、共生
C.寄生、竞争
D.共生、寄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帮白蚁消化肠中的木纤维素,同时自身也获得营养和能
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 10%-20%之间,B 错误;
C、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C 正确;
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 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 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睛】解答 A 选项关键要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包括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的共同进化。
12.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 群体(10-80 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 头以上)。在生殖季
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可以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调查某块田地中的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样方法 C.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有利于样方中生物个体的计数方便 【答案】B 【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好计数,所以一般选取双子叶植物,A 错。对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时使用样方法,B 正确。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用标 志重捕法,C 错。要做到随机取样,D 错。 2.下列关于生态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阴生植物在强光下通常不能正常生长 B.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影响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 C.沙漠植物的生命活动通常只受水分影响 D.温度的变化常常伴随湿度的变化,说明生态因素之间可能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 3.3.如图反映了 N1、N2 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自然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最终会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过程中优势种 群在不同时期发生更替(例如处于优势地位的草本植物会被灌木代替,后灌木由会被高 大的乔木代替),物种数目逐渐增多直至相对稳定,营养结构复杂化,抵抗力稳定性增 强;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5.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 P 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 R 代表群落 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 C.当 P/R 接近或等于 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D.P/R 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火灾后的森林出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故 A 错;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 坏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故 B 错;P 是群落的总生产量,R 是群落的总呼吸量,当 P 大于 R 时,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的群落,P 等于 R 说明是一个相对稳 定的群落,P 小于 R 说明一个衰退的群落,故 C 错,D 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群落演替中,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荒废路上开始的演替 B.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C.从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或原来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C 正确。ABD 都是次生演替,即保留土壤。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错。 考点: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和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鼠的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 B.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说明了假说和生物模型的发展性 C.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答案】B 【解析】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的;萨顿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取色素是利用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或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将色素提取出来,而纸层析法是分离溶解在叶绿体色素的。
A. 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 B. 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 C. 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D. 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A
正确;野牦牛在水平方向上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B 正确;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A、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 正确;
B、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
8.]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其种群密度与海水深度的
关系如图。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物种的种群密度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B.乙物种主要分布在浅海区 C.若甲~丁四个物种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丙物种最可能是生产者 D.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甲物种的种群密度随着海水深度增加,逐渐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物种在浅
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数量进行了
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 50cm ×30cm)采
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招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0
1 10 0 0
A.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度高于裸露泥滩
C.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米草群落 D.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 11 种,米草群落物种 6 种,所以 B 选 项错;从表中看出除泥螺外,其它生物的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所以 C 错;只要是常规 底泥采样器采取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 D 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 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所以 A 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时,甲液和乙液先混合再加入,A 错误;高倍 显微镜观察不到基因,B 正确;设计探究实验时,无关变量要严格控制,C 错误;调查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与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