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
别是 艺术 活动 的成 果 和实践 ” 。
威廉 斯这 种从 历史 的角度 辨 析文 化 语 义 的方 法 , 自然 然 地 引 出 了文 化 与 文 明两 个概 念之 间 的关 系 问题 。对此 , 中国历 史学 家朱 寰 的见 解 是 : (艾化 与 文 明 ) “: 这两 个词 都来 自古 罗 马 , 丁文 clo cl r, 意 为耕 种 和 栽 培 , 申为开 拓 、 拉 ut 、ut a 原 i u 引 教 化、 培养 、 修炼 之 意 ; 丁文 s i, 为 市 民 、 民 ;it 拉 i s意 v 公 s is意为 都 市 、 市 ;iiz va 城 c le意 vi
21 0 2年 2月




F b ,2 1 e. 02 Vo . 6.No 1 12 .
第2卷第1 6 期
口雹盈团曩臣丑衄
中图 分 类 号 F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5 5 2 1 )一 1— 0 6—1 9 0 6— 7 ( 0 2 O 0 2词 列 为 英 语 中三 个 最 复杂 的词 汇 之 一 。从 威 廉 Wiim ,9 3 甚 l 文 一
斯所 给 出的关 于文化 的广义 定义 来 看 , 化 源 于 “ 养 , 对 于 自然 物 种 的 生 长 的 文 驯 和
收 稿 日期 : 0 l 2—1 ; 订 日期 : 0 2— 1— 9 2 1 一1 3 修 2 1 0 0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课 题 子 课 题 《 面 提 升 旅 游 业 发 展 质 量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 全 ( 0d 0 1 。 1 z& 5 ) 作者简介 : 谢彦君 (9 0一) 男, 16 , 东北财经大学旅 游 与酒店 管理 学 院院长 , 教授 , 导 , 究 方面 博 研 为旅 游 基 础 理 论 、 游 研 究 方 法和 旅 游 体 验 。周 广 鹏 ( 9 6一) 男 , 旅 I7 , 东北 财 经 大 学 旅 游 与 酒 店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 士 生 , 究 方 向 为旅 游 体 验 。 博 研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刘嘉龙高级经济师关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许多人误把旅游休闲等同于休闲旅游,或者把休闲旅游等同于旅游休闲。

笔者认为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尽管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是文字的前后组合不同,而是在词义、表现、特征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试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词义入手,对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表现、特征进行辨析,以期厘清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休闲的含义和特征。

旅游:“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作的旅行。

把“旅”和“游”合起来就是“旅游”。

但是,我们所说的“旅行”和“旅游”在词义上还是有差别的,“旅行”是指从一地到某地,去旅行的叫“旅客”;“旅游”特指一地到某地游览,有明确的游玩目的,去旅游的叫“游客”。

可见“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于是否以“游玩”为目的,如果“旅行”的目的是办事(我们讲“出差”),那就不能叫“旅游”。

如果旅行的目的就是旅游,那么旅行和旅游的概念是一致的。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偏重于游,不但有“行”,而且有游乐、观光等含义。

我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概论》一书给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休闲:是指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总称。

其本质就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外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充实精神的生活体验。

“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

“人依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

“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

把“休”和“闲”组合成“休闲”,其含义最早源自于土地的“休耕闲作”,现代汉语则多指从环境或精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休息、消遣或自发地、自由的参加各种活动。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切 旅 游 活动 都是文 化 旅游 。 需要 指 出 的是 人们今 但
天 所讲 的文 化 旅游 , 绝非 是 这 种 广 义 上 的 文 化旅 游 ,
否则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将文化旅游专门提 出来。
[ 稿 日期 3 0 81 -1 收 2 0 —O3
[ 作者简介] 任冠文 (9 4 ) 男。 1 5一 , 山西太原 人. 广西师 范大学 历史文 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 博士 。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与定义 , 这无 疑不利于文化旅游的发 展与研究。在分析文化 与旅 游、 旅游文化 、 旅游者 与文化旅游者、 文化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 、 文化 旅游 产品、 文化旅游环境等相关 概念 的基础上 , 出了 自 提 己的认识 , 为文化 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 , 认 体验与 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内涵 , 而获得身心愉悦 的一 从
种 旅游 活 动 。 [ 键 词 ] 化 旅游 ; 念 辨 析 关 文 概 .
[ 中图分类号 ] 5 0 F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3 6 43 8 (0 90 . 1 90 1 7 —7 4 20 ) 20 5. 4
文 化是 旅 游 的灵 魂 , 旅 游 业 赖 以 生 存 、 展 的 是 发 基础 , 已是学 界 的共 同认 识 。 实 上 , 游 本身 即是 这 事 旅
张岱 年先 生的 认识 是 比较 全面 的 , 讲 :凡超 越本 能 他 “
的、 人类有 意识 地 作用 于 自然界 和社 会 的一 切活 动及
其 结 果 , 属 于 文 化 ; 者 说 ‘ 然 的 人 化 , 文 都 或 自 即 化 。 [从这 一认 识来 看 , ”1 ] 尽管 不 同的人 对 旅游 有不 同 的解 释 , 就 离 开 常住 地 , 异 国他 乡短期 进 行 旅 行 但 到 和逗留, 以满 足 其精 神 、 物质 上 的某种 需要 的认 识 , 却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究竟什么是旅游文化?一般的论述都是先分别解释“旅游”和“文化”,再合起来界定“旅游文化”。

那样绕得太远,并且绕到现在,也没绕出个大致公认的说法。

我们且来看看学术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1、交集说这一说法可以概述为旅游文化就是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交集,故名之为“交集说”。

这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发生较早并且发展也较为持久。

1990年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说,旅游文化是指与人类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1王德刚(1999)从强调旅游过程、旅游活动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阐发:“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给旅游文化下这样的定义: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22、交流说交流说的核心在于强调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该书对旅游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

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

”3这是目前所见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最早的定义,但它却比后起的定义更接近1冯乃康.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旅游学刊,1991(1).西方学界对于旅游文化的认知,它把重心落在了旅游者旅游行为所导致的文化空间的跨越和文化系统的交融上,反而要比后来90年代的学术界大多把重心落在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文化知识的简介上要深刻得多。

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

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

编的《旅游学概论》中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旅游者 自由活动(谢彦君等的观点)。因此,世界旅游组织
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 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关于旅游的定义和现在流行的
总和”。
商务旅游、会 议 旅 游、修 学 旅 游、会 展 旅 游 等 均 存 在
(%)所谓的权威性定义(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 问题,给旅游研究和旅游学者的沟通以及学科构建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将旅游定义为 带来困难。
第!!卷 第%期 !""#年8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9+A1H+;FG:/$I;B/9*+2,/;E.,:;.:
D/-4!! J/4% K3-H!""#
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
曹 诗 图,郑 宇 飞,黄 蓉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5""!)
摘要:现有的旅游概念存在严重泛化现象,主要问题是没有抓住旅游的本质———异地消遣与审美的愉悦体验,经不 住逻辑推敲。利用哲学思维对旅游进行科学辨析,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等精神愉悦为主要目 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和逗留的各种身心体验,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 流活动”。消遣与审美等愉悦体验是旅游的灵魂和本质,对旅游的认识与定义应抓住本质,否则任何分析与描述都 将缺乏解释力,甚至是错误的。 关键词:旅游;概念;审美与消遣;愉悦体验;哲学辨析 中图分类号:6’(" 文献标识码:7 文章编号:&#8!$"’"%(!""#)"%$""8&$"%
同,如李天元编著的《旅游学概论》中将旅游定义为 摆脱了职业性或职责性束缚的带有愉悦性质的异地

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差别分析

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差别分析

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差别分析一个城市的价值定位,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

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是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

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

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者的范畴。

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时间段的文化创造。

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

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

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

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

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

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

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

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

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

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

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

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名词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善行旅游概念辨析与实现途径

善行旅游概念辨析与实现途径

善行旅游概念辨析与实现途径闫闪闪;梁留科;王少华【摘要】善行旅游是基于东方传统文化基因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理念与行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本土化实践的一种新尝试.它的理念基础是以善知、善念、善行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因,核心精神是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实质是肩负道德责任的旅游,目标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善行旅游吸取了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的共同点——亲近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以此来实现全球大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善行旅游更加强调人的行为对自然产生"善"的影响,以善行这种行为来向自然、他人传达自己的想法.对旅游者、政府、旅游企业来说,无论是在实际措施、做法上,还是在内在的精神认知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善行旅游理念的树立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旅游经营者应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善行旅游理念的传播并付诸实践.【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善行旅游;可持续发展;本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作者】闫闪闪;梁留科;王少华【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洛阳4710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洛阳4710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洛阳47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从1990年开始,国际化旅游行业开始把目光投入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上,在此基础上,人们也逐渐接受“生态旅游”,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和理论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

随着对生态旅游理论意义层面的深入探索,出现了一系列如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新的旅游概念,但由于偏重理论的探讨,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可以运用到实践中的完善评价体系,对生态旅游实践化的发展造成了限制。

旅游景区概念综述

旅游景区概念综述

旅游景区概念综述克瑞斯•库珀在《旅游业原理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旅游景区是自然馈赠(包括景观、气象、植物、动物)和人工建造(历史、文化、人造设施等)两部分组成。

例如柴乐斯•戈尔德就认为景区在激励人们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景区是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理由。

可见,此种角度主要是基于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美国学者C.A.Gunn就认为旅游景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形成原因既可以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本人认为该学者的定义很宽泛,且特色的衡量标准不确定,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说哪里是旅游景区,哪里又不是旅游景区。

不少学者就认为旅游景区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一个专门的场所,一个能够界定、能够经营的实体(JohnSwarbrooke)、为吸引游客进行相应的管理(WhlshHeron)的场所。

国内学者在翻译国外的“tourismattraction”一词时,有的翻译成旅游景点,有的翻译为旅游景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视为同一事物;另一种则是没有把握全文的观点而误译。

部分学者在翻译标题、摘要时,又将“旅游景区”翻译成其他的词汇,例如,有学者将“旅游景区”翻译为“tourismscenicarea”(将其译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更合适),例如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营销管理探讨:以巴马长寿产业为例(岑长庆,2010)翻译为CulturalMarketingManagementinTourismScenicAreaDevelopment:ACaseStudyofLongevityIndustryinBama。

实际上,不论是英语论文译为中文为学习交流参考之用,还是中文翻译为英语为对外交流之需,科学严谨的翻译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者们在对旅游景区进行定义时,概念范围略显宽泛,不只是强调旅游景区的某一特征,但从定义的主要倾向上,仍然能够总结出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概括起来,主要有:1、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的供给角度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条例》(1985)中,完全以需求的角度对景区进行了定义,景区是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

基于网络视角的区域旅游系统概念体系辨析

基于网络视角的区域旅游系统概念体系辨析

o e e rhe frgo lturs s se , hsp pe sb sd o e nn n lssa o titm aina d d m e t e in ltu im yse ’ fr s ac so e ina o im y tm t i a ri a e n rf ig a ay i b u n e t i o la o si r go a o rs s tm s n c rs ac , u t g fr rd te ino aie“ e in ltu s s se r ltv ewok mo e” i r e o rv a n e e ok sr cu erl ins e e r h p ti owa n v t n h v rgo a o r m y tm eaien t r d l, no d rt e e li rn t r tut r ea o i w t n mp o et o c p f iins se of e ina uim y tm tel a di r v ec n e t e nto y tm rg o l o rs s se frh r . h di t o y
游 系统 概 念 界 定体 系。
关键词 :区域旅 游 系统 ( T R S);关系网络模型 ;概 念界定体 系
[ 中图分类号]F 9 5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10 .5 9( 0 1) 70 1.1 0 36 3 2 1 0 .0 51
St y o heC0 e u lz tO f e i na u im se ba e n N ew o k ud n t nc pt a i a i n o g o l R To r s Sy t m s d o t r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品牌化:概念辨析和关系阐释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品牌化:概念辨析和关系阐释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品牌化:概念辨析和关系阐释曲颖;李天元【摘要】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了三个概念的独特的理论倾向点,并分析了在当前目的地品牌化背景下三者的整合运作与发挥作用的机制.【期刊名称】《旅游科学》【年(卷),期】2011(025)004【总页数】11页(P10-19,48)【关键词】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目的地品牌化;目的地品牌本体【作者】曲颖;李天元【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1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通过“营销制胜”已成为目的地管理组织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重视。

有三个重要概念贯穿、引领了整个目的地营销过程,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即: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目的地定位(destination positioning)和目的地品牌化(destination branding)。

然而,目前旅游学界对三者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Cai,2002;高静,2009),理论阐释也不多。

本文在广泛吸纳西方学者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提出了一些基本见解,旨在为目的地营销实践活动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一个认识的途径。

同时,由于当前目的地营销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品牌化”时代(Ekinci,2003),传统营销技术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革新,在新视野下,“形象”和“定位”是如何与“品牌化”联系、融汇并共同服务于有效目的地营销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侧重点。

2 概念辨析2.1 目的地形象国际上关于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Pike,2002),至今已发展成为旅游研究中关注者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王昆欣【摘要】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是三个各自不同而相互关联的概念。

但学界和业界对三者的界定与认识均尚欠明晰。

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三个概念、属性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辨析与梳理。

认为三者具有不同的定义,分属不同的范畴,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旅游学学科分支的构建与旅游的基本属性密切相关。

%Tourism,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science are three different concepts with mutual relations.However,the definition and cognition for them in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elds are not clear enough.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article does a great quantity discrimination and carding from three concepts,properties and research methods.This article believes they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belo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and they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objects.Tourism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bran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tourism.【期刊名称】《旅游研究》【年(卷),期】2012(004)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旅游;旅游业;旅游学;认识与辨析【作者】王昆欣【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何谓文化旅游

何谓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6 ) 1 2 — 0 0 2 5 — 0 5
近来 , “ 文化 旅游 ” 概念 含义 的辨析 界定 引起 学 业
惯 常环 境 是 由其 居住 地 周 围地 区及 所有 他 或 她经 常
展 。该文在进一步梳评 已有界说之基础上 , 对接“ 文化” 和“ 旅 游” , 并将“ 文化结构” 与“ 旅游要 素” 叠加 , 综合界 说 了广义和 狭 义层 面文化旅 游 概念之 含 义 . 指 出应从 公 共性 和 商业性 文化旅 游 经济 角度 , 统分 采取有 效 的公共
政 策和 商业 性政 策 , 促 进 两者持 续健 康发展 。 关 键 词: 文化 旅游 文化 结 构与旅 游要 素 概念含 义的综 合界说

《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则认为, 旅游是人类社会 经 济和 文化 发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物 , 是 旅游者 开 展 的

项以领略 自 然神韵 、 鉴取文化精髓为主要 目的的高
雅 的文 化 实践活 动 。就其本 质属 性来 讲 , 是 一种 以文 而影 响 实 践 中文 化旅 游 的
并 在那 里停 留持 续 时问不 超过 1 年 的活 动 。 一 个人 的
的惯常环境 , 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 留活动② 。 体察上述三个代表陛定义可见: 世界旅游组织关于
※本文 系天 津市教委 社会科 学重大项 目“ 近代 中国看天津 : 文化旅 游资源整合 与扩大需求研 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4 I D 1 7 ) 研究成
要素 。 以及其作为“ 两个文明” 为一体的活动过程 . 可以

虚拟旅游概念辨析论文

虚拟旅游概念辨析论文

虚拟旅游概念辨析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39-02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上产生了人们对旅游的渴望与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旅游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促进了虚拟旅游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旅游的本质角度来探究虚拟旅游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虚拟旅游旅游本质旅游体验一、虚拟旅游概念研究现状虚拟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普遍呈现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

关于虚拟旅游的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国外,p.williams认为以国外旅游地为模型建造的主题公园,就已经具有虚拟旅游的最初的概念性精神特质。

而后学者才将“虚拟旅游”的概念延伸到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旅游。

不过一开始学者们认为“虚拟旅游”仅仅是为了提供旅游信息的搜索、行程的建议以及网络的预定。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才开始关注到,虚拟旅游者在互联网上购买的是整体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

这种体验包括3个阶段:前期的期望、消费过程和事后记忆。

国内,裘伟廷给出了虚拟旅游的进行方式。

杨樑在“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旅游中的应用”一文中认为“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载体,将旅游景观动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旅游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览线路、速度及视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遍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这便是虚拟旅游”。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虚拟旅游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的。

所谓“虚拟现实(virtualreahty,英文缩写vr)技术”,是充分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的一种集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生成一个人工虚拟环境,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运用某些设备进入其中,并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地与该环境中的人和事物进行交流,从而产生逼真的身临其境感。

由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现在对虚拟旅游的普遍定义可以概括为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如同亲临其境般的旅游感觉。

由此就可以看出学术界目前对虚拟旅游的认识现状。

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

这种本质规定性,是决定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点所在。

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辨析

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辨析
黑河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济 管理研 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3 . 0 3 . 0 0 7
城 市 建 设 的未 来 。 关键词 : 文化 ; 城市文化 ; 城 市旅 游 文 化 ; 文化 特 征
中图分类号 : G1 2 7 ; F 1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3 ) 0 3— 0 0 3 1— 0 3
在 当今 文 化 事 业 大 发 展 的 环 境 下 , 无 论 学 者, 还 是 政府 , 对 城 市 文 化 和 城 市 旅 游 文 化 发 展 和建设 的关注都很高。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头羊 , 和经 济增 长 的重要 环节 , 文化 发 展 是 当之无 愧 的 明星 。不 过 , 在建设发展 中 , 往 往 没 有 注 意 到 城 市 文化 与城 市旅游 文化 之 间 的不 同 , 不 能 正 确 规 划, 混淆 二 者 的性 质 和功 能 , 造 成 建 设 发 展 过 程 的混乱 。 因 此 , 有必要对 二者进一步 辨析 , 以 利 于城市 文化 和城市 旅 游文 化健 康发 展 。

管理者抓住城市文化的关键价值。 个城市的价值定位 , 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 的基本特征 。“ 任 一客体都具 有众多特性 , 人们 根 据 一群 客 体 所 共 有 的特 性 形 成 某 一 概 念 。这 些共 同特 性 在 心 理 上 的 反 映 , 称 为 该 概 念 的特 征, ” 是 事 物 可 供 识 别 的特 殊 的 征 象 或 标 志 。 城市 文化 特征 应该 考 虑 两 项基 本 内容 : 时 间 和空 间, 即历史性 和地 域性。无论精 神特征 , 还是社 会特 征 , 或者制 度特征 , 基 本 脱 不 出这 二 者 的范 畴。时间性包括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其 内涵历史性 则涵 盖 每 一 时 间 段 的文 化 创 造 。每 段 文 化 创 造 在城 市文 化 中 的地 位 不 同 。一般 说 来 , 早 期 历史 文化决定该城 市文化 的特征 , 最 具有文化价值 , 常 常成 为 城 市 文 化 的标 签 。空 间 包 括 自然 地 理 空 间和社 会地 理空 间 , 其 内涵 地 域性 体 现 在 独 特 的 自然地 域 风光 和 该 地 域 的独 特 地 理 位 置 在社 会 历史 发展 中所 形 成 的 区域 核 心 作用 。 因此 , 城 市 文化是 一种 原 生 文 化 。探讨 原 生 文 化 , 才 能更 为 准确地 定位 城市 文化 。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 , 但其实质 首 先不 是 文 化 , 是 一 种 商 业 行 为 。一 般 来 说 , 是 近现代工业 化之后 逐渐兴起 的以经 营为主的商 业活动 , 其后 , 为 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多样化 的客 观 规定性 , 促 使旅 游 目的 地必 须 具 有适 合 自身 发 展需要特点 的文化形 态。当它借助 于城市文化 时, 就 成 为 城 市 旅 游 文 化 。因 此 , 城 市 旅 游 文 化 的特 征 首 先 是 基 商 业 性 , 其 次 才 是 文 化 性 。 因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2019年11月下半月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李梦子 隋 鑫旅游依托文化得以发展,文化依托旅游得以传承。

步入新时代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动向。

本文首先对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概念进行辨析,其次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融合模式、融合机制、融合路径4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引言2018年3月,我国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自从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后,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展开了学术研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无论对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旅融合相关概念研究(一)文化旅游概念界定国内对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丰富。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最先对文化旅游进行概念界定,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层面,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他人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而了解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活动。

美国学者维奈尔·史密斯(Valene L.Smith)对文化旅游概念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文化旅游是文化的旅游产品层次,是人们记忆中的“生活场景”或“地方特色”。

早先研究中,国外学者基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摸索,开辟了文化旅游概念研究的先河,采用这种定义将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区分开来。

此后,一些学者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出于获取新的文化信息和体验的动机而引发的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伊维特·赖辛格(Yvette Reisinger)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获取新的文化体验经历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包括遗产旅游、宗教信仰旅游等。

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从概念性(conceptual)和技术性(operational)两方面为文化旅游下了定义。

旅游地形象诊断四象限

旅游地形象诊断四象限

旅游地形象诊断四象限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旅游文化(tourism culture)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表明文旅融合既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需要知行合一,明体方能达用。

披检文献,国内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辨析,在现代旅游业兴起之时即已发轫。

1986年,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成立,并于1991年、1994年两次组织召开全国性主题研讨会,多角度论述了文化与旅游的基本关系,初步界定了“旅游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明确指出:“旅游是产业、是经济,但更要看到,旅游是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形态各异的文化体现,才是旅游业的灵魂。

”近20多年来,从文化视角研究旅游的学者和成果一直在稳定增长,使得“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成为旅游学的重要分支领域,更具意义的是推进了“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分野——文化旅游特指出于文化动机、指向文化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类型,可与自然旅游并举;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既反映旅游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机理,更强调旅游系统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

2018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促成了文旅融合研究的再次兴盛。

稍加回顾就会发现,相关讨论有“三多三少”:一是政策解释多,理论探索少,迄今尚未形成指导实践的系统化理论思想;二是旅游学者关注多,文化学者参与少,研究成果多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切入,带有浓郁的器用色彩;三是概念歧义多,争鸣批评少,人们在不同的尺度上使用文化概念,自说自话,学界与业界缺乏交流与共识。

与此相应,研究者多强调时间维度上的当下,追求操作策略上的选择,成果集中于文化资源旅游利用一隅。

旅游文化新解

旅游文化新解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009一、问题的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却一直没有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旅游文化的各种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化[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2]、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3]、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等。

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应是旅游文化概念的确定。

二、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受这种学说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4];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5];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6]。

学者们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游文化的外延,但对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却稍嫌不足。

三、旅游文化的再认识(一)旅游文化概念界定谢春山从“整合”的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

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旅游文化的外延,即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和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那些不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统称为旅游文化,从而弥补了“总和说”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即旅游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是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而变化的文化。

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从而打破“碰撞说”中的三体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传统界定。

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辨析

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辨析

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辨析一、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城市之外的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和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乡村旅游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却存在一定的混淆和含糊,本文旨在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进行辨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概念。

二、乡村性的定义乡村性是指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反映了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异。

乡村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乡村地区通常具有较为原始和自然的环境,包括山川、湖泊、田园、森林等,这些自然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2. 社会关系: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和亲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种亲密关系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之一。

3. 文化传统:乡村地区通常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手工艺、民间音乐等,这些文化元素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

4. 经济结构:乡村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田、农产品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乡村性的重要组成部份。

三、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辨析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辨析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乡村风貌与乡村性:乡村风貌是指乡村地区的建造风格、街道布局、居民生活方式等,而乡村性则是指乡村地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

乡村风貌是乡村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等同于乡村性。

2. 城市化与乡村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失去了乡村性特征,变得趋同于城市地区。

因此,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需要与城市化程度进行辨析,以避免将城市化地区误认为具有乡村性。

3. 乡村旅游开辟与乡村性保护:乡村旅游的开辟往往需要对乡村地区进行改造和开辟,这可能会对乡村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乡村旅游开辟过程中,需要兼顾乡村性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平衡。

四、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价值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价值:1. 保护自然环境: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助于保护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

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

对三者的概念进行辨析可见:①在空间上,游憩不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主要在户外距离居所一定距离的场所开展;而休闲则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可同时在室内和户外开展;旅游是指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进行的活动,可以认为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

②在时间上,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休闲;游憩更多的是指不过夜(即不超过
24
小时)的娱乐活动;而旅游多是指人们在目的地过夜的休闲行为。

③在目的上,游憩、旅游、休闲活动都是以获得愉悦而不是经济报酬为目的
休闲、游憩、旅游三者之间的区别
一、休闲旅游
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休闲旅游,意思就是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能让自己的身体、心灵得到一定的放松。

休闲旅游适用于闲暇时间比较多,经济收入可以自由支配的人群。

二、游憩旅游
游憩旅游,意思就是指游客个人或团体利用空闲的时间从事的旅游活动。

它和休闲旅游的区别在于,休闲旅游比较随意性,而游憩旅游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体现。

同时游憩旅游也是一种能量生产、消耗和积蓄过程。

三、旅游
旅游,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旅意思是旅行、游玩、外出。

游客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常住地去到外地、异地的行进过程,游意思就是游客外出游览、游玩、观光、娱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做出的旅行。

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旅游。

在字面上的意思,旅行更偏重于行,如果你不去行走,就到不了目的地,而旅游却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

休闲、游憩、旅游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休闲旅游比较随意性,游憩旅游比较内涵性,而旅游却是前两者的总和,范围也很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究竟什么是旅游文化?一般的论述都是先分别解释“旅游”和“文化”,再合起来界定“旅游文化”。

那样绕得太远,并且绕到现在,也没绕出个大致公认的说法。

我们且来看看学术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
1、交集说
这一说法可以概述为旅游文化就是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交集,故名之为“交集说”。

这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发生较早并且发展也较为持久。

1990年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说,旅游文化是指与人类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
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的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人格及民族旅游性格,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以及对社会的推进和发展,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的参与下,进行历史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的暂时跨越,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象及其本质。

”1也有强调广义主体(旅游者与旅游服务者)的,肖洪根(1994)对旅游文化有过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旅游文化是以广义的旅游主体为中心,以跨文化交际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中迸发出来的、形式复杂广泛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

”2并进而指出这里“广义的旅游主体”就是指人,但“这里的人不仅首要地包括旅游者,也包括媒体中的各种旅游服务工作者以及卷入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往的接待地人民。

”3在广义主体的主张者中,马波(2001)的双主体(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理论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其《现代旅游文化学》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
1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17.
2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华侨大学学报1994(1).
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4其精髓在于凸显了旅游消费与旅游经营的双重主体都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

5、三体说
三体说折中于主体说与客体说之间,即把旅游文化视为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这也是早期的观点之一。

90年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潜在旅游者由于受至(旅游客体的吸引产生旅游动机,在旅游业的介人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了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绪。

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化。

”5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也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界定,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主体为重心,由旅游者和客体、媒体广大群体共同参与的运动状态
4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2001:37
的文化。

”6阳国亮在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辨析时也认为:“旅游文化是渗透于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之中,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文化要素及其适应旅游需要的转化形式。

”7姚昆遗《旅游文化学》的表述可以视为这一说法的集成:“旅游文化就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围绕旅游活动整个过程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8
6、生活方式说
与以上诸说不同的是魏小安、沈祖祥等人另辟蹊径,提出生活方式说,也就是说把旅游文化界定为生活方式文化。

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9这个解释初看起来有些费解,旅游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方
6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
7阳国亮.论旅游文化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
8姚昆遗、贡小妹. 旅游文化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9
式文化?其实,往前追溯的话,可以发现魏小安(1987)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类似的说法:“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

”10这么说来旅游文化就是“旅游”这么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文化。

那么,旅游又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呢?它是与定居相对的生活方式。

章海荣(2004)的一段论述,或许可以作为注脚,他说“外出旅游脱离了久居地,也就必然会创造出另外一种非久居地的文化,这种文化(即)由承载着一定文化身份的主体进入另一文化区域却不长期居住的跨文化、间文化的流动的非定居文化。

旅游文化的反义词就是定居文化。

旅游文化的一切都可以从‘非定居’这一关键词的文化创造中得到解答。

”11
7、其他
除以上诸说外,值得一提还有张国洪(1999)的场景说,他认为旅游及其相关要素应包括“⑴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旅游活动及其过程;⑵旅游行为所依托的旅游产品及服务;⑶旅游及其相关
10转引自徐菊凤.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旅游学刊2005(4)
要素所处的特定场景及环境。

”因此,“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

”12此外,还有徐菊凤试图折中中西旅游文化研究差异而提出的广义狭义说,她认为:“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 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

”13以上诸说,见解各异,代表了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本质内涵的认识。

本书试图在融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旅游文化的界定。

我们认为: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事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这个界定中的“文化事象”指向的是物,指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文化关系”指向的人,指由于旅游活动而导致的旅游者与当地人、客源
12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旅游学刊•基础理论与教育专刊1999
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遭遇、碰撞与融合等。

同时,这一界定强调“以旅游活动为核心”,也就是凸显了活动主体:旅游者、接待者、当地人共同构成的旅游活动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