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免费下载】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7

【免费下载】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7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习题答案3.解:用N 2、H 2、或NH 3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反应速率不相等。

因为它们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322d (NH )d (N )d (H )11d 3d 2d c c c ttt-=-=即3222131NHH N ννν==4.解:(1)∵ 蔗糖的水解为一级反应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A,0A2.303lgc k t c =则 -10.30mol2.3030.13glg=0.0193min 0.30mol20min×68%0.13gk =(2)∵ A,0A2.303lg c k t c =则 A,0A,0lg(1)2.303c ktc x =⨯-%8.53=x 5.解:(1)由题给数据得到如下数据:t /h1.52.02.53.5ln c0.630.460.29―0.12根据以上数据作图或进行线性回归得直线方程为ln c = ―0.372t +1.198,则直线的斜率为―0.372h -1,所以斜率k =0.372 h -11/20.6931.86h t k==(2)根据线性回归方程所得截距,,求得第一次滴眼后房水中该药物的初浓度c A,0 =3.32ug ⋅mL -1当浓度降至1.50ug ⋅mL -1所需时间为1A.0-1A 11 3.32ug mL ln ln 2.14h 0.372 1.50ug mL c t k c -⋅===⋅所以必须在第一次滴眼约2小时后再进行第二次滴眼药。

6.解:(1)∵ N 2O 5分解是一级反应则1/2410.6930.6931444(s)60min 4.810s t k--====⨯(2)∵ 303.2lg0kt p p =反应开始后10s 时:410s4.81010lg2.303p s p--⨯⨯=2566.34kPaN O p =kPa kPa kPa kPa kPa kPa p p p p O NO O N 14.67)34.6666.66(21)34.6666.66(234.662252=-⨯+-⨯+=++=体系 反应开始后10min 时: 303.26010108.4lg 140s s p p ⨯⨯⨯=--kPap O N 97.4952=kPa kPa kPa kPa kPa kPa p p p p O NO O N 69.91)97.4966.66(21)97.4966.66(297.492252=-⨯+-⨯+=++=体系7.解:∵ 物质A 的分解是二级反应则kt ax a =--11a a aa a x a t k 41)1311(21)11(1=--⨯=--⨯=若继续反应掉同样这些量的A 需时间:min6)321311(41111(1=⨯-⨯⨯=--⨯=aa a ax a t t 8. 解法I :中和混合液所消耗的量应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2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2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 习题答案1.解: kPa 33.2mol 18g g 100mol g 34210g mol g 18g100kPa 34.21-11A *=⋅+⋅⋅⨯==--x p p 2.解: B3.解:与人体血浆溶液等渗4.解:11A B b b mol 1.28kg250.0g 00.7K 510.0mol kg 0.512K --⋅=⋅⋅⋅=⋅∆=g m m T K M △T f =K f ·b B =1.86 K·kg·mol -1·0.996 mol·kg -1=1.85 ℃T f =-1.85 ℃5.解:6.解:131A B b b mol 1062.1kg100.00.19K 060.0mol k 0.512K --⋅⨯=⋅⋅⋅=⋅∆=g g g m m T K M 131A B f f mol 1061.1kg100.00.19K 220.0mol k 1.86K --⋅⨯=⋅⋅⋅=⋅∆=g g g m m T K M 7.解:把一小块冰放到0℃的水中,冰不会融化。

因为水的凝固点为0℃,此时冰水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冰水能够共处。

另一小块冰放到0℃的盐水中,冰会融化。

因为盐水的凝固点下降,小于0℃,0℃时冰和盐水没到达平衡状态,参加的冰会融化而使溶液温度降低。

8.解:316.3kg 000.1mol g 6.324246.3mol k K 86.1K0588.0)Hg(NO 11B f f 23≈=⋅⋅⨯⋅⋅=∆=--g g b K T i 对00.1kg 000.1mol 71.5g 284.10mol k K 86.1K 0744.0HgCl 11B f f 2=⋅⋅⨯⋅⋅=∆=--g g b K T i 对 所以Hg(NO 3)2在水中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

9.解:〔1〕<-----〔2〕<======>〔3〕----->10.施肥太浓即所配的化肥为高渗溶液,将其施入土中会使土地中的渗透压高于植物细胞中的渗透压。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0-分子结构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0-分子结构习题答案

10 分子结构习题解答(p322-325)思考题1. Na和Cl、F之间,K和Cl、F之间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2. 答案:Be2+ 2电子构型;Ca2+8电子构型;Fe3+9~17电子构型;Cu+ 18电子构型;Sn2+18+2电子构型;Pb4+18电子构型;O2-8电子构型。

3.答案:S2->K+>Na+>Mg2+4. Sn4+ >Fe2+ >Sn2+ >Sr2+>Ba2+5. S2->O2->F->Cu+ >Na+6. (1)半径比规则可以用来判断离子晶体的晶格类型。

晶格能可以用来衡量离子键的强弱。

(2)离子极化的结果使原来的离子键向共价键方向过渡。

(3)18电子构型的正离子极化率较强;18电子构型的负离子变形性较强。

7. 答案: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方向是一定的,共价键的形成遵循最大重叠原则,所以只能在建轴方向上才能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因而共价键具有方向性;每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时一定的,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就可以形成几个共用电子对,所以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8. (1)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轨道沿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头碰头),叫做σ键。

当两个原子的轨道从垂直于成键原子的核间连线的方向接近,发生电子云重叠而成键(肩并肩),这样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π键。

(2)单键:在价键理论中,两个原子之间如只有一对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单键。

单电子键:在分子轨道理论中,只有一个电子填入分子轨道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单电子共价键。

(3)同类型的杂化轨道可分为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两种。

如果原子轨道杂化后形成的杂化轨道是等同的,这种杂化叫做等性杂化。

如果原子轨道杂化后形成的杂化轨道中有一条或几条被孤对电子所占据,使得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改变,这种由于孤对电子的存在而造成杂化轨道不完全等同的杂化,叫做不等性杂化。

9. (1)BF3键角大,因为BF3中B的价电子结构为2s22p1,形成分子时,进行sp2杂化,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三个F原子的p轨道成键,故BF3分子为平面三角形,键角为120度。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1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1

第十一章分子结构习题答案1. 解释下列概念:(1) σ键和π键(2)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 氢键和范德华力(4) 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5) 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解: (1) σ键是s—s,s—p x,p x—p x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成键电子云分布在两核之间,稳定性比较大。

π键是由p y—p y,p z—p z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成键电子云分布在x轴所在平面的上下两侧,π键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存在于共价双键或共价叁键中,比σ键的稳定性小,容易发生反应。

(2) 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正、负电荷重心重合,这样的共价键为非极性共价键;电负性不同的两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正、负电荷重心不能完全重合,一端带部分正电荷,另一端带部分负电荷,这样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如果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如果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能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极性分子,分子的偶极矩大于零。

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3) 氢原子与电负性很大(如N、O、F)半径很小的原子结合以后,几乎成为裸露的质子,正电荷密度很大,可以与另一个电负性很大半径很小的原子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这种作用力就叫做氢键。

氢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间存在一种只有化学键键能的1/10—1/100的弱的作用力,最早由荷兰物理学家van der Waals提出,故称作范德华力。

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三种。

(4) 原子轨道杂化后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成分和能量完全等同,这样的杂化就叫做等性杂化。

如果原子轨道杂化以后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能量和成分不完全相同,这样的杂化叫做不等性杂化。

如水分子、氨分子在形成时中心原子采用的就是不等性sp3杂化。

(5)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时,在形成的分子轨道中一半的分子轨道能量降低,叫做成键轨道。

另一半的分子轨道能量升高叫做反键轨道。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2章主族元素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2章主族元素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2章主族元素答案12 主族元素习题解答(p399-402)思考题1.解答:(1)将两种金属分别切割一小块儿,投入水中,反应比较剧烈的是钾,另一种金属则是钠。

(2)先将大苏打和小苏打分别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沉淀生成的是大苏打(3)将等量的三种物质溶于水,用PH试纸检验,PH最大的是烧碱,PH最小的是泡花碱,剩余的是纯碱。

2.解答:(1)铍(2)氧化钙(3)氢氧化铍和氢氧化钡(4)碳酸镁3.解答:(1)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2)Ca(OH)2+Na2CO3==2NaOH+CaCO3(3)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 + 2H2O(4)Ca(OH)2+MgCO3== CaCO3+Mg(OH)24. 解答:非极性固体I2易溶于非极性溶剂CCl4;I2+I-=I3-5.解答:加入稀HCl溶液鉴别S2-、SO32-、S2O32-;6.解答:因为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而且长时间存放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硫。

因为溶液中S2-被氧化为S单质,形成沉淀。

7.解答: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16O、17O、18O。

硫的同位素:32S、34S。

碳的同位素:12C、13C。

8.解答:(1)2Sb3++3Sn==2Sb+3Sn2+,而Bi3+不会发生这个反应。

(2)向两种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有沉淀生成的是SO42-。

9.解答:H3PO2一元酸,H3PO3二元酸,H4P2O7三元酸。

10. 解答:稳定性不同、酸碱性等不同11.12.略13 解答:铝与盐酸:2Al+6HCl==2AlCl3+3H2铝与硫酸:2Al+3H2SO4==2Al2(SO4)3+3H2铝与硝酸反应,铝被钝化,不能进一步反应。

14. 解答:NO2-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可在弱酸介质中将Fe2+氧化为Fe3+15. 解答:E(Sn2+/Sn)<="" cl-)<="" e(sn4+="" h2)="" p="" sn)16. 解答:Sb2S3酸性,Bi2S3碱性,Sb2S3的还原性较Bi2S3强17. 解答:(1)可以(2)不能:2Fe3++2I-===I2+2Fe2+(3)不能:5Br-+ BrO3-+6H+==3Br2+3H2O(4)不能:5I-+ IO3-+6H+==3I2+3H2O18.解答:(1)酸性:HClO<hclo2<hclo3<hclo4< p="">(2)酸性:H3PO4<h2so4<hclo4< p="">习题2. 答:(1)H 2CrO 4的K a2θ=3.3×10-7,c =0.05×0.5/(3.00+0.05)=8.2×10-3mol .dm -3HCrO 4- = H + + CrO 42-c -[CrO 42-] 10-6 [CrO 42-]]CrO []][H CrO [2424θa2-+--=c K 即 ]C r O [102.810]CrO [103.3243-6.00247-----??=?所以:[CrO 42-]=2.0×10-3 mol .dm -3(2) K sp θ=1.2×10-10=[Ba 2+][CrO 42-]=2.0×10-3 [Ba 2+][Ba 2+]min =1.2×10-10/2.0×10-3=6.0×10-8 mol .dm -33.解答:A —BaCO 3;B —BaO ;C —CaCO 3;D —BaCl 2;E —BaSO 4;反应式:BaCO 3== BaO+CO 2CO 2+Ca(OH)2= =CaCO 3↓+ H 2OBa(OH)2+ 2HCl== BaCl 2+2H 2OBa(OH)2+H 2SO 4== BaSO 4+2H 2O4.解答:KCl 、MgSO 45.解答:A —Na ;B —NaOH ;C —HCl ;D —NaCl ;E —AgCl ;F —Na 2O 2;G —Na 2O ;H —H 2O 2;I —O 2反应方程式:Na+2H 2O==2 NaOH+H 2NaOH+HX==NaX+H 2ONaX+AgNO 3==AgX+NaNO 3AgX+2NH 3·H 2O==[Ag(NH 3)2]++X -+2H 2ONa 2O 2+2Na==2 Na 2ONa 2O 2+2H 2O==2 NaOH+ H 2O 22 H 2O 2==2 H 2O+O 26.(1) Cl 2+I -==I 2+2 Cl -6 H 2O+5 Cl 2+ I 2==2HIO 3+10HClCl 2+2Br -==Br 2+2 Cl -(2) 不一定7.(1)3HClO==HClO 3+2HCl(2)8 HClO 3==4HClO 4+2 Cl 2 +3O 2+2H 2O(3)2K ClO 3==2KCl+3 O 2(4)NH 4Cl==NH 3+HCl(5) (NH 4)2CO 3==2 NH 3+CO 2+2H 2O(6) NH 4NO 2==N 2+2H 2O(7) NH 4NO 3== N 2O+2H 2O(8) (NH 4)2SO 4==2 NH 3+H 2SO 4(9) (NH 4)2Cr 2O 7== Cr 2O 3+ N 2+4H 2O8.CaC 2O 4能溶于醋酸,CaCO 3、CaC 2O 4能溶于稀强酸,BaSO 4不溶于强酸。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9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9

第九章胶体分散系习题解答1.答:相界面上的微粒与处于内部的微粒受力状况不同是产生表面现象主要原因。

小液滴和小气泡总是呈球形是为了缩小表面积,以减低表面能。

恒温下,纯液体的σ是一个常数,因此表面能的减小只能通过减小表面积的办法进行。

这是热力学自发过程。

2.答:不对。

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与表面相切。

3.答:溶胶是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而实际上又常能相对稳定存在。

主要原因:①胶体粒子带电,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胶粒表面的双电层结构。

②溶胶表面水化膜的保护作用③Brown运动。

4.答:其胶体结构为:{m AgCl·n Ag+(n-x)Cl-}x+·x Cl-胶体粒子带正电,电泳时向负极移动。

5. 答: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从结构上分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一般都含有亲脂性的非极性基团,和亲水性极性基团。

以脂肪酸钠盐(肥皂)为例,当它进入水中,亲水的羧基端有进入水中的倾向,而亲油的长碳链端则力图离开水相,如若进入水中的肥皂量不大,它主要集中在水的表面定向排列起来。

从而减小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了表面能。

6.答:见表8-67.答:A溶胶带有负电荷,B溶胶带有正电荷8.答:ξ电位是固液两相作相对移动时的滑动面与均匀液相间的电势差。

9.答:Tyndall效应的本质是分散相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

一束光照射到某物体后,光可能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由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决定。

反射及散射与该物体的分散相粒子的大小有关,如果粒子大于波长,则光波以一定的角度从粒子表面反射出来;如果粒子远小于光波的波长,则光波绕过粒子前进不受阻碍。

只有当粒子的大小和光波波长接近或稍小时,光波才产生散射。

10.答:在一定条件下,使高分子溶质或胶体粒子相互连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而溶剂小分子充满在网架的空隙中,成为失去流动性的半固体状体系,称为凝胶。

形成凝胶的条件主要是温度下降或溶解度减小。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6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6

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习题答案1.试述热力学第一定律并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但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为:△U =Q -W 。

2.试述Hess 定律。

它有什么用途?解:Hess 定律: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或分几步完成,这个反应的热效应总是相同的。

用途:根据Hess 定律,可以用少量已知的热效应数据计算出许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尤其是某些不易准确地直接测定或根本不能直接测定的反应的热效应。

3.在常压下,0℃以下的水会自发地结成冰,显然这是一个熵降低的过程,为什么该过程能自发进行? 答:这个体系并非孤立体系,在体系和环境间发生了热交换。

从水变成冰的过程中体系放热给环境。

环境吸热后熵值增大了,而且环境熵值的增加超过了体系熵值的减小。

因而体系的熵变加上环境的熵变仍是大于零的,所以该过程能自发进行。

4.在298K 、100kPa 下,一定量的水加热到373K 化为蒸汽,蒸汽冷凝为298K 的水再冷却到273K 结冰。

冰冷却至263K 后,加热溶化,再加热到298K 并保持在100kPa 下。

假定整个过程是在封闭体系中进行的,总过程焓的变化为△H , 问下列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A. △H 决定于试样的多少; B. △H =0;C. △H 依赖于加热的能源;D. △H 取决于每一分步保持的时间多少。

解:B 。

△H 是状态函数,只决定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在298.15K 、100kPa 下,H 2(g)+21O 2(g) = H 2O(1)的反应放出285.9kJ·mol -1的热量。

试判断下列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A. △U =–285.9 kJ·mol -1B. △c H θm =△f H θm = –285.9 kJ·mol -1C. △c H θm (H 2,g)=Q V =–285.9 kJ·mol -1D. △c H θm (H 2,l)=–285.9 kJ·mol -1 解:B 。

1现代基础化学(第二版) 课后答案(第三版也可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1现代基础化学(第二版) 课后答案(第三版也可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基础化学》答案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章,习题答案,P44-461. E = -B/n2 (B=2.18⨯ 10-18 J∆E = -B/52 + B/22 = 4.58 ⨯ 10-19 Jhv = ∆E, λν = cλ = c ⨯h ÷∆E = 434 nm3.①②不存在;③④存在4.Ni 3s2 3p6 3d8 4s2的四个量子数是:3s2: n= 3, l=0, m=0, m s = +1/2; n= 3 , l=0, m=0, m s = -1/23p6: n= 3, l=1, m=-1, m s = +1/2; n= 3, 1=1, m=-1, m s = -1/2; n= 3, 1=1, m=0, m s = +1/2 n= 3, 1=1, m=0, m s = -1/2; n= 3, 1=1, m=1, m s = +1/2; n= 3, 1=1, m=1, m s = -1/2 3d8: n= 3, 1=2, m=-2, m s = +1/2; n= 3, 1=2, m=-2, m s = -1/2; n= 3, 1=2, m=-1, m s = +1/2 n= 3, 1=2, m=-1, m s = -1/2; n= 3, 1=2, m=0, m s = +1/2; n= 3, 1=2, m=0, m s = -1/2n= 3, 1=2, m=1, m s = +1/2; n= 3, 1=2, m=2, m s = +1/24s2: n= 4, 1=0, m=0, m s = +1/2; n= 4, 1=0, m=0, m s = -1/25.①3d ②4f ③2s ④3d ⑤1s ⑥3p; 结果:⑤< ③< ⑥< ①= ④< ②6.①n=4;②l=1;③m=0;④m s=1/2或-1/27.8.①n>3;3d②l = 1;2p③m= -1 /0/+1; 3p④ m s = +1/2 或-1/2, 4s9.48Cd 4s24p64d105s2.10.①有三个19K;24Cr;29Cu②均第四周期, K: s区,,IA族;Cr: d区VIB族;Cu: ds区IB族11.(1) Ar: 1s22s22p63s23p6 (2)Fe: 1s22s22p63s23p64s23d6(3) I: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5 ;(4) Ag: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112.①(1)Ca: s区, 第四周期,IIA族;(2) Cl: p区,第三周期,VIIA;(3) Ti: d区,第四周期,IVB;(4) Hg: ds区, 第六周期, IIB族②Ca: +2,Cl: +7,Ti: +4,Hg: +2③(1)<(3)<(4)<(2)13.铁原子3d64s2;26Fe14.48;[Kr]4d105s2, IIB族;48Cd15.甲:3s23p5,VIIA,非金属,电负性高;乙:3d24s2,IVB,金属,电负性低。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9原子结构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9原子结构习题答案

9 原子结构习题解答(p262-265)思考题:1. 1862年,尚古多提出了元素的性质就是原子量的变化论点,创造了一个元素螺旋图,初步提出了元素的周期性。

1864年,迈尔提出了六元素表,为元素周期表提供了雏形。

1865年,纽兰兹将元素按原子量次序排列发现了八音律。

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经过继续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的论文。

文中他修正了1869年发表的元素周期表。

在前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

同时他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

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4个空格,而新表中则留下了6个空格。

元素周期律,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2. 根据电子排布顺序得出,第八周期排布为:8s、5g、6f、7d、8p,s轨道2个电子、p轨道6个电子、d轨道10个电子、f轨道14个电子、g轨道18个电子,总共有50个电子,也就是八周期元素共有50个元素。

3. 在多电子体系中,由于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概率较大的电子,可更多地避免其余电子的屏蔽,受到核的较强的吸引而更靠近核,这种进入原子内部空间的作用叫做钻穿效应。

与屏蔽效应相反,外层电子有钻穿效应。

外层角量子数小的能级上的电子,如4s电子能钻到近核内层空间运动,这样它受到其他电子的屏蔽作用就小,受核引力就强,因而电子能量降低,造成E(4s) <E(3d) 。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5】1.何谓沉淀溶解平衡?同物质的量的bacl2和h2so4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答:难溶电解质溶解和沉淀速度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a2+、cl-、so4、h+、oh-2?2.活度积、溶度积、离子积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活度积、溶度积指平衡状态下的活度积或浓度积,对给定的难溶电解质其活度积只与温度有关,溶度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和溶液离子强度有关,对于ma型难溶电解质:?ksp(ma)。

离子积指任意状态下的浓度积,其值是任意的。

?(m?)??(a?)3.无副反应时,沉淀的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何关系?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否一定小?举例说明。

答:s?mmnn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能根据溶度积数值大小直接判断。

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不一定小,如ag2cro4与agcl。

4.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配位效应等。

5.判断下列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并予以解释。

(1)将少量caco3固体放入稀hcl中。

(2)将少量mg(oh)2放入nh4cl溶液中。

答:(1)caco3固体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aco3(s)ca2+ + co32-+2h+h 2co 3→co2 +h 2o(2)mg(oh)2固体溶解,有无色刺激性气体产生。

的氨水,有肉色沉淀生成。

原因是饱和h2s水溶液提供的s2-很少,此时mg(oh)2(s)mg2+ + 2oh-+2nh4+(4)黑色固体变成白色固体。

so42- +h2o(5)白色沉淀变成黄色沉淀。

agcl(白)+ i-(6)浅兰色沉淀消失,生成深兰色溶液。

cu(oh)2 + 4nh3pb2++so42-→pbso4↓(白)agi(黄)+cl-[cu(nh3)4](oh)2答:(1)(2)减小(同离子效应);(3)增大(盐效应);(4)增大(配位效应)。

医科类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

医科类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

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
1.指出下列哪些单位属于SI单位,那些不是。

时间单位min、能量单位J、体积单位L、质量单位μg、长度单位nm、温度单位℃
答:能量单位J、质量单位μg、长度单位nm、温度单位℃属于SI单位;其他不是。

2.SI制的基本单位有哪几个?
答:SI基本单位:m、kg、s、A、K、mol、cd
3.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和SI制单位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答: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定计量单位中还明确规定采用了若干可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沉淀溶解平衡习题解答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沉淀溶解平衡习题解答

7 沉淀-溶解平衡习题 (p180-182)参考解答1.解答:(1) 1.4×10-16; (2) 1.4×10-112.解答:(1) 8.2×10-5 mol/L ; (2) 2.0×10-8 mol/L3.解答:1.0×10-10 mol/L4.解答:(1) 1.2×10-3 mol/L ; (2) 1.4×10-4 mol/L ; (3)7.0×10-9 mol/L5.解答:(1) 3.5×10-3 mol/L ; (2) 0.051 mol/L ; (3) 4.3×10-7mol/L6.解答:6.3×10-11 mol/L7.解答:5.5×10-4 mol/L8.解答:5.1×10-4mg9.解答:1.6×10-5 mol/L10.解答:1.1×10-611.解答:0.067 mol/L12.解答: [Ba 2+]=6.3×10-3mol ⋅L -1 [F -]=2s=1.3×10-2 mol ⋅L -113.解答: J =[Mg 2+][OH -]2= 3.2×10-15<K θsp =1.8×10-11. 无Mg(OH)2沉淀生成14.解答:溶解0.20molMnS 需1.0L HAc 的浓度为0.42mol ⋅L -115.解答: s= 4.8×10-3 mol ⋅L -116.解答: [Ag +]=1.8×10-10 mol ⋅L -1, [Cl -]=0.020 mol ⋅L -1[Ba 2+]=0.010 mol ⋅L -1, [SO 42-]=1.1×10-8 mol ⋅L -117.解答:(1) 4.4×10-3 mol ⋅L -1(2) K θsp (SrCO 3)= 1.9×10-5(3) CO 2不能完全溢出回收,所以测定值小于实际值。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根据质子数确定元素:- 质子数为1的元素是氢(H)。

- 质子数为6的元素是碳(C)。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元素周期表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3.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和周期:- 每个周期代表一个电子壳层。

- 每个族代表一个价电子层。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

- 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

2.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具有不对称的电荷分布。

- 非极性分子的电荷分布是对称的。

3. 分子间作用力:- 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等。

第三章:化学计量学1. 摩尔的概念:- 摩尔是化学中用于表示物质量的单位。

2. 摩尔质量的计算:- 摩尔质量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克/摩尔为单位。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确保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数相等。

第四章: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类型:- 包括水溶液、有机溶液等。

2. 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是在特定条件下,物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3.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包括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第五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2. 化学平衡的定义:-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3. 勒夏特列原理:- 描述了化学平衡对系统条件变化的响应。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与还原的定义:- 氧化是电子的损失,还原是电子的获得。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 涉及电子的转移,需要考虑电子的平衡。

3. 氧化还原电位:- 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

第七章:酸碱平衡1. 酸与碱的定义:- 酸是能够释放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2. pH的定义:- pH是溶液酸度的度量,表示为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3. 缓冲溶液:- 能够抵抗小量酸或碱添加引起的pH变化。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3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3

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 习题解答1.(1)错误。

原因:氨水为一元弱碱,其[OH -]=c k b θ(2)错误。

原因:n HCl =n HAc 故所需NaOH 的摩尔数应相同,体积相同。

2.I=1/2∑CiZi 2=1/2[0.050×(+3)2+3×0.050×(-1)2+2×0.020×(+1)2+0.020×(-3)2]=0.36 (mol ·L -1) 51.3pH 101.3%31100.1]H [ %31 1 , 500 / , 20 3.432θa θa a w a θa =⨯=⨯⨯===-=〈〉⋅--+ααααc c k k c K c K 按近似式计算4. 应加入碱。

原因:H 2SHS -+H + HS -S 2- + H + 要使[S 2-]增加,应减小[H +],使平衡右移,故应加碱。

5.稀氨水中加入少量晶体NH 4Ac ,会产生同离子效应,氨水解离度减小,颜色变浅(或消退)。

101.10.3)10(2.97)10(1.12][H ][HS ][S ][HS ][S ][H S H HS 102.970.30.1108.91][H S][H ][HS S][H ][HS ][H HS H S H 6. 9812θa222θa22882θa12θa12---+----+-+---+--+-+⨯=⨯⨯⨯=⨯=∴⋅=+⇔⨯=⨯⨯=⨯=∴⋅=+⇔K K K K7.NH 4+-NH 3, Ac --HAc, H 2O-H 3O +, H 2O-OH -, HSO 4—-SO 42-, HNO 3-NO 3-, H 2SO 4-HSO 4-,CO 32—-HCO 3-, HCO 3—-H 2CO 38. 质子酸:HCl质子碱:NH 3, SO 42-, NO 3-, Ac -, OH -两性物质:[Al(H 2O)4]3+, HSO 4-, HS -, HCO 3-, H 2PO 4-, H 2O9. 否。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3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3

第十三章 滴定分析 习题解答1、(1)4;(2)4;(3)2;(4)2;(5)4;(6)42、(1)2.3-0.254+789.10=2.3-0.2+789.1=791.2=)(--341034.2354.21032.44.52⨯⨯⨯⨯435.4 4.3102.4 2.310⨯⨯⨯⨯--=4.2×10-1 (3)(1.276×4.17×10-4)+(1.7×10-4)-(2.176×10-3×1.30×10-2)= (1.28×4.17×10-4)+(1.7×10-4)-(2.18×10-3×1.30×10-2)=5.3×10-4+1.7×10-4-0.3×10-4=6.7×10-4 (4) (51.0×4.03×10-4 )+(2.512×2.034×10-3)= (51.0×4.03×10-4 )+(2.512×2.034×10-3)=2.06×10-2+0.51×10-2)=2.57×10-2 3、(1)偏小;(2)偏大4、偏低5、23231(HCl)(HCl)(Na CO )2(Na CO )()c V M S ω⨯⨯=样品=0.5015(50.15%) 绝对误差 E =50.15%-50.00%=0.15%相对误差 RE =0.15%100%50.00%⨯=0.30% 6、解:0.0002g 0.2g 0.1%m ≥= 7、解:224222422(H C O 2H O)(NaOH)(NaOH)(H C O 2H O)m c V M ⨯= =0.1003mol ·L -18、解:23232(Na CO )(HCl)((HCl)-1.088(NaOH))(Na CO )m c V V M ⨯==0.1253 mol ·L -1 c (NaOH) = 1.008 ⨯ 0.1253 = 0.1363 mol ·L -19、解:c r θa1K >10-8,而θa1K /θa2K <104,故只有一个滴定突跃。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2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2

第十二章 配位化合物 习题答案1. 解:(1)配合物的内界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是由中心原子和配体组成;配合物中与配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配合物的外界。

(2)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单齿配体,如NH 3、H 2O 、OH -、F -、Cl -、Br-等,含有2个或2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多齿配体,如en 、EDTA 等。

(3)中心原子用2个次外层d 轨道、1个最外层s 轨道和3个最外层p 轨道进行杂化,这种杂化方式称为d 2sp 3杂化。

中心原子用1个最外层s 轨道、3个最外层p 轨道和2个最外层d 轨道进行杂化,这种杂化方式称为sp 3d 2杂化。

(4)中心原子全部用最外层空轨道进行杂化成键,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外轨配合物。

中心原子用次外层d 轨道和最外层的ns 、np 轨道进行杂化成键,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内轨配合物。

(5)同一中心原子形成的配位数相同的配合物中,单电子数较多的配合物称为高自旋配合物;单电子数较少的配合物称为低自旋配合物。

2. 解: 列表如下: 配合物 名 称中心原子 配体 配位原子配位数 1二(硫代硫酸根)合银(Ⅰ) 酸钠 Ag +S 2O 32-S22 硫酸三(乙二胺)合钴(Ⅲ) Co 3+ en N 63 四羟基合铝(Ⅲ)酸钠 Al 3+ OH -O 4 4 五氯·氨合铂(Ⅳ)离子 Pt 4+ Cl -、NH 3Cl -、N6 5 氯·硝基·四氨合铂(II ) Pt 2+ NO 2-,Cl -、NH 3 N 、Cl -、N 6 6氯化二氯·三氨·水合钴(Ⅲ)Co 3+Cl -、NH 3、H 2O Cl -、N 、O63. 解: Pd 2+的价层电子组态为4d 8。

由于[PdCl 4]2-为平面四方形结构,因此中心原子Pd 2+采用dsp 2杂化。

配离子[PdCl 4]2-中Pd 2+的价层电子排布为:配离子中没有未成对电子,μ= 0,为反磁性。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2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12

第十二章 配位化合物 习题答案1. 解:(1)配合物的内界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是由中心原子和配体组成;配合物中与配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配合物的外界。

(2)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单齿配体,如NH 3、H 2O 、OH -、F -、Cl -、Br-等,含有2个或2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多齿配体,如en 、EDTA 等。

(3)中心原子用2个次外层d 轨道、1个最外层s 轨道和3个最外层p 轨道进行杂化,这种杂化方式称为d 2sp 3杂化。

中心原子用1个最外层s 轨道、3个最外层p 轨道和2个最外层d 轨道进行杂化,这种杂化方式称为sp 3d 2杂化。

(4)中心原子全部用最外层空轨道进行杂化成键,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外轨配合物。

中心原子用次外层d 轨道和最外层的ns 、np 轨道进行杂化成键,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内轨配合物。

(5)同一中心原子形成的配位数相同的配合物中,单电子数较多的配合物称为高自旋配合物;单电子数较少的配合物称为低自旋配合物。

2. 解: 列表如下: 配合物 名 称中心原子 配体 配位原子配位数 1二(硫代硫酸根)合银(Ⅰ) 酸钠 Ag +S 2O 32-S22 硫酸三(乙二胺)合钴(Ⅲ) Co 3+ en N 63 四羟基合铝(Ⅲ)酸钠 Al 3+ OH -O 4 4 五氯·氨合铂(Ⅳ)离子 Pt 4+ Cl -、NH 3Cl -、N6 5 氯·硝基·四氨合铂(II ) Pt 2+ NO 2-,Cl -、NH 3 N 、Cl -、N 6 6氯化二氯·三氨·水合钴(Ⅲ)Co 3+Cl -、NH 3、H 2O Cl -、N 、O63. 解: Pd 2+的价层电子组态为4d 8。

由于[PdCl 4]2-为平面四方形结构,因此中心原子Pd 2+采用dsp 2杂化。

配离子[PdCl 4]2-中Pd 2+的价层电子排布为:配离子中没有未成对电子,μ= 0,为反磁性。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基础化学是一门让人们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入了解的学科。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习题是学习和教授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回答《基础化学第二版》中的一些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 习题一: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在化学反应中,摩尔比例是指反应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

计算摩尔比例的方法是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来确定。

例如,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我们可以看到氢气和氧气的系数分别为2和1,因此它们的摩尔比例为2:1。

2. 习题二: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理论产量?理论产量是指在理想条件下,根据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的产物的最大可能量。

计算理论产量的方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以及反应物的摩尔量来确定。

例如,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我们有4摩尔的氢气和2摩尔的氧气,根据摩尔比例,氢气的限制摩尔量为2摩尔,因此理论产量为2摩尔的水。

3. 习题三: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实际产量?实际产量是指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产物的量。

计算实际产量的方法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来。

例如,如果在上述反应中,实验中得到了1.8摩尔的水,则实际产量为1.8摩尔。

4. 习题四: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中的物质的摩尔量?在化学反应中,可以通过摩尔比例和已知物质的摩尔量来计算其他物质的摩尔量。

例如,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已知氢气的摩尔量为4摩尔,根据摩尔比例可以计算出氧气的摩尔量为2摩尔。

5. 习题五: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热进行计算。

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计算能量变化的方法是根据反应热的数值以及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量来计算。

例如,如果反应热为-200 kJ/mol,反应物的摩尔量为2摩尔,产物的摩尔量为2摩尔,则能量变化为-400 kJ。

通过回答以上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础化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计算方法。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习题解答-学生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习题解答-学生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习题 (p111-113)参考答案1.解答:(1) 在0~2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3min dm mol 125.0--⋅⋅=v(2) 在第2分钟时瞬时速率需通过作图法(如右图)求得 =瞬时v 11min L mol 089.0--⋅⋅2.解答:反应对反应物A 的反应级数为2,对反应物B 的反应级数为1,反应的速率方程为B 2A 9c c v =3.解答:(1)反应对HgCl 2的反应级数为1,对-242O C 的反应级数为2,总反应级数为3;(2) 速率常数是7.6⨯10-3 mol -2⋅dm 6⋅s -1;(3) 当HgCl 2浓度为0.020 mol ⋅ dm -3,-242O C 的浓度为0.22 mol ⋅ dm -3时,反应速率为 136s dm m ol 104.7---⋅⋅⨯=v4.解答:(1) 即该反应对反应物A 的级数为1,反应对反应物B 的级数为2,故反应总级数为3;(2) 反应的速率系数为 k = 2.0 mol -2 ⋅ dm 6 ⋅ s -1(3) 反应速率方程:2B A ))((0.2c c v =;当c A = c B = 0.50 mol ⋅dm -3时,反应速率为: v = 0.25 mol ⋅dm -3⋅s -15.解答: k 227 = 3.9 ⨯ 10-3 dm 3 ⋅ mol -1 ⋅ s -16.解答:反应的活化能为E a = 103 kJ ⋅ mol -17.解答:该反应用I -催化时,其反应速率是无催化剂时的1.88 ⨯103倍;用酶催化时,其反应速率是无催化剂时的5.51⨯108倍。

8.解答:0307.0θ=K9.解答: 3.25θ=K ; 气态氯原子的平衡分压力为p = 1.33 ⨯10-3 kPa10.解答:%50)CO (2=w %50%501)CO (=-=w11.解答:(1) CH 4的转化率为 α = 0.47=47%(2) 用尝试发求得CH 4的转化率:α ≈0.83=83%(也可用作图法求解,如图)12.解答:8θ3100.4-⨯=K 13.解答:5θ251006.6⨯=K ; 5θ5001021.7-⨯=K 14.解答:(1) 03.7θ=K ; (2) c (Br 2) = 0.0043+0.01-x = 0.0126 mol ⋅dm -3;c (Cl 2) = 0.0043-x = 0.0025 mol ⋅dm -3; c (BrCl) = 0.0114+2x = 0.0149 mol ⋅dm -3(3) 上述结果说明增加平衡系统中反应物的浓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5】1.何谓沉淀溶解平衡?同物质的量的bacl2和h2so4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答:难溶电解质溶解和沉淀速度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a2+、cl-、so4、h+、oh-2?2.活度积、溶度积、离子积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活度积、溶度积指平衡状态下的活度积或浓度积,对给定的难溶电解质其活度积只与温度有关,溶度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和溶液离子强度有关,对于ma型难溶电解质:?ksp(ma)。

离子积指任意状态下的浓度积,其值是任意的。

?(m?)??(a?)3.无副反应时,沉淀的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何关系?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否一定小?举例说明。

答:s?mmnn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能根据溶度积数值大小直接判断。

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不一定小,如ag2cro4与agcl。

4.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配位效应等。

5.判断下列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并予以解释。

(1)将少量caco3固体放入稀hcl中。

(2)将少量mg(oh)2放入nh4cl溶液中。

答:(1)caco3固体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aco3(s)ca2+ + co32-+2h+h 2co 3→co2 +h 2o(2)mg(oh)2固体溶解,有无色刺激性气体产生。

的氨水,有肉色沉淀生成。

原因是饱和h2s水溶液提供的s2-很少,此时mg(oh)2(s)mg2+ + 2oh-+2nh4+(4)黑色固体变成白色固体。

so42- +h2o(5)白色沉淀变成黄色沉淀。

agcl(白)+ i-(6)浅兰色沉淀消失,生成深兰色溶液。

cu(oh)2 + 4nh3pb2++so42-→pbso4↓(白)agi(黄)+cl-[cu(nh3)4](oh)2答:(1)(2)减小(同离子效应);(3)增大(盐效应);(4)增大(配位效应)。

7.已知25℃时ksp(mg(oh)2)?5.1?10?12。

假设溶于水中的mg(oh)2完全解离,试计算:(1)mg(oh)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2)mg(oh)2饱和溶液的ph; mg2++2oh-4c?1.1?10?4mol?l?1 4ccs1<<0.010,s1+0.010≈0.010s1?4?0.010c?c?1.1?10?5mol?l?14?0.010s2<<0.010,2s2+0.010≈0.010s2?ksp(mg(oh)2)(0.010)2x<<0.050,x +0.050≈0.050x?ksp(baso4)0.0501.1?10?10c??1mol?l?1?2.2?10-9mol?l?10.050解:要使fe(oh)3沉淀,必须满足:cr(fe3?)?cr3(oh-)?ksp(fe(oh)3)设fe(oh)3开始沉淀的oh-浓度为cr1(oh),相应ph值为ph1,则?cr1(oh)??ksp(fe(oh)3)cr1(fe3?)?392.8?10??6.5?10?130.010设fe(oh)3沉淀完毕的oh-浓度为cr2(oh),相应ph值为ph2,则?cr2(oh)??cr2(fe3?)?392.8?10??6.5?10?12 -51.0?10要使mg(oh)2沉淀,必须满足:cr(mg2?)?cr2(oh?)?ksp(mg(oh)2)设mg(oh)2开始沉淀的oh-浓度为cr3(oh),相应ph值为ph3,则?cr3(oh)??ksp(mg(oh)2)cr(mg2?)5.1?10?120.010计算结果表明,若使溶液ph值逐渐升高,则fe(oh)3先沉淀,且fe(oh)3沉淀完时,mg(oh)2还没开始沉淀,完全可以用控制溶液酸度的办法将它们分离。

操作方法: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控制溶液ph值小于7,让fe(oh)3沉淀完毕后过滤。

的氨水,(1)是否能生成mn(oh)2沉淀?(2)若不要mn(oh)2沉淀生成,求应先加入nh4cl的最少质量。

[oh?]?kbcr(nh3)??10?5?0.10?1.3?10?3qc(mn(oh)2)?cr(mn2?)?cr2(oh?)?0.0010?(1.3?10?3)2?1.7?10?9?ksp(mn(oh)2)?2.1?10?13有mn(oh)2沉淀生成。

(2)若不要生成mn(oh)2沉淀,则ksp(mn(oh)2)cr(oh)??cr(mn)2??2.1?10?13?1.4?10?50.0010nbna50.0?0.20?10?39.25?lg?9.15na11.将baso4置于na2co3溶液中,可否发生沉淀的转化生成baco3沉淀?要在100mlna2co3溶液中将0.0010molbaso4完全转化为baco3沉淀,na2co3溶液的浓度至少多大?解:baso4+ co32-?baco3+ so42-[co3]ksp(baco3)2.6?10当c(so4)?0.042c(co3)时,就可发生沉淀的转化生成baco3沉淀。

2?2?【篇二: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解答】>4 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p87-89)参考解答1.解答:(1) ?u = - 440 j (2) ?u = 535 j2.解答:(1) w = - 2.5 kj (2) w =-3.5 kj3.解答:w== 77.6 kj; q = -1017 kj; ?h = q = -1017 kj; ?u = -939.4 kj6.解答:①由反应[(2) ? 3 + (3) – (1) – (4)]/4 得 n2(g) + 2h2(g) ?n2h4(l)mmb所以低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高温有利于逆反应的自发进行,此反应的转换温度为,一般燃烧温度达不到这一温度。

所以,利用此反应净化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t转换=3774k.23b是完全可行的。

所以,按热力学原理选用反应(3)来炼制金属锡更好一些。

bbb-1-1-1b-1bb从上述数据可得出二反应的转换温度分别为3405.40k和15048.75k,因此用焦炭和一氧化碳还原al2o3炼制金属铝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用焦炭比co更好些。

m16.解答:co(wt)%=32%【篇三:医学基础化学习题及课后习题解答】分析市售过氧化氢含量为质量体积百分比30%,运用式(1.1)能把h2o2的质量(h2o2)转换为物质的量:n(h2o2) = m(h2o2)/ m(h2o2),然后除以体积,即得浓度。

m(h2o2)/m(h2o2)30g/34g?mol?11000ml??1.11g??1.11g?1kg???30g/34g?mol?1?1?1?130g/34g?mol?(100ml?1.11g?ml?30g)/18g?molx(h2o2) = = 0.16了多少摩尔氧气,需要硫酸多少毫升?1分析本题看似复杂,但各步反应中都涉及铜的转化,因此把握铜的物质的量是关键。

第一步反应,cu、2o2和cuo的物质的量相等;第一步反应,cuo和h2so4的物质的量相等。

1计算中注意,以2o2为基本单元的氧气的物质的量是以o2为基本单元的氧气的物质的量的一半。

硫酸的体积通过硫酸的浓度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来换算。

解根据化学反应式1cu + 2o2 = cuocuo + h2so4 = cuso4 + h2o以及有3.18g?163.6g?moln(cu) = =0.050 0 mol1n(2o2) = n(cu) = 0.050 0 mol消耗氧气1lv = 8.33 ml学生自测题 [top] 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1.下列符号中表示质量的是()2.下列符号中表示摩尔质量的是() a. c b. c c. md. m e. b3.下列不属于si基本单位制的单位符号是()a. l b. mol c. kgd. ke. s4.下列属于si基本单位的量的名称为()①质量②体积③物质的量④速度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④d. ④e. ①②③④5.在下列溶液的各种组成标度中,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是()①质量摩尔浓度②物质的量浓度③摩尔分数④质量浓度⑤质量分数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④d. ①③⑤e. ①②③④三、填空题 [top]四、问答题[top]1. 医学上常见的溶液的组成标度有哪些?它们是怎么定义的?2. 指出下列哪些单位属于si单位,哪些不是。

五、计算题 [top]学生自测答案 [top]一判断题二、选择题1.b2.c3.a4.b5.d 三、填空题1.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摩尔分数、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质量浓度的定义: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摩尔分数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物质的量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体积分数的定义:溶质的体积除以溶液的体积1不同点:两者的概念不同,前者的基本单元是n,而后者的基本单元是2n2。

4. c3h8o3 五、计算题 1.解?b??b?2.00g?0.210.00g2.00g?250g? l-1-3-1(8.00ml?10l?ml)2.00g/ 100.00g?mol-1bb??2mol ?kg10.00g?10-3kg?g-1) 2.00g/ 100.00g?mol-1cb??2.5mol ?l?3-1(8.00ml?1095.0l?ml2. 解c(kal(so4)2)?(1)0.1186g?4-1?2.500?10mol?l(258.2?12?18.01)g?mol?1?1.000l?4-1?4-1c(so)?2.500?10mol?l?2?5.000?10mol?l4(2)2?b(kal(so4)2)?(3)0.1186g474.3g?mol?1?(1.000l?1.00kg?l-1?0.1186?10?3kg)?4-1?2.50?10mol?kg章后习题答案 [top]习题1. 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试举几例说明化学和医学的关系。

解因为现代化学几乎与所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联,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科学和技术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化学又反过来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展,而且很多科技进步以化学层面的变革为突破口。

因此,化学是一门中学科学。

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制药、生物材料、医学材料、医学检验,还是营养、卫生、疾病和环境保护,乃致对疾病、健康、器官组织结构和生命规律的认识,都离不开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