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通用)
诗歌情景关系(教用)
9.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 心情?(6分)
参考答案: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2分) 鸟儿歌唱,花 儿 起 舞 , 诗 人 沉 醉 在 这 活泼迷人、充满 生机的景色中,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迷 醉,对春天的喜爱,以及感叹春天短暂 ,浓浓的惜春之情。(4分)
3.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 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 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 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 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 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 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 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30
课堂小结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反衬 哀景,描写边塞
生活的艰难困苦
乐情,奋勇杀 敌、建功立业
豪情。
14
情景关系
内在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正衬
}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反衬
15
二、旧题回顾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 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8
9.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19
9.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20
▪ 8.诗歌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 景象?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5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郁郁葱葱的山 间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万里晴 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的 四处飞舞的秀美春景图。(3分)体 现丰乐亭暮春时节依旧春光宜人(美 丽)令人沉醉的特点。(2分)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眼前之景触发情感 心情都变好了!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着我色彩水穷云低,甚是压抑心中之情被贬了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古诗中“情”与“景”的五种关系
古诗中“情”与“景”的五种关系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有句话叫作“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如今连小学生都非常熟悉了——窃以为,这是语文老师们超前教育的结果,有点拔苗助长的味道。
不过,诗中的景与情,关系并不简单,他们俩就像一对恋人,有时“交融”,有时“吵架”;有时甜蜜蜜,有时闹分手;有时相濡以沫,有时反目成仇;结婚后说过多次要离,却一直生活在一起……哈哈哈哈,此“情”此“景”,好玩吧?下面,读写菌就把“景”比作个男生,把“情”比作个女生,用“哀”与“乐”来形容他们,梳理出以下四种关系。
01“乐”景正衬“乐”情这是景和情最好的恋爱关系了,如胶似漆,“景”爱“情”,“情”爱“景”。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之情,情是“最爱湖东行不足”,景呢?是小鸟的欢快,是花草的生机,美好的景物和喜悦的情感和谐统一,爱意满满。
你看,这小两口,正在度蜜月呢!02“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这里的“景”和“情”也是互相爱着,但是,这是一个悲哀的家庭,“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只能对面哭泣。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漂泊在外的诗人心中满是愁绪,所以,映入他眼帘的,是弯月,是寒霜,是江枫,是渔火;传入他耳中的,是乌啼,是钟声。
这些景色,使得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
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用凄凉之景也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这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因为表现悲哀之情的诗,比表现欢乐之情的诗多得多。
也许,诗人在欢乐的时候会忘记写诗,悲伤的时候才会拿起笔。
就像男人,玩乐的时候忘了家里的妻子,在外面碰壁了才会老老实实回家。
03“乐”景反衬“哀”情到这里,小夫妻开始吵架了,作为丈夫的“景”嬉皮笑脸,作为妻子的“情”痛哭流涕。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依靠志向,抒发情感.诗人常借助景物描述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腕,而抒情才是目标,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融合等;从景与情的情感颜色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示手段.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剖析.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了解,何事入罗帏?李白有许多描述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个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平日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方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恰是明志自警,恰到利益.全诗深入地表达了各类庞杂的情感,描述了思妇对丈夫的怀念,又表示了她忠于所爱,坚毅不二的崇高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凌晨的鸟鸣声,忽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爱春天的情感天然地吐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涯的确定与赞扬.在景的触动下激发情思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构造,韵味无限.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气象或某种客不雅事物有所感想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惟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经由过程描述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法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戈壁.旧道.边关.夕照.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经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倔强抗争,纵情抒发对天然纪律不成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述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示的主体,而侧重表示诗人因描述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惟情感,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惟情感运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临赣江流水,追思国度旧耻,抚念国是艰苦,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央若干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平易近亡命逝世伤,认为那流水当中饱含着若干亡命人平易近的血泪.进而联合写景,抒写思惟情感运动:“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忿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是陵夷;“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放心国是其实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放心国是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邃深挚的爱国情怀和对腐败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怫郁.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擅长选择和描述合适表示本身思惟情感的景物,后者是借活泼的画面寄寓本身的思惟情感.形和神同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融合.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幽美的山川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活泼,使人认为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格孤单的情形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介入政治改造掉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标明他在良好的政治情形中不平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认为这只是一幅平庸的山川画,但是愈细心体味,愈认为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法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天然景物或生涯场景中,借对这些天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描述抒发情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法.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场景描述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情感.寓情于景的症结照样情,假如没有真诚.深入.饱满.剧烈的情,那么它所描述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是以,同窗们在控制这一技能时,应当卖力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旦送客楚山孤.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想新鲜,淡写同伙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衬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郎襟怀胸襟和倔强性情.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含蓄,韵味无限.5.情景融合情景融合,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法.它将情感融合在特定的天然景物或生涯场景中,借对这些天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描述来抒发情感.是否情景融合,是断定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记;而是否有意境,又是断定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记.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掌控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衬托出本身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同一路来.如下面这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前两句应用比方的修辞办法写景,第一句写狼烟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漠.酷暑.凄冷的情形,将边地生涯的伶丁展示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示征人思乡奇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融合,深入地表示了主题.二.从景与情的情感颜色角度一般情形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往日肮脏缺少夸,今朝放纵思天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巧现地描述出诗人神情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贰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述得活泼光鲜.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坊)》:“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喷鼻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回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亮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喝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到到春游的愉喜.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歪曲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如许亮丽诗意的风景,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峙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应用忧思愁苦的心境同良辰美景氛围之间的抵触,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后果.如元稹《行宫》:零落古行宫, 宫花热闹红. 白头宫女在, 枯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应用了这一手段.诗所要表示的是悲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述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示热烈局势,衬托欢快情感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主要的反衬感化:盛开的红花和零落的行宫相映衬,增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示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叹;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凸起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感.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感化.这都是应用好风景与恶心境的抵触,来凸起中间思惟,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抵触,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别的如秦不雅《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漂荡疏酒盏,拜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联袂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红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活泼,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缭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触感染.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他乡的感叹,诗人借清爽美妙的春光风景的描述,泄漏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融合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他乡,自力天井,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委宛”,“亦与心而彷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合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面前一片荒漠衰败的气象,想到六代奢华已似梦幻一样曩昔,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亮媚,柳絮飘动,烟笼十里,他想到天然界的风景依旧如许美妙,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尚有一番快乐.是以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衬托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段来写.如许二者并用,增强了诗的沾染力和后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照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疆,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亲身的领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夕照”.“孤城”.“羌管”,北风萧瑟,满目荒漠,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惨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哀思的笳声和羌管,既愿望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不免怀念故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豪情.浓厚乡思交错在一路,组成他们庞杂而又抵触的情感.词中所写的悲惨凄怆的气象,充分派合当时的人抵触情感,情景融合,使全词情调悲凉而悲壮.。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诗词鉴赏_景与情关系【好】
乐景写哀情
——元稹《行宫》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 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哀景写乐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 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 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 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 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 4、以景结情
•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
用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 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 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 象空间,显得意犹未尽,含不尽之意 于言外,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 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该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 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 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3、寓情于景:带着某种感情观察景物, 自觉不自觉地把情熔铸到景中。读完诗 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 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 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 语。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 略作分析。
写景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ppt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 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 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 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景。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 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 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 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 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 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 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 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 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 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 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②借景抒情:也叫以景结情,即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 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 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 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借景抒情,借助于景、 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秦观《浣溪沙》是典型的例子: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 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 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 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 意境整体。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 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古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河北迁安一中教师韦秀平诗是文学中的精品,是文学国度的王子,她涅盘于诗人心底的软泥,羽化于景与情的无声默契,是诗人穷其一生去追求的美丽新娘。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则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因为她地位险要,艺术动人,这才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和研读,从而才成了高考中的一个热点。
既是精品就会让人快意而无从下手,那么方法就显示出了高手的不凡,如何才能作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呢?我觉得体会诗人在诗中赋予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
这里我就对鉴赏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作一下探讨。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
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乐景写哀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哀景写哀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哀景写了情,如李白的《塞下曲》写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表现的却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保家为国的豪情;乐景写哀情,如,“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以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上面在形式上谈了关于景和情的关系,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在内容上鉴赏写景抒情诗的具体做法:一、先找准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再看这个意象的修饰词(形容词、动词等),从而把握意象的特点。
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诗人写的意象:草、涧水、树、花、山、鸟。
其特点(修饰词)分别是:萋萋、东流复向西、芳、自落、春空啼。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辨析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辨析整理:窦慧杰时间:2014、8“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A、情、景结构关系辨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在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而微妙。
诗人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方面,景可以是情的触媒,即“触景生情”。
诗人在观察到某种景物后,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某种情感。
这种情感可能是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等。
例如,当诗人看到落叶纷飞,可能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产生悲秋之情。
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成为了情感的触媒。
另一方面,情也可以是景的载体,即“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
诗人在心中先有某种情感,然后选取相应的景物来承载这份情感。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诗人可能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会选择描绘荒凉的秋景,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此外,景与情还可以相互交融,形成一种“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难以分割。
这种艺术效果使得古诗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韵味。
例如,诗人在描绘春天景色时,可能会将自己的喜悦和期待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不仅增强了古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写景抒情诗赏析——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教学目的1. 理解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2.区分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3. 理解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络: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4.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问法并标准答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准确区分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2. 进一步学会对以乐写哀和以哀写哀两种景情内在联络的分析;3.学会标准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介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法、讲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诗言志。
〞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
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
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类。
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二、要点复习〔一〕写景常用的方法技巧1.想一想,理一理〔问题〕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学生答复后老师小结: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即绘形、绘声、绘色等的变化。
②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比照反衬、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
③语言运用方面,主要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用词。
2.辨一辨指出以下黑体字诗句所用的写景方法。
①杨万里?过杨村?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解析: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彩比照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陈志新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