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标准
营养风险筛查标准
营养风险筛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患者的体重在近期(1~3个月)是否有下降,如果有下降,是下降5%,还是10%。
2.患者的BMI(体重指数)是否小于20.5。
3.患者的摄入量在近期(1~3个月)是否有减少,如果有减少,是减少1/4、1/3,还是2/3。
4.患者是否有慢性疾病、肿瘤,如果有肿瘤,则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要增加1分。
5.患者是否需要做手术,或者是否存在肺炎,如果患者存在以上任一情况,营养风险会增加,所以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要增加2分。
6.患者是否使用过呼吸机,或者患者的年龄是否为70岁以上,如果患者存在以上任一情况,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要增加1分。
营养风险筛查的最高分为7分,如果分数超过3分以上,则表示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就会增高,此时应该要有营养支持治疗的计划,而部分患者也可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临床上,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比例为3∶1左右,所以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干预,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风险的方法,旨在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识别患者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或相关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营养风险筛查的定义、目的、流程和常用工具,以及如何解读和应对筛查结果。
一、定义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系统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及其相关健康问题,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二、目的营养风险筛查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早期干预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以预防或改善营养不良相关的健康问题。
通过筛查,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以识别高风险个体,并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三、流程1. 收集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史等基本信息。
2. 评估营养状况:使用营养评估工具,如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MUST)等,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变化、饮食摄入、肌肉质量等指标。
3. 识别风险因素:根据患者的疾病、手术史、药物使用等信息,识别可能存在的营养风险因素,如消化吸收障碍、摄食障碍、慢性炎症等。
4. 制定干预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计划,包括饮食建议、营养补充、康复训练等。
5. 监测和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干预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常用工具1.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一种常用的老年人营养评估工具,包括简短问卷和体格检查,用于评估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功能状况。
2.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MUST):一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变化和食欲减退评估,用于评估成人的营养风险程度。
3.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一种基于临床评估的营养评估工具,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风险。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引言概述:营养风险筛查是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的过程,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管理营养相关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营养风险筛查的重要性以及筛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营养风险筛查的重要性1.1 保障健康:营养风险筛查有助于识别个体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健康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健康。
1.2 预防并发症: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患者是否存在饮食不均衡、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 提高生活质量:营养风险筛查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和指导,帮助改善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二、营养风险筛查的步骤2.1 评估风险因素:首先,需要评估个体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状况、饮食习惯等,以确定筛查的重点和方法。
2.2 采集相关数据:根据筛查的目的,采集相关的数据,如身高、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等,以便进行综合评估。
2.3 评估营养状况:利用营养评估工具,对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营养摄入、营养消耗、体质指数等,以确定是否存在营养风险。
三、营养风险筛查的指标3.1 体质指数(BMI):BMI是评估个体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体重过轻或过重的问题。
3.2 营养摄入量:通过记录个体的饮食摄入情况,评估其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是否达标。
3.3 营养消耗量:评估个体的能量消耗情况,包括基础代谢率、体力活动水平等,以判断能量平衡是否良好。
四、常见的营养风险因素4.1 高龄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各类慢性疾病,需要进行定期的营养风险筛查。
4.2 慢性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需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以便及时干预和管理。
4.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可以及早发现问题,保障母婴健康。
五、营养风险筛查的干预措施5.1 营养指导:根据筛查结果,为个体提供相应的营养指导,包括合理膳食搭配、补充营养素等,以改善营养状况。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文章来源:本站源创发布人:Label 发布时间:2009-8-17 21:33:56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背景1976年美国哈佛医学院Bistrin等报道部分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70%,近年来的报告显示各专科疾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改变[1, 2]。
2002年英国有研究报道外科腹部手术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仅为9%[3]。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对已有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或营养风险(nutrition risk)的患者进行临床营养支持大部分可改善其临床结局,如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4~7]。
1991年NewEng JMed有报告强调指出无营养不良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完全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可能导致感染并发症增加[4]。
2006年Lochs等[8]在ClinicalNutrition以“证据支持的营养支持”为题,报道了7~11个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认为经口补充营养制剂能降低营养不良患者的病死率(26%vs17% )、并发症发生率(27%vs12% )、缩短住院时间(28天vs19天), 但对无显著营养不良的患者,如BMI>20 kg/m2,营养支持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0%vs19% ),但3个随机对照研究中仍可见并发症减少(27%vs 12% ),住院时间缩短(16天vs12天)。
证据2002年由欧洲学者提出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概念,是基于机体本身的营养状态,结合因临床疾病的代谢性应激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定义的。
2002年ESPEN大会上,推出了用于成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的工具NRS 2000。
NRS 2000指出对总评分≥3 分的住院患者需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对评分暂时<3 分者,可以定时进行再次营养风险筛查[9]。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风险的方法,旨在识别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营养风险筛查的标准格式,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背景:营养状况对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延迟伤口愈合等。
因此,及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于早期发现问题、制定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目的:本次营养风险筛查旨在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以改善其营养状况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方法:1. 选择合适的筛查工具: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有MUST(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NRS 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筛查工具。
2. 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个体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个体的疾病状况、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
3. 进行筛查评估:根据选定的筛查工具,对个体进行评估。
通常包括身体指标、疾病状况、饮食摄入、体重变化等方面的指标。
4. 计算得分:根据筛查工具的评分标准,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计算,得出营养风险的评分。
5. 制定干预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干预措施可能包括饮食调整、补充营养剂、进行营养教育等。
结果:根据评估结果,个体的营养风险可以被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低风险表示个体的营养状况良好,无明显的营养问题;中风险表示个体存在一定的营养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干预;高风险表示个体存在严重的营养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结论:营养风险筛查是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风险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早期发现营养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通过科学的筛查评估和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可以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方法,旨在识别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或者风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
通过对个体的营养摄入、生理功能、营养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营养风险筛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营养摄入评估:通过记录个体的饮食摄入情况,包括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饮食结构等,来评估个体的营养摄入是否达标。
可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膳食回顾等方法进行评估。
2. 生理功能评估:通过测量身高、体重、体脂肪含量等指标,评估个体的身体组成和生理功能状态。
可以使用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等指标来评估个体的肥胖风险。
3. 营养相关疾病评估:通过问询个体的疾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评估个体是否存在营养相关疾病的风险。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需要重点关注。
4. 营养知识和行为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个体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营养行为的表现。
例如,个体是否了解膳食指南、是否有规律的饮食习惯等。
5. 营养风险评估:综合以上评估内容,对个体的营养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通常采用评分系统或者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估,根据得分来确定个体的营养风险等级。
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干预措施可以包括个体营养指导、饮食调整、运动指导等,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干预。
营养风险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管理工具,可以匡助个体及时发现并解决营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来说,也应该重视营养风险筛查的开展,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根据评估目的和受众群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定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定一、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初步评估的方法,旨在发现可能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其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
以下为营养风险筛查的主要内容:1. 筛查指标(1)体重和身高:测量患者的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肥胖。
(2)近期体重变化:了解患者近期的体重变化,评估其营养状况。
(3)饮食摄入:询问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了解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足或过量。
(4)疾病情况:了解患者所患疾病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5)实验室指标: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评估其营养状况。
2. 筛查方法(1)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如NRS 2002、MNA等)对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2)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毛发、皮肤等外观特征,了解其营养状况。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饮食摄入、生活方式等信息。
二、营养评定营养评定是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测量(1)体重:反映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用于计算BMI、体重下降程度等。
(2)身高:用于计算BMI,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肥胖或营养不良。
(3)腰围:反映患者腹部脂肪的分布情况,用于评估肥胖程度。
(4)上臂围:反映患者肌肉和脂肪的储备情况,用于评估营养不良。
2. 实验室指标(1)血红蛋白:反映患者贫血程度,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2)白蛋白:反映患者蛋白质营养状况,低白蛋白血症提示营养不良。
(3)前白蛋白:反映患者近期蛋白质摄入情况,降低提示营养不良。
(4)血脂:反映患者脂质代谢状况,异常提示营养不足或过量。
3. 饮食摄入(1)能量摄入:计算患者每日能量摄入,了解其是否存在能量不足或过量。
(2)蛋白质摄入:计算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了解其是否存在蛋白质不足。
(3)营养素摄入:评估患者摄入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
4. 临床症状和体征(1)消瘦:反映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
医院营养风险筛查制度范本
医院营养风险筛查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营养风险筛查工作,早期识别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本制度旨在为医院营养风险筛查提供操作指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住院患者,年龄在18-90岁之间,预计住院时间大于1天,非手术患者(如需在次日8时前手术的患者,可在术后24小时进行筛查)。
三、筛查流程1.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填写《营养风险筛查表》。
2. 营养风险筛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营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及年龄等方面。
3. 根据营养风险筛查表得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等级。
评分标准如下:- 高风险:得分≥3分,需进一步进行营养评估,并制定营养治疗计划。
- 中风险:得分=2分,需密切关注患者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营养评估。
- 低风险:得分<2分,患者营养状况良好,无需特殊处理。
4. 对于高风险患者,由营养师进行营养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营养治疗计划。
5. 对于中风险患者,由营养师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营养治疗计划。
6. 对于低风险患者,护士需密切关注患者营养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营养师。
四、筛查工具本制度采用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推荐的简单易行的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作为筛查工具。
五、培训与质量控制1. 对新入职护士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筛查工作的正确执行。
2. 定期对营养风险筛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抽查筛查表的填写情况、营养评估的准确性及营养治疗计划的实施效果等。
3. 营养师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营养评估和营养治疗能力。
六、记录与统计1. 护士需认真记录营养风险筛查结果,并归档保存。
2. 营养师根据筛查结果,制定营养治疗计划,并定期统计分析营养治疗效果。
七、制度更新本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更新,以适应临床需求和营养学科的发展。
如有特殊情况,可由营养科提出修订意见,经院领导批准后实施。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引言概述营养风险筛查是指通过对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营养风险筛查对于预防和管理营养不良、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营养风险筛查的定义、目的、方法、工具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营养风险筛查的定义1.1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通过系统评估和分析个体的营养状况,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1.2 营养风险筛查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饮食摄入、体重变化、营养相关疾病史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1.3 营养风险筛查是营养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人员及时发现和干预个体的营养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2.1 早期发现和干预营养问题,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2.2 提高个体的营养水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2.3 为个体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帮助其改善营养状况。
三、营养风险筛查的方法3.1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营养相关的问卷,了解个体的饮食习惯、体重变化、疾病史等信息。
3.2 体格检查法:通过测量个体的身高、体重、体脂含量等指标,评估其营养状况。
3.3 实验室检测法:通过检测个体的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了解其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
四、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4.1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简化营养评估):是一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通过对个体的饮食、体重、生理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4.2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主观全球评估):是一种综合性的营养评估工具,通过对个体的营养状况、疾病状况、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4.3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营养风险筛查2002):是一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通过对个体的饮食习惯、体重变化、疾病史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的方法,旨在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干预和管理方案。
通过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问题,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了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首先需要采集个体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史等。
这些信息可以匡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
接下来,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测量。
常用的营养评估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中上臂围、腰围、骨密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个体的体脂肪含量、肌肉质量、骨骼健康状况等,从而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
除了测量指标,还可以使用一些问卷调查工具来了解个体的饮食习惯、运动水平、饮水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匡助医务人员了解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从而更好地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
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时,还需要考虑个体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例如,孕妇、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他们的营养需求可能与普通人群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时,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最后,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的结果,可以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和管理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包括饮食调整、营养补充、运动指导等,旨在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相关风险的方法,通过采集个体的基本信息、测量评估指标、调查饮食习惯等,可以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和管理方案。
这一方法有助于提供个体化的营养服务,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问题,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方法,旨在识别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营养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康复和治疗的效果。
营养风险筛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个体的体格指标和营养需求。
2. 疾病状况:了解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以及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某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增加营养风险。
3. 食物摄入量:评估患者的日常饮食摄入情况,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通过记录患者的饮食情况,可以判断其是否存在摄入不足或过量的情况。
4. 营养相关症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食欲不振、消化问题、体重下降、口腔溃疡等与营养相关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的表现。
5. 身体功能状况: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状况,包括日常活动能力、肌肉力量、疲劳程度等。
身体功能状况的改变可能与营养问题有关,因此对于筛查营养风险非常重要。
6. 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指标,评估其营养状况。
某些指标的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使用一份标准的营养风险筛查表格来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
表格应包括上述内容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选项供患者选择或填写。
筛查表格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病种或人群的营养风险评估要求。
通过营养风险筛查,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营养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
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风险筛查只是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不能作为诊断营养不良的唯一依据。
对于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的营养评估和诊断,以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旨在评估个体患病风险的方法,特殊是与营养相关的疾病。
通过筛查,可以确定个体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者潜在的营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营养状况和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营养风险筛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个人信息采集:采集个体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综合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
2. 食物摄入评估:通过记录个体的日常饮食情况,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来源、油脂摄入量等,评估其摄入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膳食回顾等。
3. 营养生化指标检测:通过检测个体的血液、尿液等样本,评估其体内的营养素水平。
常用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清维生素水平等。
4. 营养评估工具应用:根据个体的食物摄入情况和生化指标结果,使用专业的营养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
常用的工具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饮食多样性指数、营养不良筛查工具等。
5. 营养风险识别:根据个体的营养评估结果,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者潜在的营养风险。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低体重、缺乏特定营养素、慢性疾病等。
6. 干预措施制定:根据个体的营养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存在明显营养不良的个体,可以提供营养补充剂或者调整饮食结构;对于存在潜在营养风险的个体,可以提供营养指导和健康教育。
7. 随访和评估: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监测个体的营养状况和干预效果。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治疗效果。
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干预个体的营养问题,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通过科学合理的筛查方法和综合评估,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措施,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风险筛查仅作为一种评估工具,结果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和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同时,筛查过程中需要确保个体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其个人权益。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一、引言1. 营养风险筛查的意义早期发现营养不良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结局,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2. 适用对象所有住院患者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等二、营养风险筛查工具1. 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2002)适用范围:住院患者评分标准:包括营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评分结果:≥3分表示存在营养风险2. MNA(微型营养评估)适用范围:老年人、社区人群评分标准:包括体重、饮食、生理功能等方面评分结果:≤17分表示存在营养风险3. PGSGA(患者主观全面评估)适用范围:肿瘤患者评分标准:包括体重、饮食、生理功能等方面评分结果:≥4分表示存在营养风险三、营养风险筛查流程1. 初筛询问患者近期体重变化、饮食状况、疾病史等观察患者体重、身高、体质指数等指标根据NRS 2002、MNA、PGSGA等工具进行评分2. 复筛对于初筛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评估营养状况详细了解患者饮食习惯、营养摄入、并发症等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3. 制定营养干预计划根据筛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包括膳食调整、营养补充、营养支持等定期评估营养干预效果,调整方案四、营养风险筛查注意事项1. 全面评估注意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结合患者疾病特点,制定合理的筛查方案2. 早期干预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降低并发症风险3. 多学科合作加强营养师、临床医生、护士等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营养干预计划4.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营养风险的认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改善营养状况五、具体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帮助理解营养风险筛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1:患者,男性,70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入院。
初筛时,患者体重减轻5kg,食欲不振。
根据NRS 2002评分,患者存在营养风险。
营养风险评估指南NRS-2002
营养风险评估指南NRS-2002
营养风险评估指南NRS-2002是一份用于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和风险的指南。
它提供了指导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和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的有效工具。
指南目的
-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风险
- 提供指导以制定适当的营养干预措施
评估内容
1. 营养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肌肉质量等指标的评估。
2. 食欲评估:评估患者的食欲状况,包括食量、饮食惯、厌食等。
3. 营养摄入评估:评估患者的日常营养摄入情况。
4. 疾病和生活方式评估: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和生活方式对营养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5. 营养支持评估:评估是否需要提供营养支持,如肠外营养或口服补充等。
评估结果与干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以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
- 调整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量
- 提供适当的营养补充品
- 提供营养指导和教育
- 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
使用指南的注意事项
- 评估应基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 评估结果应定期追踪和更新,以及与其他医疗保健团队成员共享。
- 营养干预措施应定期评估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通过使用营养风险评估指南NRS-2002,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风险,并以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估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估一、营养风险筛查1. 定义及意义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用于识别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通过营养风险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患者,及时给予营养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2. 方法及工具(1)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于住院患者。
NRS 2002包括四个方面的评估:营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和营养支持方式。
总分≥3分,表示存在营养风险。
(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适用于社区和医院的患者。
MUST包括体重、身高、饮食状况和疾病状况四个方面的评估。
总分≥2分,表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
3. 营养风险筛查的实施(1)制定营养风险筛查流程: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营养风险筛查流程,确保所有住院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筛查。
(2)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培训,提高其识别营养不良风险的能力。
(3)定期筛查:对住院患者进行定期营养风险筛查,及时发现营养问题。
二、营养评估1. 定义及意义营养评估是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膳食摄入、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多个方面。
营养评估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提供依据。
2. 方法及工具(1)营养评估问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膳食摄入、体重变化、疾病状况等方面。
常用的营养评估问卷有营养筛查问卷(NSQ)和营养状况评估问卷(NPAQ)等。
(2)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3)免疫指标: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IgG、IgA等。
免疫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助于判断营养不良的程度。
3. 营养评估的实施(1)制定营养评估流程: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适合的营养评估流程。
(2)收集患者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病历、询问患者及家属等方式,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膳食摄入、体重变化等。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2002 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 推出新了营养评价工具—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结合疾病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或者(和) 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所共同定义的。
能够动态地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其方法简单易行、实用;从 4 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否处于营养风险及程度如何,是否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以及预后如何。
采用评分的方法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对于总评分≥3 分的住院患者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最高分是 7 分;对评分暂时<3 分者,暂不进行临床营养支持,但需定时再次进行 NRS。
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的价值: 1、以评分是否达到或者大于 3 分作为有无营养风险的标准,评定出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其良性临床转归比例较高。
2、《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NRS 2002》被欧洲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的首选工具。
4、对于不能切当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份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 ,无法得到可靠的体质指数(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这一小部份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5、NRS 的核心指标来源于 128 个临床进行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问题: 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
2、近期内(1~3 个月)体重的变化。
3、近 1 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
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
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
5、将年龄作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 70 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 1 分。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是: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
1、是否 BMI<2、患者在过去 3 个月有体重下降吗3、患者在过去的 1 周内有摄食减少吗4、患者有严重疾病吗(如 ICU 治疗)营养筛查结果:1、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
营养风险筛查指南营养风险筛查是指对个体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
一、引言营养风险筛查是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的重要环节。
通过筛查,可以早期发现个体营养状况的异常,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本指南旨在为医护人员、营养师及关注营养健康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套实用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二、筛查对象1. 所有住院患者;2. 高龄老年人;3.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4.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5. 长期卧床、食欲减退的人群;6. 其他有营养风险的人群。
三、筛查方法1. 初筛(1)问卷调查:通过营养风险筛查问卷(NRS 200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等问卷,了解个体的一般情况、饮食习惯、疾病史、药物治疗史等。
(2)体格检查:测量体重、身高、上臂围、体质指数(BMI)等指标,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
2. 复筛对初筛结果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复筛,包括:(1)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指标。
(2)膳食调查:了解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摄入量、营养素摄入等。
(3)营养评估: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疾病状况、治疗措施等,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四、筛查流程1. 收集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疾病史、药物治疗史等。
2. 进行初筛: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营养风险。
3. 根据初筛结果,确定是否进行复筛。
4. 复筛: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估。
5. 制定营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疾病状况、治疗措施等,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6. 跟踪评估:对营养治疗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五、营养风险筛查指标1. 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²。
根据BMI值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
2. 上臂围(MUAC):测量上臂围,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种通过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改善其营养状况的方法。
该筛查过程包括采集个体的相关信息、评估其营养状况和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干估计划等步骤。
以下是一个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步骤和相关数据。
一、目的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是识别个体的营养问题和潜在的健康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状况。
通过筛查,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和干预措施,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步骤1. 采集相关信息在营养风险筛查之前,需要采集个体的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史、用药情况、饮食习惯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风险因素。
2. 评估营养状况基于采集到的信息,可以使用一些评估工具来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例如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液生化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个体的肥胖程度、营养不良情况、代谢健康状况等。
3. 评估风险因素除了评估营养状况外,还需要评估个体的风险因素,如疾病风险、生活方式风险等。
通过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可以确定个体是否存在潜在的营养风险。
4. 制定干估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估计划。
干估计划应包括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的建议。
同时,还应考虑个体的健康目标、饮食偏好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5. 跟踪评估营养风险筛查并非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制定干估计划后,需要定期跟踪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干预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三、相关数据以下是一些可能用到的相关数据,仅作参考:1. 个体信息- 年龄:45岁- 性别:女性- 身高:165厘米- 体重:65公斤- 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2. 营养状况评估- BMI:24.0(正常范围为18.5-24.9)- 腰围:80厘米(女性正常范围小于80厘米)- 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血红蛋白等3. 风险因素评估- 疾病风险:高血压、糖尿病等- 生活方式风险: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油饮食等4. 干估计划- 饮食调整:增加蔬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限制高盐高油食物的摄入- 营养补充: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生活方式改变: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控制体重等以上是关于营养风险筛查的标准格式文本,详细介绍了该筛查的目的、步骤和相关数据。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一项用于评估个体营养状况和风险的工具。
通过对个人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判断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潜在的营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营养状况和预防可能的健康问题。
一、营养风险筛查的背景和意义营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营养不良或不平衡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对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筛查和评估,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营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改善健康问题。
二、营养风险筛查的内容和方法1. 饮食调查:通过记录个体的饮食习惯和摄入量,评估其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是否达标。
可以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食物频率问卷等方法进行饮食调查。
2. 体重测量:测量个体的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评估其体重是否正常。
同时,还可以评估体重变化的趋势,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肥胖的风险。
3. 生活方式评估:了解个体的运动量、吸烟和饮酒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评估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4. 营养相关疾病评估:了解个体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评估其与营养状况的关联性。
5.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个体的血液和尿液等生化指标,评估其营养状况和风险。
常见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维生素D、血糖、血脂等。
三、营养风险筛查的评估结果和干预措施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的评估结果,可以将个体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生活方式改变等。
1. 低风险:个体的营养状况良好,无明显的营养风险。
建议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2. 中风险:个体存在一定的营养风险,但尚未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或健康问题。
建议进行个性化的营养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3. 高风险:个体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 NRS20021.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的详细指南,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和干预计划。
NRS2002是一种评估患者营养风险的工具,可以帮助医疗保健团队识别可能存在营养问题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背景信息在本部分中,将提供有关营养风险的一般背景信息,包括营养风险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对患者健康和预后的影响。
此外,还将讨论营养干预的益处以及为什么营养风险筛查对于改善患者结局非常重要。
3.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本部分将详细介绍NRS2002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计分标准。
将列出判断营养风险的各项指标,并提供对每个指标的详细解释和评分方式。
此外,还将讨论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计分标准,以及评分结果的解释和分类。
4.营养风险干预计划在这一节中,将讨论根据NRS2002评分结果制定的营养风险干预计划。
将提供有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建议和推荐措施,包括饮食改善、口服补充剂、静脉营养支持等方面的指导。
还将提供针对不同评分结果的干预策略,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
5.营养风险监测和评估在本节中,将探讨实施营养风险干预计划后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将讨论如何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措施。
还将提供方法和工具,以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附件:1.NRS2002评估表格2.饮食改善指南3.口服补充剂推荐清单4.静脉营养支持措施法律名词及注释:1.营养风险:指由于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营养缺乏或营养不良的情况。
2.营养干预:指通过改善饮食、补充营养或其他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评估:指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以确定其营养状况和存在的风险。
4.干预:指为患者提供相关的营养建议、指导和支持,以改善其营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风险筛查____ 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推出新了营养评价工具一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指,结合疾病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对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或(和)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等因素所造成营养功能障碍的风险所共同定义的。
能够动态地评估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其方法简单易行、实用;从4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否处于营养风险及程度如何,是否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以及预后如何。
采用评分的方法对营养风险加以量度;对于总评分>3 分的住院患者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最高分是7分;对评分暂时<3分者,暂不进行临床营养支持,但需定时再次进行NRS 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的价值:1、以评分是否达到或大于3分作为有无营养风险的标准,评定出的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其良性临床转归比例较高。
2、《NRS 2002>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患者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NRS 2002>被欧洲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的首选工具。
4、对于不能确切测量身高体重的一小部分患者(如严重水肿等患者),无法得到可靠的体质指数(BMI)数据,欧洲也考虑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这一小部分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5、NRS的核心指标来源于128个临床进行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问题: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
2、近期内(1〜3个月)体重的变化。
3、近1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
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
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
5、将年龄作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 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分。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是: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
1、是否BMK20.5?2、患者在过去3个月有体重下降吗?3、患者在过去的1周内有摄食减少吗?4、患者有严重疾病吗(如ICU治疗)?营养筛查结果:1、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2、否:如果所有的问题回答否”应每周重复调查1次比如患者计划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营养支持计划,能够减少发生营养风险。
第二步:最终筛查项目1、疾病严重程度2、营养状态受损评分3、年龄评分筛查结果:1、三项评分相加: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态受损评分+年龄评分2、结论:总分值?3分:患者处于营养风险,开始制定营养治疗计划。
总分值<3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NRS 2002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中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定义:一、1 分:1、慢性疾病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住院治疗。
2、病人虚弱但不需卧床。
3、蛋白质需要量略有增加,但可以通过口服和补充来弥补。
二、2 分:1、患者需要卧床,如腹部大手术后2、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加,但大多数人仍可以通过人工营养得到恢复。
三、3分:1■患者在加强病房中靠机械通气支持,2.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而且不能被人工营养支持所弥补,3.通过人工营养可以使蛋白质分解和氮丢失明显减少。
营养状态受损评分:1、0分,正常营养状态2、1分(轻度),3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食物摄入量比正常需要量减少25%?50%3、2分(中度),一般情况差或2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食物摄入量比正常需要量减少25%?50%4、3分(重度),①BMK18.5,且一般情况差,②或1个月内体重丢失>5% (或3个月体重下降15%),③或者前1周食物摄入比正常需要量减少75%〜100%。
营养风险程度的营养支持:年龄超过70岁,风险加1分。
>3分,具有营养风险,开始营养治疗计划。
V 3分,每周复查营养风险筛查。
对于下列所有NRS评分〉3分的患者应设定营养支持计划:1、严重营养状态受损(>3分)2、严重疾病(>3分)3、中度营养状态受损+轻度疾病(2+ 1分)4、轻度营养状态受损+中度疾病(1 + 2分)NRS 2002的优点:1、营养状态与疾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共同评价;2、简单易行,病床边问诊和简单测量即可基本评价是否有营养风险存在;3、医生和病人直接沟通,了解病情真实,患者知情,易配合营养治疗;4、将年龄作为风险指数之一;5、可以多学科应用、医护均可操作。
营养风险筛查的理解:1、对可能发生营养不良并影响疾病转归的风险性进行量度;2、营养风险度大者营养支持(治疗)计划应属于营养治疗的适应证;3、最初应用于外科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并发症可能性的评估;4、目前在其他学科进行探讨性应用;5、不能客观地区分营养不良的类型;6、不能决定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案(营养需要量、途径、胃肠、肾功能承受力、营养支持的过渡方法等)7、营养治疗计划的具体方案仍要依据相应项目的营养评价。
营养评价临床应用的思考:1、病人(门诊和住院)的营养问题应是现代医疗的组成部分, 诊疗的程序中的问、望、触应该包括营养风险筛查的内容;2、利用营养风险筛查发现营养不良存在的可能程度以及对营养代谢脏器功能损伤的预测;3、应用传统的和适宜的其他评价方法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程度;4、依据肝、肾、消化功能的承受力制订营养支持计划。
(营养科)1.2006-9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公布指南2•指南定义:按照循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制定的共识。
3•指南为参考性的。
推荐意见分级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推荐意见1 NRS 2002采用评分的方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医患有沟通,有临床RCT 的支持。
(A)2在临床上,医生/营养师/护士都可以进行操作,目前是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的有用工具。
(A)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6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A)7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量,目前无确定性结论。
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依据FDA推荐剂量,根据医生的判断,结合患者需求,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应用剂量。
(D)肠外营养素一、氨基酸-推荐意见1对于有重度营养风险,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代谢限制的话,推荐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C)。
2对于需要PN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推荐在PN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双肽(A)。
接受PN支持的重症患者,PN配方中也应包括谷氨酰胺双肽(A)。
一、氨基酸-推荐意见1对于有重度营养风险,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代谢限制的话,推荐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C)。
2对于需要PN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推荐在PN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双肽(A)。
接受PN支持的重症患者,PN配方中也应包括谷氨酰胺双肽(A)。
二、脂肪乳-推荐意见1应用肠外营养的成人患者其肠外营养配方中常规推荐使用脂肪乳。
(A)。
但对于有严重高脂血症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应用脂肪乳,使用时应充分权衡其可能的风险与获益(D)2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供能比例应根据患者的脂代谢情况决定,一般为20%~50%无脂代谢障碍的创伤和危重症患者应适当提高脂肪比例,其脂肪构成应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或用鱼油脂肪乳替代部分长链脂肪乳(D)3对于外科及危重症患者,推荐使用中长链脂肪乳以改善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B级推荐),可能对临床结局有促进(D)。
4鱼油脂肪乳适用于外科术后缓和,对临床结局有改善(A)。
危重症患者也应将鱼油脂肪乳作为肠外营养脂肪乳配方的一部分加以考虑。
(B)5目前缺乏结构脂肪乳对成人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应用可能有益(D)。
**营养支持输注系统一、肠内营养管饲途径•推荐意见1鼻胃管适用于接受肠内营养时间少于2w~3w的患者;管饲时,头部抬高30 ~45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C)2接受腹部手术,并且术后需要较长时间肠内营养的患者,建议术中放置空肠造瘘管。
(C)3当施行了近端胃肠道的吻合后,通过放置在吻合口远端的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
(B)4非腹部手术患者,若需要接受大于2w~3w的肠内营养,如严重的头部外伤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是首选的管饲途径。
(C)二、肠内营养输注泵-推荐意见1对危重症患者(如短肠综合征、IBD部分肠梗阻、肠瘘、急性胰腺炎等)、重大手术后患者在刚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时,推荐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
(C)2对接受2~3周及以上肠内营养支持、或长期(6个月或更长)采用PEG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推荐使用输注泵输注优于重力滴注。
(A)3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高渗非酮症性昏迷或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严重的代谢性并发症)推荐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
(A)4对老年卧床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时,推荐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
(D)5对输入肠内营养液的速度”较为敏感的患者。
(D)6下述情况均推荐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肠内营养液粘度较高(如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液),进行直接的十二指肠或空肠喂养时,需要严格控制输注速度时,输注大剂量、高渗透压的营养液时,家庭肠内营养支持。
(D)三、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推荐意见1经周围静脉缓慢均匀输注能够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不建议连续输注时间超过10~14天。
(C)2如果经周围静脉输入出现三次以上静脉炎,考虑系药物所致,应采用CVC 或PICC置管。
(D)3 PN支持时间预计>10~14天,建议采用CVC或PICC置管。
(B)4成人患者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可能需要的营养液输注天数、操作者资质与技术熟练程度,谨慎决定置管方式。
(C)5儿科患者长期输液推荐选用PICC置管。
(A)6若单纯以肠外营养输注为目的,通常不采用输液港输注。
(D)7成人患者周围静脉穿刺常规首选上肢远端部位。
(C)8 PICC穿刺常规首选肘窝区,对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掖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侧上肢,应尽可能避免。
(C)9 CVC穿刺部位首选锁骨下静脉。
(B)10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体表标志法,而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体表标志法成功率高于超声引导置管法。
(A)11中心静脉置管后(包括PICC应常规行影象学检查,确定导管尖端部位,并排除气胸。
超声导引穿刺例外。
(A)12 PICC导管尖端必须位于腔静脉内。
(A)13中心静脉置管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B)14穿刺局部消毒2%洗必泰优于10%聚维酮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