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7 苏教版.doc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24(苏教版)
二面角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好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够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难点:根据题目的条件,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教学设计过程重温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定量计算,其中定性是定位、定量的基础,而定量则是定位,定性的深化.在面面关系中,二面角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度量归结为平面上角的度量,一般说来,对其平面角的定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可是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其定位的基本思路而导致思维混乱,甚至错误地定位,使问题的解决徒劳无益.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二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学生: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教师: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学生: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教师:请同学们看下图.如图1:α,β是由l出发的两个半平面,O是l上任意一点,OC α,且OC⊥l;OD β,且OD⊥l.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环境背景,即∠COD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特征:(1)过棱上任意一点,其平面角是唯一的;(2)其平面角所在平面与其两个半平面均垂直;另外,如果在OC上任取一点A,作AB⊥OD,垂足为B,那么由特征(2)可知AB⊥β.突出l,OC,OD,AB,这便是另一特征.(3)体现出一完整的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环境背影.教师:请同学们对以上特征进行剖析.学生:由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由一点和两条射线构成,所以二面角的定位可化归为“定点”或“定线”的问题.教师:特征(1)表明,其平面角的定位可先在棱上取一“点”.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点可以随便取,但又总是不随便取定的,它必须与问题背影互相沟通,给计算提供方便.(上面的引入力争符合练习课教学的特点.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特别要注意做到第一,知识的激活.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了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中的基本要素.第二,思维的调理.练习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激发的程度.学生跃跃欲试正是思维准备较好的体现.因此,准备阶段安排一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请看下面两道例题.)例1 已知:如图2,四面体V-ABC中,VA=VB=VC=a,AB=BC=CA=b,VH⊥面ABC,垂足为H,求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顶点V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是底面的中心,所以连结CH交AB于O,且OC⊥AB,由三垂线定理可知,VO⊥AB,则∠VOC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图2)正因为此四面体的特性,解决此问题,可以取AB的中点O为其平面角的顶点,而且使得题设背影突出在面VOC上,给进一步定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征(2)指出,如果二面角α-l-β的棱l垂直某一平面γ,那么l必垂直γ与α,β的交线,而交线所成的角就是α-l-β的平面角.(如图3)由此可见,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以考虑找“垂平面”.例2 矩形ABCD,AB=3,BC=4,沿对角线BD把△ABD折起,使点A在平面BCD上的射影A′落在BC上,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的余弦值.这是一道由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折叠前后的“变”与“不变”.如果在平面图形中过A作AE⊥BD交BD于O、交BC于E,则折叠后OA,OE与BD的垂直关系不变.但OA与OE此时变成相交两线并确定一平面,此平面必与棱垂直.由特征(2)可知,面AOE与面ABD、面CBD的交线OA与OE所成的角,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另外,A在面BCD上的射影必在OE所在的直线上,又题设射影落在BC上,所以E点就是A′,这样的定位给下面的定量提供了可能.在Rt△AA′O中,∠AA′O=90°,通过对例2的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和定量计算,特征(2)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要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我们可以把构成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摆平”,然后,在棱上选取一适当的垂线段,即可确定其平面角.“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映生辉,不仅便于定性、定位,更利于定量.特征(3)显示,如果二面角α-l-β的两个半平面之一,存在垂线段AB,那么过垂足B作l 的垂线交l于O,连结AO,由三垂线定理可知OA⊥l;或者由A作l的垂线交l于O,连结OB,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知OB⊥l.此时,∠AOB就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如图6)由此可见,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以找“垂线段”.课堂练习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2,E为BC的中点,求面B1D1E与面BB1C1C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的正切值.练习1的环境背景表明,面B1D1E与面BB1C1C构成两个二面角,由特征(2)可知,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必定互补.为创造一完整的三垂线定理的环境背景,线段C1D1会让我们眼睛一亮,我们只须由C1(或D1)作B1E的垂线交B1E于O,然后连结OD1(或OC1)即得面D1B1E与面CC1B1E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C1OD1,2.将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一个面与棱长为a的正四棱锥的一个侧面吻合,则吻合后的几何体呈现几个面?分析:这道题,考生答“7个面”的占99.9%,少数应服从多数吗?从例题中三个特征提供的思路在解决问题时各具特色,它们的目标分别是找“点”、“垂面”、“垂线段”.事实上,我们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另两个就接踵而来.掌握这种关系对提高解题技能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非常重要.本题如果能融合三个特征对思维的监控,可有效地克服、抑制思维的消极作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如图9,过两个几何体的高线VP,VQ的垂足P,Q分别作BC的垂线,则垂足重合于O,且O 为BC的中点.OP延长过A,OQ延长交ED于R,考虑到三垂线定理的环境背影,∠AOR为二面角A-BC-R的平面角,结合特征(1),(2),可得VAOR为平行四边形,VA∥BE,所以V,A,B,E共面.同理V,A,C,D共面.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5个面.(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例题与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讲评,达到练习的目的.其间要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1.设计好练习.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注意: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由易到难,呈现题组;形式灵活,题型多变.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3.讲评好练习.讲评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以在练习前或练习时.练习前的讲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时的讲评,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讲评,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习完毕后教师讲评,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教师:由例1、例2和课堂练习,我们已经看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有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互相联系,客观存在,但在许多问题中却表现得含糊而冷漠,三个特征均藏而不露,在这种形势下,需认真探索.学生:应探索体现出一完整的三垂线定理的环境背景,有了“垂线段”,便可以定位.教师:请大家研究下面的例题.例3 如图10,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BC的中点,F在AA1上,且A1F∶FA=1∶2,求平面B1EF与底面A1C1所成的二面角大小的正切值.分析:在给定的平面B1EF与底面A1C1所成的二面角中,没有出现二面角的棱,我们可以设法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找出两个面的共点,则这两个公共点的连线即为二面角的棱,最后借助这条棱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略解:如图10.在面BB1CC1内,作EH⊥B1C1于H,连结HA1,显然直线EF在底面A1C1的射影为HA1.延长EF,HA1交于G,过G,B1的直线为所求二面角的棱.在平面A1B1C1D1内,作HK⊥GB1于K,连EK,则∠HKE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在平面A1B1C1D1内,作B1L⊥GH于L,利用Rt△GLB1∽Rt△GKH,可求得KH.又在Rt△EKH中,设EH=a,容易得到:所求二面角大小的正切值教师:有时我们也可以不直接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通过等价变换或具体的计算得出其平面角的大小.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平移法.由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可知,若两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这两个平行平面与第三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或互补.因而例3中的二面角不易直接作出其平面角时,可利用此结论平移二面角的某一个面到合适的位置,以便等价地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略解:过F作A′B′的平行线交BB′于G,过G作B′C′的平行线交B′E于H,连FH.显见平面FGH∥平面A′B′C′D′.则二面角B′-FH-G的平面角度数等于所求二面角的度数.过G作GM⊥HF,垂足为M,连B′M,由三垂线定理知B′M⊥HF.所以∠B′MG为二面角B′-FH-G的平面角,其大小等于所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练习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概括.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例4 已知:如图12,P是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C=PD=a,AB=a.求:平面APB与平面CPD相交所成较大的二面角的余弦值.分析:为了找到二面角及其平面角,必须依据题目的条件,找出两个平面的交线.解:因为 AB∥CD,CD 平面CPD,AB 平面CPD.所以 AB∥平面CPD.又 P∈平面APB,且P∈平面CPD,因此平面APB∩平面CPD=l,且P∈l.所以二面角B-l-C就是平面APB和平面CPD相交所得到的一个二面角.因为 AB∥平面CPD,AB 平面APB,平面CPD∩平面APB=l,所以 AB∥l.过P作PE⊥AB,PE⊥CD.因为 l∥AB∥CD,因此 PE⊥l,PF⊥l,所以∠EPF是二面角B-l-C的平面角.因为 PE是正三角形APB的一条高线,且AB=a,因为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所以 EF=BC=a.在△EFP中,小结: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正确而合理的定位,要在正确理解其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其基本特征,并灵活运用它们考察问题的背景.我们已经看到,定位是为了定量,求角的大小往往要化归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解,因此寻找“垂线段”,把问题化归是十分重要的.作业1.120°二面角α-l-β内有一点P,若P到两个面α,β的距离分别为3和1,求P到l的距离.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以BD1为棱,B1BD1与C1BD1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
苏教版数学高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名师教案
3.已知 的斜边 在平面 内, 与 所成的角分别为 , 是斜边 上的高,求 与平面 所成的角.
4.如图: 平面 , , , , 为 的中点.(1)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2)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3)求直线 到平面 的距离.
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综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⑴会证明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
⑵会求简单的线面角和空间距离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问题的求解,加深对定义、定理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论证能力
教学重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和数量关系的求解
教学难点对角和距离的定位以及规范答题
教学准备回顾相关定义和定理
教学过程
一、数学理论
1.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4. 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5.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二、数学应用
1. 如图:已知截面 与四面体 的棱分别交于点 ,若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求证: 平面 , 平面 .
三、回顾反思
理解并熟记定义和定理的内容是正确使用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案北郊中学高一数学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和初步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做一个会与别人共同学习的人。
2.通过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3.能够利用"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能够熟练的想象出"线线"、"线面"间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进一不理解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创造条件将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找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探求、发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及初步应用本节课难点是三垂线定理中各线、面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因为平面的垂线、平面的斜线及射影是三垂线定理的基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又是证明三垂线定理的基本方法,因此我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温故知新,作好新课的铺垫。
)1.直线和平面垂直是如何定义的?答:如果一条直线 l 和一个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 l 就和这个平面α垂直,记作 l ⊥α。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答: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答: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
从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2.有意设疑,引入新课。
(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3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3 苏教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形成和论证.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猜想和论证能力的训练.2.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线面垂直法);3.训练学生分清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4.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适用的直线用于解题.(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定理的论证和练习的训练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掌握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2.教学难点:两个定理的证明及应用.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揭示了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线、斜线及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其实质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的判定定理.(2)本节课的两个定理,涉及的直线较多,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为了加深印象并说明复杂的直线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准备三根竹签,按照教师的要求摆放.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证明和记忆,有助于定理的掌握.(3)三垂线定理是先有直线a垂直于射影AO的条件,然后得到a垂直于斜线PO的结论;而其逆定理则是已知直线a垂直于斜线PO,再推出a垂直于射影AO.在引用时容易引起混淆,解决的办法是,构造一个同时使用这两个定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清.(4)教学核心是定理的形成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具体探究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都比较简单,但应用却很广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让学生探索定理的命题形式,充分利用好手中的三根竹签.设计学生活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主动发现,主动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学新课之前,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已知平面α和斜线l,如何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板书)l∩α=A,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师: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教师演示教具,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包有色纸的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的不同直线,学生容易看出它们不一定互相垂直.)师:是否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不和这条平面的斜线垂直呢?(教师将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平放在桌面上,并提示学生注意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师:在平面上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可能会回答一条,也可能回答无数条,教师应调整桌面上的竹竿位置,使其平行于三角板的直角边,然后平行移动,并向学生说明,这些直线都与斜线垂直.)师:平面内一条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学生的直觉判断是要与那条和桌面接触的直角边平行,这是正确的,但无多大用途;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并调整教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垂线、斜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要求学生与同桌配合,摆放课前准备的竹签成教师示范的模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观察、猜想,与同桌的探讨中发现了只要与斜线的射影垂直就和斜线垂直.)(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师:猜测和实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你想怎样证明这个猜想呢?(若用幻灯或投影仪,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已知:P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求证:a⊥PO.师:这是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证明?分析: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要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只要证明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即可.师:这个平面你找到了吗?生:是平面PAO.师:怎样证明a⊥平面PAO呢?生:只要证明a垂直于平面PAO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明:说明:1.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2.上述命题反映了平面内的直线、平面的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3.改变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得到逆命题: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这就是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请学生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和步骤).4.定理中包含了三个垂直关系:PA⊥α,AO⊥a,PO⊥a,看出三垂线定理名称的来由.5.从定理的条件看,关键的是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平面本身是否水平放置无关;在平面内的直线a与斜线或斜线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关键在于垂直;这样直线a的如下四种位置关系,都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常见的情形.6.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1.(见课后练习题1.)已知:点O是△ABC的垂心,OP⊥平面ABC.求证:PA⊥BC.(学生先思考,教师作如下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垂心?(2)点O是△ABC的垂心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可以考虑使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你能找出本题中,应用三垂线定理必须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元素?生:首先先确定一个平面——平面ABC,斜线是PA,P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AD,∵AD 垂直于BC,∴PA⊥BC.师:他的回答是否有缺漏?生:应该交代BC是平面ABC上的一条直线.师:对,这个交代是必需的!(视学生程度作适当补充,用教具演示,还可以举反例说明.)证明:连接AO并延长交BC与D.师:三垂线定理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上面的示例反映了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即确定一个平面、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同时要注意的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射影垂直,有这条直线和斜线垂直(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斜线垂直,有这条直线和射影垂直(逆定理),同学们必须理解掌握.2.(见课本例1)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AC,PO⊥α,垂足分别是E、F、O,PE=PF.求证:∠BAO=∠CAO.(学生思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1)在平面几何中,证明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常规方法是什么?(2)PE=PF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结论?(3)所缺的垂直关系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你能列出证明所需的条件吗?证明:3.(课堂练习,师生共同完成.)如图1-91,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BC,PC⊥AB,求证:PB⊥AC.分析: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问题,可以考虑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图形中缺少的平面的垂线需要添加上去.证明:过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O,连结AO、BO、CO.∵ PA⊥BC,∴AO⊥BC(三垂线逆定理).同理可证 CO⊥AB,∴O是△ABC的垂心.∵OB⊥AC,∴PB⊥AC(三垂线定理).(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线面垂直法;还通过三个练习的训练加深了定理的理解,同时得到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11、12、13.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1.如图1-92,PA⊥△ABC所在平面,AB=AC=13,BC=10,PA=5,求点P到直线BC的距离.参考答案:设BC的中点为D,连结PD.∵AB=AC=13,BC=10,∴AD⊥BC.且AD=12.又∵PA⊥平面ABC,∴PD⊥BC.即 PD的长度就是P到直线BC的距离.而 PD=13.2.(课后练习题2略作改变)如图1-93,l是平面α的斜线,斜足是O,A是l上任意一点,AB是平面α的垂线,B是垂足,设OD是平面α内与OB不同的一条直线,AC垂直于OD于C,若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45°,∠BOC=45°,求∠AOC的大小.参考答案:连结BC.中,有∠AOC=60°.讲评作业时说明:求角大小的问题,往往先确定(或构造)一个包含这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由此,我们还验证了∠AOC>θ.。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与平面的关系,能够描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能够利用直线与平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教学重点: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2.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计算教学难点:1. 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情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生活案例,引起学生对直线与平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教师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及相关定理。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示例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解释。
3.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三、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1. 教师介绍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计算方法。
2.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3.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计算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四、练习与反馈1.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交点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交点的计算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交点的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例演示和练习题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 Word版含解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二)能力训练点用转化的方法掌握应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即由线面平行可推得线线平行.(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是实际生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教学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理4,平面α内与b平行的所有直线都与a平行(有无数条).否则,都与a是异面直线.三、课时安排1.7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和1.8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这两个课题安排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讲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四、教与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幻灯显示)师: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生: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直线在平面内,说明直线与平面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说明直线与平面只有1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平行,说明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师:直线和平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生:两种.第一种根据定义来判定,一般用反证法.第二种根据判定定理来判定:只要在平面内找出一条直线和已知直α,a∥b,则a∥α.(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师:命题“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则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内的一切直线.”对吗?(幻灯显示)生: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出示教具演示)平行的所有直线(为b′,b″)都与a平行(有无数条),否则,都与a是异面直线.师:在上面的论述中,平面α内的直线b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以与直线a平行呢?我们有下面的性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求证:a∥b.师提示:要证明同一平面β内的两条直线a、b平行,可用反证法,也可用直接证法.证明:(一)反证法.假设直线a不平行于直线b.∴直线a与直线b相交,假设交点为O,则a∩b=O.∴a∩α=O,这与“a∥α”矛盾.∴a∥b.(二)直接证法∵a∥α,∴a与α没有公共点.∴a与b没有公共点.a和b同在平面β内,又没有公共点,∴a∥b.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例题与练习.(三)练习例2 有一块木料如图1-65,已知棱BC平行于面A′C′.要经过木料表面A′B′C′D′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所画的线和面AC 有什么关系?解:(1)∵BC∥面A′C′,面BC′经过BC和面A′C′交于B′C′,∴BC∥B′C′.经过点P,在面A′C′上画线段EF∥B′C′,由公理4,得:EF∥BC.的线.(2)∵EF∥BC,根据判定定理,则EF∥面AC;BE、CF显然都和面AC相交.总结:解题时,应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要注意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练习:(P.22中练习3)在例题的图中,如果AD∥BC,BC∥面A′C′,那么,AD和面BC′、面BF、面A′C′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面BC′.同理AD∥面BF.又因为BC∥面A′C′,过BC的面EC与面A′C′交于EF,(四)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的实质是线面平行,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和已知直线都与已知直线平行.五、作业P.22—23中习题三5、6、7、8.六、板书设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性质定理的证明:求证:a∥b.例:有一块木料,已知棱BC平行于面A′C′,要经过木料表面A′B′C′D′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所画的线和面AC有什么关系?练习:在例中,若AD∥BC,BC∥面A′C′,那么,AD和面BC′、面BF、面A′C′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5篇
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5篇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1高中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当你们踏进高中校门,漫步在优美的校园时,看见老师严谨而热心的教学和师兄、师姐深切的关怀时,我想你们会暗暗决心:争取学好高中阶段的各门学科。
在新的高考制度"3+综合"普遍吹散全国大地之时,代表人们基本素质的"3"科中,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敏捷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
数学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则应可能充分反映学习者对数学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
一、高中数学课的设置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高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二章函数;第三章数列。
高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第一册(下):第四章三角函数;第五章平面向量。
高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第二册(上):第六章不等式;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高二年级下学期学习第二册(下):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第十章排列、组合和概率。
高二结束将有数学"会考"。
高三年级文科生学习第三册(选修1):第一章统计;第二章极限与导数。
高三年级理科生学习第三册(选修2):第一章概率与统计;第二章极限;第三章导数;第四章复数。
高三还将进行全面复习,并有重要的"高考"。
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
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将在三维空间中求角和距离等。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教案设计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3篇)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教案设计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3篇)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教案设计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篇一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让同学们观察几个几何体,从感性上对几何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总结出空间立体几何研究的几个基本元素。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讲解基础知识能力拓展探索研究一、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点、线、面二、从集合的角度解释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点是元素,直线是点的集合,平面是点的集合,直线是平面的子集。
三、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点运动成直线和曲线。
2、直线有两种运动方式:平行移动和绕点转动。
3、平行移动形成平面和曲面。
4、绕点转动形成平面和曲面。
5、注意直线的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曲面的区别。
6、面运动成体。
四、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1、点和线的位置关系。
点a2、点和面的位置关系。
3、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4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5、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通过对几何体的观察、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
引领学生回忆元素、集合的相互关系,讨论、归纳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课件演示及学生的讨论,得出从运动学的角度发现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总结出点、线、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立相互联系的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点、线、面之间的相互运动规律,为以后学习几何体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将学习联系实际的习惯,锻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1、学习了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2、掌握了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了点、线、面之间的相互的位置关系。
由学生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反思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试着画出点、线、面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课后研究完成。
检验学生上课的听课效果及观察能力。
附: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学案(一)、基础知识1、几何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方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长方体的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方体的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长方体的顶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能说出构成几何体的几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吗?(二)、能力拓展1、如果点做连续运动,运动出来的轨迹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点是立体几何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如果点运动的方向不变,则运动的轨迹是_____________ 如果点运动的轨迹改变,则运动的轨迹是________ ____ 试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点运动成线的例子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空间中你认为直线有几种运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吗?3、你知道直线和线段的区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线段做上述运动,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你能总结出平面和面的区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索与研究1、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和线能有几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画图说明吗?3、点和平面能有几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画图说明吗?4、直线和直线能有几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画图说明吗?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教案设计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篇二1.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正确点数立方体。
江苏省白蒲中学2012-21013学年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03(苏教版)
平面的基本性质(一)平面的基本性质是研究空间图形性质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演绎推理的逻辑依据.平面的基本性质是通过三条公理及其重要推论来刻划的,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具体的直观形象到严格的数学表述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直觉思维上升至分析思维,使学生的观念逐步从平面转向空间.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平面的基本性质是通过三个与平面的特征有关的公理来规定的.1.公理1说明了平面与曲面的本质区别.通过直线的“直”来刻划平面的“平”,通过直线的“无限延伸”来描述平面的“无限延展性”,它既是判断直线在平面内,又是检验平面的方法.2.公理2揭示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主要特征,提供了确定两个平面交线的方法.3.公理3及其三个推论是空间里确定一个平面位置的方法与途径,而确定平面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重要条件,这个转化使得立体几何的问题得以在确定的平面内充分使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决,是立体几何中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的主要的思想方法.4.“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分两部分理解,“有”说明图形存在,但不唯一,“只有一个”说明图形如果有顶多只有一个,但不保证符合条件的图形存在,“有且只有一个”既保证了图形的存在性,又保证了图形的唯一性.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确定一个”,“可以作且只能作一个”与“有且只有一个”是同义词,因此,在证明有关这类语句的命题时,要从“存在性”和“唯一性”两方面来论证.5.公理3的三个推论是以公理3为主要的推理论证的依据,是命题间逻辑关系的体现,为使命题的叙述和论证简明、准确,应将其证明过程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由模型示范到三条公理的文字叙述培养观察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由公理3导出其三个推论的思考与论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将三条定理及三个推论用符号语言表述,提高几何语言水平.(三)德育渗透点借助模型和实物来说明三个公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通过三条公理及公理3的三个推论的学习,逐步渗透事物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更由于对三个推论的证明培养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和公理法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1)体现平面基本性质的三条公理及其作用.(3)两条公理及公理3的三个推论中的“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3)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三条公理及公理3的三个推论.(4)理解用反证法和同一法证明命题的思路,并会证一些简单问题.2.教学难点(1)对“有且只有一个”语句的理解.(2)对公理3的三个推论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证明及书写格式.(3)确定两相交平面的交线.3.解决办法(1)从实物演示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阐明公理的条件和结论间的直观形象,加深对“有且只有一个”语句的理解.(2)通过系列设问,帮助学生渐次展开思维和想象,理解公理的实质和作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准备好两块纸板,一块薄平的泡沫板,四根长15cm左右的小竹针,其中三根一样长,一根稍短.针对三条公理设计不同的活动,对公理1,可作如下示范:把直尺的两端紧按在玻璃黑板上,完全密接;对公理2,可用两块硬纸板进行演示(如图1-9);对公理3,使用图1-10所示的模型进行演示.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井熟记平面基本性质的三条公理及公理3的三个推论.(2)掌握这三个公理和三个推论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互译.(3)理解“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以公理3为主要依据,推证其三个推论.(4)能够用模型来说明有关平面划分空间的问题.(5)理解并掌握证明命题的常用方法——反证法和同一法.(二)整体感知本课以平面基本性质的三条公理及公理3的三个推论为主要内容,既有学生熟悉的事实,又有学生初次接触的证明,因此以“设问——实验——归纳”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对于平面基本性质的三条公理,因为是“公理”,无需证明,教学中以系列设问结合模型示范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观察和实验,从而归纳出三条公理并加以验证.其中公理1应以直线的“直”和“无限延伸”来刻划平面的“平”和“无限延展”;公理2要抓住平面在空间的无限延展特征来讲;公理3应突出已知点的个数和位置,强调“三个点”且“不在同一直线上”.通过三条公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加深对“有且只有一个”语句的理解.对于公理3的三个推论的证明,学生是初次接触“存在性”和“唯一性”的证明,应引导学生以公理3为主要的推理依据进行分析,逐渐摆脱对实物模型的依赖,培养推理论证能力,证明过程不仅要进行口头表述,而且教师应进行板书,使学生熟悉证明的书写格式和符号.最后,无论定理还是推论,都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并且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且忠于原意.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完成过程A.公理师:立体几何中有一些公理,构成一个公理体系.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把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归纳成三条公理.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用幻灯显示).问题1:直线l上有一个点P在平面α内,直线l是否全部落在平面α内?问题2:直线l上有两个点P、Q在平面α内,直线l是否全部落在平面α内?(用竹针穿过纸板演示问题1,用直尺紧贴着玻璃黑板演示问题2,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这就是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里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生:条件是直线(a)上有两点(A、B)在平面(α)内,结论是:直线(a)在平面(α)内.师:把条件表示为A∈a,B∈b且A∈α,B∈α,把结论表示11).这条公理是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也可用于验证一个面是否是平面,如泥瓦工用直的木条刮平地面上的水泥浆.在这里,我们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那么平面是不是只有平行四边形这么个范围呢?生:不是,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师:对,根据公理1,直线是可以落在平面内的,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如果平面是有限的,那么无限延伸的直线又怎么能在有限的平面内呢?所以平面具有无限延展的特征.现在我们根据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来观察一个现象(演示图1-9-(1)给学生看).问:两个平面会不会只有一个公共点?生甲:只有一个公共点.生乙: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应当有很多公共点.师:生乙答得对,正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所以有一个公共点,必有无数个公共点.那么这无数个公共点在什么位置呢?(教师随手一压,一块纸板随即插入另一块纸板上事先做好的缝隙里).可见,这无数个公共点在一条直线上.这说明,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此时,就说两平面相交,交线就是公共点的集合,这就是公理2,其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生:条件是两平面(α、β)有一公共点(A),结论是: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这个点的直线.师:条件表示为A∈α,A∈β,结论表示为:α∩β=a,A∈a,图形表示为图1-9-(2)或图1-12.公理2是判定两平面相交的依据,提供了确定相交平面的交线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用幻灯显示):问题1:经过空间一个已知点A可能有几个平面?问题2:经过空间两个已知点A、B可能有几个平面?问题3:经过空间三个已知点A、B、C可能有几个平面?(教师演示图1-10给学生看,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这说明,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公理3,其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生:条件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结论是:过这三点(A、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A∈α,B∈α,C∈α,图形表示为图1-13,公理3是确定平面位置的依据之一.以上三个公理是平面的基本性质.其中公理2和公理3中的“有且只有一个”有两层含义,在数学中,“有一个”是说明“存在”、但不唯一;“只有一个”是说明“唯一”,但不保证图形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有顶多只有一个.因此,在证明有关“有且只有一个”语句的命题时,要证明两个方面——存在性和唯一性.B.推论师: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除公理3外,还有它的三个推论.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说出推论1的条件和结论.生:条件是: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结论是:经过这条直线和这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求证:经过a和A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证明:“存在性”即存在过A、a的平面,在直线a上任取两点B、C.∴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A、B、C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公理3).∴B∈α,C∈α.即过直线a和点A有一个平面α.“唯一性”,假设过直线a和点A还有一个平面β.∴B∈β,C∈β.∴过不共线三点A、B、C有两个平面α、β,这与公理3矛盾.∴假设不成立,即过直线a和点A不可能还有另一个平面β,而只能有一个平面α.这里证明“唯一性”时用了反证法.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其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生: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结论是:经过这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师(板书):已知:直线a∩直线b=A.求证:经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证明:“存在性”.在a、b上分别取不同于点A的点B、C,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则过A、B、C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公理3).∵A∈a,B∈a,A∈α,B∈α,∴平面α是经过相交直线a、b的一个平面.“唯一性”.设过直线a和b还有另一个平面β,则A、B、C三点也一定都在平面β内.∴过不共线三点A、B、C就有两个平面α和β.∴平面α与平面β重合.∴过直线a、b的平面只有一个.这里证明唯一性时,用的是“同一法”.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证明作为思考题)C.练习1.下面是一些命题的叙述语(A、B表示点,a表示直线,α、β表示平面)A.∵A∈α,B∈α,∴AB∈α.B.∵a∈α,a∈β,∴α∩β=a.其中命题和叙述方法都正确的是. [ ] 2.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D.A、B、C∈α,A、B、C∈β,且A、B、C不共3.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____部分,两个平面把空间最多分成____部分,三个平面把空间最多分成____部分.4.确定经过A、B、C三点的平面与已知平面α、β的交线.(图1-16)四、总结、扩展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平面的基本性质,有三条公理及公理3的三推论.其中公理1用于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公理2用于判定两平面相交,公理3及三个推论是确定平面的依据.“确定一个平面”与“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是同义词.“有”即“存在”,“只有一个”即“唯一”.所以证明有关“有且只有一个”语句的命题时,要证两方面——存在性和唯一性.证明的方法是反证法和同一法.五、布置作业1.复习课本有关内容并预习课本例题.2.课本习题(略).3.确定经过A、B、C三点的平面与已知平面α、β、γ的交线.4.思考题:(1)三个平面把空间可能分成几部分?(2)如何证明推论3?六、答案练习:1.D,2.C,3.图1-18.作业:3.图1-19.七、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3
第15课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三)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定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判断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正确运用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精神,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I •复习回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且讨论了其中的一种关系一一直线与平面的平行问题,学习了一个判定定理、一个性质定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具体内容.[生]判定定理是“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性质定理是“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师]请具体阐述一下判定定理中前面的"线线”,性质定理中后面的“线线”[生]判定定理中前面的“线线”,一条在平面外,另一条在前述的平面内;性质定理后面的“线线”,一条是平行于平面的直线,另一条是过前一条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师]好•应用定理应注意什么?[生]结论成立的条件一个不能少•[师]判定定理结论成立的条件有几个?分别是什么?[生]有三个•分别是a二a , b a , a // b.[师]性质定理结论成立的条件有几个?分别是什么?[生]有三个.分别是a / a , a -3 , aA3 =b.[师]应该注意.应用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时,三个条件一个不能少.还有,如果证题过程中能应用“”符号,则尽可能使用,它能使你的推理更加严谨、简捷,给读者或老师或阅卷人一个简洁明了的印象.下面我们来讨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n .新课讨论[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大家讨论、分析、研究得很投入,希望继续发扬这种钻研精神,来研究我们面临的问题[例1]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P是平面ABCD外一点,M是PC的中点,在DM 上取一点G,过G和AP作平面交平面BDM于GH,求证:AP // GH.分析:欲证AP // GH.只要证什么就可以了?[生]因为GH是过AP的平面与面BDM的交线,所以要证AP //GH,只要证AP与含GH在内的平面平行就可以了.[师]GH在哪一个平面内?[生]GH在面BDM内.[师]那也就是说,只要证AP与面BDM平行就行了.怎样证AP与面BDM平行呢?[生]只要证AP与面BDM内一条直线平行就行了.[师]与面BDM内哪一条直线平行呢?能是GH吗?[生]肯定不能是GH.[师]那么证AP与哪一条直线平行呢?(稍停,给学生留出点思考的时间),这就得在面BDM内找,找到的这条直线,要能较好地联系已知[生]连结AC, AC与BD的交点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中点,设为0, 因为M 是PC的中点,连结0M,贝U 0M在面BDM内,又是△ PAC的中位线,所以AP平行M0,问题得证啦![师同学所谈有道理吗?[众生]有•[师]XX同学的分析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整理证明过程教(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供师做讲评).证明:连结AC,设AC交BD于0,连结M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0是AC的中点又M是PC的中点• M0 // PA又M0 二面BDM、PA 二面BDM.• FA//面BDM .又经过FA与点G的平面交面BDM于GH.• AP// GH.[师]刚才我们分析所用的方法称为执果索因法,我们证题一般用的由因导果法(也叫综合法).前者是从结果(论)出发,寻找结果(论)成立的原因(条件),一直追溯到已知;后者是从条件出发一直到推出结果•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推理方法•请同学们注意:执果索因法是分析问题、寻求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遇到问题,两者联用,在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都能寻求到解(证)题的途径,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例2]如图,平面MNPQ // AC, BD //面MNPQ .(1)求证:MNPQ是平行四边形;⑵如果AC= BD = a,求证:四边形MNPQ的周长为定值;⑶如果AC = a, BD = b, AC与BD成B角,求四边形MNPQ面积的最大值,并确定此时M的位置.[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并作出分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答题途径.(同学们人人积极思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讨论很执烈)八、、力、、)[生甲]对于⑴小题,欲证MNPQ是平行四边形,只要证明MNPQ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可以了,结合已知易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因为AC平行于面MNPQ过AC的平面ACB交面MNPQ于MN,所以AC平行于MN,同理AC平行于PQ,由平行公理得MN 平行于PQ,同理可证MQ平行于NP,所以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师]生甲同学分析得很好=By a ,因为MQ 平行于BD.所以MQ =宴.又BD = a ,所以MQ = a ,所以四边形 BA BD ABABMNPQ 的周长=2(MN + MQ ) = 2a (B M + 磐)=2a (定值)BA AB[师]很好.对于定值问题的证明,可以先探求定值,探求定值的方法,可以取特殊位置 去探求.比如这个题,可把 M 、N 、P 、Q 分别看作AB 、BC 、CD 、DA 的中点去探求定值.探求 出定值之后,目标就明确了,利用已知向目标靠拢即可 .但要注意,取特殊位置只能用以对定值的探求,而不能作为证明的依据.否则就使问题失去了普遍性、一般性 .[师]谁来谈一下第(3)小题的解题思路?(谈这个小题没有谈前面两个小题那样踊跃,可能遇到了什么障碍 )[师]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谈,说多少算多少,说错了也没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大家共同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生丙]要求四边形 MNPQ 面积的最大值,首先需要列出面积的函数关系式;要列出面 积的函数关系式需要知道平行四边形 MNPQ 两邻边的长及其夹角,夹角就是异面直线AC 、BD 所成的角0,两邻边的长表示不出来.虽然MN 与AC 有个关系,NP 与BD 也有个关系, 但表示不出平行四边形的边长来.[师]不错.生丙同学前面的分析很好,但到后来他犯愁了,谁来帮他想想办法?(没有学生接这个“茬”)[师]大家只顾找 MN 、NP 怎样表示了,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列面积的函数关系 式需要自变量啊,哪个量“扮演这个角色”呢?从题中再看看,审题万万不可不仔细![生丁]设 AM = x[生丙](生丁的一 “点”,障碍排除,抢着回答)只设AM 还不行,再设 AB = 1(1为定值),这样就行了 .(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书写 ). 设 AM = x , AB = l由(2)知:NP = AB b = X b = $ x MN = BBA a = a = j (l - x)设平行四边形 MNPQ 的面积为S. 贝U S = MN • NP • sinMNP=:(l - x)sin 0 =字 (lx — x 2 )si n 0=罕 :-(x -殳)2 + 上:sin 0l ab•••当x = 2,即M 为AB 的中点时,S 最大值为 7 sin 0 .[师]生丁同学谈出了今天第 (3)小题讨论中重要的一点,使我们问题的解决出现了转机 生丙同学又接着对第(3 )小题作出了全面的解答,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对生丙同 学的解答过程还有没有什么补充或更正?[生戊]在列出四边形 MNPQ 的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前面应表述清楚/ MNP = 0[师]请你来补充在解答过程中 .[生乙]对于(2)小题•因为MN 平行于AC ,所以MNACBMBA,又AC = a ,所以MN[生戊](上黑板板书,补充在设平行四边形MNPQ的面积为S之前).•/ MN // AC, NP// BD•••/ MNP 是AC、BD 所成的角,即/ MNP = 0 .[师]好•谁还有?[生己]设AM=x,应标明x的取值范围,把前两步的位置调换一下,标明O v x v I.[师]请来予以更正补充•[生己]在黑板上将生丙同学的解答更正补充为:设AB=I(I为定值)AM=x(O v x v I)[师]还有吗?(稍停顿)好了,这样再经过大家的补充,整个解答就完美了•今后在学习中,无论是解答题,还是证明题,表述必须清楚,推理必须严谨,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丢三落四,要养成严密、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才是一种优美的、令人赞叹的、使人折服的精彩“表演”,尤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应引起每位同学重视第⑴小题、第(2)小题的证明过程,大家下去以后自己整理,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个题川•课堂练习如图,口EFGH的四个顶点分别在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上,求证: BD //面EFGH , AC/ 面EFGH •=BD // 面EFGH ,证明:EFGH是平行四边形C t_T // 口严ETTy/ff RPCEHU面AND同理可证AC//面EFGH.IV•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讨论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大家一起分析了两个题目,并且分析得很好•通过这节课,要求同学们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一一执果索因法、由因导果法(分析法、综合法),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V•课后作业(一)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 m、n是平面a外的两条直线,在m// a的前提下,m// n是n// a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2. 直线a //面a、面a内有n条互相平行的直线,那么这n条直线和直线a()A.全平行B.全异面C.全平行或全异面D.不全平行也不全异面答案:C3. 直线a //平面a ,平面a内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n条直线中与直线a平行的()A.至少有一条B.至多有一条C.有且只有一条D.不可能有答案:B4.a和b是两条异面直线,卜列结论止确的是( )A.过不在a、b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b都平行B.过不在a、b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C.过不在a、b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b都平行D.过a可以并且只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平行答案:D、填空题1•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平行的直线有____________ 条,如果直线m//平面a,那么在平面a内有 _________ 条直线与m平行. 答案:无数无数2. n匸平面a,则m // n是m // a的_______ 条件. 答案:既不充分也不必要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a //平面a,在平面a内任取两点P、Q,当PQ与a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直线a及点P确定的平面与a的交线和过直线a及点Q的平面与a的交线互相平行.答案:PQ与a垂直三、解答题1. 求证:经过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另一条直线平行已知:a、b是异面直线.求证:过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a平行.证明:⑴存在性在直线b上任取一点A,显然A a.过A与a作平面3在平面3内过点A作直线a'// a则a'与b是相交直线,它们确定一个平面,设为•/ b a , a 与b异面,••• a 二a 又 a / a' , a' :_ a ,• a / a•••过b有一个平面a与a平行⑵唯一性假设平面丫是过b且与a平行的另一个平面则 b 二Y ,T A€ b,「. A€ Y又A€ 3 ,••• 丫与3相交,设交线为a",贝U A€ a〃■/ a 〃丫,a -3 , 丫门3 =a"「. a / a", 又 a / a' • a'/ a"这与a'A a" = A矛盾.•••假设错误,故过b与a平行的平面只有一个.综上所述,过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a平行.2. 如图:E、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AD的中点,平面a过EH分别交BC、CD于F、G.求证:EH // FG.证明:连结BD.•/ E、H分别是AB、AD的中点1. 帮助学生理解好线面平行的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直线才和平面平行,这一 条件用来判定线面平行很困难,一般采用反证法,利用定义进行论证问题2.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平行的判定转化为线线平行的判定,将立体几何题转化为 平面几何问题,运用起来方便得多3.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线线平行,给我们作平行线提供了方法4.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由线线平行到线面平行,性质定理是由线面平行到线线平行, 实现了线面问题与线线问题间的相互转化.(二)1.预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预习提纲(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记法是怎样的? (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图形语言是怎样的? ⑶过空间一点,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平面有几个? ⑷过空间一点,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线有几条? (5)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6) 用符号语言怎样表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7) “直线I 垂直于平面a 内的无数条直线,则直线 I 与平面a 垂直”,正确吗?• EH // BD又 BD 面 BCD , EH 二面 BCD • EH // 面 BCD又 EH a 、a Q 面 BCD = FG • EH // FG.3.已知:M 、N 分别是△ ADB 和厶ADC 的重心,A 点不在平面 a 内,B 、D 、C 在平面a 内,求证:MN //a .证明:连结 AM 、AN 并延长分别交 BD 、CD 于P 、Q ,连结PQ.•/ M 、 N 分另1」是厶ADB 、△ ADC 的重心,.AM■ MPAN 2NQ = 2 3 4••• MN // PQ ,又 PQ 二 a , MN 二 a• MN // a .4•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得到三条交线, 行•已知: 求证: 如果其中两条交线平行,则第三条也和它们分别平平面a n 3 =I ,平面3门 I // m , I / n.in// 1证明:胡‘二a i 二> mY =m ,平面 Y^a =n , m / n.件U0 a n 0b i ■'同理可证I // n.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知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m// L •因此,Q(8) “与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这个命题正确吗?。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17(苏教版)
直线和平面复习(一)教学目标1.配合系统复习,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力;2.借助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等知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空间想象力的培养;2.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过程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知识总结的作业,有些同学还将知识的内在联系用图表展示出来.也有的同学将各种位置关系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归纳和整理.在此一并提出表扬.我们将把这些总结用展板展示,请同学们互相学习.师: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一组问题来进行复习.复习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力.关于空间想象力的问题,在高一年级刚开始时,单纯的想象占主导地位,随着一个学期的学习,关于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及性质研究的深入,单纯的想象力就转化为:在线面各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定理指导下的想象.请先看下面一组题目:填空题:1.空间三个平面可能将空间分成______部分.2.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将空间分成______部分.3.与空间四个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______个.*4.A,B,C,D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比(依次)为:2∶1∶1∶1,满足条件的平面α有__个.生:第1题空间三个平面可能将空间分成4或6或7或8部分.师:请你画图说明你的观点.生:(作图)师:很好,图1、图2、图3、图4依次表示三个平面将空间分成4,6,7,8部分.生:第2题答案是27.师:你给同学们解释一下,答案为什么是27.生:(手拿一个粉笔盒)这个粉笔盒近似看成一个正方体,它的上底面与下底之间被分成9部分.同样,上底面上边与下底面下面也各被分成9部分.总计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将空间分成27部分.师:对于第3小题,需要先证明下面的命题:线段AB与平面α相交,若AB 中点C在平面α上,则点A、点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生A:本题的答案为4,因为经过有公共顶点的三条棱的中点作截面,根据老师刚介绍的引理,可以证明这样的截面符合条件.(如图5)生B:还有一种情况.刚才生A所作平面使已知四个点中有三个在平面的同一侧,另外一个点在另一侧.我想所作平面两侧各有2个点.如图6.这类平面共有3个,即V,A两点在平面同侧;V,B两点在平面同侧;V,C两点在平面同侧.师:刚才两名同学讲的都很好,相互补充,符合条件的平面共有7个.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师:刚才两名同学都认为已知四个点不共面,事实上,当这四个点共面时,符合题目要求的平面有无数个.只要与四点所在平面平行的平面都符合要求.生:老师,如果这四个点共线呢?师:当四个点共线时,只要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平面均符合条件,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7个或无数个.分类讨论的方法不仅在代数课上使用,几何学中也经常使用,此题就是按照图形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我们继续讨论第4题.生:我认为仿照第3小题的解答,可提出下面引理:若点A、点B师: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个命题的正确性请同学们课下论证.下面我们讨论第4小题的解法.生A:分别延长AB,AC,AD至B1,C1,D1,使BB1=AB,CC1=AC,DD1=AD,如图7,则平面α就是平面B1C1D1.生B:分别在AB,AC,AD上取点B′,C′,D′,使得:师:分别取BC,CD,DA的中点E,F,G.那么经过EG的任何一个平面都满足:它与B,C,D三点的距离相等,在这些平面中,经过点B′或经过C′D′(因为C′D′∥CD∥GE)的平面符合题目要求.(图8)经过EG有两个平面符合题意.同样,经过EF,FG各有两个平面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共有8个平面符合题目要求.师:问题5.是否存在一个四面体,它的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同学们思考.……生A:我找到一个几何体,它的三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9.∠AVB=∠BVC=∠CVA=90°.生B:我曾经证过生A所给的图中,△ABC是锐角三角形.师:根据两名同学的发言,给我们以下启示:三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几个体已经找到;三个直角顶点不能是同一个点!构造∠VAB=∠VAC=90°,且∠BAC≠90°.再构造∠ACB=90°,同学们不难证明∠VCB=90°.生:是根据三垂线定理.师:空间想象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上面这个问题如果是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让同学们作,那就只有想象或动手制做模型.现在解决它,可以借助我们所学的线面位置关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想象结束时,论证想象的合理性.师;如图11,正方体ABCD-A1B1C1D1,P,Q,R分别在C1D1,CC1,AB上.画出截面PQR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由公理知:PQ 面DC1.因为面AB1∥面DC1,截面与它们相交,交线必平行(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过点R在面AB1中作PQ平行线交AA1于S.PQ交DC于T,TR交BC于E,连结EQ,过S作SF∥EQ交A1D1于F,连FP,则多边形PQERSF的边就是截面PQR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题:6.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和斜线,若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______心.7.直角三角形ABC中,∠C是直角,AC=6,BC=8,△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PA=PB=PC=13,点P到△ABC所在平面的距离为______.生: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外心,因为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斜线.它们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可以得到它们的长相等,它们在平面内的射影长也相等.师: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满足什么条件时,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内心?垂足有没有可能成为斜足多边形的重心?垂心?做完一道题目之后,不要满足于题目的本身,能够将条件、结论变换后的有关命题进行研究,可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能力的效果.师:根据已知条件,第7小题中,点P在△ABC所在平面上的射影恰为△ABC 的外心.由于△ABC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由点P引平面ABC的垂线,垂足恰为△ABC斜边AB的中点,你们知道了解题思路吗?生:作PD⊥面ABC于D,由PA=PB=PC,得DA=DB=DC,D是△ABC外心.又因为∠ACB=90°,由平面几何知识,得出D为AB的中点.PA=13,AD=5,PD=12.即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12.师:三角形的垂心、内心、外心、重心的知识在立体几何中经常使用.有一些题目本身没有明确给出,如第7小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四心有关的知识,可简化解题过程.下面一道题目也是与三角形的“心”有关的问题.8.如图13,正△ABC边长为a,O为外心,PO⊥面ABC,PA=PB=PC=b,D,E 分别为AC,AB的中点,且PA∥面DEFG.求:四边形DEFG的面积.由题设我们能得到哪些有用的结论?生A:因为PA∥面EFGD,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得:EF∥PA,GD∥PA,所以EF∥DG.由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所以BC∥面DEFG.进一步得出BC ∥FG.综上DEFG是平行四边形.能求出平行四边形DEFG的面积.师:到目前为止,已知条件中还有两条没有发挥作用.①等边△ABC;②O为△ABC的外心,生C:当O为等边三角形外心时,它也是等边△ABC的垂心.即BC⊥AO,又PO⊥面ABC,由三垂线定理知:BC⊥PA.已经证明了EF∥PA,BC∥DE,得出EF ⊥DE,EFGD为一矩形,它的面积师:有效地利用“心”的有关概念,较好地解决一些立体几何问题.本节课重点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问题.不是空象,要注意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线面位置关系.2.通过问题,适当复习了平面几何中的“四心”问题,进一步掌握利用“四心”的知识解决的方法.下面布置作业:(略)。
2020年高中数学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第10课时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教学案苏教版必修.doc
2020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第10课时直线与平面的位
置关系(2)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掌握并能应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 能应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 体会类比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二、数学活动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在什么条件下平行呢?
2.已知,a b是异面直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过不在,a b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 b都平行;
②过不在,a b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 b都平行;
③过不在,a b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 b都相交;
④过a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b平行.
三、数学建构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C 四、数学应用
例1 一个长方体木块如图所示,要经过平面11AC 内一点P 和棱
BC 将木块锯开,应该怎样画线?为什么?
例2 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M 是PC 的中点,过PA
作平面α,设平面α与,DM BD 分别交于点,G H .
求证:AP ∥GH .
1A
例3 求证: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第三条直线也和它们平行.
思考: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相交呢?
五、巩固与小结
反馈:《必修二》P35 练习T2、T6 小结:。
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一 含解析 精品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2.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应的图形画法与记法.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二)能力训练点1.理解并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2.掌握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体现了分类的思想.3.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证明用的是反证法和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
除此之外,还要会灵活运用直线和平面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直线与平面平行是实际生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教学难点: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应用.3.教学疑点:除直线在平面内的情形外,空间的直线和平面,不平行就相交,课本中用记号a≮α统一表示a‖α,a∩α=A两种情形,统称直线a在平面α外.三、课时安排1.7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与1.8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这两个课题安排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讲解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四、教与学过程设计(一)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开始研究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呢?我们来观察:黑板上的一条直线在黑板面内;两墙面的相交线和地面只相交于一点;墙面和天花板的相交线和地面没有公共点,等等.如果把这些实物作出抽象,如把“墙面”、“天花板”等想象成“水平的平面”,把“相交线”等想象成“水平的直线”,那么上面这些关系其实就是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生: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相交;直线和平面平行.师:什么是直线和平面平行?生: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师: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否只有这三种?为什么?生:只有这三种情况,这可以从直线和平面有无公共点来进一步验证:若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说明直线和平面平行;若直线和平面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说明直线和平面相交;若直线和平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共点,根据公理1,说明这条直线在平面内.师:为了与“直线在平面内”区别,我们把直线和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归纳如下: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师:如何画出表示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呢?生:直线a在平面α内,应把直线a画在表示平面α的平行四边形内,直线不要超出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各条边;直线a与平面α相交,交点到水平线这一段是不可见的,注意画成虚线或不画;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直线要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如图1-57:注意,如图1-58画法就不明显我们不提倡这种画法.下面请同学们完成P.19.练习1.1.观察图中的吊桥,说出立柱和桥面、水面,铁轨和桥面、水面的位置关系:(图见课本)答:立柱和桥面、水面都相交;铁轨在桥面内,铁轨与水面平行.(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师: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不仅可以根据定义,一般用反证法,还有以下的方法.我们先来观察:门框的对边是平行的,如图1-59,a∥b,当门扇绕着一边a转动时,另一边b始终与门扇不会有公共点,即b平行于门扇.由此我们得到: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求证:a∥α.师提示: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只有根据定义,用反证法,并结合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来证明.∴ a∥α或 a∩α=A.下面证明a∩α=A不可能.假设a∩α=A∵a∥b,在平面α内过点A作直线c∥b.根据公理4,a∥c.这和a∩c=A矛盾,所以a∩α=A不可能.∴a∥α.师:从上面的判定定理可以知道,今后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只要在这个平面内找出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就可断定这条已知直线必和这个平面平行,即可由线线平行推得线面平行.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例题和练习.(三)练习例1 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的平面.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师提示: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要证明EF∥平面BCD,只要在平面BCD 内找一直线与EF平行即可,很明显原平面BCD内的直线BD∥EF.证明:连结BD.性,这三个条件是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缺一不可.练习(P.22练习1、2.)1.使一块矩形木板ABCD的一边AB紧靠桌面α,并绕AB转动,AB的对边CD在各个位置时,是不是都和桌面α平行?为什么?(模型演示)答:不是.2.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矩形,说明长方体每一个面的各边及对角线为什么都和相对的面平行?(模型演示)答:因为长方体每一个面的对边及对角线都和相对的面内的对应部分平行,所以,它们都和相对的面平行.(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两种判定方法.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关键是要会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来解题.五、作业P.22中习题三1、2、3、4.六、板书设计一、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在平面外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1.根据定义:一般用反证法.2.根据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求证:a∥α例: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1 平面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正(长)方形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想(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师:那么,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平面含义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师: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一学生上黑板画)之后教师加以肯定,解说、类比,将知识迁移,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D C B A α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课本P41 图 2.1-4 说明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本章11小节,教学时间约需3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9.1平面的基本性质约3课时9.2空间直线约5课时9.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约3课时9.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约4课时9.5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约3课时9.6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约3课时9.7棱柱约4课时9.8棱锥约2课时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约2课时9.9球约4课时小结与复习约3课时二、教学内容考试内容: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三、考试要求:(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5)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6)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9)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四、立体几何内容和结构的特征一、增添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新内容教材吸取了以往课程、教材内容改革中一贯采用的“精简、增加、渗透”等成功经验,本着“基础性、全面性、文化性、发掘性、主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思想,融入了体现现代教学意识的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更新了教材的许多内容。
苏教版数学高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名师教案 江苏省溧水二中
思考: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例题剖析
例1如图:已知 , 分别是平面 垂线和斜线, 分别是垂足和斜足, , ,求证: .
能用文字语言表述这个结论吗?
例2如图,∠BAC在平面 内,点P ,∠PAB=∠PAC.求证:点P在平面 内的射影在∠BAC的平分线上.
巩固练习
1.如图, , 平面 ,则在 的边所在直线中:
(1)与 垂直的直线有:
(2)与 垂直的直线有:
2.在正方体 中,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是
3.如果PA、PB、PC两两垂直,那么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一定是△ABC的( )
A.重心B.内心C.外心D.垂心
4.如图,一块正方体木料的上底面内有一点 ,要经过点 在上底面内画一条直线与 垂直,应怎样画?
总 课 题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总课时
第11课时
分 课 题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三)
分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和范围;能熟练地运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重点难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
引入新课
1.通过观察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思考如何量化它们相交程度的不同.
2.平面的斜线的定义:;
则直线PC与平面APB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3.在三棱锥P-ABC中,顶点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是△ABC的外心,
则三条侧棱PA、PB、PC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题
Hale Waihona Puke 4.在四棱锥 中, 是矩形, 平面 .
(1)指出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7 苏教版教学目标
1.配合系统复习,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力;
2.借助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等知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2.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知识总结的作业,有些同学还将知识的内在联系用图表展示出来.也有的同学将各种位置关系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归纳和整理.在此一并提出表扬.我们将把这些总结用展板展示,请同学们互相学习.
师: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一组问题来进行复习.复习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力.
关于空间想象力的问题,在高一年级刚开始时,单纯的想象占主导地位,随着一个学期的学习,关于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及性质研究的深入,单纯的想象力就转化为:在线面各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定理指导下的想象.
请先看下面一组题目:
填空题:
1.空间三个平面可能将空间分成______部分.
2.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将空间分成______部分.
3.与空间四个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______个.
*4.A,B,C,D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比(依次)为:2∶1∶1∶1,满足条件的平面α有__个.
生:第1题空间三个平面可能将空间分成4或6或7或8部分.
师:请你画图说明你的观点.
生:(作图)
师:很好,图1、图2、图3、图4依次表示三个平面将空间分成4,6,7,8部分.
生:第2题答案是27.
师:你给同学们解释一下,答案为什么是27.
生:(手拿一个粉笔盒)这个粉笔盒近似看成一个正方体,它的上底面与下底之间被分成9部分.同样,上底面上边与下底面下面也各被分成9部分.总计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将空间分成27部分.
师:对于第3小题,需要先证明下面的命题:线段AB与平面α相交,若AB中点C在平面α上,则点A、点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生A:本题的答案为4,因为经过有公共顶点的三条棱的中点作截面,根据老师刚介绍的引理,
可以证明这样的截面符合条件.(如图5)
生B:还有一种情况.刚才生A所作平面使已知四个点中有三个在平面的同一侧,另外一个点在另一侧.我想所作平面两侧各有2个点.如图6.这类平面共有3个,即V,A两点在平面同侧;V,B两点在平面同侧;V,C两点在平面同侧.
师:刚才两名同学讲的都很好,相互补充,符合条件的平面共有7个.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
师:刚才两名同学都认为已知四个点不共面,事实上,当这四个点共面时,符合题目要求的平面有无数个.只要与四点所在平面平行的平面都符合要求.
生:老师,如果这四个点共线呢?
师:当四个点共线时,只要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平面均符合条件,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7个或无数个.分类讨论的方法不仅在代数课上使用,几何学中也经常使用,此题就是按照图形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我们继续讨论第4题.
生:我认为仿照第3小题的解答,可提出下面引理:若点A、点B
师: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个命题的正确性请同学们课下论证.下面我们讨论第4小题的解法.
生A:分别延长AB,AC,AD至B1,C1,D1,使BB1=AB,CC1=AC,DD1=AD,如图7,则平面α就是平面B1C1D1.
生B:分别在AB,AC,AD上取点B′,C′,D′,使得:
师:分别取BC,CD,DA的中点E,F,G.那么经过EG的任何一个平面都满足:它与B,C,D三点的距离相等,在这些平面中,经过点B′或经过C′D′(因为C′D′∥CD∥GE)的平面符合题目要求.(图8)
经过EG有两个平面符合题意.同样,经过EF,FG各有两个平面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共有8个平面符合题目要求.
师:问题5.是否存在一个四面体,它的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同学们思考.
……
生A:我找到一个几何体,它的三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9.∠AVB=∠BVC=∠CVA=90°.
生B:我曾经证过生A所给的图中,△ABC是锐角三角形.
师:根据两名同学的发言,给我们以下启示:三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几个体已经找到;三个直角顶点不能是同一个点!
构造∠VAB=∠VAC=90°,且∠BAC≠90°.再构造∠ACB=90°,同学们不难证明∠
VCB=90°.
生:是根据三垂线定理.
师:空间想象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上面这个问题如果是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让同学们作,那就只有想象或动手制做模型.现在解决它,可以借助我们所学的线面位置关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想象结束时,论证想象的合理性.
师;如图11,正方体ABCD-A1B1C1D1,P,Q,R分别在C1D1,CC1,AB上.画出截面PQR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
由公理知:PQ 面DC1.因为面AB1∥面DC1,截面与它们相交,交线必平行(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过点R在面AB1中作PQ平行线交AA1于S.PQ交DC于T,TR交BC于E,连结EQ,过S作SF∥EQ交A1D1于F,连FP,则多边形PQERSF的边就是截面PQR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
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题:
6.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和斜线,若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______心.
7.直角三角形ABC中,∠C是直角,AC=6,BC=8,△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PA=PB=PC=13,点P到△ABC所在平面的距离为______.
生: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外心,因为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斜线.它们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可以得到它们的长相等,它们在平面内的射影长也相等.
师: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满足什么条件时,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内心?垂足有没有可能成为斜足多边形的重心?垂心?
做完一道题目之后,不要满足于题目的本身,能够将条件、结论变换后的有关命题进行研究,可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能力的效果.
师:根据已知条件,第7小题中,点P在△ABC所在平面上的射影恰为△ABC的外心.由于△ABC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由点P引平面ABC的垂线,垂足恰为△ABC斜边AB的中点,你们知道了解题思路吗?
生:作PD⊥面ABC于D,由PA=PB=PC,得DA=DB=DC,D是△ABC外心.又因为∠ACB=90°,由平面几何知识,得出D为AB的中点.PA=13,AD=5,PD=12.即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12.
师:三角形的垂心、内心、外心、重心的知识在立体几何中经常使用.有一些题目本身没有明确给出,如第7小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四心有关的知识,可简化解题过程.
下面一道题目也是与三角形的“心”有关的问题.
8.如图13,正△ABC边长为a,O为外心,PO⊥面ABC,PA=PB=PC=b,D,E分别为AC,AB的中点,且PA∥面DEFG.
求:四边形DEFG的面积.
由题设我们能得到哪些有用的结论?
生A:因为PA∥面EFGD,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得:EF∥PA,GD∥PA,所以EF∥DG.
由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所以BC∥面DEFG.进一步得出BC∥FG.
综上DEFG是平行四边形.
能求出平行四边形DEFG的面积.
师:到目前为止,已知条件中还有两条没有发挥作用.
①等边△ABC;②O为△ABC的外心,
生C:当O为等边三角形外心时,它也是等边△ABC的垂心.即BC⊥AO,又PO⊥面ABC,由三垂线定理知:BC⊥PA.已经证明了EF∥PA,BC∥DE,得出EF⊥DE,EFGD为一矩形,它的面积
师:有效地利用“心”的有关概念,较好地解决一些立体几何问题.
本节课重点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问题.不是空象,要注意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线面位置关系.
2.通过问题,适当复习了平面几何中的“四心”问题,进一步掌握利用“四心”的知识解决的方法.
下面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