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渴求创新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而,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思想已成为我们的共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思想衍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下面我就自己平时对创新教育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商讨,以求指正。

一、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主动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观,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的主导观,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学生个性的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者、学习行为的引导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不是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向纵深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表现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过程的积极探索者,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着。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的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主导作用

的发挥要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前提,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归宿。然而,凡事都得有个“度”,如果教师的“导”过了头,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学,学生自己思考、揣摩的机会少,独立实践的机会更少,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会禁锢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样,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放任不管,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无助和盲目。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就像一根天平秤上的两个砝码。如何使这根秤保持平衡,是现代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而深远意义的课题。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这根秤保持平衡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醒自己不要居高临下地“教”学生,而是以亲切和蔼的教态、真诚朴实的语言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感情上接受我,在心理上与我沟通。例如,教学中我经常使用“我们一起来背”、“让我也来参加你们的比赛”、“让我和你们一起表演”、“你们觉得我的方法怎么样?”等等,使学生进入积极快乐的学习心理状态。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兴趣中萌发,学习能力也在兴趣中形成,学习效果在兴趣中体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或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三棵银杏树》一文,在指导朗读时,我用心设计的教学软件同时出示分别描

绘银杏树四季美景的四幅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练习朗读,然后请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进行配乐朗诵,教师再加以适当指导,可谓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这种方法变命令式朗读为学生有兴趣的自愿读书,效果自然不错。

3.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良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愿望。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功和进步,能激起学生不断的努力,从一次成功走向更多的成功。只要学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我都要大力表扬,因为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你真棒!”、“你的想法真是独特!”、“你真聪明”、“你课前预习做的真好!”、“你对这句话理解的真透彻!”等等,一声声赞扬,一句句鼓励激励着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逐步走向“会学”、“乐学”的教育境界。

二.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放得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的权利。如生字的识记,我经常让学生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识记,如把“喝”的口子旁去掉,右边换上欠字旁.有一位学生说“歇”这个字左边上的半部分是红红的太阳当头照,下边就像是房子,里面有一个人躺在一张躺椅上在休息,再加上右边的“欠”,这就叫“歇”。如学“呆”时,有个学生说:“一

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发呆呀”······这样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迸发的恰恰是创造的火花。

“放得开”也是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要求学生只有一种方法,获得一种感受,而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多种方法和答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通过海岛上的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来具体说明鸟得多。多数同学读后体会到写树林多是因为可以让鸟儿安下更多的巣。然而有一位同学的想法独出心裁:因为树林多,树上的害虫就多,可以给鸟儿提供更多的食物。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树上害虫多的原因,没想到这样一个标新立异的答案还引发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话题。

当然,”放”也要有个度,“放得开”还必须“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当好舵手,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总方向,在学习步骤的引导上适当点拨。如在学生质疑后,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问题整理、归类、梳理、筛选,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选择出精而巧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

三.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我们说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排斥课外学习的重要作用。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外学习的指导。应该说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这样才能达到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

1.课前自学存疑,让学自学自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课前的预习。因为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形成初步积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技能就快,反应也快。我经常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预习:一读课题,抓住题眼分析思考,质疑问难,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二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然后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大致体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三读课文,联系课后的“思考与联系”,写出自学后的疑难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到加强预习指导,认真检查,及时发现和鼓励预习优胜者,充分保证预习的质量,长此以往,等于交给学生一把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也为成功的教学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尝试学习实践的能力。

2.课内质疑问难,让学生自主合作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地、全面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尝到了一些甜头。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或少数学生演主角的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等学习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小组中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