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又是可以认识的。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6.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
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本质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11.一般来说,同一个本质是由多种现象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它。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无论真相、假象都表现本质。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认识论部分:1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使意识转化为物质,需要实践这座桥梁。
有关哲学的基础知识
哲学的基础知识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某一具体的规律和奥秘联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4. 什么叫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水、火、气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什么叫唯心主义?基本形态是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6. 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什么叫真正的哲学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7.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评,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8. 马哲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9. 哲学的任务、功能分别是什么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功能:1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10. 马哲的地位、作用马哲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作用: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会组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11. 什么叫物质;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021高考政治考点解析 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考点突破1.全面理解“规律”(1)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2)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体现客观性)规律是一种联系。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时时刻刻地发挥着作用。
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又与物质不可分,而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规律与规律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③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必然性是规律的主要特征,它是由本质因素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唯一可能的趋势,因而由本质联系决定的规律是必然的,具有必然性,它产生于事物内部,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因此只要规律存在,它必会发生作用,使事物有着确定不移的发展方向,使事物有必定如此的发展趋势。
如遗传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种下去之后必然会结出瓜,而不会结出豆,这是由遗传规律的必然性决定的。
可是瓜大不大,甜不甜则是不一定的,这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偶然联系,不是规律,不是说种出的瓜一定都会那么大,那么甜。
偶然性是非本质因素决定的,是以多种可能的状态存在的联系,它产生于事物外部,对事物的变化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虽然它不是由本质因素决定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受本质因素制约,因而它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二者相互依存,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规律具有客观性(4)规律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哲学基础——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2)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规律的客观性(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推演归纳法教学过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基本内容: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基本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固有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1)、关于规律的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2)关于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规律。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哲学与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的,但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作用原理)
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学基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核心思想透视】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本课的核心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一个逻辑起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门科学是否成熟臻美,是和逻辑起点的选择分不开的。
作为科学逻辑体系的起点应是最抽象、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东西,并且孕育着矛盾的“胚芽”,其“胚芽”展开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科学逻辑体系的丰富和具体化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什么呢?根据列宁的意见和上述观点,就应当是联系。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概念,由联系出发就能形成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和基本体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空间联系、时间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低级和高级形式的联系等等。
联系构成发展,发展是对联系的具体化。
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构成规律。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形成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系统和要素的联系结成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对立两方面的联系构成矛盾的联系。
量变和质变、前进和曲折的联系表现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道路的联系等。
所以,要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和理论体系,就要从联系开始。
“联系”是本课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这门科学的逻辑起点。
2.把握两条主线——理论主线和教育主线(1)理论主线——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及其规律。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状态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构成的思路。
本课三节八框内容的设置和编排,就是按照这个主线进行的。
即世界是物质的(承第一课),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一框),联系的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其中人们最常碰到,关系密切的有原因和结果的联系(第二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等(第三框),正是联系才构成了运动和发展(第四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第五框),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六框),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第七框),因而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第八框)。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学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含两个小标题:1、规律及其客观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前者是知识和理论的上铺垫;后者是纵深层面上的展开。
重点难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教学策略和方法总体上的程序是:通过经典案例导入通过实例辨识揭示规律的含义通过焦点话题认同规律是客观的道理通过典型案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总体上的策略是:小事导入,大事导出;低门槛进,高境界出。
关于规律的教学方法:实例辨识法,在辨识中理解概念。
关于规律客观性的教学方法:提出焦点话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认同正确的观点。
关于关系的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步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动画片段:《一个女中学生的烦恼》故事。
故事梗概:女中学生路洁近来心里特别烦,常常一个人独处,想到伤心处有时甚至潸然泪下。
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路洁有一个挺丑的爸爸和一点也不美的妈妈,自己继承了父母的大部分缺点,长得十分对不起大家。
先前,她小,并不怎么在意;现在,长成大姑娘了,爱美之心越来越强烈。
看到漂亮的同学便充满羡慕,同时自己也很自卑。
她恨完爸爸恨妈妈,恨完上帝恨自己。
她好想去美容,可家里太穷。
她想退学,可实在舍不得。
她想躲开大家,可一个人的时候,苦恼更多。
提问:路洁为什么会很丑?回答:遗传。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回答:事物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什么是规律呢?<讲授新课>板书: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举四组例子:例1:(无机自然界):①苹果落地②水往低处流③地球绕日公转④任何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说明①②③是事物现象的联系,④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东西,通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
(经典力作)按客观规律办事
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 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的话说明了什么?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 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 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 缩小面积。” 这说明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无论人们是否发 现和认识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存在和 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1)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世界观: 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 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 违抗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 办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2)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人们无论是要认识规律、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效果取 把握规律,还是要创造条 决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件、利用规律,按规律办 发挥的程度受尊重和掌握 规律的程度的制约。 事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要条件
⑴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 程。 ⑵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 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 害,促进自身发展。
小结:
拔苗助长
第二、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 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人 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我国在5o年代末期曾提出“跑步进入共产 主义”,搞“一大二公”;“文革”时期 人为的取消价值规律,在实践中造成极为 严重的后果正说明了这一点。规律的不可 抗拒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哲学故事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哲理故事9则1、赶在畜瘟疫前1875 年某日,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墨西哥发生了畜瘟疫。
他想, 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 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而这两个州都是美国的肉类食品供应地,一旦发生瘟疫, 政府必然会令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
于是, 这位老板立即派他的私人医生到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天, 医生打来电话, 说那里确实发生了畜瘟疫,而且情况非常严重。
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 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
几天后, 瘟疫传入美国, 政府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外运,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 万美元。
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创造、不可抗拒、不可消灭, 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案例中的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以及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点评】该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作为企业经营者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同时, 也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改善自己的经营策略。
作为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2、人的悲哀一位新疆诗人亲眼看见这样一幕悲剧: 天山脚下小村庄的一匹漂亮母马,失去了矫健的配偶,村里人想再找一匹公马,形成一个骏马群落。
在失望于一匹匹公马后,人们最终想到了这匹母马的儿子,一匹强壮膘悍浑身无一根杂毛的白马。
但牧民们非常清楚, 马不近亲交欢,鞭打也不行。
于是他们用黑布罩住了两匹马的眼, 怀着畸形的心态,将雄健的公马拉到美丽的母马旁。
人们如愿以偿。
事后, 一位牧人想木已成舟, 于是在百米外取掉马的眼罩。
高考政治记忆重点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高考政治记忆重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高考政治记忆重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学目标:(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理论依据和必要性(2)能够运用实事求是和一切实际出发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从而更加坚定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重点(1)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我国的国情(2)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实际出发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1)理论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2)必要性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正确把握实际(从实际的总和、多个方面、辨证地、把握变化了实际)(3)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堂思考:怎样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主观与客观必须符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②“具体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但有同类事物的共性,还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全面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③“历史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总结马基哲学部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题时先答原理后答方法论并和题意联系起来。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哲学基础——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识记(1)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2)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
2.理解(1)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析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制约;(3)举例说明人们不同的主观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所起的不同的作用。
3.运用列举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比较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能力方面(1)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后果,认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危害性,从而理解正故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2)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达到准确把握知识原理和观点,同时学会具体分析和解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觉悟方面;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加强自觉修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教学难点主观因素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教学方法关于导入新课的方法,可采用复习提问法;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采用讨论法;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以讲与结合举例为主?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⑴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⑵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什么?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重温旧知识给新课作准备,并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教师在肯定同学的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伟大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洪水汹涌冲入城区西区堵口卡车被洪流吞噬甲21025号煤驳成功堵住决口,为部队堵口合龙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依托浔阳城内,锣鼓震天,鞭炮齐鸣,难舍难分送亲人。
请同学思考:通过下面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从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看出:19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小,而最高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米多,这说明城陵矶、螺山站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别以人的意识所转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算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办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动身,主观符合客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办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表现。
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说,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劳动制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日子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基本上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进展看:人类社会变化进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算是社会的产物。
6.对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讲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别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全然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办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临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办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别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5.理解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实现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理性理解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二)发展的观点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62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63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注意:要产生新事物时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原有性质不变时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又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促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2、〖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四、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丧失斗志。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①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导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②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本课新知识,明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
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具有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多媒体显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况教师提问:荀况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荀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这说明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多媒体显示:《太阳系的模式图》教师提问: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开普勒和牛顿发现以前是否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这些科学家发现这些规律以前,就在宇宙中始终客观存在并发生着作用。
可见,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规律就自发地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在人类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是否发现和认识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提问:社会规律是不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不是客观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虽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规律就具有主观随意性,它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例如,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和承认它们,只要它们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存在,它们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再如,历史上,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等,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采用过残酷镇压和政治欺骗等卑劣的手段,妄图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永存,但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的,想扭转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无法办到的。
以上说明,社会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思维规律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
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人的认识的关系上,思维规律显示出了它的不同作用方向。
而且也只因为思维规律从两个方向起作用,才要求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及早达到对思维规律的自觉遵循,促进我们不断地得到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总之,无论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思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即是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多媒体显示;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在世界排列第八十八位,属缺水国家。
全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
西北和华北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准、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急待调水解决。
神州四号升空瞬间(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后看图片,再作回答。
)引水上山是不是消灭了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卫星上天,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 火箭点火前的发射现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引水上山,不是改变或消灭了万有引力规律,而正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可参阅教材第126页右下角的说明。
)卫星上天时地球引力仍然存在,这时由于卫星上升速度每秒是大于7.9Km/s,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上天,这时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卫星上天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受引力规律作用的制约。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项羽虽然力大无穷,但他违背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其它机械运动规律,因而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总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我国在50年代末期曾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一大二公”;“文革”时期人为地取消价值规律,在实践中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说明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已经了解了规律客观性的含义和表现,那么规律客观性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4)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容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人们是怎样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利用规律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人能认识规律是因为,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而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
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可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对我国气候也有重要影响。
根据专家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主要为:我国北方夏季发生高温、干旱,南方低温,易发生洪涝,当年我国北方还容易出现暖冬。
近百年来,我国发生过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而且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其中,近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被科学家视为气候变异的重要信号,1997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复出年,从3月开始,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8月,热带地区的海面温度增高9度,超过了1982年—1983年,创最高记录。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此现象进行了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等科研活动,目前,已可通过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利用大型计算机准确计算的数据,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预防灾害的能力。
2003年4月14日由卫生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第一次针对某种突发性流行疾病而紧急启动的科技行动。
2003年3月2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通力合作,成功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后,4月16日又成功研究出非典型肺炎快速检测技术。
4月21日下午,由他们最新研制的能有效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一种干扰素通过了国家新药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
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
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力攻关,我国医学专家及时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一批批重症病人治愈出院。
疾病诚然可怕,但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
人们坚信:科学上的每一次发现,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步。
人类终将战胜非典型肺炎,终将赢得了这场非典型肺炎防治战役的最后胜利。
左图:北京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打出胜利的手势。
该院不少医护人员已经前后在非典病房工作了数月。
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最后一家非典定点医院,住在这里的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将于8月16日出院。
右图:8月14日,大学生小孙在北京地坛医院拿到出院通知书后高兴地手舞足蹈。
左图:患者孙峥走出生活了近两个月的病房右图:患者同他认的护士“干妈”刘晓冬(左)、“干姐”李泉珊合影地坛医院2003年8月16日布置庆典现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这样评价我国:中国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一套控制疫情和救治病人的有效方法,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