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说课稿〈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说课稿〈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6e20e5e31b765ce0408141f.png)
说课稿:《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兴隆九年制学校的刘斌,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过程。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的第二节的内容。
此课的内容是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延伸,也是下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铺垫与引领。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使学生更加明确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
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2. 描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因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了食物链,多条食物链交错形成了食物网;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不要人为破坏任何一方面,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参对学生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增强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加之对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还不太适应。
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都较弱。
但他们好奇心强,有求知欲,乐于表现自我,所以我会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51d2a19b4daa58da0114a71.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目标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生:好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1)作出假设(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生:做实验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到底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师:那么这个实验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边的数量多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生物因素(老师板书:生物因素)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生:改成湿的土壤好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师:会生:那计算鼠妇边爬得多呢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解决呢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师:大家同意生:同意!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里比较好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边爬师:有其它的意见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一边的师:那你觉得做好呢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生:同意!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样解决它们呢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师: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生:是这样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求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处理呢生:四舍五入师:有没有反对意见(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学生计算汇报)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处理呢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学生发言举例子)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学生观察、思考)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课后反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b88f2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a.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物和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生态系统。
一、生物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存在离不开生物的参与。
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 植物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有些植物适应寒冷的环境,有些植物适应干旱的环境。
它们的存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
2. 动物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同时也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从而为生态系统的循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环境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包括了生物居住的地方、空气、水和土壤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海洋、河流、沙漠、森林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存在方式。
2. 气候环境气候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气温、降雨量、湿度等气候因素。
气候环境对于植物和动物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环境会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生长发育。
3.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土壤的质量、结构、水分等因素。
土壤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综上所述,生物和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自然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生物和环境能够和谐共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413ef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f.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统说课稿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统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生态系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之第二节。
从单元题目和章节的题目就看出本章的主题,即是——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教材在此前的第一节中,已经揭示“生物圈”作为所有生物的家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一理性认识,继而在第二及第三节中通过探究活动等,交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现在,就要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归结,即:生物与环境之间这种于动态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
表面看似乎相对独立,但教材的立意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作为整体来考虑的,故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决方法:生态系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全面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讨论一个特定类型的生态系统,例如以鱼缸实物入手,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如果归纳的不够准确或全面,教师可以用实例进行提示。
然后再以点破面,引导学生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的实例,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479dc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b.png)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其次,借助生态系统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生态系统的构建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教具和材料搭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开展“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重要信息。
2.利用箭头、框图等符号,直观展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或调整板书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条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2.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出和解释,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023380c50e2524de4187e11.png)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定位和内容:本节内容是2012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的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材在此前的第一节,已经揭示出“生物圈”作为所有生物的家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并且交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在要学习的第二节中,生态系统不仅表述出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而且更强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成员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领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情况、懂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4、教学难点:领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我认为要采用讨论法、讲解法进行教学,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时,教材20页和23页的“资料分析”和22页“观察与思考”部分就要用讨论法,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的感知认识。
在学习生态系统概念时要用讲解法直接引入。
此外,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材21页的“图1-16”部分除了用讨论法以外,还可以夹带些启发式谈话法,效果可能会很好。
三、说学习方法:本节内容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分析讨论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
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讨论等过程中寻找到知识框架的“新生长点”,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
1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但其实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f3185b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0.png)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在教学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案例教学则通过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态学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两部分:一是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并选择一个熟悉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二是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处于青少年初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界和生命现象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生物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课堂听讲习惯,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79feea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5.png)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提问与解答:在课堂上,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分享与评价:每个小组将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和提高理解程度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课堂提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等,让学生回答,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个生态系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其组成和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组成:介绍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3.生态系统的功能:讲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4.生态系统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校园生态系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对相关术语的混淆。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户外调查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影响学习效果。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如通过举例和互动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提高调查活动的参与度。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将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进,如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再次讲解,或者调整作业布置,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47385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a.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日孜也·麦合木提,来自洛浦镇一贯制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了解生物圈”作为第二章,把“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作为第二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生物圈,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课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爱护各种生物,保护环境,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四)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五)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连线回顾试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二者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生态系统。
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1f43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8.png)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 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 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这一章的一个总结,在生物 圈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生态系统。而后 面一节内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只是本节 课内容的一个延伸。可见这节课在本章中承上启下 的重要作用。
教学策略
1、教法: 采用引导、启发、问题导学、任务驱动
2、学法: 观察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手段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 图片,先复习上一节课知识—生 物与环境关系,然后设计情景 “用网罩住的为什么会长的不 好?”,以引出本节课题,并为 进一步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做好 了铺垫。
2、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 的理解,在讲解完概念后又设置了 “一片森林中所有生物可以看做是 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这一 问题。这也学生易错的点。
3、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资料,引导学生一 步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4、通过观察图片、分析问题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
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利用前面图中树、虫、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 系,引出食物链,并用一个练习题和尝试书写让 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正确写法。
难点: 1.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入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对某 些问题的探究存在盲目性,仍需在老师的指 导下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 交流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 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 意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2a19d4b6bec0975f565e2c7.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们展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本节十分注重情感教育,而情感的培养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能面向全体学生,应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围绕解决重难点入手。
本节的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学习难点是: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强化生产者的社会概念和生物学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提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在课堂上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首先是课堂导入。
我创设多媒体演示情景,为同学们播放视频“美丽的大自然”,同学们在观看、品味的同时走进学习。
教学内容的设计。
我围绕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出本节的讨论提纲: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怎样画食物链?4、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同学们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重点是食物链的画法,同学展示,进行评价。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说课稿-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说课稿-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89a9d4de80d4d8d05a4faa.png)
课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幸福收获排行榜,对于表现积极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加分鼓励
基本思想: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的身边存在着很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不知道它们就是某条食物链或者某个生态系统,需要多多引导,把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难点: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归纳法等
问题与作业设计
1、当堂达标检测
1、下列哪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
A.阳光→草→兔→狐 B.草→狐→兔
C.鹰→蛇→鼠→草 D.草→鼠→鹰
2、生态系统的组成: ( )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B.动物和植物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所有生物
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要掌握的名词较多,但好在同学们接受和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寻找各名词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说课稿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739d396c175f0e7dd13723.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这节课即是前面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延伸,又是下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铺垫。
所以说这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更加明确地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在教学时,除了分析教材和教学目标,对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所以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说学情: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和物,也有很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本节课的内容正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计多种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三.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楚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先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再来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答”转向“学问”,“学会”转向“会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dd542d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d.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
生物和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
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获取能量,同时也将能量传递给下一级生物。
微生物则在分解有机物和循环物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是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它们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水是生物生存的必需品,它不仅为植物提供了水分,也为动物提供了饮用水和栖息地。
空气则为生物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生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改变了土壤的性质,同时也影响了水和空气的质量。
环境则通过提供养分和水分,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取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失衡,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例如,过度开发土地和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和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
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5f3ba5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5.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生物和环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但是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以及内在的联系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点。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261ec91fd0a79563c1e72c9.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府城中学林亚兰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第一课时。
该课时既是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延伸,也是下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铺垫与引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更加明确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认识。
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中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是,学生的总结和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三、学习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资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不要人为破坏任何一方面,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依据学习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3.增强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说教法: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采用了实例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说课稿1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1ca5bec2192e45361166f566.png)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冯平1.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单位东滩头中学
班级七年级一班
学科生物
教师王旭冉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东滩头中学王旭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第一课时。
该课时既是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延伸,也是下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铺垫与引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更加明确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认识。
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中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是,学生的总结和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三、学习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资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不要人为破坏任何一方面,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依据学习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增强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采用了实例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采用发现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流程
在整体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以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的指导思想,课程开始时,通过展示几张视频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视频图片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19页,说出什么生态系统。
结合资料分析内容,小组合作找到生态系统中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总结出:生态系统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通过讨论总
结,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食物链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引出食物链的定义,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请学生试着写出资料分析中的食物链。
教师强调总结写食物链的要点: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2.食物链的箭头由被食者指向捕食者。
列举几种生物,让学生正确写出食物链,以此巩固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
补充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链中最基础的一环是:植物。
食物网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让学生数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写出其中最长的食物链,适时引出在一个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更加深对食物网的理解。
这样一步步引导分析,既突
出了重点,又攻破了难点。
不知不觉,本节课已接近尾声,问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设计两个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当堂进行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对《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生态系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