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医案【一百二十个】

xx医案【一百二十个】

【1】傷寒表實證

劉××,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傷寒論》云: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須臾,通身汗出而解。[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即《內經》所謂: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xxxx,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2】少陰傷寒唐××,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其子懇求劉老診治。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視其舌則淡嫩而白。切其脈不浮而反沈。脈證所現,此為少陰傷寒之證候。腎陽已虚,老怕傷寒,如再進涼藥,必拔腎根,恐生叵測。法當急溫少陰,與四逆湯。

附子12g、乾薑10g、炙甘草10g。

服一劑,精神轉佳。再劑,手足轉溫而癒。[按語]《傷寒論》281條云: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現“但欲寐”,為少陰陽光不振,陰寒用事的反映。《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陽氣者,精則養神”。今陽虚神失所養,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發涼,脈不浮而沈。

故用四逆湯以急回少陰之陽氣,亦“脈沈者,急溫之,宜四逆湯”之義。

本方能興奮心臟,升髙血壓,促進血液循環,並能增強胃腸消化功能。對大汗出,或大吐瀉後的四肢厥逆,陽氣虚衰垂危之證,極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鐘之久,以減低附子的毒性。【3】營衛不和李××,女,53歲。

患陣發性發熱汗出一年餘,每天發作二到三次。前醫按陰虚發熱治療,服藥二十餘劑罔效。問其飲食、二便尚可。視其舌淡苔白。切其脈緩軟無力。辨為營衛不和,衛不護營之證。

當調和營衛陰陽,用發汗以止汗的方法。為疏桂枝湯:

桂枝9g、白芍9g、生薑9g、炙甘草6g、大棗12枚,二劑。

服藥後,啜熱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按語]夫營衛者,人體之陰陽也,宜相將而不宜相離也。營衛諧和,則陰陽協調,衛為之固,營為之守。若營陰濟於衛陽,熱則不發;衛陽外護營陰,汗則不出。今營衛不和,兩相悖離,陰陽互不維系,故患者時發熱而自汗出。《傷寒論》第54條說:

“病人臟無它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癒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癒,宜桂枝湯”。

桂枝湯發汗而又止汗,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肌散風,調和營衛;內能調和脾胃陰陽。本方臨牀應用十分廣泛,凡由氣血失調,營衛不和所引起的發熱、汗出等證,均可用之。使用桂枝湯時還應注意下述幾點:

(1)桂枝與芍藥的用量應一致相等,否則,將起不到調和營衛的作用。本方凡增減桂枝或白芍用量,都會改變其治療範圍。

(2)服桂枝湯取汗者,必須啜熱粥以助藥力,旣益汗源,又防傷正。

(3)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微微有汗為佳。

(4)對無汗、脈浮緊的傷寒表實證,及舌紅、口渴、咽痛等溫熱病,禁用本方。

【4】外感發熱(病毒性感冒)趙××,男,28歲,為住院患者。

患病毒性感冒,發髙燒持續不退,體溫39.6℃,併與惡寒交替出現,類似瘧證。特邀劉老會診。經仔細詢問,夜晚發熱更甚,身疼痛無汗,頭痛,眩暈,口苦,咽乾口渴,嘔惡不欲食,胸脅满悶。視其舌紅而苔黄,切脈則弦數。劉老辨為邪客少陽之半表半裏,正拒邪入而發熱,邪進正退則惡寒,正邪分争所以寒熱往來而如瘧。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陽與陽明並病。當和解少陽,兼清陽明之熱。

柴胡16g、半夏14g、党蔘6g、炙甘草6g、黄芩10g、生薑8g、大棗7枚,桔梗10g、枳殼10g、連翹10g、生石膏30g、板藍根16g、玄蔘14g。

服藥三劑,汗出熱退,體溫降至38℃。又服兩劑,寒熱不發,脈靜身涼而病癒。[按語]本案寒熱往來為邪在少陽。少陽居於半表半裏之間,為三陽之樞機。傷寒,邪傳少陽,正邪分争,正勝則熱,邪勝則寒,故見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更有口苦、咽乾、眩暈、胸脅满悶、嘔惡不欲食等證,則斷為少陽病無疑。其身痛,無汗之癥,為邪熱壅盛,氣機不利所致。

治療以和解少陽,斡旋氣機為主,兼以清解氣分熱毒。方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樞機,恢復肝膽出入之機轉,從而鼓正祛邪。枳殼、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連翹、板藍根、玄蔘,消氣分之熱毒,徹邪外出。諸藥共伍,能和暢氣機,宣通內外,調達上下,疏利三焦。服之則使少陽和暢,樞轉氣活,自能鼓邪熱隨汗外出。本方用於外感發熱不退,邪入少陽者,屢獲效驗。【5】髙熱不退孫××,女,3歲。

出麻疹後,髙熱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隨拭隨出,與《傷寒論》所說:

“濈濈汗出”之證極為相似。

患儿口渴脣焦,飲水不輟。視其舌苔薄黄,切其脈滑數流利。

辨為陽明氣分熱盛而充斥內外。治急當清熱生津,以防動風痙厥之變。處方:

生石膏30g、知母6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一劑即熱退身涼,汗止而癒。[按語]本案為《傷寒論》的“白虎湯”證。该方為陽明之熱,彌漫全身,充斥內外的“表裏俱熱”而設。臨牀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患儿疹出之後,續發陽明病的“四大”證候,說明邪熱彌漫表裏,尚未斂結成實,未見大便燥結。而用白虎湯大清陽明氣分之邪熱,故能熱退身涼,汗收而病癒。【6】熱厥吕××,男,48歲,農民。初秋患外感,發燒不止,體溫髙達39.8℃。到本邨醫務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燒劑,旋退旋升。四五日後,發熱增至40℃,大渴引飲,時有汗出,而手足卻反厥冷,舌絳苔黄,脈滑而大。此乃陽明熱盛於內,格陰於外,陰陽不相順接的“熱厥”之證。治當辛寒清熱,生津止渴,以使陰陽之氣互相順接而不發生格拒。急疏白虎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