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型人物——诸葛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型人物——诸葛亮

摘要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强有力的治国理念,在我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总以智慧的形象出场,并且谈笑间智谋横出。他的出现使得刘备如鱼得水,并亲自为他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是传统文化精华的象征,他一生的努力作为,忠诚廉洁的高风峻节和呕心沥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后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基础,围绕其“智”和“忠”来进一步对这一传奇人物加以分析。在“智”这一方面,主要叙述诸葛亮开疆拓土、驻军排阵以及治郭安邦之智。在“忠”这一方面,将其分为诸葛亮六次北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流芳百世这三个方面加以描写。最后总结归纳出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力求突出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

关键词诸葛亮“智”“忠”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核心人物,经过千百年的盛传,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在罗贯中的笔下,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直到现在,在中华人民的眼中,他不光是一位忠臣,更是一名智者。

一、诸葛亮之“智”

在作品中,作者从第三十六回开始一直到一百零五回,可以说每个章节当中都有诸葛孔明,每个回目当中也都有些许计策。但是,认真总结,因为他运用智慧的宗旨不一样,以致最后的结局也有了差别。具体来

说:

(一)开疆辟国之智

作品第三十八回“隆中对”,第七十二回孔明用离间计赚到马超,并且以救援的名义一路出击,最终取得汉中。第七十三回刘备占领了汉中然后自立为王,第八十五回“孔明运筹帷幄平五路”以及后来的“七擒孟获服蛮夷”,“六出祁山进中原”。从这些章节中可以看出,孔明想方设法,大展计策,为的是他为刘备在“隆中对策”中筹谋的“三足鼎立”的霸业,他作为蜀国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刘备对他的雨露之恩,后来又受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重任,他为了蜀汉竭智尽忠,可以称得上是大智。从第三十八回《隆中对》说起,那个时候他才岁,先帝问其一统全国的计策,他准确地总结了那个时候的情形,建议刘备起初要先夺取荆、益两州当作他们的军事据点,对内要改进政事,对外要连合吴国,西边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对南边的少数民族进行扶持,让他们发展生产。等到时机成熟时,兵分两路兴师北伐,最终一统天下的思想策略。

(二)行军布阵之智

作品第四十回“孔明火烧新野”,第四十九回“赤壁之战”,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第八十四回陆逊烧了刘备的军营,孔明用八阵图困住了陆逊,第九十五回“空城计”和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在这些回目中尤为经典的当推孔明的五次“火攻”,同样的计策,但他却能连续用五次,而且每次都能诱骗敌人上当,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他用计是很高明的。研究孔明驻军排阵的策略,要掌握他对大局的了解,对敌方情况的洞悉程度,和他对敌手的准确认识为基础。除此之外,他在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成就,也是推进其计策得以正确实施的主要因素。作品第四十六回“诸葛亮草船借箭”,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并不是说孔明真的能够呼风唤雨,喷云吐雾,应该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其中的奥妙。

在运筹帷幄,智算华容这一计策中,也体现出了他那独特的智慧。赤壁一战,曹魏失败,孙权和刘备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曹操带着一些残军败将落荒而逃,一般而言,这是孔明截杀曹操的一个好时机。但是如果那时把曹操给杀了,孙刘两家就可以争天下,这样对在江南立足未稳的刘备是很不利的。说白了就是帮孙权杀掉了曹操,替他消除了后顾之忧,他就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蜀国了,所以

为了保全自己,必须维持三方面相互牵制的关系,尽可能延续孙刘两家的联盟。所以,那个时候的曹操是万万不能杀的。而关羽是“义绝”人物,当年在曹营,曹操可说是有恩于他。对于一个“义绝”人物,是不可能对曹操恩将仇报的。这点是孔明早已料定了的,因此才派遣关羽去华容道。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明令放曹,或者根本不去截杀曹操,“友军”孙权就会立马怀疑刘备联孙的诚意,必然给孙刘联合造成极大的危害。而通过关羽放曹,既给孙权留下心腹大患,又给自己留下空当,立稳脚跟,抓住有利时机入川,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以图统一天下。在这其中,他利用内部、外部,敌友我之间的各种关系,把它们合理的控制在他所需要的总决策之中。这是诸葛亮公关谋略的杰出之处,也是“天不灭曹”的真正含义。

(三)治国御民之智

在管理蜀国的问题上,诸葛亮在面对南中的叛乱时,采取暂时性的招抚而不讨伐的政策,而是先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国力。他治理国家的方针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广纳贤才,着重联络各方面的贤才。诸葛亮认真地执行着人才强国战略,因此他很注重“举贤”策施,他用人时从不讲出生,擅长发掘并用人。他还大力支持教育工作。创立了太学,侧重培育国家所需要的各型精英。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国先治吏,治乱国必用重典”是他治理蜀国的重要方针,同时这些又都是以法制为前提的。他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条例。三是推进生产进步,确保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诸葛亮实行了减轻农业税收,休士劝农等措施。

陈寿所著《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利,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释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高超能力,使得国家没有内患,也因此诸葛亮才深得民心。诸葛亮深知内部团结便可以阻挡国外侵扰的原理,这是其“智”的又一表现。总而言之,有了刘备的知人善任,才使得诸葛亮的聪慧得以很好的施展。

二、诸葛亮之“忠”

诸葛亮走上了扶刘兴汉的道路,说明了他是一个尊崇儒家并赞成王家正统的思想家。他在出山前,认为刘备就是名主。因为刘备对他“三顾茅庐”且彬彬有礼,刘备这一举动感动了他,因此他跟了刘备,二人也成了莫逆之

交,最终用死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从公元年开始到公元年,他先后五次出兵攻打曹军,一直到死也没能完成先帝所愿,最后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

(一)六次北伐,光复汉室

公元年,刘禅继位,诸葛亮心甘情愿地辅佐他,管理朝政内外。他先是扫平叛乱,安定后方,然后率军出驻汉中,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六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其实当时蜀国根本不具备伐魏的条件。那么他为什么要一次次的北伐呢?这是他为了完成隆中对策而做的努力。而先帝最终也没能了却这一心愿,他在弥留之际对孔明说:你的才能超出曹丕很多,必然能够使国家安定下来,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假如我的儿子有才能,你就用心扶持他。假如他没有才能,你便接替他的位子。孔明潸然泪下并发誓必当全心全意效忠后主。

因此我认为,孔明这么做,都是由于他对刘备的忠心所致。在北伐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日夜不曾懈怠;而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就不必担忧有什么内患;如若不在这个时候征讨贼军,收复山河,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在很多大臣的万般阻碍和后主的举棋不定中,他又说:“我如果不能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以及托孤的重任,那活着跟死了有什么差别呢。”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很明了的看出孔明对刘备的赤胆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