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 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可能因为过度关注结果,在学生还没有提出设想之前,就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们好像很顺利地就能达成本节课的目标,实际上却忽视了我们的最高目标──学生的发展。因为,我们的包办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机会。同样,我们为了能够顺利看到“预期的现象”,将本该交给学生去完成的实验,变成了多媒体演示或者教师演示,这种看似“顺
(三)、教学模型演示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我在课上采用了模型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海陆变迁》说课稿
学院:城市学院指导教师:陈习琼老师专业:地Leabharlann Baidu科学
姓名:保家浩班级:20131611学号:201316114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海陆是在变迁的吗?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话题,却不宜过早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学生经历类似以下的科学探究过程:做出猜想或者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设计验证实验──进行实验观测获取事实资料──进行结论检验──表达交流。尽管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但是一些重要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完成的。我们假设海陆是在变迁的,我们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证据可靠吗?地壳变动的动力来源于哪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的。例如,关于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和特殊动物种类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撕报纸进行模拟;关于大陆的漂移,可以用几块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上进行模拟;关于山脉的形成,可以用挤压书本来模拟;关于火山的爆发,可以用土豆泥包裹番茄酱,然后进行加热来模拟,等等。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就是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来才会有更多新的地理发现。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能达到逐条说出的程度,这个“说出”不是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对即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表面上看,是要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实际上是需要学生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基于这种理解,模拟演示就不能仅仅“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还应该模拟演示火山、地震的发生过程。
(2)教学目标的实践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所讲的内容是世界地理概况,而本节课是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三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喜玛拉雅山形成图、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通过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竞赛教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三、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本课中,我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模拟探究
蓝色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三)、教学模型演示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我在课上采用了模型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海陆变迁》说课稿
学院:城市学院指导教师:陈习琼老师专业:地Leabharlann Baidu科学
姓名:保家浩班级:20131611学号:201316114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海陆是在变迁的吗?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话题,却不宜过早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学生经历类似以下的科学探究过程:做出猜想或者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设计验证实验──进行实验观测获取事实资料──进行结论检验──表达交流。尽管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但是一些重要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完成的。我们假设海陆是在变迁的,我们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证据可靠吗?地壳变动的动力来源于哪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的。例如,关于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和特殊动物种类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撕报纸进行模拟;关于大陆的漂移,可以用几块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上进行模拟;关于山脉的形成,可以用挤压书本来模拟;关于火山的爆发,可以用土豆泥包裹番茄酱,然后进行加热来模拟,等等。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就是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来才会有更多新的地理发现。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能达到逐条说出的程度,这个“说出”不是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对即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表面上看,是要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实际上是需要学生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基于这种理解,模拟演示就不能仅仅“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还应该模拟演示火山、地震的发生过程。
(2)教学目标的实践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所讲的内容是世界地理概况,而本节课是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三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喜玛拉雅山形成图、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通过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竞赛教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三、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本课中,我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模拟探究
蓝色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