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1、声音的产生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就是初二学生刚刚步入物理自学的初始阶段,因此加深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自学物理的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

而这文言的内容特点同意了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有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启程,在教师鼓励下,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搜集的信息展开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缔造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锻炼身体,同时也深感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难点】: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唤起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4. 声音的传播实例5. 声音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实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锣鼓)、传声介质(如空气、水)、声音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米尺)。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动画、图片、实例。

3. 教学视频:声音传播实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声源的特点,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4.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区分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传播实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掌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最后,我也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提问方式,确保问题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客观认识,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对科学的尊重与信任。
4.科学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等。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通讯、音乐、警报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电话通话时,声音是通过电信号转化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声音应用的创新想法。这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我发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解释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概念,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还需要我进一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强化他们的认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声体振动发声的实例。

2、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能够记住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学生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声现象,如为什么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经验。

例如,他们知道说话能发出声音、喇叭能播放音乐、打雷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等。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原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他们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发声现象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的声现象。

四、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汤殿兴 13595274636【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主要是了解声音如何产生,如何传播,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鉴于以上原因,这节课我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分别从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等方面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实验或实验视频从固、液、气体多方面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

真正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后,研究的第二个具体内容,这节实验探究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加之新学习物理一段时候后,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活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归纳式教学法【教学仪器】音叉,小锤,铁架台,乒乓球,一杯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教学3、通过敲桌子活动,让学生明确固体也能传声。

并给学生介绍土电话的传声原理。

4、教师介绍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声音传播的条件:有振动的声源、传声的介质、接收声音的耳朵
2.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知识梳理: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声音传播现象等,形成知识结构图,以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实践探究:设计一项简单的声音实验,如制作一个土电话,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或通过调整乐器弦的长度、松紧等,探究音调、响度、音色与振动的关系。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及分析原因。
4.实践性作业设计:布置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设想: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放大器或制作一个隔音罩,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持续性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展示,以及期中和期末的知识测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简单计算声音传播的距离或时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2.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尤其是对微小振动的观察和理解。

理解真空不能传声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视频,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音乐声、人群嘈杂声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1.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然后发出“啊”的声音,感受喉咙的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使音叉停止振动,乒乓球不再被弹起。

给学生每组一个鼓,一些纸屑,让学生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当停止击鼓时,纸屑停止跳动。

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强调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同时向学生介绍,有些物体的振动比较明显,容易观察,而有些物体的振动很微小,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观察,比如通过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引起的其他明显现象来判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常常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引导学生思考:请学生在脑海中构思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30分钟)1.实验:用钢琴键盘敲击不同弦长的钢琴弦,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与弦长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三、声音的传播(30分钟)1.观察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多个点,让学生用手机或录音笔在不同的点处录制声音,然后一起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定向传播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声源,让学生通过改变声源的位置和方向,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四、小结与归纳(2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澄清一些概念的误区。

2.学生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归纳整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过程和特点,并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学生自由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例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展示: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拓展应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

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新教材中被安排在了绪言课《科学之旅》后的第一节课,是有其重要的意义的。

前一节课,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神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实验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期待和向往。

因此,开篇第一课,选取了物理学中声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起点,能够使学生在真正学习物理时依然保持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学习其他物理知识起到积极的引路作用。

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易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还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奠定了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学生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他们对实验感兴趣,但是由于刚刚接触物理,本书的所倡导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还不熟悉,所以有兴趣,乐于动手,是现在学生的现状。

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而且,针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特点,应使学生有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物理知识的愿望和能力,真正做到物理课在“玩”中学,轻轻松松学物理。

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上,我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富有启发、培养能力的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鼓、钢尺、闹钟、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水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水面溅起水花。

引导学生思考:水花的溅起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实验探究二:触摸发声的鼓面让学生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鼓面,感受鼓面的振动。

提问:“鼓面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三:钢尺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其发声,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4)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声音产生的实例,如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弹琴时琴弦的振动等。

2、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实验探究四:水中的声音传播将闹钟放入水中,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吗?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通常对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科学问题。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需要具体情境和直观教具的支持。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差异较大,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更倾向于合作交流。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抽象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于声波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微观机制。此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挑战。在数学表达和公式运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对频率、波长等物理量的计算感到不适应。因此,教学中需要提供足够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13. 计算题:一个音叉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频率为440Hz。计算该声波的波长。
解答:声波的波长λ = 速度v / 频率f = 340m/s / 440Hz = 0.7727m
14. 应用题:一个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到10m外的某点,声音的频率为500Hz。求声音从扬声器到该点所需的时间。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推荐的资源,深化对声音相关知识的理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提出改进措施。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进行深度学习。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 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解答:实验步骤:
a. 准备一个发声装置(如扬声器)和一个接收装置(如麦克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1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原声歌曲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

(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自主探究: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点拨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
二、声音的传播
自主学习: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

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点拨提升: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点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
请看视频:百度图片搜索_液体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固体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气体能够传声的图片
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百度图片搜索_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图片的搜索结果)
点拨提升: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请看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刘翔比赛图片
大家讨论:(1)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后起跑,还是听到枪声后起跑?
(2)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
(4)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

(见课本 33 页)
学生讨论结论: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

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点拨: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

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

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

自学课本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

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的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

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

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

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

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效训练
一、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4.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5.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6.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8.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9.(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10.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 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11.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三、计算题
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
15 ℃)
1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