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_以_省略_梦龙_死海不死_课堂教学片段为例_郑桂华
以《死海不死》为例,分享阅读教案的编写方法
《死海不死》是一部由国内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所创作的小说,以宏大的世界观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资源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理解力至关重要,而教案则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它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设计的一份详细指南,意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为死海不死》这样的文学经典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我们将以此为例子,分享教案编写方法。
一、确定阅读目标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哪些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拓展阅读视野。
例如,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1.语言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和节奏感2.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部小说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人物塑造——让学生理解小说中各种人物形象,并探究作者的创作心路4.主题思想——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二、设计教学策略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选择以下教学策略:1.语言体验:选择突出语言艺术和节奏感的篇章段落进行朗读,或者让学生模仿语言表达手法进行创作。
2.文化背景:介绍小说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因素出发,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人物塑造:分析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人物塑造的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各种人物形象,并理解作者的人物塑造技巧与方法。
4.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和文本深层次内涵出发,思考与探究小说所探讨的经典主题。
三、设计课堂活动在制定了教学策略后,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课堂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教学策略,设计如下课堂活动:1.语言体验:选择小说中突出的文学语言进行朗读,并让学生感受元素的音韵节奏问题。
2.文化背景: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增强对小说文本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教学实录为例
√
E动 时 尚
教 膏 链 舞
教育章 论舌 云. J i 。 Y K 。 Y n L T a
死海含盐量 高 , 就 自 由
你们认 为要学好 、 , √
2 2
1 0 的现象
出现了一些有 趣 答
,
这些课文,哪些 知识还是需要老
√
、 /
三、 教 师 有 效 提 问 引发 学 生 提 问
你们 猜 得 也 是 这 4 一篇吗? 有猜别 的 追问 课文 的吗 ? 5 际同 意 刚 才 那 位
司学 的意 见 吗 追 问 √
^ √
√
标 题 上 的 手 者
√
环 境是班 级社会 群体对 班级 成员 的学 习产生 潜在 影 响的气 氛和环境 。 黄秀兰老师对课 堂心理气氛进行 了 探讨 , 认 为课堂 心理气 氛好似教学过 程能否顺利 进行 所 带来 的群体情绪状 态 , 这种气 氛既是教学 的心理背 景, 也是 在教学 过程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健康 的、 积 极 的课 堂心理气 氛能产 生 一种有 利 于提高教 学效 果 的因素 , 不 良的、 消极 的甚至是对抗 的课堂心理 气氛 , 会使 师生一无 所获 , 或者把上课看成是一种 负担。 2 . 精心营造积极 向上 的课 堂 隋感 环境 。 教 师的移 情 是指教师将 自己的情绪或情感 投射到学生身 上 , 感 受学生 的情感体 验 ,并 引起 和学 生相 似 的情 绪 性反 应。 教师应善于心理换位 , 设 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 以 此呼唤起师生 间的共鸣性情感 反应 , 从而做到 学生快 乐, 教 师也快乐 。
意 思 是 一 样 的 答
吗?
√
你课 前 有 没 有 看 过这篇课文 ?那仿 7 怎 么 回答 得 这 样 正确?
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例谈
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例谈作者:胡和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8期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可见,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和对学生反馈的有效引导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
教师如何运用“提问”来有效促進学生课堂学习,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明晰、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课堂教学中问有方法、问无定法、问法相通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
只有善于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使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下面以初中语文八年级钱梦龙老师执教《死海不死》片段与小学语文一位特级教师执教二年级《从现在开始》片段作比较,两位老师七次提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死海不死》提问摘要(八年级)1.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2.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3.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4.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
是这样吗?5.那你为什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6.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样想的?7.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从现在开始》提问摘要(二年级)1.动物们的共同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具体体现在哪里?2.“叫苦连天”的苦,苦在哪里?3.看见动物们熬夜熬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走起路来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猫头鹰会神气地说什么,怎么做的?对同桌说一说吧。
4.这神气的猫头鹰,真让人受不了啊,小动物们,这7天你们过得怎么样呀?5.袋鼠当大王时下令动物们站起来,苦练跳的本领吧!这是怎样的苦?6.“叫苦连天”的苦与“苦练本领”的苦有什么不一样?7.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苦的情景?相同点:1.都是追问的形式。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以钱梦龙典型课例为例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以钱梦龙典型课例为例作者:朱利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19期朱利淮南市第九中学,安徽淮南 232000摘要: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开发和创设更好的语文课堂,现结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典型课例,对其在典型课例中的课堂提问策略做具体分析和探究。
探讨在一般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下,钱梦龙老师的课堂提问艺术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及其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问策略;钱梦龙一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理念(一)从问题到话题为了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钱梦龙老师指出“更多的是要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在—起围绕话题进行平等的交谈”[1]。
这样就把问答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进行探讨的模式。
“话题”思维空间大,学生只围绕话题发表意见,淡化了“答案意识”,课堂氛围就会较轻松。
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注意力集中,思维会更加活跃,思路也会开阔,更容易对同一问题获得不同的认识。
同时,在这样的交谈中,学生更容易自由地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以教材为根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专研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推动教学环节的有效的问题。
“记得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琢磨”[2]直到读出自己的心得,品出独特的味,才考虑“教什么”“怎么教”。
钱梦龙正是以教材为根本设计问题,才能灵活把握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一)灵活设立提问点教师可在关键处、学生自读的所惑之处、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以及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灵活设立提问点,以便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二)简洁有效的课堂提问句式1 恰到好处的省略钱梦龙老师在课堂提问中善于“在不影响意义理解的前提下,按照口语交际的习惯,承前省略某些介绍、铺垫、重复性质的成分,使提问句变得简化、字数减少” [3]。
如钱梦龙在执教《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的过程中一个问题的平均字数仅为7.35字,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时是最容易被人所记忆和理解的,因此钱梦龙的提问符合了人类的记忆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准确理解思考答案时把问题记在大脑中,提高了课堂对话的效率。
关于钱梦龙的课堂提问艺术
关于钱梦龙的课堂提问艺术钱梦龙作为一代语文教育名家,以创造“三主四式”语文教学改革经验而闻名。
在他成功的课堂教学中,精彩迭起的提问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曾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他正是以讲究艺术和深度的提问催生了一堂堂生动而成功的语文课堂。
那么钱梦龙老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四点:一、拉近距离、活跃气氛的闲问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钱老师名声鹊起后,“借班上课”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临时组合又匆匆上阵,师生间缺乏了解,难免紧张。
然而,钱老师却深谙教艺,几句“闲问”就跟学生拉近了距离。
在一次公开课时钱梦龙跟当时的学生有这样一段问答,师:在这样的舞台上课,你们自出娘胎第一回吧?(一些学生点头)师:台下坐满了“观众”,台上是我们的活动天地,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场面,看一看有点像什么。
(学生开始“东张西望”, 改变了正襟危坐的姿势,有的在小声说自己观察结果:像演戏)。
师:我看有点像演戏,那么,演这台戏的主角是谁?(一个学生在坐位上说:“当然您!”教室里有了轻轻的笑)。
师:我可并不认为这样,你们猜我怎么想?看谁猜得准。
生:您大概认为我们是主角,因为这台戏演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发挥。
课前的“闲问”看似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但是却能消除师生隔阂,活跃课堂气氛,成为拉近师生距离的“药引子”.闲问体现的是对学生心情的一种体谅,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感到自己被尊重,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激发学习动力。
二、曲中有直,圆中有方的直问直问即直截了当的提问,相较于曲问,更加直接、明确。
比如“智叟是年轻人吗”,“愚公年纪有多大了”,“那个遗男几岁了”,在这些问题后,钱老师都及时跟踪学生的思维,并且在追踪学生思考来源时大多以“你怎么知道?”或者“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句式追问。
这样的句式直截了当,能让学生清楚教师发问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师的高姿态,好似朋友般的交流让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小发现”。
浅析《死海不死》教学课例
浅析《死海不死》教学课例作者:孙伟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7期摘要:自古以来,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一节课的主要人物,学生只是被动参与课堂教学。
钱梦龙老师则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导读法。
本文结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思想与《死海不死》的教学课例来重点分析说明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死海不死;钱梦龙;导读法;说明文《死海不死》作为一篇说明文,就其文章本身,文章先写“海”,再写“死”,最后突出“不死”二字,先正后奇,层层转进,扣紧死海特征对立统一的两面,然后以“死海不死”的惊叹句作总结,点明题意,突出全文说明的中心。
①文章的层次清晰明了,生字词简单,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这篇文章完全没有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省略老师的作用。
但是,钱梦龙老师却把这篇文章讲解的有声有色,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钱梦龙的语文教育的思想理念钱梦龙老师针对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
钱梦龙老师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一切的知识都要学生主动学习,是任何人都无法强加的。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
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工作,正如乌申斯基说的,“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②然而,如何检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要通过训练,通过训练联系教学内容,通过训练反馈学习情况。
这种训练不单单是课后作业,它体现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有老师的提问,有实践活动等等。
学生,教师,训练三者相结合,才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思想的全部。
二、评析钱梦龙的《死海不死》课例1. 《死海不死》课例分为两部分《死海不死》课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死海的地理知识点;第二部分,说明文的知识点。
首先,关于死海不死的知识,学生在中学地理课或者小学自然常识课上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不需要语文老师重新教一遍;其次,说明文是初中阶段语文课上着重学习的文体之一,一些基本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也被学生所熟知,没有必要重复学习。
带着思想进课堂--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赏析
带着思想进课堂——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赏析陈根荣【摘要】一线语文教师往往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又接“地气”,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唯独缺乏的是教学思想的“人和”。
因此,教师拥有教学思想就显得弥足珍贵。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带着思想进课堂,钱梦龙老师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三个动态维度出发,切实改变当下普遍存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技术,缺思想”的现象,让语文课堂教学“既重技术,又有思想”。
【关键词】思想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维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7~08B-0040-02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学生决定的,是生成的、动态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静态的。
这种教学意识根植、依赖于“课堂主人是学生”的教学思想。
带着这一思想进课堂,一线教师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摸清“学生底”教师在进行班级授课制时,要摸清“学生底”,要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千差万别、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等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做到统筹布局,有的放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特级教师钱梦龙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是这样“摸底”的。
师:今天,同学们要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同学们,请先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第一页所列出的两个说明文单元。
我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能学得活。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_以钱梦龙_死海不死_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解决。 在启动学生思考环节、在师生交流讨论进 性问题的类型和问题层次比较丰富。 问题的类
入困境时, 教师要有意识提问这类思考容量小、 型见表格中的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但是,前
思考难度不大的封闭性问题,有意识帮助学生获 两个开放性问题因为难度太大, 在课堂交流中
得学习的成功感,消除学生对思考问题的畏惧心 属于无效问题。 第三个开放性问题 (第 4 次提
① 钱 梦 龙 《 钱 梦 龙 与 导 读 艺 术 》 第 214 -215 页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年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 200062)
欢迎 订阅
2010 《
》
读者朋友:
您如果错过本刊 2010 年邮局的征订时机,还可直接在本刊编辑部订阅。 订阅方式灵活,零售、整订、破订均可。 零售 价 每 期 7 元 ;整 年 订 阅 享受 优 惠 价 格 80 元 。 如 需 挂 号邮 寄 ,另 加 挂 号 费 每 期 3 元,并在汇款附言中加以说明。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凡在我社整年订阅的作者稿件优先发表,并在以后购买我刊的 产品时享受优惠价格。 汇款地址: 北京西三环北路 105 号《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邮编:100048。 收款人:王彩慧。 汇款时务必附言注明数量、寄刊地址、邮编、电话。 订 刊 电 话 :010-68980051 ,68900521,68902303,68982069
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
•••••••••••••••••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河南滑县枣村二中康磊牛纪敏钱梦龙老师曾在自己讲《死海不死》时这样导入新课:上课了。
同学们望着讲台上放着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充满好奇,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
有的学生问语文课代表:“这是干什么?上语文课做实验,新鲜!”有的学生俏皮地说:“大概老师想请我们吃鸡蛋吧?才一个,给谁吃好啊?”……谁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这时,钱梦龙老师在同学们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鸡蛋放入大烧杯,鸡蛋一沉到底。
“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他向全班同学发问。
“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鸡蛋煮熟了,就能浮上来。
”一个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
“不。
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
”钱梦龙老师为学生规定了思考的范围。
同学们的目光不期而然地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
不少学生举手,希望到讲台上来试一试自己的办法。
一个男生走上讲台,先把鸡蛋从大烧杯里取出,用匙子将鸡蛋舀入大烧杯,拿玻璃棒在大烧杯里搅拌,再投入鸡蛋,鸡蛋没有浮上来。
“多放些食盐。
”下面的学生提醒他。
于是这个男生又舀几匙食盐放入大烧杯,这样往复几次,鸡蛋终于浮到水面。
接着钱老师趁机要他解释一下鸡蛋上浮的原因。
这位学生结合初二学过的热物理知识,准确地说明了清水加大量食盐后,其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是鸡蛋上浮的原因。
此后,钱梦龙老师让学生猜这堂课要学习的课文,结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中了:《死海不死》……(以上摘自《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况》张正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笔者作为青年语文教师也曾经学习钱老师这一导课方式,用来引入自己讲的《死海不死》。
结果自然顺利热闹。
但如今反思再三,顿觉此样导思有几处弊病。
首先,此法低估学习的智力,且使过程流于形式。
从教师的本意看,是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的物理知识有个形象认识,以便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讲解内容。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浅谈教师有效提问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
流 ,教 师巡 视 倾 听 ,收 集 学情 。
现 ;你们 探 究 的 是 死 ,而 我 探 究 的却 是 生 !”
第 四步 :学 生速 读讲 义 上 出 自 《 昆虫记 》 的精 彩 片
3 . 苇岸的 《 大地上 的事情 》以心 灵的承载 ,博爱的情
段 ,然 后 教 师根 据 学 情 ,利 用 p p t 提 供 给 学 生 一 部 分 关于 法 怀 ,将 散 文 与 生 命 重 新 系 结 , 当他 发现 世 界 所 呈 现 是 物 质 布尔 《 昆虫记》和苇岸 《 大 地 上 的 事 情 》 的评 论 文 字 和 相 与 精 神 的 悖 谬 ,物 质 文 明 、 现 代 进 程 是 “ 一 个 剥 夺 了 精 神
文 ,将 昆虫的生活世界呈现 出来 ,并融入 了法布尔浓厚 的
4 . 苇岸 的笔下 ,流淌着一种博 大的人类之 爱。他对 自
人 文 关 怀 和 对 于 生 命 的 热 爱 。这 本 书 的 问 世 被 看 作 动 物 心 然 万 物 都 无 比赞 美 , 把 自然 界 中 的 蚂 蚁 、麻 雀 、 大 树 、太 理 学 的 诞 生 , 它 被 誉 为 “昆虫 的 史 诗 ” , 它 是 法 国著 名 昆 阳 、 麦 田 、冬 天 的 雪 , 都 视 为 自己 的 家 人 及 平 等 的 伙 伴 。 虫 学 家 法 布 尔 的 经 典 著 作 。 书 中 对 于 人 们 平 常 较 少 见 到 的 他 的 代 表 作 《 大 地 上 的 事 情 》就 突 出 地 表 明 了他 已经 把 爱 昆虫 ,做 了 详 细 的 说 明 :对 法 布 尔 时 代 法 国 的 一 些 风 俗 习 心 从 人 类 自身 扩 展 到 了 自然 万 物 。 苇 岸 关 注 着 “ 大 地 的 道 惯 ,也 做 了随 机 解 说 , 并且 补 充 了现 代 昆 虫 学 家 的 一 些 观 德 ” ,他 吸 收 了西 方 生 态 伦 理 学 的 思 想 精 华 ,反 对 人 类 无
追问——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追问——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摘要】本文结合英语教学中的实例,从追问的时机、追问的方式、追问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教师课堂追问的策略要点,强调运用追问这一教学手段,营造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
【关键词】追问课堂教学前一问时机方式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如果运用好追问教学策略,就能提高授课效率,从细节上做到增效。
认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深入追问和适时点拨,学生在心理上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仅仅停留在一味灌输知识点的层面上,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形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追问的时机、追问的方式和追问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1.追问与前一问的关系“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根据问答、讨论等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
“追问”毫无疑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
但是,目前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是,提出的问题没有目的性,形式简单化,缺少梯度性或者互动性不够。
例如,很多教师经常会问学生:“Yes or no?”“Do you agree with me?”“Am I right?”硬生生地把学生领进自己预设的框子中去。
这样做,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追问与前一问应要有某种内在关联。
我认为,两者之间可以是延伸、拓展和补充的关系。
把问题适当向外延伸,以点带面,步步深入。
拓宽问题的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例如,第一模块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学校生活,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总结出中英两国学校的不同之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邓海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探讨内容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切入点可行性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
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孔子说: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
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
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
”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
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
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学得主动,全面进行发展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
[科学课堂追问五策略]课堂中教师追问策略
[科学课堂追问五策略]课堂中教师追问策略一、思源于疑,追问设疑,激发探究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活动的导入处适时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到好处的追问能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保持思维的延续性。
【课例1】《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五上)教学片段:我一走进教室,脚底一滑,差一点摔倒,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师:老师为什么差一点摔倒?生:老师的鞋底太光滑了。
师:鞋底为什么会很光滑。
生: 老师的鞋穿了太久了,鞋底和地面经常摩擦,就变得光滑了。
师:老师明天去买新鞋,新鞋的鞋底是怎样的?生:鞋底有花纹。
师:为什么鞋底要设计花纹?生:增大摩擦,不会摔倒。
师:同学们,用你们的鞋子感受一下摩擦。
生:比较吃力。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生:好像有一种力,阻碍脚的运动。
师:同学们刚才感受到,由于摩擦,在物体运动时受到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问题”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深入探究的切入点。
在导入处适时追问,可以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知识着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笔者在导入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个提问、多个追问,突破了“摩擦力”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他们学会了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了思维的敏锐度。
置身于这种情境,能驱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由表及里,追问明理,提升思维深度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思维深度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的回答有时流于表面现象,他们对于知识与概念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此时教师如果作深层次的追问,能引领学生朝着正确方向进行思考,能及时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课例2】《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五下)教学片段课前教师出示两杯液体,并分别将两个马铃薯放到杯子里,马铃薯在一杯液体里沉,另一个杯里浮。
【县级公开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与反思
《死海不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初中语文的补充教材,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
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
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法选择】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3、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浅论钱梦龙先生的课堂提问技巧
浅论钱梦龙先生的课堂提问技巧作者:姚楠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5期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优质的提问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
课堂提问不仅能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让教师全面把握学情,同时它还是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多数教师不解学情不顾学情,或照本宣科讲解空洞乏味,或只顾个人对知识的精讲精练,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
如果教师能够掌握良好的提问技巧,就可以架起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把一个人的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其实,想要让学生深入的思考,教师的启发引导方式也至关重要。
在钱梦龙先生任教的语文课堂中,可以说提问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如此,他提问的方式也很别致独特,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全面关注“不会的学生请举手”这种提问方式在钱梦龙老师执教的《睡美人》中随处可见。
上课伊始,钱老师对同学们在阅读课外书是否会使用工具书做出了提问:“有使用字典习惯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这个习惯的同学请举手。
”对于一个陌生的班级和完全不熟悉的同学,教师并不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方法,同样的,学生们面对一个陌生的教师也是会拘束,而钱老师巧妙地和全班级同学拉近了距离。
问题只有两种答案,会与不会的同学都参与其中,同学们则立刻会感受到,原来自己也是课堂的一份子,是课堂的主人,如此一来,便会很乐意参与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之中。
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睡美人》的故事内容时,钱梦龙老师是这样提问的:“凡是说不清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故事的同学,请举手;凡是能够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当然对于两次都没有举手的同学钱先生也注意到了。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被老师提及到。
学生是课堂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真切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例谈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例谈作者:顾新红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3期●课堂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师生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
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教学效率,讲求教学艺术的课改形势下,设计有效问题,促成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无疑是众望所归的。
去年我听到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大江保卫战》,深受启发。
一、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片段一】师:课文开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两条“龙”,找出来读一读,看看是哪两条“龙”?生(默读后):“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长龙”指人民子弟兵,“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这里的“巨龙”指汹涌的洪水。
师:那么“龙”与“龙”的对峙会如何呢?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在书上批注自己的感悟,等会儿交流。
这个环节中的提问,老师引导学生前后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然后进一步深入课文,边读边想,读中感悟。
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后面学生的感悟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可见这样的问题是有效的问题。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的对比点、矛盾点、突破点、发散点,精心设计的问题,用问题激疑、促思,让“疑问”成为思之始、学之端,进而引导学生前后贯通、比较辨析、由此及彼进行深入思考。
二、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片段二】师:同学们,“奋然跳入”是怎样的跳入?生:“奋然跳入”是奋不顾身地跳入,是义无反顾地跳入,是毫不犹豫地跳入,是舍生忘死地跳入。
师:同学们,子弟兵这一跳可能会怎么样?生:这一跳解放军叔叔可能会浑身湿透、腿脚受伤,生:这一跳,可能要在水里泡上几个小时了,生:这一跳,子弟兵叔叔可能会被滔滔的洪水卷走,生(语气有些感伤):这一跳,解放军叔叔可能再也看不到他那苦苦等待的妈妈了……师:是啊,这一跳,危险重重,困难重重,然而官兵们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师:这是一群怎样的战士啊!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一段好好读读。
《探讨死亡话题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备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来探讨死亡话题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死亡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在生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死亡存在着恐惧、忌讳、胆怯的情绪,甚至有人禁忌谈论死亡,这不仅仅阻碍了我们谈论生命、谈论死亡的发展,还使我们的内在世界受到很大的束缚。
因此,我们要从教学的角度来了解如何探讨死亡话题。
一、了解学生的死亡观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死亡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死亡观来制定教学策略。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对死亡的想法,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死亡观。
二、利用故事类素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故事类素材,让学生深入思考死亡的本质以及死亡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更加理性的想法。
比如可以讲述笛卡尔和亚里士多德两段对于死亡的思考。
通过这些思辨类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死亡。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了解死亡概念、死亡观念后,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和探究。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利用团队合作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对死亡与生命进行反思,比较人们的死亡观,从而形成自己的死亡态度。
四、拓展课堂教育用引导学生实践为了更好地教学死亡话题,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实践探索,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死亡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到医院、殡仪馆、火化场等场所参观,让学生了解死亡现象的真实存在,并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制定关于死亡的教育策略。
以上,是本文对于死亡话题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的探讨。
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生命观和死亡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教学的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实践、探索,感受死亡的现象,从而在生命教育中形成深刻的体验。
巧课堂之问,促教学之效——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巧课堂之问,促教学之效——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魏慧
【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2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具备精准的课堂提问艺术,娴熟的课堂提问策略,是提高科学课堂效益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进行了探索.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魏慧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浙江宁波3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巧问,“点燃”课堂精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策略 [J], 张丽萍;
2.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J], 宋卫国
3.巧问,“点燃”课堂精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策略 [J], 张丽萍
4.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J], 宋卫国;
5.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J], 宋卫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念·观 点
16
4. 交 流 遇 阻 时 , 教 师 需 要 提 出 属 于 学 生 最 近 发展区的问题。钱老师从对生 2 的第二次提问开 始都试图在调整问题难度,但是,他开始几次的 调整未见成效,这是为什么呢? 钱老师提出的第 三问虽然比第二问要容易得多,但是,这两问分 别是“界定概念”与“描述特征”,都属于抽象层面 的思考,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从一篇课文出发 归纳出这一类文体的特征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 第四问钱老师显然转向了这篇课文本身,试图引 导 学 生 针 对 具 体 例 子— —— 这 篇 课 文 , 理 解 “ 知 识 小品”这一概念,这一问由抽象的归纳进入到结 合具体语篇的分析, 后面依次降低问题难度,请
七
你在各种文体 中选定知识小 品, 当时是怎 样想的?
提新的开 放性问题
回忆思考的 过程, 明晰 潜意识里的 判断依据
因为它是介绍 关于死海的知 识的, 文章很 短小……所以 是知识小品
八
你看你说出了 知识小品的一 些重要的特点, 你明明知道,怎
提新的开 放性问题
情意上的鼓励
这是我看了课 文后临时想出 来的
么说不知道呢?
提问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因此发 生了逆转, 从下面的交流中,我 们发现生 2 开始进入积极思考 的状态。
2. 开放性问题的问题类型 和问题层次可以多样, 但是问 题难度需要控制。 要引导学生 发现知识小品的特征, 仅靠封
从上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闭性问题是不够的。 因此,钱老
1.封闭性问题答案比较显豁 ,学生相对容易 师八次提问中有五次属于开放性问题,这些开放
① 钱 梦 龙 《 钱 梦 龙 与 导 读 艺 术 》 第 214 -215 页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年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 200062)
欢迎 订阅
2010 《
》
读者朋友:
您如果错过本刊 2010 年邮局的征订时机,还可直接在本刊编辑部订阅。 订阅方式灵活,零售、整订、破订均可。 零售 价 每 期 7 元 ;整 年 订 阅 享受 优 惠 价 格 80 元 。 如 需 挂 号邮 寄 ,另 加 挂 号 费 每 期 3 元,并在汇款附言中加以说明。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凡在我社整年订阅的作者稿件优先发表,并在以后购买我刊的 产品时享受优惠价格。 汇款地址: 北京西三环北路 105 号《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邮编:100048。 收款人:王彩慧。 汇款时务必附言注明数量、寄刊地址、邮编、电话。 订 刊 电 话 :010-68980051 ,68900521,68902303,68982069
别的什么说明性
象, 寻找比
象
文体, 而偏偏要 提 新 的 封
到
六
说它是知识小品 呢? 你在说的时
闭
性问
题
较点, 发现 知识小品的
候心里肯定有过 一些选择的,是
形态
是的
▲
具 体 )
不是?
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 子’。 是这样吗”,钱老师给出“样 子”的提示后请学生对此进行判 断。 学生如果回答“是的”,钱老 师大概可以跟进追问学生“知识 小品文的‘样 子 ’”是 怎 样 的 ,也 就可以将讨论继续下去了。 但是 这一次虽然也是一个封闭性问 题,生 2 却没有对老师的预期给 出积极的响应。 在这样的情况 下,钱老师可以请另外的同学来 回答, 也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还 可以自己讲授知识小品的特点 或定义,但是钱老师选择了继续 与生 2 交流,他又提了一个封闭 性问题, 进一步降低问题难度。 第 六 问— — — “ 你 在 说 的 时 候 心 里 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这一次是给出更明确的提示请 学生作判断,这一问几乎没有什 么难度,学生也就由消极的回应 转为积极的响应,学生面对教师
以上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的探讨还是 就所提问题的分析展开的,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 途径当然很多。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教师 对问题难度的调整也非常清晰,而这清晰有效的 调整如果缺少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把握,缺少对问 题设计等的课前功夫, 仅仅依靠所谓的教学机 智,恐怕是很难保证这样鲜活的交流对话出现在 课堂上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在不 断调整提问难度的过程中,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 信任,谈到这一点就涉及语文教育教学的观念问 题了,这恐怕也印证了钱梦龙老师喜欢的“观念 出方法”这句话。 所以,说到底,课堂教学中提问 策略的运用又不仅仅是一项教学策略了。
下 面 是 钱 梦 龙 老 师 执 教 《死 海 不 死 》①的 片 段 (括号中的文字为作者所加),分析钱老师这一教 学片段中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有效 提问是怎样的。
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 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 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 内容介绍、 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 识小品,等等。 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 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 (指一学生) 你说说 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 2:是知识小品。 (生 2 第一次回答) 师:(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 同意的请举手。 (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 但什么是知识小品, 你知道吗? 生 2:不知道。 (生 2 第二次回答)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 2:不知道。 (生 2 第三次回答) 师:你都不知道? (生 2 点头)那你怎么知道 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2010 . 4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
— — — 以 钱 梦 龙 《 死 海 不 死 》 课 堂 教 学 片 段 为 例
■ 郑桂华
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课堂教学的效益。有研究者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 为分成三大向度:主动提问、响应学生的问题或 回答以及直接讲述。 具体说来,“主动提问”是指 教师主动对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形式又可分 为提延伸封闭性问题、提延伸开放性问题、提新 的封闭性问题以及提新的开放性问题四种类型。 教师如何运用“提问”来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明晰、更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有的呢?
续两次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 钱老师第二次
要解开其中的奥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钱老 提出封闭性问题,第五问“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
师这八次提问的类型与问题指向:
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
序号 问题摘要 问题类型 问题指向 学生回答 问题难度
一
你说说看,这篇 提延伸封 文 本 类 型 上
课文是说明文 中的哪一种?
闭性问题
的选择判断
是知识小品
……但什么是 提 新 的 开 “科学小品文”
二
知识小品,你 知道吗?
放性问题 的概念界定
三
知识小品有什么 提 新 的 开 描 述 文 体 的 特点,知道吗? 放性问题 特征
不知道 不知道
四
你都不知道?那 你怎么知道这 篇课文是知识 小品呢?
提 新 的 开 针对这篇课文
放性问题
理 念·观 点
14
说文论语 /zgzy79@
在第 7 次回答时,讲出“知识小品”的重要特点的 理,转向积极思考的状态。
呢? 这样的变化是不是只有专家型教师才会做
钱老师第一问中给出了若干选项请学生选
到?这样的教学智慧是不是只有专家型教师才拥 择,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作出判断。在学生连
理解 “知识小 品”这一概念
我是瞎蒙的
你心里肯定有
逐
一个关于知识
判断,接下来
小品应有的“样 提 新 的 封 可 能 会 结 合
次
五
子”,而这篇课文 正好符合你心 闭性问题
这篇课文,描 我心里没有样子 述知识小品
降
里的这个 “样 子”。 是这样吗?
大致形态
低
那你为什不说它
(由
是产品说明书或
提供比较对
抽
解决。 在启动学生思考环节、在师生交流讨论进 性问题的类型和问题层次比较丰富。 问题的类
入困境时, 教师要有意识提问这类思考容量小、 型见表格中的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但是,前
思考难度不大的封闭性问题,有意识帮助学生获 两个开放性问题因为难度太大, 在课堂交流中
得学习的成功感,消除学生对思考问题的畏惧心 属于无效问题。 第三个开放性问题 (第 4 次提
理 念·观 点
15
2010 . 4
问)虽然转向思考这篇课文为何是知识小品,由 纯粹抽象的概括到结合具体课文的分析, 但是 问题的开放度过大, 学生思考该问题的抓手不 清晰不明确, 学生也就很难给出有效的思考与 结论。
3.连续两个问题差异太大 ,学生的思考可能 会很难有效跟进。从问题的类型与问题的难度上 看,钱老师第二问属于提新的开放性问题,而且 是给一个概念下定义。下定义属于形式逻辑思维 中的一项很有难度的活动,需要对概念的外延和 内涵进行界定,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 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它需要高 度的抽象概括能力。 回答第一问,学生只需要从 多个概念中进行选择,回答第二问需要进行种概 念、属概念之间的区分等复杂的思维活动,第二 问与第一问之间差异巨大,这往往造成学生突然 间的思维短路,学生会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
学生回忆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判断,描述关于 知识小品的粗略感受,找到学生可以抵达的思考 高度,学生通过回忆、反思,归纳出知识小品的有 关特征。 舒尔曼提出教学的内容知识是指“对于 一个人的学科领域中最一般的要教授的内容,表 达那些概念的最有用的形式, 最有效的比喻、说 明 、例 子 、解 释 以 及 示 范— —— 一 句 话 ,就 是 使 人 易 于懂得该学科内容的表达和阐述方式”。 钱老师 就 是 结 合 《 死 海 不 死 》 这 篇 课 文— —— 即 舒 尔 曼 所 说的 “例子”,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的过 程 ,这 无 疑 是 寻 找 课 堂 提 问 最 佳 点— —— 属 于 学 生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