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663-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

合集下载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工作原理、相关资料及试验数据,参考了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及国际标准等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及种类、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基本要求,代表厂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

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使用单位检测此类产品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同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南京7425工厂、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兆国、朱熠、孙克俭、韩同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3 种类3.1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QC/T 664-20001范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畴内使用。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刻3种类3.1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4技术要求4.1尺寸4.1.1软管的内外径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

4.1.2软管壁厚偏差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

表1 软管壁厚偏差mm4.2外观质量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承诺有阻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旧、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

膨胀阀

膨胀阀

膨胀阀原理膨胀阀也称节流阀,是组成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主要部件,安装在蒸发器入口处,是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高压与低压的分界点。

其功用是:把来自贮液干燥器的高压液态制冷剂节流减压,调节和控制进入蒸发器中的液态制冷剂量,使之适应制冷负荷的变化,同时可防止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即未蒸发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后被压缩,极易引起压缩机阀片的损坏)和蒸发器出口蒸气异常过热。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采用的感温式膨胀阀,也叫热力膨胀阀,它是利用装在蒸发器出口处的感温包来感知制冷剂蒸气的过热度(过热度是指蒸气实际温度高于蒸发温度的数值),由此来调节膨胀阀开度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流量。

感温包和蒸发器出口管接触,蒸发器出口温度降低时,感温包、毛细管和薄膜上腔内的液体体积收缩,膨胀阀阀口将闭合,借以限制制冷剂进入蒸发器。

相反.如果蒸发器出口温度升高,膨胀阀量口将开启。

借以增加制冷剂流量。

内感温式H型汽车空调热力膨胀阀,其在内感温管的下端有隔热柱和导向柱,导向柱与阀针之间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锥形密封圈,依靠其上下受力时的变形,不但保证了阀在调节过程中的灵敏度,同时使阀的气、液腔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使阀的内感温管能感受到流过内感温管的气态制冷剂的实际温度,保证了制冷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制冷效率的提高。

膨胀阀性能参数1、容量汽车空调热力膨胀阀的制冷能力用容量表达。

有公称容量和额定容量两种,公称容量为制造厂在标准条件下实验名义点的容量。

额定容量为在额定条件下试验额定点的容量。

额定条件和额定点都和特定汽车空调系统有关系,一般汽车空调热力膨胀阀所给出的都是公称容量。

2、静止过热度过热度是指热力膨胀阀的温包温度,语法出口压力或外平衡管连接处压力相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之差,静止过热度时热力膨胀阀刚开始打开时的过热度,对每一个汽车空调热力膨胀阀,静止过热度由制造厂已调整好,一般不允许用户再调整。

3、最大工作压力热力膨胀阀若是气充型,则有最大工作压力要求。

QCT663-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

QCT663-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

QC/T 663-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热力膨胀阀的基本原理、技术资料,参考了国内一些热力膨胀阀的行业标准和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等进行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厂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的性能、安全等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代表了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本标准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三花不二工机有限公司、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长春、黄国强、张明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QC/T 663-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蒸发温度5℃时额定容量不超过36 kW,使用制冷剂HFC-134a的热力膨胀阀(以下简称膨胀阀)。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义。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付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3 定义3.1 热力膨胀阀一种根据蒸发压力和蒸发器出口气态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流入空调装置蒸发器的制冷剂量的控制元件。

3.2 膨胀阀的充注动力元件(感温包、毛细管、膜片或波纹管)内充注的介质与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对应方式。

3.3 膨胀阀的过热度内平衡型膨胀阀为膨胀阀出口压力,而外平衡型膨胀阀为蒸发器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感温包温度之差,此温度差为下述a)和b)之和。

a)静止过热度,膨胀阀从全闭状态到开始开启点的过热度;b)过热度变化(或过热度梯度)。

qct656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性能要求

qct656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性能要求

QC/T 656-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QC/T 656-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对QC/T 72.1-1993《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的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引用标准;——术语定义及描述;——名义工况参数:——技术要求;——取消原标准中基本参数、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自生效日起,同时代替QC/T 72.1-1993。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一汽杰克赛尔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宏伟、赵桐林、程立惠、周健、方劲、刘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 QC/T 656-2000代替QC/T 72.1-199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的性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调节汽车乘员舱内空气为目的的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657-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QC/T 660-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压缩机QC/T 661-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液气分离器QC/T 662-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贮液干燥器QC/T 663-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3 术语3.1 汽车空调系统由暖气装置、制冷装置、通风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加湿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以及必要的控制部件等构成,用于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并使其以一定速度在车室内定向流动和分配,从而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及新鲜空气的系统。

3.2 制冷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液干燥器或液气分离器、节流元件、蒸发器、制冷剂管路、风机等构成,将车室内的热量传递给室外环境的装置。

QC T656-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性能要求

QC T656-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性能要求

QC/T 656-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 言本标准是对QC/T 72.1-1993《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的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引用标准;——术语定义及描述;——名义工况参数:——技术要求;——取消原标准中基本参数、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自生效日起,同时代替QC/T 72.1-1993。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一汽杰克赛尔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宏伟、赵桐林、程立惠、周健、方劲、刘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性能要求 QC/T 656-2000代替QC/T 72.1-199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的性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调节汽车乘员舱内空气为目的的汽车空调制冷装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657-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QC/T 660-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压缩机QC/T 661-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液气分离器QC/T 662-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贮液干燥器QC/T 663-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3 术语3.1 汽车空调系统由暖气装置、制冷装置、通风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加湿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以及必要的控制部件等构成,用于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并使其以一定速度在车室内定向流动和分配,从而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及新鲜空气的系统。

3.2 制冷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液干燥器或液气分离器、节流元件、蒸发器、制冷剂管路、风机等构成,将车室内的热量传递给室外环境的装置。

(整理)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

(整理)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

QC/T 664-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工作原理、相关资料及试验数据,参考了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及国际标准等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及种类、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基本要求,代表厂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

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使用单位检测此类产品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同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南京7425工厂、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兆国、朱熠、孙克俭、韩同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3 种类3.1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qct656(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

qct656(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

QC/T 656-2000 (2000-11-06 批准,2001-04-01 实施)本标准是对QC/T 72.1-1993《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的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引用标准;――术语定义及描述;――名义工况参数:——技术要求;――取消原标准中基本参数、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自生效日起,同时代替QC/T 72.1-1993。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一汽杰克赛尔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宏伟、赵桐林、程立惠、周健、方劲、刘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QC/T 656-2000代替QC/T 72.1-199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的性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调节汽车乘员舱内空气为目的的汽车空调制冷装置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657-2000 QC/T 660-2000 QC/T 661-2000 QC/T 662-2000 QC/T 663-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汽车空调(HFC-1343用压缩机汽车空调(HFC-1343用液气分离器汽车空调(HFC-1343用贮液干燥器汽车空调(HFC-1343用热力膨胀阀3术语3.1汽车空调系统由暖气装置、制冷装置、通风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加湿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以及必要的控制部件等构成,用于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并使其以一定速度在车室内定向流动和分配,从而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及新鲜空气的系统。

3.2制冷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液干燥器或液气分离器、节流元件、蒸发器、制冷剂管路、风机等构成,将车室内的热量传递给室外环境的装置。

QC T 663-2019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10页精选文档

QC T 663-2019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10页精选文档

QC/T 663-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热力膨胀阀的基本原理、技术资料,参考了国内一些热力膨胀阀的行业标准和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等进行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厂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的性能、安全等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代表了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本标准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三花不二工机有限公司、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长春、黄国强、张明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QC/T 663-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蒸发温度5℃时额定容量不超过36 kW,使用制冷剂HFC-134a的热力膨胀阀(以下简称膨胀阀)。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义。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付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0125-2019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3 定义3.1 热力膨胀阀一种根据蒸发压力和蒸发器出口气态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流入空调装置蒸发器的制冷剂量的控制元件。

3.2 膨胀阀的充注动力元件(感温包、毛细管、膜片或波纹管)内充注的介质与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对应方式。

3.3 膨胀阀的过热度内平衡型膨胀阀为膨胀阀出口压力,而外平衡型膨胀阀为蒸发器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感温包温度之差,此温度差为下述a)和b)之和。

a)静止过热度,膨胀阀从全闭状态到开始开启点的过热度;b)过热度变化(或过热度梯度)。

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体系

紧固件标记方法
GB1237-1988
ISO 8991:198 (MOD)
2002/1/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GB/T 321-1980
ISO991:1986(MOD) 2005/12/1
标准尺寸
GB/T 2822-1981
——
2005/12/1
标准编写规则 第1部分:术语
GB/T 1.6-1997
ISO10241-1992 (MOD)
GB/T 1800-1979部分
ISO 286-1:1988 (MOD)
1999/7/1
极限与配合 标准公差等级和 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
ISO 286-2:1988 (MOD)
2000/3/1
极限与配合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 1801-1979 GB/T 1802-1979
ISO 1829-1975 (MOD)
DIN 6930(NEQ) 2003/4/1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准
形状
GB/T
1182-1996
ISO 1101:2004 IDT
2008/8/1
技术产品文件 词汇 投影法术语
GB/T 14692-93中的术语 ISO 10209-2:1993
部分
(MOD)
1998/5/1
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
GB/T 5185-1985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T 3100-1986
ISO 128-34:2001 (MOD)
2003/4/1
——
2003/12/1
UDC 621.71.744 14:21.8
1985/7/1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QCT 664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QCT 664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3 种类3.1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 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 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 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4 技术要求4.1 尺寸4.1.1 软管的内外径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

4.1.2 软管壁厚偏差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

表1 软管壁厚偏差 mm4.2外观质量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允许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损、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

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体系

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
GB/T 5185-1985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T 3100-1986
ISO 128-34:2001 (MOD)
2003/4/1
——
2003/12/1
UDC 621.71.744 14:21.8
1985/7/1
——
2003/12/1
——
2003/12/1
ISO 128-44:2001 (MOD)
2003/4/1
ISO6410-1993 (IDT)
1996/7/1
——
2003/12/1
ISO 6411:1982 (MOD)
2000/3/1
ISO 9222-1~9222-
2:1989
1997/7/1
(MOD)
ISO 8826-11989
ISO 8826-2:1994 1999/7/1
(MOD)
2002/3/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符号
GB/T 1.5-1988
——
2001/10/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
GB/T 7026-1986
——
2001/10/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1988
ISO 78-21999 (MOD)
2001/12/1
27 J00027 GB/T 14690-1993
技术制图 标题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 明细栏
——
技术制图 复制图的折叠方法
——
技术制图 对微缩复制原件的要求
——
技术制图 焊缝符号的尺寸、比例及简化 表示法 技术制图 通用术语

Q-FTA037-20XX轻型载货车用空气调节系统技术条件11.13

Q-FTA037-20XX轻型载货车用空气调节系统技术条件11.13

Q/F T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FT A037—200X 轻型载货车用空气调节系统技术条件200X—XX—XX发布200X—XX—XX实施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Q/FT A037—200X目次前言 (Ⅲ)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2)4技术要求 (3)5试验方法 (7)6检验规则 (12)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5)8质量保证 (16)Q/FT A037—200X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使用HFC—134a为制冷剂的空气调节系统而制定的。

为确保轻型载货车用空调装置的质量,对空调装置的性能要求及技术指标等内容给予明确。

本标准对空气调节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

本标准可作为空气调节系统总成及零部件进厂验收的依据,也可作为整车空调纠纷仲裁的依据。

本标准所规定的检验规则是一项基本要求,各类检验具体实施时允许与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但其抽样方法、判定原则、检验项目至少不能低于本标准检验规则的相应规定。

对于本公司暂时不具备检测能力的进货检验项目,应要求分供方每次送货时提供其有效的出厂检验报告。

在设计开发、生产采购过程中,必须采用通过国家相关认证的空气调节系统。

本标准自200X年X月X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电器研究所、产品管理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军成、石同军、何晓波、赵明建、靳宝生、刘乃胜。

本标准于200X年X月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电器研究所负责解释。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FT A037—200X 轻型载货车用空气调节系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轻型载货车用空气调节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

汽车标准-QC T 669-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doc

汽车标准-QC T 669-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doc

汽车标准-QC T 669-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docQC/T 669-2000(2000-12-07发布,2001-07-01实施)前言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汽车空调协会标准:MACA305-1997。

对原标准所推荐的汽车空调管接头型式与尺寸未作修改,仅将英制单位换算成了公制单位。

本标准中的螺纹管接头采用的是美国国家标准ANSI规定的统一螺纹(UN),因目前国内已有许多英制螺纹的生产和使用者,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正在考虑将英制螺纹采用过来制定为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尚未制定之前,本标准只能将ANSI作为引用标准。

关于英制统一螺纹,ANSI B1.1与ISO 263:1973、ISO 725:1978、ISO 5864:1993、ISO 68.2:1998是一致的,但ISO标准中缺乏相应的量规和检验体系标准,因此,本标准在引用标准中不再列入ISO标准。

对于中性盐雾试验,原标准采用的是ASTM B117,本标准引用了方法与之等效的GB/T 10125。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岳阳恒立冷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朱彤、郭亮、张远刚。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QC/T 669-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端部的型式、尺寸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ANSI B1.1-1989 英制统一螺纹ANSI B1.2-1983 英制统一螺纹量规ANSI/ASME B1.3M-1992 螺纹量规体系ANSI B1.13-1983 米制螺纹牙型3 型式与代号螺纹管接头及其组件的型式与缩写代号按表1规定;4 一般要求4.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用扩口式和O形圈式管接头的螺纹连接件和管件端部型式,以及带“倒钩”的推入式软管接头。

QC T 659-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标识

QC T 659-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标识

QC/T 659-2000(2000-11-06发布,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参照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标准SAE J 1660-1993,SAE J 639-1994中关于汽车空调系统的标识的规定。

附录A为等同采用ANSI/UL 969。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黄国强、周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标识 QC/T 659-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用标识标签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522-1993 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QC/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3 要求3.1 汽车空调系统的标识应是一个字迹清晰可读且耐久的标牌或标签。

标签的试验应按照附录A的规定进行。

3.2空调系统标识标牌或标签应固定在发动机舱内或靠近空调系统充注口的部位,比如在车身构件上或空调元件上,在维修或车辆因意外损坏而需要更换部件时一般不更换。

标牌或标签上应包括对制冷剂的类型和润滑油牌号的说明,以及推荐的制冷剂充注量。

3.3 制冷剂类型和推荐的系统充注装置、润滑油牌号还应在车辆的用户手册中说明。

3.4 当汽车空调系统是在CFC-12制冷剂系统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HFC-134a制冷剂时,制冷剂充注接口应符合QC/T 665的要求。

并在改造完成后,按以下所述标示一个标签,以说明改型。

3.4.1 改型的标签上应有标题:“注意:已改造用于HFC-134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C/T 663-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热力膨胀阀的基本原理、技术资料,参考了国内一些热力膨胀阀的行业标准和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等进行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厂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的性能、安全等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代表了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本标准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三花不二工机有限公司、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长春、黄国强、张明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QC/T 663-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蒸发温度5℃时额定容量不超过36 kW,使用制冷剂HFC-134a的热力膨胀阀(以下简称膨胀阀)。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义。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付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3 定义3.1 热力膨胀阀一种根据蒸发压力和蒸发器出口气态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流入空调装置蒸发器的制冷剂量的控制元件。

3.2 膨胀阀的充注动力元件(感温包、毛细管、膜片或波纹管)内充注的介质与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对应方式。

3.3 膨胀阀的过热度内平衡型膨胀阀为膨胀阀出口压力,而外平衡型膨胀阀为蒸发器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感温包温度之差,此温度差为下述a)和b)之和。

a)静止过热度,膨胀阀从全闭状态到开始开启点的过热度;b)过热度变化(或过热度梯度)。

膨胀阀从开始开启点到规定开启点所需过热度的变化量。

3.4 额定容量在额定条件下通过试验而确定的容量。

3.5 膨胀阀迟滞膨胀阀的开度特性,过热度上升与下降时的开度差。

4 膨胀阀种类膨胀阀可以按以下型式进行分类,并可以是以下各型的组合。

4.1 按平衡型式4.1.1 内平衡型作用于动力元件的压力通过内部通路与阀出口压力形成平衡的一种结构。

4.1.2 外平衡型作用于动力元件的压力通过配管与蒸发器出口压力形成平衡的一种结构。

4.2 按充注型式4.2.1 液体充注型对于所有工作条件,充注在动力元件内的一部分介质以液体形态存在于感温包内的一种型式。

4.2.2 气体充注型充注的介质达到规定的感温温度,则所有液体全部气化,即使温度上升,动力元件内部压力几乎不上升的一种型式。

此时的内部压力称为最大工作压力(简称MOP)。

4.2.3 吸附充注型介质伴随吸附剂的作用而工作的型式。

4.3 按制冷剂流向4.3.1 正流型高压侧压力作用于打开方向的结构。

4.3.2 逆流型高压侧压力作用于关闭方向的结构。

4.4 按感温包位置4.4.1 感温包外置型4.4.2 感温包内藏型5 额定条件5.1 标准额定条件作为性能特性的比较基准而规定的条件,见表1中a。

5.2 适用额定条件除标准额定条件以外的额定条件,可根据制造者的技术资料或技术标准及其它而设定,可参照表1中b。

表1 额定条件6 技术要求6.1 尺寸与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一致。

6.2 外观没有明显的伤痕、变形、氧化腐蚀、毛刺等缺陷,阀内无切屑、杂质及游离水份存在。

6.3 开度、迟滞按供需双方的协议。

6.4 额定容量按供需双方的协议。

6.5 静止过热度按供需双方的协议。

6.6 阀口泄漏按供需双方的协议。

6.7 平衡部泄漏按供需双方的协议。

6.8 气密性6.8.1 出口侧气密性在1.5 MPa压力下,不应有泄漏现象。

6.8.2 进口侧气密性在3.5 MPa压力下,不应有泄漏现象。

6.9 耐压强度在出口侧2.2 MPa,进口侧5.3 MPa压力下,不应有泄漏或异常变形。

6.10 破坏强度在出口侧4.4 MPa,进口侧10.6 MPa压力下,不应有开裂破损现象。

6.11 耐久性按7.2.11耐久试验后,应满足以下要求:a)气密性满足6.8要求;b)静止过热度变化量在±0.02 MPa以内;c)阀口泄漏不超过允许值的120%;d)平衡部泄漏不超过允许值的120%。

6.12 耐振动性按7.2.12经振动试验后,应满足6.8和6.11.2的要求。

6.13 耐冷热冲击性按7.2.13经冷热冲击试验后,应满足6.8、6.11.2和6.11.4的要求。

6.14 耐高温性按7.2.14经耐高温试验后,应满足6.8和6.11.2的要求。

6.15 耐低温性按7.2.15经耐低温试验后,应满足6.8和6.11.2的要求。

6.16 耐腐蚀性按7.2.16经耐腐蚀试验后,不应有明显锈蚀产生,并满足6.8和6.11.2的要求。

7 试验方法7.1 试验条件7.1.1 环境条件温度:5℃~35℃气压:86 kPa~106 kPa7.1.2 测量仪器精度按表2规定。

表2 测量仪器精度7.2 试验方法7.2.1 尺寸检查用常规和专用量具进行检查。

7.2.2 外观检查用目测法检查。

7.2.3 开度、迟滞试验7.2.3.1 试验装置把按静止过热度设定的膨胀阀安装在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上,并加以处理以免试验用空气或氮气从高压接头部及阀开度测定部泄漏。

7.2.3.2 内部或外部平衡压力变化时的膨胀阀开度。

a)把感温包浸于按规定温度保温的恒温槽内,规定温度为0℃或按供需双方协议温度;b)内平衡型膨胀阀从低压接头侧,外平衡型膨胀阀从平衡接头处加压;c)以0.01 MPa以下间隔增加加压压力,并测得膨胀阀开度;d)然后以0.01 MPa以下的问隔降低加压压力,并测得膨胀阀开度;e)根据c)、d)测定结果,绘制图2所示曲线;f)根据图2曲线,针对相当膨胀阀额定容量的膨胀阀开度,计算出平衡压力上升时及下降时的压差,该压差即为迟滞。

7.2.3.3 相对感温包温度变化的膨胀阀开度a)内平衡型膨胀阀从低压接头侧,外平衡型膨胀阀从平衡接头侧加压(加压压力按标准额定条件);b)该状态下,以1℃以下的间隔增高感温包温度,并测得膨胀阀开度;c)然后以1℃以下的间隔降低感温包温度,并测得膨胀阀开度;d)根据b)、c)测定结果,绘制如图3所示的曲线;e)根据图3曲线,针对相当膨胀阀额定容量的膨胀阀开度,计算出感温包温度上升及下降时的温差,该温差即为迟滞。

7.2.4 额定容量试验7.2.4.1 相对感温包温度的膨胀阀开度试验根据7.2.3条开度及迟滞试验方法,绘制一感温包温度与膨胀阀开度的曲线(如图4所示)。

此时的压力及温度按照标准额定条件。

7.2.4.2 流量试验流量试验按7.2.4.3规定的制冷剂质量流量试验方法进行。

但在无法用制冷剂进行试验时,也可用其它的试验方法来代替,只要得到的试验结果用7.2.4.3所规定的试验方法能证实其准确性即可。

7.2.4.3 相对膨胀阀开度的制冷剂质量流量试验a)试验条件流入膨胀阀的液态制冷剂不得有蒸气,另外,自饱和温度再冷却3℃~6℃的状态。

而且用于试验的制冷剂含油浓度,质量比不得超过2%;b)取下膨胀阀的动力元件部分,在该部位安装一能任意开启、关闭膨胀阀,并能测定膨胀阀开度的机构。

将膨胀阀装在图5所示的试验装置上。

用手动膨胀阀把膨胀阀进出口压力保持在标准额定条件中的规定压力。

按0.1 mm以下的膨胀阀开度间隔,至少取10点以上,测得该膨胀阀不同开度时的制冷剂流量;c)根据测定值,绘制一相对膨胀阀开度的制冷剂流量曲线(如图6所示)。

7.2.4.4 根据7.2.4.1、7.2.4.2、7.2.4.3的测定结果,绘制相对感温包温度的制冷剂流量曲线(如图7所示)。

7.2.4.5 额定点过热度变化的确定在图7所示的相对感温包温度的制冷剂流量曲线中,从膨胀阀开始开启位置的制冷剂流量A作横轴平行线,再从和制冷剂流量曲线的交点,向感温包温度轴线作垂线确定膨胀阀的开始开启点a,然后,以额定点作横轴平行线,从和制冷剂流量曲线的交点上,向感温包温度轴线作垂直线确定b点。

该a、b 二点间的温度表示膨胀阀开始开启点到额定点时的过热度变化量,额定点时的制冷剂流量为膨胀阀的额定流量,记录为q。

另外,把膨胀阀开度为0.05 mm定为开mr启点。

7.2.4.6 额定容量按下述公式进行计算Q=qmr(h2-h1)K式中:Q——膨胀阀容量 W;qmr——额定点的制冷剂质量流量, kg/s;h2——蒸发器出口侧饱和蒸气制冷剂的比焓值,J/kg;h1——蒸发器进口侧饱和液态制冷剂的比焓值,J/kg;K——有关过冷度的修正值(液态制冷剂温度:55℃,过热度:0 ℃)见图8。

7.2.5 静止过热度试验将膨胀阀装在图9所示的试验装置上,用压力调整阀将压力P1调整为1.03 MPa±0.05 MPa,将感温包在0℃恒温槽内浸10 min以上,关闭、打开截止阀2~3次后,P2所示压力即为0℃时的静止过热度。

7.2.6 阀口泄漏试验在7.2.5静止过热度试验完毕后,关闭截止阀;1 min时出口压力P2的压力上升值即为阀口泄漏量(如图10所示)。

7.2.7 平衡部泄漏试验堵住膨胀阀高压侧接头,将膨胀阀安装在图11所示的试验装置上,将进气压力P1调整为0.2 MPa,打开截止阀,用流量计或排水法测得平衡部的气体流量。

7.2.8 气密性试验用于燥空气或氮气,在膨胀阀出口侧和进口侧分别加压至1.5 MPa和3.5 MPa,侵入水中.保压5min,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7.2.9 耐压强度试验在膨胀阀中注满常温液体,完全排出空气后。

将出口侧和进口侧缓慢加压至2.2 MPa和5.3 MPa,保压1min,观察是否有液体泄漏或异常变形现象。

7.2.10 破坏强度试验在膨胀阀中注满常温液体,完全排出空气后,将出口侧和进口侧缓慢加压至4.4 MPa和10.6 MPa,保压1min,观察是否有破损开裂现象。

7.2.11 耐久性试验将感温包浸在0℃或12℃恒温槽中,内平衡阀从出口侧,外平衡阀从平衡侧作0 MPa~0.4 MPa的反复加压,各压力的保压时间为一个循环的20%以上,每分钟循环次数为10~15次,共进行10万次循环试验。

7.2.12 耐振动性试验用不会使毛细管和外平衡管产生共振的方法将膨胀阀阀体部固定在加振台上,以加振频率为33.3 Hz、振动加速度为44.1 m/s2作振动(全振幅为2 mm),振动时间为:上下方向4h,左右、前后方向各2h。

7.2.13 耐冷热冲击性试验以室温——高温——室温——低温的变化为1个循环,反复进行10个循环,在室温下放置20 min后,进行6.13规定的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