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试验小结

合集下载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

铜仁骏逸江山商住楼钻孔抽水试验报告1、钻孔抽水试验选用钻孔ZK69作单孔抽水试验,位于ZK39和ZK40轴线的之间,孔口高程253.7m,孔深26.8m,孔径φ130。

钻孔地质资料详见ZK69柱状图。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作三次降深: S1=4.98m, Q1=0.513L/S; S2=3.00m, Q2=0.349L/S;S3=1.50m, Q3=0.203L/S。

本次抽水试验参照现行《贵州省地方标准》(DB22/46—2004),作反向抽水,动水位观测时间在开始抽水后第3、5、10、30、45、60、9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稳定后可延至1小时1次,并与流量观测同步。

每次降深稳定的延长时间分别为16、8、6小时。

停泵后立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与抽水试验要求相同,观测孔的水位观测时间与抽水孔同步,抽水试验情况详见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降深及流量随时间的过程曲线见图2,Q-S曲线为抛物线特点,结合场地岩性特征可确定场地地下水为岩溶潜水,根据钻孔水文地质结构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抽水孔为潜水非完整井。

2、影响半径的确定据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手册》P546图解法确定影响半径,在抽水试验中,特选用与抽水孔在同一线上的ZK70、ZK71、ZK72作水位变化观测孔。

在直角坐标系上,将抽水孔最大降深S1=4.98m抽水时,与分布在同一直线上的各观测孔的同一时刻所测得的动水位连起来,沿曲线趋势延长,与抽水前的静止水位线相交,该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就是影响半径,R=19.20m,见图4。

3、渗透系数K的计算按地下水动力学中单孔潜水非完整井考虑,渗透系数K 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Q—涌水量,m3/d,取值: Q=0.513L/s =44.32m3/dS—水位降深,m,取值:S=4.98mL—有效进水段长度,m,取值:L=19.48mR—影响半径,m,取值:R=19.20m,由观测孔资料确定。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一、引言深基坑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其施工过程中常会涉及地下水。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水质和水位,以及对基坑施工的可能影响,需要进行抽水试验。

本次试验旨在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并研究深基坑地下水的相关参数,为基坑工程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备和方法1.试验设备:本次试验使用了水泵、水位计以及水样采集器等设备。

2.试验方法:(1)确定试验地点:选择一深基坑工地作为试验地点,并将试验点确定在基坑附近,以确保地下水的获取。

(2)安装水位计:在试验地点附近挖掘一个试验井,将水位计安装在试验井中,并记录初始水位。

(3)设置水泵:在试验地点附近安装水泵,并与试验井相连。

通过控制水泵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地下水位的改变,并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水位变化。

(4)采集水样:在试验的不同时间点,使用水样采集器采集地下水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1.水位变化曲线图: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制作了基于时间的水位变化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开始抽水后,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直至稳定。

当停止抽水后,水位开始逐渐恢复至初始水位。

这表明水位与抽水的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

2.水质分析结果:将试验期间采集的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地点的水质为优良。

水样中包含的主要物质为溶解性氧、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

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有关。

四、结果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获得了深基坑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和水质情况。

根据水位变化曲线,我们可以估计地下水位和抽水时间的关系,并掌握抽水过程中水位的变化规律。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我们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较高含量。

五、结论1.地下水位与抽水时间和强度相关,可以通过抽水控制地下水位。

2.试验地点的地下水水质为优良,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较高。

六、试验总结与改进建议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对深基坑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有了初步了解。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1. 引言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常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探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抽水试验,可以获取关于地下水的水文参数和水力特征的信息。

本文对群孔抽水试验的目的、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进行总结,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和应用该试验的指南。

2. 目的群孔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水井的产水能力、水井周围地下水系统的水力特性以及水井间的干扰程度。

通过抽水试验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水井的产水量与时间的关系;•水井的排水区域范围;•水井的充水能力;•水井的水位恢复速度。

3. 步骤进行群孔抽水试验的基本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在进行抽水试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选择试验点和确定抽水井的参数。

试验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试验点周围地下水系统应密封良好,避免干扰因素;•试验点应能够代表整个研究区域的地下水系统。

确定抽水井的参数包括确定抽水井的位置、深度、管径以及抽水速度等。

3.2. 进行抽水试验在确定抽水井的参数后,开始进行抽水试验。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抽水速度,然后对抽水井进行连续抽水,并记录抽水时间和抽水量。

3.3. 记录水位变化在抽水试验期间,需要在抽水井和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观测井中记录水位的变化。

观测井的位置和水位的记录应满足以下要求:•观测井的位置应选择在抽水井周围形成一定的半径范围内;•观测井的水位记录应具有足够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

3.4. 结束试验并复原当达到试验结束条件时,需要停止抽水并记录停抽时刻的水位。

然后恢复水井的正常供水状态,使地下水系统回到先前的平衡状态。

4. 数据处理进行群孔抽水试验后,需要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相关的水文参数和水力特征。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绘制抽水井产水量-时间曲线;•绘制水位变化曲线;•根据曲线拟合方法计算水位衰减系数、渗透系数等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5. 结果分析在群孔抽水试验完成后,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

单孔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报告:抽水试验报告单孔抽水实验报告抽水试验稳定判断抽水试验报告大纲篇一:抽水试验报告一、前言XXXXX基坑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发现桩孔涌水量较大,尤其是施工5#基坑(桩基挖孔桩孔深≥25m)时,涌水量更大,为方便基础施工,业主委托我公司对5#栋基础进行抽水试验,提供单孔涌水量。

二、工程地质条件该工程所在地区的第四系地层为中更新世纪白沙井组双层结构粘性土、卵砾土,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神皇山组泥钙质砂岩、砾岩综合体。

该岩层裂隙发育,由于5#栋为砂岩与砾砂的交界处,具有富水构造的裂隙更发育。

三、试验方法及技术要求3.1试验原理:试验时,抽水孔以设计的流量向外抽水时,在抽水孔影响半径以内会形成一降落漏斗。

通过布置在观测线上的观测孔,在规定时间内观测到水位。

利用稳定流理论,依据裘布依计算完整孔抽水计算公式计算出单孔涌水量。

3.2试验方法:单孔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孔宜采用完整井。

观测孔深应尽量与抽水孔一致。

设置抽水孔1个,设计孔深50m,孔径0.5m,在距抽水孔10m、20m处各设置1个观测孔,孔深45m。

孔径0.2m。

采用100m型专用钻机成孔,专用抽水试验设备进行抽水。

测钟量测水位。

3.3技术要求:(1)动水位的观测:为满足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参数的要求,抽水初期动水位观测时间应按1、2、3、4、5、6、7、8、9、10、15、20、25、30min(累计时间)进行观测,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观测孔观测时间与抽水孔性同。

(2)涌水量观测:按稳定流抽,水位流量同时测定,观测时间应为5、10、20、30min(累计时间),以后30分钟观测一次。

(3)试验本次试验时间从2009年3月30日21:00时进行至2009年3月31日21:00结束,试验进行24小时。

四、数据整理4.1现场记录表格见附表。

4.2根据实测的流量与计算的降深绘制Q~S关系曲线见下图。

由图中曲线看出,随降深增大,流量亦增加。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抽水试验是指对地下水井进行测试,以确定井的水文地质特性,包括井的生产能力、水位变化、水化学特性等等。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抽水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及意义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定井的储水能力、地下水的流动状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而确定井的生产能力、水位变化规律和水化学特性,指导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抽水试验对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确定井的生产能力和水位变化规律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抽水试验的方法本次抽水试验采用了静态抽水试验的方法进行,测试周期为48小时。

在试验期间,以恒定流量的方式排出水井的地下水量,从而确定井的水文地质特性。

三、试验过程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a. 检查设备在进行试验前,首先需要检查设备,确保设备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

检查设备包括泵、试验管、计时器、空气压缩机等,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b. 制定试验计划制定试验计划是试验的关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

试验计划需要考虑井的深度、直径、孔径以及孔隙度、渗透系数等地下水文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确定试验周期。

c. 安装试验管试验管是连接地下水井和地面设备的管道,安装试验管需要特别小心谨慎。

在安装试验管时,需要确保试验管与井壁之间的空隙足够小,以防止地下水通过空隙渗透入土壤和岩石中。

2.试验过程中的数据测量a. 测量地下水位在试验中需要不断地测量井口的水位,以便了解井的液位变化情况。

为了确保水位的准确性,测量需要同时进行多次,然后取平均值。

在试验期间,需要测量地下水的流量,以确定井的生产能力。

测量地下水流量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喷嘴测量法、磁流量计法、涡街流量计法等。

3.试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定井的水文地质特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流量曲线绘制、水位变化规律分析、水力学参数的计算。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井的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井的流量则随时间的变化对应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随时间逐渐上升的趋势。

非稳定抽水实验报告(3篇)

非稳定抽水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非稳定抽水实验旨在通过人工控制的方法,使钻孔周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发生非稳定运动,进而测定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获取含水层中地下水在非稳定运动时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导水系数(T)、压力传导系数(a)、渗透系数(K)、给水度(S)等,为后续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和水文地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场地选择:选择一个典型含水层,确保该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便于地下水流动和观测。

2. 实验设备:准备抽水设备、水位观测仪器、流量计、数据记录仪等。

3. 钻孔布置:在含水层中布置一个抽水钻孔,确保钻孔垂直于含水层。

4. 抽水过程:- 首先,对钻孔进行清洗,确保钻孔内无杂质。

- 然后,进行抽水试验,通过调节抽水设备,使钻孔中的水位逐渐下降。

- 在抽水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如1小时)记录水位、流量等数据。

5. 观测与记录:- 观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记录水位变化曲线。

- 观测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记录流量变化曲线。

-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位变化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位变化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水位下降过程中,水位下降速度逐渐减慢,最终趋于稳定。

2. 流量变化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流量变化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在抽水初期,流量较大,随着抽水时间的推移,流量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

3.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导水系数(T):根据水位变化曲线和流量变化曲线,计算导水系数。

- 压力传导系数(a):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压力传导系数。

- 渗透系数(K):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渗透系数。

- 给水度(S):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给水度。

4. 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本次实验的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渗透系数和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 对比不同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分析其差异,为含水层分类和评价提供依据。

四、实验结论本次非稳定抽水实验成功获取了含水层中地下水在非稳定运动时的水文地质参数,为后续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和水文地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抽水试验工作总结

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抽水试验工作总结

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抽水试验工作总结(区域水文地质研究室 高业新)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位于衡水市东北25km,隶属于深州市护驾迟镇南张家庄村,占地面积约36.5亩。

试验场西侧为南张家庄小学,北隔公路与村庄相望,东、南部均为庄稼地。

衡水地下水科学试场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建立的一个集科研、试验、培育新人为目的的大型区域水文地质科学试验科研基地。

建立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试验研究,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用于研究地下水年龄与地下水区域循环规律;研讨古水文环境变化信息、现代水文环境中垂向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咸淡水界面变化;分层求取水文地质参数;开展地下水长期动态监测等。

为此,衡水地下水科学试验场打了5眼井,每1眼井都对应一口观测井。

这5 眼深度不同,取水段不同,共分5个不同的含水层。

井1深600m,取水段在450m以下;井2深400m,取水段在350m以下;井3 深300m,取水段在200m以下;井4 深175m,取水段在70m以下;井5深50m,取水段在30m以下。

《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互动机制研究》是衡水地下水科学试场建立已来开展的第一项大型的科学研究工作。

本次工作以抽水试验为手段,结合地层结构、水位埋深、水质、水温、同位素等研究不同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不同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咸淡水界面的变化。

一、抽水试验准备工作万事开头难,抽水试验的启动所需要的准备工作更是繁琐复杂。

但为了试验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考虑问题必须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首先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机民井、地层剖面、电测井曲线、咸水体分布情况等做了详细调查和资料搜集。

在试验场设备、设施大量缺乏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实地调研、购置制作设备、安装抽排水设备和配备生活设施等工作。

并对试验场内布局、测井分布等进行了熟识,对所要使用的试验设备、工具演示学习,同时对雇佣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HC湖ZK7-2抽水试验工作小结

HC湖ZK7-2抽水试验工作小结

ZK7-2抽水试验工作小结一、抽水试验孔情况简介抽水井编号ZK7-2,共见2个含水层。

完成5个落程。

第一层为潜藏-承压卤水层,为确保抽水试验数据真实可靠,在ZK7-2孔南1米处,使用200 mm钻头钻进(裸孔)13米,穿过第一层潜藏-承压卤水层进入隔水底板1.9米,下入127mm花管至10米,2016年10月1日对该层进行静止水位观测,确定静止水位为1.80m,完成抽水试验2个落程。

第二层为承压卤水层,为确保抽水试验数据真实性,用200mm钻头扩孔,下入146mm实管至20米,将第一层潜藏-承压卤水层与下层承压卤水层隔开,换用150钻头扩孔至80米处,下入127mm花管至80米处,用110mm钻头透孔至110.50米(裸孔)。

2016年10月2日对该井进行静止水位观测,确定静止水位为2.70m,抽水试验点距地表0.20m,完成抽水试验3个落程。

二、抽水试验经过2016年10月1日对该井进行静止水位观测,确定静止水位为1.80米,10月1日及10月2日进行了两次试抽,试抽时均按要求做到了水净无砂。

抽水试验方法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 2016年10月3日10时—2016年10月4日12时对第一层潜藏-承压卤水层进行抽水试验(抽水持续35h),共计S1、S2(由大落程至小落程)两个落程,S1落程稳定时间为13h,S2落程稳定时间为8 h,恢复水位观测完成后,对水位静止水位进行了8 h动态监测。

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涌水量观测同步进行,观测时间在抽水开始后的第0、1、2、3、4、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一次。

水温、气温每隔2h观测一次,读数准确到1℃(或估读到0.1℃),观测时间与水位观测时间相对应。

2016年10月2日对该井进行静止水位观测,确定静止水位为2.70米,10月2日及10月3进行了两次试抽,试抽时均按要求做到了水净无砂。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一、前言抽水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实验方法,能够评估和测试液体在管道和系统中的行为表现,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性能。

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是对某水利工程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本报告将详细记录试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二、试验概况试验时间:2022年5月1日至5月3日试验位置:某水利工程A区试验设备:A型水泵、B型水泵、C型水泵试验对象:某特定流量水流三、试验过程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试验:1. 准备工作在试验前,我们仔细清理和检查试验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根据设计需求,将水流的初始压力和温度进行测量和记录,以备后续数据分析使用。

2. 细致试验计划根据试验目标和设计要求,我们制定了细致的试验计划。

试验计划包括了试验的时间安排、设备的调试和操作流程、数据采集和记录方式等。

通过合理的试验计划,我们能够对试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

3. 试验参数设置根据设计要求和试验目标,我们设定了一系列试验参数,包括水流量、扬程、转速等。

同时,根据试验需要,我们对试验参数进行了灵活调整和变化,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测试要求。

4. 数据采集和记录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和设备,实时记录和监测试验数据。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我们能够获得清晰的数据图表和分析结果,进而深入了解试验对象的性能表现。

5. 试验结果分析根据试验数据,我们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水流的流速、压力、温度等参数的综合分析,我们能够得出试验设备的工作性能、系统的水力特性以及流体行为的规律性结论。

四、试验结果与讨论根据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不同流量下,A型水泵、B型水泵和C型水泵均能够稳定运行,并满足设计要求。

2. 随着流量的增加,水泵的出口压力逐渐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此结果表明,水泵能够有效地抵抗水流的阻力,并保持较为稳定的输出。

3. 试验过程中,水泵的工作温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过热或过冷现象。

某地热水抽水试验报告

某地热水抽水试验报告

四川省某地热水Z K 0 1 钻井抽水试验成果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五地质队二○一二年九月四川省某地热水Z K 0 1 钻井抽水试验成果报告编写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五地质队项目负责:刘友编写人:刘友、谭成、王伟伟、李莉、郑肖玄总工程师:唐学渊队长:赵春提交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五地质队提交时间:二○一二年九月目录1、前言 (1)1.1 目的任务 (1)1.2 工作依据 (1)2、试验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2.1 地热地质条件 (1)2.2 地热水文地质条件 (3)3、抽水孔结构和试验方法 (3)3.1 抽水孔结构 (3)3.2 试验方法 (4)4、试验情况和问题 (4)4.1 试验情况 (4)4.2 试验问题 (4)5、计算公式的选择 (5)5.1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5)5.2 水质评价标准 (6)6、抽水试验成果 (9)6.1水文地质参数 (9)6.2水质评价 (10)6.3地热水开采量及开发利用预测 (11)1、前言1.1 目的任务本次抽水试验的任务:a、确定抽水井的特性曲线和实际涌水量。

b、确定热储的水文地质参数;c、进行水质评价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测试资料满足确定流体运动方程,计算热储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或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以达到评价单井合理产量的要求。

1.2 工作依据本次抽水试验成果编制引用、参考的依据有: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2、《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73-20083、《抽水试验规程》YS 5215-20004、《水电水利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DL/T 5213-20052、试验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1 地热地质条件3):①ZK01钻孔裸眼井段均为志留系茂县群第三组(Smx该套地层为某地热水的主要含水层。

由一套深灰、灰色绢云母千枚岩、绢云石英千枚岩、及结晶灰岩、变质细砂岩和石英岩组成间互层,局部地段夹灰绿色绢云千枚岩与大理岩。

实验5 抽水试验(1)

实验5 抽水试验(1)

实验5 抽水试验(1)摘要:本实验使用渗透仪对某土样进行抽水试验,通过记录渗透仪的读数,得出土样的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以及确定反演起点。

实验结果表明,该土样渗透系数较大,约为1.3×10^-5cm/s,但压缩系数比较小,约为1.6×10^-5/cm。

关键词:抽水试验;渗透系数;压缩系数;反演起点。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抽水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渗透仪的使用。

3.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土样的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以及反演起点。

二、实验原理1. 抽水试验概述抽水试验是研究地下水渗流现象的一种实验方法。

通过对土体内水分的抽取,造成水势降低,从而引起土体内水分自动向低势场移动。

在试验中,需要记录土体内不同时间的水位高度和水流量,以确定渗透系数和流动能力。

2. 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渗透系数是土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渗水量。

压缩系数是土体在受到一定载荷后,单位变形量的比例。

两者均是衡量土样的渗流性质的重要指标。

3. 反演起点反演过程是指根据渗透仪读数,反演出土壤渗透系数和溢流量的过程。

反演起点是指反演曲线的起点。

在实验中,一般通过试验初期对溢流量进行初步估算,确定反演起点。

三、实验步骤1. 土样制备取某土样,在经过筛分和干燥后,用塑料袋包装并保持湿润。

2. 实验器材准备将渗透仪和溢流量计结合在一起,并与水源相连。

开启溢流阀门,供水源调节水流量,使其缓慢通过渗透膜。

当干涸状态下的渗透膜接触到水时,会有明显的“瞬间流量”,然后流量逐渐趋于稳定。

记录水位高度和流量读数。

4. 实验进行将土样放入渗透仪中,确定初始水位,开启闸门,开始试验。

定时记录水位高度和渗流量读数,在确定反演起点后,进行反演计算,得出土样的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

5. 实验结束试验结束后,关闭闸门和溢流阀门,记录压缩系数和反演起点坐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时间(min) | 测量高度(cm) | 流量(ml/min) ||-----------|------------|-------------|| 0 | 15.3 | 0 || 5 | 14.0 | 0.31 || 10 | 12.7 | 0.63 || 15 | 11.5 | 0.93 || 20 | 10.3 | 1.24 || 25 | 9.2 | 1.56 || 30 | 8.1 | 1.87 || 35 | 7.1 | 2.18 || 40 | 6.2 | 2.50 || 45 | 5.3 | 2.81 |2. 结果计算和分析按公式计算土样的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如下:渗透系数K=V/(A*tΔH)V为单位时间的流量,A为渗透面积,t为时间量,ΔH为对应水位的高度差。

水文地质现场试验-抽水试验

水文地质现场试验-抽水试验
考虑到不同深度的观测井或观测井在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水位值,观测井与 抽水井尽可能的同结构同孔深。
⑺ 水文地质参数的正确概念
• 参数的概念 • 参数的应用条件 • 参数的尺度
出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中外研究交流方面 以为然所以为然 发展与创新
1、K-渗透系数,T-导水系数,S-储水系数,μ-给水度 2、T=K*M S=μ+Ss*M 3、 在 含 水 层 厚 度 变 化 较 大 的 情 况 下 , 采 用 K/Ss 组 合 ; 在 含 水 层 厚 度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T/S组合, 4、不存在在潜水含水层中采用K,S;承压含水层中采用T,S或稳定流 为K,非稳定流为T,S说法。 5、含水层参数与井流参数并不完全吻合,对井流而言,不同深度的 K参数
5 抽水试验专题讲座
⑴ 大厚度含水层 ⑵ “影响半径模型”错误 ⑶ 抽水量的保障 ⑷ 由稳定流理论引发的开采量保证问题 ⑸ 抽水会影响到边界吗? ⑹ 三维流及非完整性对抽水试验设计的影响 ⑺ 水文地质参数的正确概念 ⑻ 中外抽水试验的差异及进展 ⑼ 抽水试验性能分析可代替井群规划 ⑽ 抽水试验重要提示
4 抽水试验小结
一、文字部分 ⑴抽水试验的类型,时间,落程安排及人员观测情况; ⑵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背景情况; ⑶抽水试验观测值及误差统计情况; ⑷抽水试验参数计算; ⑸存在问题; 二、图表部分 ⑴抽水试验现场曲线二条(稳定流),非稳定流一条; ⑵降深与涌水量历时曲线,相应观测记录表; ⑶ 配线及参数(非稳定流); ⑷抽水试验统计表及实际材料图。
去井损后的潜水非完整井公式 与影响半径经验公式迭代,如 右图。如果只有单落程,则加 入阿勃拉莫夫水跃值经验公式。
K
Q (H 2
h2 )
(ln

关于降水孔抽水试验成果的报告

关于降水孔抽水试验成果的报告

关于“赵庄矿回风立井降水井抽水试验”的报告赵庄矿回风立井四个浅降水井和一个中心深降水井已施工完成,并于2009年6月15日上午开始安装浅1井抽水泵,下午3:00开始浅1井单孔抽水试验。

当晚安装了浅3井抽水泵,于6月16日8:00进行双孔抽水试验。

(本次抽水试验选用250QJ80-80/9井用潜水电泵,该泵的额定流量为80 m3/h,使用范围74~86 m3;额定扬程为80m;出水管直径114 mm;机组最大外径233 mm)至抽水试验完成,累计抽水时间70小时。

一、抽水试验情况1、抽水试验前各降水井静水位(距孔口)浅1井:26米;浅2井:26.57米;浅3井:25.10米;浅4井:25.95米。

2、6月15日浅1井单孔抽水,浅2井最大降深至26.88m(降31cm);浅3井最大降深26.51m(降141cm);浅4井最大降深26.89m(降94cm)。

3、6月16日浅1井与浅3井同时抽水,24小时内观测,浅2井最大降深至27.34m(降77cm);浅4井最大降深至27.64m(降169cm)。

4、6月17日24小时内观测,浅2井最大降深至27.34m(降77cm);浅4井最大降深至27.80m(降185cm)。

6月18日的抽水试验中,发现抽水时水管中有大量气泡,据此推测,降水井水位已接近下泵位置。

于是,对浅1井和浅3井采取间断抽水试验。

降水井抽水3分钟后,水管内出现大量空气,推测出泵供水不足,估算泵平均排水量为75T/小时;调节降水井抽水流量为50T/小时,抽水10分钟,此过程中排水管中没有出现气泡,而后,将抽水阀全部打开,排水管中水压力明显增大,排水量增加,据此推测降水井的实际涌水量大于50T/小时。

抽水井最大降深水位没有取得准确的水位值,但观测抽水井停止抽水后在6分钟内恢复到静水位。

二、分析结果根据以上实测数据,估算该次抽水试验结果:A、该井筒穿过的第四系及第三系含水层间水力联系较差;B、单井涌水量在50~75T/小时;C、该泵抽水能力虽能满足降水方案施工要求,但井筒施工前,将需要较长时间的抽水过程,否则,井筒水位难以下降至施工要求;D、预测井筒施工时井筒涌水量将远大于70T/小时。

抽水试验小结

抽水试验小结

目录1、前言 12、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13、水文地质条件 14、管井结构 25、抽水试验 36、结论及建议 4附图附图1 抽水试验井平面位置图附图2 抽水试验井结构柱状图附图3 抽水试验孔Q-S及q-S图xxx发展大道东延段场地抽水试验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为获取拟建场地基坑降水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建设单位于拟建场地K0+490处组织施工抽水试验井一口,抽水井编号为降水井J1,该井于2012年11月26日施工完毕,试验工作由xxxx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我院)组织进行,试验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进行水泵调适抽水约1小时,后停止抽水。

抽水试验于2012年11月27日正式开始,11月29日完成外业工作,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基本上掌握了该场地水文地质参数。

1.2 执行标准及规范本工程主要执行下列标准及规范:、《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11);、《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2、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拟建场地位于xxx发展大道路东延段K0+490处,场地地形较平坦,呈北高南低,场地高差约0.7m。

场区地貌单元属冲洪积场地,上部沉积一套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冲洪积卵砾石层,下伏下第三系(E)泥质砂岩。

根据钻井J1资料,具体见附图1:抽水井结构柱状图。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基坑开挖影响各土层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①层耕土(Qpd):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为粉质粘土组成,层厚0.8m。

②层圆砾(Q4al+pl):灰色,松散状态,粒径一般2-19mm。

层厚2.0m,为含水层。

③层卵石(Q4al+pl): 灰色,饱和,中密状,粒径一般20-29mm,约占60%其余为砂。

层厚1.0m,为含水层。

④层卵石(Q4al+pl): 灰色,饱和,密实状,粒径一般20-29mm,约占60%。

其余为粉质粘土。

层厚0.8m,为含水层。

层强风化泥岩(N):砖红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细砂泥质胶结而成。

抽水试验小结

抽水试验小结

菩提林春天项目1#地块场地抽水试验小结1、前言1.1工程概况菩提林春天项目1#地块场地位于襄阳市长虹路西侧,场区北侧为襄阳民发商业步行街。

受建设单位委托,襄阳地质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担其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为了获取拟建场地基坑降水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在建设单位指定位置施工抽水试验井一口,完成抽水试验等外业工作。

抽水试验井深20.0m,为非完整井,抽水试验采用三次降深。

通过抽水试验,基本上掌握了该场地水文地质参数。

1.2 执行标准及规范本工程主要执行下列标准及规范:①、《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11;②、《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0-86;③、《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④、《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

2、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本次试验抽水井位于拟建场区中部,抽水井试验场区地形较平坦,自然地面标高66.70m。

地貌单元上属汉江一级阶地,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冲洪积层,上部为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粉砂、圆砾层,顶部为杂填土。

场地地层资料具体见附图1:抽水试验井结构柱状图。

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属汉江一级阶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粉砂、圆砾层透水性较强且富含孔隙承压水,地下水与汉江有直接水力联系, 地下水与汉江水呈正消涨关系,水位年变化幅度约1.0m,场区土层特征及抽水井结构详见附图1:抽水井结构柱状图。

4、管井施工4.1 设计参数①、抽水井深度26.0m,直径500mm。

②、出水量80m3/h。

③、井身倾斜不大于1度。

④、井内沉淀物高度不大于井深度的5‰。

⑤、井水含砂量不大于1/200000。

(体积比)4.2管井结构①、井身材料:水泥井管。

②、井管直径:300mm。

③、连接方式:丝扣焊接。

④、井管组合形式:抽水井自上而下:0.0-12.0m为实管;12.0-20.0m为花管。

滤水管结构:透水孔直径1.0cm,梅花型排列孔隙率大于25%。

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

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

抽水井和回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试验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日期:项目基本情况OOO住宅小区位于OOOOOOOOOO交汇处,其规划用地面积OOO行,总建筑面积OOO行,本次开发有10栋居民楼,其中小高层9栋,均为住宅,1 栋高层,为商住建筑,配有停车场、智能化系统等设施,是低楼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生态居住园区。

背景为完善000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小区采用集中供应生活热水,使用面积为OOOO 行,通过方案选择及讨论后,本小区计划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进行生产热水,为了保证地下水源供给稳定,以及地下水回灌安全无隐患,杜绝地下水源供应不足或干枯情况发生,我司特意完成了抽水井和问灌井竣工及抽水和回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后进行分析。

一、试验目的:,为了保证地下水源供给稳定、地下水回灌安全无隐患、杜绝地下水源供应不足或干枯情况发生。

二、实验内容:检验抽水井的实际出水量、动水位、含砂量、出水温度;回水井实际回灌量、动水位。

三、试验工具:一台潜水泵,1台超声波流量计、电测水位计、量砂杯等。

潜水泵:250QJ(R)-125/29/1扬程:60米流量:200m3/h超声波流量计:XCT-2000四、试验方法一口抽水井分别安装潜水泵,抽水井抽水,往回水井回灌,抽水井和回水并用PE管道连接。

抽水试验分别进行了72小时,数据参数见记录表。

五、结论通过以下试验数据付以看出,抽回水井在满负荷工作状况下水位变化平稳,出回水稳定,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抽水井稳定出水量为190m3/h,水源热泵设计每口抽水井的最大抽水量为200m3/h,抽水井完全满足要求。

一口回灌井的稳定回水量为200m3/h,水源热泵设计每口抽水井的最大回水量为200m3/H,回水井完全满足要求。

水源热泵设计1 口抽水井,最大用水量为200m3/h,水源热泵设计1 口回水井,最大回水量为200m3/h,基本上做到全部回灌。

六、其它为保证地下水更好的利用,同时最大限度的解决安全隐患,因此我司在测试中提出回灌井和抽水井一年进行作用互换,为保证原回灌井取水稳定,原抽水井回灌到位,我司进行了原回灌井抽水测试,原抽水井回灌测试,测试数据完全能够保证水量和回灌到位,满足设计要求。

抽水试验报告-1

抽水试验报告-1
勘探揭示,浅层潜水含水层包括①层人工填土、②层中~晚全新世冲淤积成因的软弱粘性土。
②弱承压水
第一层微承压含水层为③-2c3+d3-4粉土夹粉砂,隔水顶板为②—1b2—3粘土、粉质粘土、②—2b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②-3b2—3粉质粘土和③-1b1-2层粉质粘土,隔水底板为③—3b1—2层粉质粘土(层顶埋深5。0—14。1m)。
③-3b3-4
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
灰色
流-软塑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4b2—3
粉质粘土
灰色
软—可塑(局部硬塑)
饱和,局部混团块状粉细砂.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4a3—4+b3—4
粘土、粉质粘土
灰色
软—流塑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8)置泵洗井试抽水:本次抽水设备采用的是180柴油机带动的160(l/s)的泥浆泵,将浑浊的水抽至清水后,正式进行抽水试验.
2、观测井成井工艺
观测井采用泥浆钻进,孔径Ф146,钻至预定深度,然后下井管(井径Ф89),用清水洗孔,水变清后填砾。
(五)、试验实施情况
试验自2010年5月18日进场至2010年5月24日结束。5月18日开始开始抽水井T2W1、及T2W2与观测井T2G1、T2G2的施工,T2W1开孔口径Φ200mm,3。6m至③—2c3+d3-4粉土、粉砂层,11.5m至③—3b1—2粉质粘土层,钻至13。0m,下13.5mΦ108mm井管,其中下部滤水管9.5m,上部井管4m,然后洗井,至清水后,开始小泵量下砾料,填至3.0m,上部再用粘土封堵隔死,最后开始试抽水,当天完成;T2W2开孔口径Φ200mm,4。6m至③—2c3+d3—4粉土、粉砂层,9.8m至③—3b1-2粉质粘土层,钻至11。0m,下11.5mΦ108mm井管,其中下部滤水管6。5m,上部井管5m,然后洗井,至清水后,开始小泵量下砾料,填至4.0m,上部再用粘土封堵隔死,最后开始试抽水,当天完成;当天还完成另外两口观测井T2G1、T2G2的施工,孔径Φ146,分别清水钻至8。0m、7.0m,下Φ89井管后洗井,分别填砾料至3.0m、4。0m,上部用粘土球封堵隔死。待水位稳定后进行抽水试验.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1. 引言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动力学试验方法,用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潜在储量、流动性和水质特征。

本文对群孔抽水试验进行了总结,包括试验原理、试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2. 试验原理群孔抽水试验是基于地下水流动理论的一种试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地下水含水层中钻取多个孔隙,在不同孔隙中进行抽水试验,通过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来确定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渗透性和水质特征。

3. 试验步骤3.1 孔隙钻取首先需进行孔隙钻取工作。

选择合适的钻探设备,按照设计要求钻探孔隙,并记录下不同孔隙的位置、深度和直径等信息。

3.2 抽水试验在孔隙钻取完成后,进行抽水试验。

通过合适的抽水设备将地下水抽出,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选择抽水速度和抽水时间。

3.3 数据记录在抽水试验过程中,需要实时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可以使用水位计或自动记录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3.4 数据处理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绘制地下水位变化曲线和计算流量、渗透系数等参数,来分析地下水的流动性和水质特征。

4. 数据处理方法4.1 地下水位变化曲线绘制将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

4.2 流量计算根据抽水设备的额定流量和试验时间,计算抽水流量。

将地下水位的变化量与时间对应,求取单位时间内的流量。

4.3 渗透系数计算通过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应用地下水流动理论,计算地下水的渗透系数。

根据所使用的试验方法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

5. 试验结果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渗透性和水质特征等方面评估地下水的潜在储量和可利用性。

6. 结论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常见有效的地下水动力学试验方法。

通过抽水试验和数据处理,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特性和水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对群孔抽水试验的总结,包括试验原理、试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抽水实验定渗透率方法总结

抽水实验定渗透率方法总结

用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1.抽水试验资料整理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

试验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分析、整理,提交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量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单对数及双对数)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抽水成果、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等。

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

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验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还应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以水文地质图为底图)、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S-t、S-lg t曲线[注]、各抽水孔单孔流量和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意:(1)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2)在基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3)傍河抽水要消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结论。

2.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参方法求参方法可以采用Dupuit公式法和Thiem公式法。

(1)只有抽水孔观测资料时的Dupuit公式承压完整井:潜水完整井: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流量(m3/d);s 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M——承压含水层厚度(m);R——影响半径(m);H——潜水含水层厚度(m);h——潜水含水层抽水后的厚度(m);r w——抽水井半径(m)。

(2)当有抽水井和观测孔的观测资料时的Dupuit或Thiem公式式中h w——抽水井中水柱高度(m);h1、h2——与抽水井距离为r1和r2处观测孔(井)中水柱高度(m),分别等于初始水位H0与井中水位降深s之差,h1= H0–s1;h2= H0–s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前言 (1)
2、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1)
3、水文地质条件 (1)
4、管井结构 (2)
5、抽水试验 (3)
6、结论及建议 (4)
附图
附图1 抽水试验井平面位置图
附图2 抽水试验井结构柱状图
附图3 抽水试验孔Q-S及q-S图
xxx发展大道东延段场地
抽水试验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为获取拟建场地基坑降水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建设单位于拟建场地K0+490处组织施工抽水试验井一口,抽水井编号为降水井J1,该井于2012年11月26日施工完毕,试验工作由xxxx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我院)组织进行,试验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进行水泵调适抽水约1小时,后停止抽水。

抽水试验于2012年11月27日正式开始,11月29日完成外业工作,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基本上掌握了该场地水文地质参数。

1.2 执行标准及规范
本工程主要执行下列标准及规范:
①、《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11);
②、《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
2、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xxx发展大道路东延段K0+490处,场地地形较平坦,呈北高南低,场地高差约0.7m。

场区地貌单元属冲洪积场地,上部沉积一套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冲洪积卵砾石层,下伏下第三系(E)泥质砂岩。

根据钻井J1资料,具体见附图1:抽水井结构柱状图。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基坑开挖影响各土层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
①层耕土(Q pd):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为粉质粘土组成,层厚0.8m。

②层圆砾(Q4al+pl):灰色,松散状态,粒径一般2-19mm。

层厚2.0m,为含水
层。

③层卵石(Q4al+pl): 灰色,饱和,中密状,粒径一般20-29mm,约占60%其余为砂。

层厚1.0m,为含水层。

④层卵石(Q4al+pl): 灰色,饱和,密实状,粒径一般20-29mm,约占60%。

其余为粉质粘土。

层厚0.8m,为含水层。

⑤层强风化泥岩(N):砖红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细砂泥质胶结而成。

揭露厚度0.6m,为隔水层。

3、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区②、③、④层卵砾石层透水性和含水性好,为含水层。

⑤泥岩透水性和含水性较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与蛮河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

在试验前测得稳定潜水水位埋深1.80m,标高为90.95m。

场区土层特征及抽水井结构详见附图1。

4、管井结构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管井结构情况如下:
①、抽水井深度6.20m,直径700mm。

②、井管材料:钢管。

③、井管直径:219mm。

④、连接方式:丝扣焊接。

⑤、井管组合形式:抽水井自上而下:
0.0~6.2m为花管。

滤水管结构:透水孔为长条形,长2cm,高0.2cm,纵向间距6cm,横向1圈14个,孔隙率大于25%。

砾料:直径1.0 -2.0 cm左右石英砾石,分布于井深0.00-6.20m 处,
滤水管与井壁间隙密实充填。

5、抽水试验
5.1抽水试验设备采用50 m 3/h 的深井潜水泵,采用单井、无观测孔抽水,流量观测采用三角堰流量箱,水位观测采用万用表水位测量法,在正式抽水试验前进行了间断洗井,做到水清砂净、水位反应灵敏,并观测稳定水位。

5.2正式抽水试验自2012年11月27日开始,至11月30日结束,抽水试验历时3天,分3次降深,为完整井抽水,其中S w1=0.68m ,Q 1=23.20m 3/h ;S w2= 1.52m ,Q 2=35.06m 3/h ;S w3=2.55m ,Q 3=42.00m 3/h 。

每次降深的稳定时间不少于8小时,抽水试验结束后,1分钟内恢复到稳定水位,表明拟建场地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

5.3此次抽水试验采用潜水稳定流理论,完整井水文地质参数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 w
w r Q
S S H K R lg )2(66.1lg +-=
(引用水文地质手册8-1-82)其中,
K —渗透系数,单位m/d ; Q —涌水量,单位m 3
/d ;
R —影响半径,HK S R 10=,单位m ; r w —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 ); H —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Sw —水位降深,单位m 。

抽水试验综合资料见表1。

抽水试验综合资料表表1
6、结论及建议
6.1本次抽水试验计算成果可作为本场地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施工的依据。

水文地质参数建议值:渗透系数(K)70.63m/d,影响半径(R)83.55m,地下水涌水量(Q)42.00m3/h,单位涌水量(q )4.58L/s.m。

本井开采抽水量不宜过大,地下水抽水量在50m3/h以内时,潜水泵位置可放置于井深4.5m 左右。

6.2抽水试验期间,测得地下水水温为10.50C,根据南漳地下水温的特点,常年保持在10~20 0C左右。

6.3场地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补给来源较充足,径流条件良好,基坑开挖时要注意基坑降水水位,并布设观测井,随时观测水位变化情况。

6.4本试验报告抽水试验井系业主组织施工,花管质量较差,抽水试验时,对抽水量有一定的影响。

具体基坑降水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抽水过程中随时监测地下水位,校核本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以补充完善降水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