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水结冰了”。
主要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条件和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结冰现象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格、水、色素、温度计、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日记、记录表、画笔、颜料、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格制作彩色冰块,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特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的外观、温度变化,讨论结冰的条件。
4.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温度计、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6. 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分析结冰的条件。
2. 答案作业答案包括结冰现象的描述、条件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了解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的特性2. 观察记录表冰块外观温度变化结冰条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安全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章节为《3水结冰了》。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现象、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现象,认识冰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现象、冰的特性。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现象、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3. 实验:分组进行冰的融化实验,观察并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状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现象3. 冰的特性4. 冰与水的转换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解释水的凝固现象。
(3)列举冰的三个特性。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液态→气态(蒸发)→固态(结冰)→液态(融化)。
(3)冰的特性:① 密度小;② 比热容大;③ 透明度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特性等知识。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关于水结冰的现象,如冬季河面结冰、冰箱里的水结冰等,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三章《水结冰了》。
本章主要包含水的三态变化、水的性质以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水的固态——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现象,认识冰的性质。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水的三态变化。
3.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结冰的现象、冰的性质。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魔术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冰是如何形成的?2. 新课导入(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固态——冰。
(2)介绍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冬天,为什么水会结冰?(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冰块,描述冰的外观特点。
(2)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冰块融化?5.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过程。
(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冰融化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涉及到水的三态变化?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水的固态——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冬天常见的结冰现象,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示例:冬天,湖里的水结冰了。
原因是气温降低,水在低温下由液态变为固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冰的性质和水的三态变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结冰现象,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实验探究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冰块魔术表演要简洁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水结冰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物态转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冰)的凝固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过程、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凝固过程中分子运动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冰袋、热水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冰是如何形成的。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冰的认识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重点介绍凝固过程。
解释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观察冰的形态,记录在温度计下冰的融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融化成水时,温度保持不变。
4.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将冰块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凝固过程水分子运动减慢温度下降形成冰3. 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冰融化:温度上升,冰化为水水结冰:温度下降,水变为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冰箱内的冰块,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河流会结冰?2. 答案:冰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冰融化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分子运动加快,温度相对稳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的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水的凝固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水的凝固过程,理解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水的凝固过程,理解冰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冰块、水、容器、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场地准备: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激发学生对水的凝固过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冰是怎么来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理解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水还有哪些状态变化?这些状态变化有什么特点?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1.课前自主探索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提供关于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预习资料,要求学生了解水的液态、固态、气态特征。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水结冰的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例如,问学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结冰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实验设计与记录: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记录作业,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记录是否详细。如果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的实验设计不合理,教师可以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3.问题解答:教师批改学生的解答问题作业,检查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如果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的解答不正确,教师可以指出正确答案,并解释解答的依据。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水结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水结冰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实验步骤、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水结冰的原理。
(2)视频:播放有关水结冰实验和现象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实物模型:使用实物模型或教具,展示水分子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结冰的微观机制。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水结冰的物态变化过程,认识冰点(0℃)的概念,以及水结冰所需的条件。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水冷却至结冰的过程,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温度计和冰箱等实验工具。
3.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耐心、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水结冰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条件。
•认识冰点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三、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和冰点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实验材料:烧杯、冰箱、温度计、清水、冰块、记录表等。
•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结冰的过程。
•动手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冷却至结冰的过程。
•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尝试解释原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明在冬天将一瓶水放在户外,第二天发现水变成了冰的故事。
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呢?”•提问引导: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水结冰的情景吗?水结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实验演示:•教师将一定量的清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
•将烧杯放入冰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等待水结冰。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在冰箱中冷却至结冰的过程,以及结冰时的温度。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温有什么变化?水为什么会结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烧杯、温度计、清水和记录表。
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将清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并记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3节《水结冰了》,主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结冰。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原因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他们对冰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凝固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导入课堂:“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结冰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激发他们对冰的认知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新课呈现展示一张描绘水结冰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块冰块,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冰的特点和形态。
引导学生发现冰是由透明的块状物质组成的。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准备好以下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冰块1. 将两个杯子中的水温度调整到相同的温度。
2. 将一个杯子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另一个杯子放置在冰箱中。
3. 让学生预测哪个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并记录下来。
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示例:学生A:我觉得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因为冰箱里的温度更低。
学生B:我觉得两个杯子中的水会同时结冰,因为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
第四环节:讨论学习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找出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因。
解释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示例:老师:实验结果是什么?哪个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学生A: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 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物质的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冰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冰的性质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冰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冰的形成过程,观察和描述冰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盐、勺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冰块,引导他们观察冰的外观、触感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水有什么关系呢?2.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冰为例,阐述冰的形成过程。
分析冰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冰与水的联系。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水蒸气的产生;将冰块放入盐水中,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实验结果。
4. 知识拓展讲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袋、冰雕等。
引导学生思考冰对环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3. 冰的性质和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冰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冰雕。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特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冰川融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及冰的形成过程。
2. 冰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的深入讲解。
3. 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主要围绕物质的状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如下:1. 认识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探究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3. 了解凝固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掌握水结冰的凝固现象;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结冰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理解;2.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水结冰的凝固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搅拌棒等;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热水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水的三态;2. 新课导入:讲解水的三态,引导学生了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3. 实践探究:a. 分组实验,观察冰块融化、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凝固过程中能量的变化;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冰块融化、水结冰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凝固现象的理解;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水结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水结冰:凝固现象;3. 能量变化:凝固过程中释放热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出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b. 解释水结冰的凝固现象及其能量变化。
2. 答案:a. 画图见附件;b. 水结冰时,水分子排列有序,形成冰晶体,释放出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凝固现象及其能量变化。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提高实验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思考凝固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主要围绕第四章《物质的奥秘》中的第3节“水结冰了”进行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点,理解冰的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难点:水的凝固过程、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从生活中常见的冰块引入,让学生观察冰的外观,思考冰从哪里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以冰为例,讲解水的凝固过程,介绍水的凝固点。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冰的融化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水的三态变化图,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3. 冰的特性4.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 答案示例:水在常温下呈液态,当温度降低至0℃时,水开始结冰,变为固态。
冰在温度升高时,逐渐融化,变回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掌握了冰的特性。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如露水、雾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同时,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思考如何让冰融化得更快,让学生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以及冰的特性。
详细内容涉及水的三态转换过程、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探讨冰的形成原因及冰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点;2. 知道冰的形成条件,理解冰的特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及特性。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热水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冰、水、水蒸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水的三态变化;2. 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及特性;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记录实验数据;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冰的形成原因;5. 举例:介绍冰的用途,如制冷、保鲜等;6.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图;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形成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减缓运动,形成冰晶体;4.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密度小、熔点0℃。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用途。
答案:例如,夏天冰块使饮料变得凉爽(冰的用途),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水的三态变化)。
2. 课后实验:在家中尝试制作冰块,观察冰的形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条件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冰的用途,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优质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水三态变化,重点聚焦水从液态到固态结冰过程;讨论温度对水状态影响;探索冰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解水三态变化,理解水结冰过程和条件。
2. 掌握冰特性,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3. 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结冰过程、条件和冰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结冰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在课堂上,我拿出一个装有冰块杯子,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它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解水三态变化,重点讲解水结冰过程和条件。
a. 水三态变化b. 水结冰过程和条件c. 冰特性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讨论与交流强调水结冰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三态变化2. 水结冰过程和条件3. 冰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冰箱,记录冰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冰形成过程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水结冰过程和冰特性。
课后,我将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水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3. 学生实验指导和讨论交流4. 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是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关键。
在讲解水三态变化、水结冰过程和条件以及冰特性时,我需要用简洁明语言,结合实物演示和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结冰了》教科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的概念以及水结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奇妙变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结冰了》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其实已经为他们理解水结冰打下了基础。他们对于冬天的河水结冰、窗户上的冰花等现象都很有感触,这为接下来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兴趣基础。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凝固这一基本概念。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释放热量。这个概念对于理解季节变化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看水结冰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冬季河流结冰对交通和生态的影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在结冰过程中热量释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实验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结冰了》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水结冰了》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水的奥秘》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聚焦于水的凝固现象——结冰。内容包括:
1.认识水的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2.探索水在低温下如何从液态变为固态,即结冰过程;
3.理解凝固是水在低温下释放热量的过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孩子们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对于凝固过程中热量释放这一难点,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困惑。我通过对比实验和图像资料进行解释,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的教学工具,比如动画或模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中的第1课《水结冰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理解水的凝固点,掌握冰的特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难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感受冰的冷,引发学生对冰的好奇心。
2. 教学新课(1)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
(2)水的凝固点讲解水的凝固点,让学生了解水在0℃时会结冰。
(3)冰的特性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冰的特性,如:透明、硬度大、冷等。
3. 例题讲解以冰的形成过程为例,讲解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热水倒入杯子中,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记录温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答案:如冰箱中的水结冰,原因是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
2. 作业题目:思考为什么冰块可以制冷?答案: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和冰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冰的特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保鲜等。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冰的特性,以及冰和水的不同状态。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水的这一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初步的认知,但对于水的结冰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结冰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冰的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结冰的过程和条件。
2.难点:水结冰的原因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的结冰过程,了解水的状态变化。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水结冰的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材料(水、杯子、冰箱等)。
2.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水结冰的图片,如河面结冰、冰雕等,引导学生关注水的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教科书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水结冰的过程和条件。
同时,展示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结冰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温度降低时结冰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会在温度降低时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物质的凝固现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结冰的现象和原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水结冰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
3.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活动设计】自制美丽的冰花.jpg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聚焦【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如果温度升高,在蒸发的同时,达到一定温度还会沸腾。
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总结】水会结冰,例如冬天房檐下的冰、冬天水面的冰等。
【展示】展示冰的图片。
【新知讲解】(二)探索探索1:你见过冰吗?【提问】你见过冰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点拨】展示冰瀑、冰川、冰块、树挂等图片。
探索2:活动体验【过渡】水是怎样结成冰的?水结冰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实验】(1)工具与材料:橡皮筋、烧杯、试管、食盐、碎冰、温度计。
(2)实验操作: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③往容器里加入食盐,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注意事项①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不要碰到试管壁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观察冰水混合物的温度③维护课堂纪律,实验时轻声交流(4)疑难解答碎冰中为什么要加盐?【展示】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点拨】水在0℃时会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三)研讨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2.冰还是水吗?【引导】通过展示表格【提问】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答。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3水结冰了》。
本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即水变成冰的过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认识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水、冰)、PPT、实验器材(杯子、冰块、热水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触摸,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
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结冰的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冰块在热水中的融化过程,了解水的固态到液态的变化。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水结冰过程的理解。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交流。
强调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3水结冰了》2. 内容: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水的凝固:液态→固态水的循环过程:蒸发、降水、融化、凝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解释水结冰的原因。
举例说明生活中水的循环现象。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液态→固态→气态。
水结冰的原因:水分子在低温下减缓运动,逐渐凝固成冰。
生活实例:夏天,水蒸气升腾形成云,云中的水滴聚集形成雨;冬天,雨水结冰,形成冰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水结冰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并且认识摄氏度。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水的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过程和摄氏度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2.让学生认识摄氏度,并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凝固现象和摄氏度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格、温度计、计时器、容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摄氏度的概念。
然后,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水凝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水世界》中,探索第6课《水结冰》。
通过学习,我们将详细掌握水在低温下如何变成冰,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解水结冰条件,掌握冰特性,理解冰与水之间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特性,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水结冰条件,观察和分析冰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冰块,热水,冷水,盐,色素,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温度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外观,激发学生好奇心。
a. 让学生描述冰外观。
b. 提问:你们知道冰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结冰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冰特性。
a. 讲解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运动减缓,逐渐凝固成冰。
b. 讲解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等。
3. 随堂练习:进行冰实验,巩固学生对冰特性理解。
a. 实验一:冰融化。
让学生观察冰块在不同环境下融化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b. 实验二:冰颜色。
在冰块中加入色素,观察冰块颜色变化,理解冰透明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2. 内容:a.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b. 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c. 冰与水关系: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描述冰外观和特性。
b. 请解释水结冰条件。
c. 请举例说明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
2. 答案:a. 冰外观:透明,有光泽;特性: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
b.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
c. 冰与水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水结冰条件和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学习准备】
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
【学习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
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冰还是水吗?
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低于0℃,水结冰,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水结冰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凝固 凝固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
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2、冰还是水吗?
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答
水的三种形态表
形态种类形成
液态云、雨、雾、
露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固态冰、雪、霜、
冰雹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气态水蒸气水或水蒸气
在0℃以下
形成的小冰
晶
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点拨: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
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液体
冰:固定形状、不流动、固体
4、拓展
什么是汽化和凝固?
教师点拨: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展示示意图)
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足生活的的需求?
教师点拨:
①保存海鲜
②降温
③冰雕学生研讨回
答:水结冰
后形态发生
变化:有固
定的形态、
不流动、固
体,而且体
积变大。
学生认真
听,听后选
择回答
学生观察比
较,填写活
动手册,互
相交流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忆、
查阅交流
辨别水和冰的
异同点
了解冰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水在____ ℃开始结冰,在_____℃沸腾。
2、_____使水的形态发生改变。
3、水结冰后体积_____。
4、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使冰快速_______。
5、水结冰的过程叫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水和冰都具有固定的形体。
()
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
()
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
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
()
5、冰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海鲜加冰保鲜等。
()
6、冰是固态的水,中国的北方冬天随处可见。
()
三、实验题
下面是某组同学做的关于冰形成过程的实验,请完成相关试题。
1、实验操作
(1)①在一支试管中加人约_______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_______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为了使冰快速溶解,可以往容器里加入______,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______。
2、补全活动手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问答题
1、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2、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3、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0 100
2、温度
3、变大
4、溶解
5、凝固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实验题
1、四分之一碎冰食盐高度
2、
3、凝固
四、问答题 1、
2、水在0
3、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无色 无味 透明
固定形状 不流动 固体
无固定形状 会流动 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