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解题方法
浅谈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
所谓 配方 , 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 变形 的方法 , 把其 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 个多项式 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 。通过配方解 决数学 问题 的方法叫配方法。其 中 , 用 的最 多 的是 配成完全平方式 。配方法是数学 中一 种重 要的恒等变形 的方法 , 它 的应用非常广 泛, 在 因式 分解 、化简根式、解方程 、证 明 等式 和不等式 、 求 函数 的极值 和解析式等方
方 法在代数 、几何 、三角函数 等的解 题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 。因式分解 的方法有许多 ,除 中学课本上介绍 的提取公 因式 法、公 式法、
大体上分为 :( 1 ) 反设 ;( 2 ) 归谬 ;( 3 ) 结论 。 反设是 反证法 的基础 ,为了正确地作 出 反设 , 掌握一些常用的互 为否定 的表述形式 是有必要的 , 例如 :是, 不是 ; 存在/ 不存在 ; 平行于, 不平行于 ;垂直于, 不垂直于 ;等于/
, 至少有两个。
估答案 的隋 况。要想迅速 、 正确地解选择题 、 填空题 , 除了具有准确 的 计算、 严密的推理外, 还要有解选择胚、 填空题的方法与技 巧。 下 面
通 过实例介绍 常用方法 。 1 .直接推演 法 :直接从命 题给 出的条
用十分广泛 的解题 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 或变数称 为元 ,所谓换元法 ,就是在一个 比 较复杂 的数 学式子中 , 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 式 的一个 部 分或 改造原 来 的式子 ,使 它简 化 ,使 问题 易于解决。 四 、判 别式 法与 韦达 定理
面都 经常用到它 。
法解题 , 可以使代数 、 三角、 几何等各种数学 知识互相渗透 ,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七 、反 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 ,它是先提出一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
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
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
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
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
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
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用合理的推理形式推导出的最后结果,而且只能出现在证明过程的最后。
例如:如图,在△ABC 和△DCB 中,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 求证:△ABC ≌△DCB ; 已知条件:文字给出的有:△ABC 和△DCB,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图形给出的有:BC=CB ,∠BMA 与∠CMD 是对顶角等等 求证目标是:△ABC ≌△DCB 注意,已知条件除了上面列出的,就没有其它的了,不可随意出现AM=DM ,BN=CN 等等 二、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一)、审题审题就是读题,这一步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关键,非常重要。
许多学生读几何证明题时讲快,常常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
和读其它类型的题有所不同,读几何证明题要求图文对照,做到心中有几何基础知识,一边读题一边对照几何图形,要求每读一句题对照图形一次,读懂而且要读完整。
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
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1000字初中数学中有很多题目需要进行证明,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证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步骤,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以下是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
一、技巧1. 理清思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先把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要求理清楚,明确证明的方向,避免在证明过程中迷失方向。
2. 找到突破口对于一些较难的证明题目,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找到突破口。
如使用反证法、假设法、数学归纳法等技巧。
3. 巧妙运用公式数学证明中,公式极为重要。
可以在运用公式时巧妙地利用,从而简化证明的步骤。
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公式,如勾股定理等。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不同类型的证明题目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可能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或技巧,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步骤1. 引言在开始证明之前,需要先对题目中有关条件和结论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引出整个证明的过程。
此步骤可以增强整个证明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 证明证明过程是证明题目的核心部分,需要进行逐步的推导和分析。
在推导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把每一步的推导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
3. 总结在证明过程结束后,需要对整个证明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可以总结出证明的过程、方法、结果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三、总结初中数学中,证明题目不仅考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更是考验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证明题时,需要具备以上的技巧和步骤,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证明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摘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合作伙伴,变“教学”为“导学”,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而后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适当设计一些变题训练,一题多解练习,让学生在做题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提升其解题效果,才能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解题方法导学技巧常常听到数学老师说:“学生最怕做数学作业,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辅导学生作业过程中,常常听到部分学生说:“老师讲课时我都听懂了,但做作业时总有困难;有时做过的题,过一段时间又做不来了,若把作过的题变换一下条件或结论,又不会做了;一般的题都好做,就是综合性较大的题难做。
”在教学中怎样克服并解决上述这些困难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得多好,讲了多少,而是要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教会学生学习,要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学到了多少,学生是否学会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否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课堂上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只是占据学生中的首席地位,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面对学生,认为不论什么都是自己比学生懂得多,必须要通过自己讲,学生才能懂。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而不是只能模仿做事或完成任务的人。
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
否则,一个学生永远也离不开教师,或者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地点拨。
(1)在学生迷失方向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走出迷茫,进入求知的殿堂;使学生明白,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应该从那里入手?为什么要这样理解?还可以怎样理解?拿到一个题目知道该怎么做?并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做题之前就应知道用什么思想方法来解,需要用到那些知识点。
浅谈数学破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浅谈数学破题思路与解题方法一、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与分析法是数学证明题中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由已知条件入手,根据已知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逐步推导出需要求证的结论来,这种思维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是由原因导出结果即“由因导果”的思维方法.这个题的证明方法,用的就是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入手,结合相关定理得出最后的结论.例2.已知a是不小于4的数,求证:.故只须不等式成立,即>2+成立,只须:()2>(2+)2,即2a-7>2成立,只须(2a-7)2>(2)2即1>0即可,而1>0,显然成立,注意到以上各步骤均可逆(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充分条件),因此原不等式成立.这个题的证明方法就是分析法.在假定结论成立的条件下,逐步推导出1>0这样一个真命题,而且以上推导过程可逆.正是因为过程可逆,才保证了在1>0及a是不小于4的数的条件下可以推证出不等式成立的结果.如果我们在用分析法推导的过程中,过程不可逆那么,分析法是失效的.比如,由a>b,c>d可以推得a+c>b+d,反之则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可逆的。
二、反证法与同一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方法,它是通过证明反命题为假(即先否定结论,通过结论的否定,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理、公理、公式相矛盾的结果),从而间接证明了原命题的正确性.例3. 如图1所示,已知平面、交于直线a,直线b在内与直线a相交于A点,直线c在内与直线a平行. 求证:b、c为异面直线.证明:假设b、c不是异面直线,则或者b∥c,或者b、c 相交于一点.如果b∥c,则因为a∥c,所以b∥a,这与已知条件“直线b在内与直线a相交于A点”相矛盾;如果bIc=P(b、c 相交于一点),则因为c ,b ,所以P∈ ,且P∈ ,从而P∈a= I ,故直线a、c相交于P点,这又与已知条件“直线c在内与直线a 平行” 相矛盾.以上矛盾说明b、c必为异面直线.这个题的证明方法就是反证法.反证法的关键是通过否定结论,推出矛盾,从而达到间接证明命题为真的效果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小学数学中,还原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解题策略。
它主要是通过将一道复杂的问题逐步转化为单纯的问题,进而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我们将从什么是还原法、还原法的运用以及还原法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的运用。
一、什么是还原法还原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道较为复杂的问题逐步化简,还原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求解的的解题方法。
通常还原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分析,规避复杂性,简化计算,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例如:求一个数的平方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数的平方根,就可以利用平方根的性质轻松求解,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化为较为具体的问题。
并通过比较数字间的大小来选择正确的数值。
二、还原法的运用还原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问题的本质,将问题分解成较为简单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2、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如公式法、近似法、分类讨论法等,对每一部分单独进行求解。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对比得出正确答案。
1、求两个数相乘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向上和向下舍入获得约等于数,在通过相同的差值计算出准确的乘积。
或者利用分解质因数等方法将问题分解成一些更小简单的问题,,逐步得出正确的答案。
2、求单位换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单位的大小,然后运用比较法或者画图的方法将较复杂的问题还原为较简单的问题。
例如米和千克无法直接比较大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杠杆原理来比较两者的大小,再进一步换算出正确答案。
三、还原法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原法是通过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分析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强调解题思路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还原法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学生解题的时间和计算量,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原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活跃、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浅谈初中数学的几种常用解题方法
通 过运算 达到 求证 的 结果 。所 以用 面积法 来解 几何题 ,几何 元 素 之间关 系变 成 数量 之 间的关 系 ,只需要 计算 ,有时 可 以不 添 置 补助线 ,即使需要 添置辅 助线 ,也很容 易考虑 到 。
8 、客观性 题 的解 题方 法 选 择 题是 给 出条 件 和结论 ,要 求根 据 一定 的关 系找 出正确 答 案的一 类题 型 。选 择题 的题 型构 思精 巧 ,形 式 灵活 ,可 以 比 较 全面地 考 察学 生 的基础 知识 和基 本技 能 ,从 而增大 了试 卷 的 容 量和知 识覆盖 面。 填空 题是 标准 化考 试 的重要题 型之一 ,它 同选择 题一 样具 有 考查 目标 明确 ,知 识 复盖 面广 ,评卷准 确迅 速 ,有 利 于考 查
2 、 换 元 法
归 谬 是 反 证 法 的 关 键 ,导 出 矛 盾 的 过 程 没 有 固 定 的 模 式 , 但 必 须从 反设 出发 ,否则推 导将 成 为无源 之水 ,无本 之木 。推
理 必 须严 谨 。导 出的矛 盾有 如 下几 种类型 :与 已知条 件 矛盾 ; 与 已知 的公理 、定 义 、定理 、公 式 矛盾 ;与反 设 矛盾 ;自相 矛 盾。
7、 面 积 法
平 面 几何 中讲 的面 积公式 以及 由面 积仅可 用 于计 算面积 ,而 且 用它 来证 明平 面几 何题 有时 会 收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运 用面 积 关系 来证 明或 计 算 平面 几何 题 的方 法 ,称 为 面积 方法 ,它是 几 何中 的一种 常
用方法 。
换 元法 是数学 中一 个非 常重 要而且 应用 十分 广 泛的解 题方 法。 我们通 常把 未知 数 或变数 称为 元 ,所 谓换 元法 ,就 是在 一 个 比较复杂 的数 学式 子 中 ,用 新 的变元 去代 替原式 的一个 部分 或改造 原来 的式子 ,使 它简化 ,使问题 易于解决 。 3 、判 别式法 与韦达 定理
浅谈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审题-析题-解题-论题-编题”的解题思路
浅谈 数学 应用题教学方法
一
“ 审题一 一 析题一 一 解题 一 一 论题一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编题 "的解题 思路
潘 明 华
( 古浪县海子滩镇 中心小学
甘肃
古浪
7 3 3 1 o o)
【 摘 要】 应用题教 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教学方法不科学或者不得当, 使得应用题教学成效甚微。为此, 加大教学创新力度, 增强教 学实效, 成为应用题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关键词 】J J 、 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之 间知 识 ,情 感交 流 ,使每 个 学生 都参 与 到学 习 中来 ,充分 、 自由发表 自 己的意 见 ,找 到 自己位 置 ,获 得 自身价 值 的肯 定 ,学会 倾 听他 人意 见 ,评 点他人 观 点 ,接受 他人 意 见 ;还可 以使 每个 学 生反 思 自己的学 习过 程 ,延 伸 学 习过 程,促 进 学法 在“ 求 异” 中再 “ 求 佳” 。 2 . 1利用 探 究 问题 进行 合 作学 习 。数 学学 习 是一 个 活动 探 索发 现 的过 程 。开展 合作 学 习不 仅 能帮助 学 生亲 身经 历 、亲 自体 验知 识 的产 生过 程 , 而且 能培 养合 作 协调 能 力 、合作 互助 精神 。通 过 这种 开放 式 的探 究活 动 , 提高 了 学生 应用 知 识的 兴趣 。数 学 知识源 于 生活 ,并 最终 服 务于 生活 。只 要教 师 留心 ,就 可 利用 生活 中 的 问题设计 出很多 现 实 的、有 意义 的 、富 有 挑战 性 的开 放性 练 习题 。使 学生 获得 对数 学 理解 的 同时 ,在 思维 能力 、情 感态 度 与价值 等 多方 面得 到进 步和 发展 。 2 . 2 利 用 开放 题 训练 进 行合 作 学 习。开 放 题除 了 具有 形式 、内容 的 开 放 外 ,还 具有 过程 的 开放 、答题 方 法多 样化 与 结果 的 开放 、答 案的 不唯 一 性 与 知识 点 的开放 。用 不 同的 知识 解决 开放 题 的训 练 能够 为学 生充 分想 象
浅谈数学解题方法的变通性应用
有一
‘
0 . .
一
l b— ,
个为 1 .
l c — l 中至 少有一 ,
个 为 零 即 b ,
n,
,c
中至 少
思 维 障碍 很 多学生 只在 已 知 条件上 下工 夫 左 变右变
。
,
还 是 不 知如何证 明 i 者中至 少有 一 个 为 1 其原 因是不 能把 .
要 证 的结论 “ 翻译 ” 成数学 式子 , 把 陌 生 问题 变 为熟悉 问题 .
,
.
.
、/ 、/ 因 此 ,
一 + b 0 + 、/c 0 + 扩 ≥
( ) ( ) n — c
。+
b— d 。 .
二 、善于联想
联想是 问题转化 的桥 梁 . 稍具 难度 的 问题 和基 础 知识 的
联 系都是 不明显 的
间接 的
、
、复杂的.
因此
,解题 的方法 怎样
、
速
度
如何
取决于
,
能
否
由观
察到
的特征
、/ 、/ 、/n z+6 。 +
c 0{ 铲 ≥
( ) ( ) b d 0 一 c 。+
—
0
.
思 路分析 从题 目的外表形式观
察到 . 要 证 的结 论 的右端 与平面 上 两
点 间的距 离公式很 相似 . 而 左端 可 看
作是 点 到原点 的距 离 公 式. 根 据 其特
点 , 可 采 用 下 面 巧 妙 而 简捷 的证 法 , 这 正 是 思 维 变 通 的体现 .
因此
,多练习这种“
翻译”
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分数应用题就是我们要探索的其中之一内容。
它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怎样解决好这一难题,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
数学应用题的构成要素是:具体内容,名词术语,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
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
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
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名词术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一、分数应用题题型探究的策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都是有规律可循地。
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可以把分数应用题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是第一阶段要学习的三种基本题型;第二阶段学习分数复合应用题,采用乘除混合编排方式,第三阶段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和工程问题。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它不仅是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前位知识,还是学习分数复合应用题的基础。
这样编排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解题关键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分析解答的,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
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能有相当大的帮助。
教学到教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题型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数学教学在小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还原法的概念、原理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还原法的概念和原理
还原法是指将问题归结为熟悉的形式,以求解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还原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这种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解题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提高解题的效率。
还原法的原理主要是基于问题的本质。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找到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性的解法,最后根据问题的特定情况来进行变形和运用,以求得出题正确的结果。
二、还原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质量
还原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还原法,学生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从而更快地找到问题的解法,并且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1. 在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时,可以采用还原法来简化问题。
对于一个加法问题5+7,可以将它还原为一个更简单的问题10+2来解决。
1. 在使用还原法解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本质和特点,找准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性的解法。
2. 在进行还原时,要注意还原的方法和步骤,确保还原的逻辑正确和完整。
3. 在应用还原法解题时,要注意灵活应用,根据问题的特定情况来进行变形和运用。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占的比率很大。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抽屉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
因此,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其实应用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我认为应用题的教授一定要加强其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应用题。
首先读。
指认真读题目。
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只有语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读。
数学是一门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么花时间读题的。
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当高。
同时读题也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
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
但数学应用题的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求的是读通、读透。
很多学生之所以做错,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完全没有看懂题目问了什么,很随意的就开始动笔,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做错了题目,甚至有的题目错的非常的离谱,让老师无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来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应用题也不例外。
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认真读题目。
”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
应用题的读题并不需要像语文那样抑扬顿挫的读。
因为它们的目的不同。
语文是需要理解作者的思想,需要学生从中去体会,所以对应的要求是感情的投入。
应用题并不需要这样读,它的目的是让你明白题目中告诉了你什么,你能从已知的讲到什么,它求的是什么。
所以应用题更重要的似乎是你的心,你的脑子是否跟着在转。
当然对于比较深的题目,你还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因为它或许就是破题的关键。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题有法,解题得法,好的解题方法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在解答应用题时,思路狭窄、单板、单一,有的甚至形成了错误的模式。
见到“一共”、“增加”、“多”就用加法计算,见到“减少”、“还剩”就用减法计算。
还有的对题目中出现的数字不加分析,胡乱地把加减乘除都用上去。
至于较复杂的应用题更是无从下手,他们不但难以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计算方法也不对。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
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多质疑、勤思考、多动手、重应用。
其次,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再次,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被动地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得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根据我以前的教学经验,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学生最感到头痛的一个难点。
其中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难中之难。
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解题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在这里我采取了“读法、思法、说法、练法”的四法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另外,我还探索出了一套新的解答小学六年级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句,一法”。
一、读法读法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前提。
只有通过认真反复的读,才能读熟、读懂、才能领会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在读的过程中认为是条件和问题的,解题时应重点考虑,或在应注意的句子或重点词语上作上记号,为正确地解题作好铺垫。
二、思法思法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启思,有了疑问就能激起思考,有了思考才能产生见解。
题目出现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教复杂的应用题通过补条件,提问题一一分解,让学生反复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样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一、还原法解题的基本概念还原法是一种在数学问题中常用的解题策略,它主要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转化,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而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求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通常是指通过还原或者逆向推导的方法来解决难题,使得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二、还原法解题的应用方法1. 分析问题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首先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规律。
通过对问题逐步简化,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还原法进行解题。
2.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3. 练习题目的变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变形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还原法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还原法的解题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还原法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常常在各个章节和知识点中得到应用。
1. 在整数运算中,通过还原法可以解决如何快速计算两个整数的和、差、积和商。
例如:计算 132 + 68,可以利用还原法将132分解成100和32,68分解成60和8,然后再分别相加,得到200。
2. 在解决问题中,通过还原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例如:某公司有8000名员工,其中男性员工占总数的60%,女性员工占总数的40%,若每名男性员工的平均工资是4000元,每名女性员工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求公司的总工资支出。
通过还原法可以将问题简化为先求男女员工数,再分别计算男女员工的总工资支出,在将两者相加得到总工资支出。
例如:求一个三角形的高,可以利用还原法将三角形分解成底边和高,然后再分别计算得到三角形的高。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还原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浅谈用设元法解题
浅谈用设元法解题摘要: 设元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创新的解题方法。
在数学解题中可以运用数值设元、整体设元、部分设元、比值设元、均值设元、共轭设元等设元法去解题,达到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 设元法 解题方法 数值 整体 部分 比值 均值 共轭 创造性意识 创新思维设元是常用来解题的方法,设元法也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
通过设元可以沟通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为开辟解题途径架起桥梁。
我们通常把所设的未知数称为元,所谓设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设原式中的某一个部分为一个新的元,然后把这个元代入原来的式子中,使之简化,再进行计算,这样就会使问题容易解决。
设元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是以广泛具体的普遍性与现实问题的特殊性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设元方法来解决。
许多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习惯于按常规方法进行推理、计算,而不能灵活运用设元法。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结构和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自己的思维范围,巧妙地运用设元法来解题,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所提高。
一 、 适当运用数值设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们经常遇到一类问题,很难直接通过推理和演算得到答案,而需要另外找一条捷径,适当设元,代入后计算,方能得解,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1 计算:(1+)716151++)716151()817161511()81716151(++⨯++++-+++⨯ 解:设x =,716151++,则原式=(1+x )(x +x x )811()81++- =89818922--++x x x =81 这题如果采用常规算法则显然麻烦又容易出错,但是通过数值设元,把数的运算转化成式的运算,这样解题就显得简单、便捷。
二、 巧妙运用整体设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体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浅谈数学填空题的解题方法
浅谈数学填空题的解题方法填空题题小,跨度大,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可以有目的、和谐地综合一些问题,突出训练学生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
从填写内容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定量填写,另一类是定性填写。
要想又快又准地答好填空题,除直接推理外,还要讲究一些解题策略,下面谈谈几种解题方法:一. 定义法有些问题直接去解很难奏效,而利用定义去解可以大大地化繁为简,速达目的。
例1.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
解:从组合数定义有:又,代入再求,得出466。
例2. 到椭圆右焦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x=6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
解:据抛物线定义,结合图1知:图1轨迹是以(5,0)为顶点,焦参数P=2且开口方向向左的抛物线,故其方程为:二. 直接计算法从题设条件出发,选用有关定理、公式,直接计算求解,这是解填空题最常用的方法。
例 3. 设函数的定义域是[n,n+1](),那么在f(x)的值域中共有____________个整数。
解:直接计算,可得个。
三. 数形结合法有些问题可以借助于图示分析、判断、作出定形、定量、定性的结论,这就是图解法。
例4. 函数的值域________________。
图2解:原函数变为,可视上式为x轴上的点P(x,0)到两定点A(-2,-1)和B(2,2)的距离之和,如图2,则。
故值域为。
四. 特例法有的填空题答案是一个“定值”时,实质上有一种暗示作用,可以分析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数列,特殊图形等来确定这个“定值”,这种方法有时能起到难以置信的效果。
例 5. 已知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形,若Sn是的前n项和,那么_________。
解:取符合条件的特殊数列,,则,故五. 观察法运用特殊值,加上类比、观察常常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例6. 设,且,直线通过定点__________。
解:联合观察:发现时,即满足条件,同时,相交直线的交点是唯一的。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技巧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时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解题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小学数学解题技巧进行浅谈。
一、理解题意数学解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意。
在开始解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描述的问题,确定问题的具体要求。
只有彻底理解了题意,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选择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分析题目理解题意之后,接下来就是分析题目。
根据题目的要求,逐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规律和关键点。
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解题的思路,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分析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常见的解题方法包括逆向思维、画图辅助、列式运算等。
根据具体的题目情况,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善用工具辅助在解题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工具辅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使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代数问题时,可以使用纸和笔,通过列式运算更好地解决问题。
善用工具辅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同时也能够提高解题的效率。
五、多练习,巩固技巧解题技巧的掌握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做题来巩固解题技巧。
通过做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解题的能力。
六、总结归纳以上就是关于小学数学解题技巧的一些浅谈。
希望通过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也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能够在孩子学习数学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解题策略还原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原法通常用于解决代数线性方程、比例问题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问题。
一、代数线性方程在解决代数线性方程的问题时,还原法经常用于找到未知数的值。
通过将复杂的方程通过运算化简,使得方程变得简单,从而可以得到未知数的值。
问题如下: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100,其中乙的数是甲的两倍,丙的数是乙的三倍,求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首先设甲为x,乙为2x,丙为6x,根据题意可以得到方程:x + 2x + 6x = 100将方程化简为9x = 100然后将方程通过运算进行还原:x = 100 ÷ 9得到甲的值后,可以继续通过还原法求解乙和丙的值。
二、比例问题在解决比例问题时,还原法常常用于确定未知比例的值。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等价关系,确定未知比例的值。
问题如下:甲、乙、丙三人分别可以在4、6、12小时内完成一项工作,如果他们一起工作,共花多少时间完成?首先可以通过还原法找到甲、乙、丙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设甲每小时完成1/4工作量,乙每小时完成1/6工作量,丙每小时完成1/12工作量。
然后根据题意,可以得到等价关系:1/4 + 1/6 + 1/12 = 1/x,其中x为甲、乙、丙一起工作的时间。
将方程进行化简得到:3/12 + 2/12 + 1/12 = 1/x最后计算得到x = 12小时,即三人一起工作共花12小时完成。
三、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在解决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问题时,还原法常常用于确定未知量。
通过将复杂的几何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确定未知量。
问题如下: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6cm,现在在正方形内划一条与边平行的线段,使得正方形被分为两个等面积的矩形,求线段的长度是多少?首先设线段的长度为x,根据题意,可以得出等价关系:x * 6 = (6 - x) * 6,即线段的长度乘以正方形的长等于剩余部分的长度乘以正方形的长。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小学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解题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认真审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认真审题。
好的解题者首先要学会看题能力,学生应该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限制和要求。
只有认真审题解题才会做得更准确和更快。
二、抓住关键抓住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指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核心的信息。
学生应该学会从题目中找出关键词汇,以帮助自己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通常问题的关键有两种情况:1. 找出问题中给出的数字、数据等量化信息。
2. 找出问题中所要求的目标、结果、答案等。
抓住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算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寻找并且解析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准确掌握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学生要准确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和运算符号之后,要进一步掌握解方程、证明和应用等高级数学技能。
因此,学生应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参与各种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经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一些解题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用于面临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因此,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多思考,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五、勇于尝试和探索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和结合性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应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勇于尝试和探索,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通过深入探索和尝试,学生能够探索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掘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总结经验和勇于探索。
浅谈初中数学常用经典解题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常用经典解题方法
1 2 4 2 0 5 辽 宁省 大 洼县 东风镇 东风 学校 赖 中华
摘 要 :掌握数学常用经典解题 方法能有 效提 高学生数 学学习效 率,进 而提 高学生 的数 学解题 能力。 Ⅸ 数 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 出了教学 中 “ 注重数 学知 识 之 间的联 系,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 学教 师应增 强数 学解题方 法的教 学意识 ,在教 学过程 中渗透数 学常用解题方法 ,以提 高学生的数 学解题能力。 关t调 :初 中数学 常用 经典 解题 方法 提 高效 率
4.运 用 反 思 总 结 的方 法 指 导 学 生 重 新 审 视 数 学 知 识 的 形 成 过 程 ,建 构 知 识体系。
不少学生在 学习中反 映课 上内容学会 了,课 后解决 问题有 时仍感到 “ 力 不从心”。笔者分析这主要归因于学生学 习后没有对知识进行积极有价值 的意 义建构,没有在大脑的信息储备库 中积淀足够 多的形式化 的数学信息 、不会或 不善于从信息库中提取需要的方法 ,技能 ,把它 当作数学工具使用 ,导致 “ 信 息迁移 ”的路径被阻断了,解题 的 “ 灵感 ”被泯灭 了。在阶段性数学知识形成 过程终结以后 ,学生必须冷静下来,在教师适时的点化帮助下仔细分析、比较、
在初 中数 学的学 习过程 中,有些学 生因不会学 习或 学习方法不 当而成绩 逐渐下降 ,久而久之失去学 习信心和 兴趣 ,开始陷入厌 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 学生明显 出现 “ 两极分化 ”的原 因。因此重视对 学生数 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 常必要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让 初中生感 到数学好 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 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 ,使问题易于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解题方法阿扎提古丽∙巴拉提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24041058 摘要:解决数学问题,除了必须掌握相关的数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把某一数学问题用函数表示出来,并且利用函数探究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
本文提到的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
常用的解题方法有:配方法、因式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几何变换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数形结合法等。
关键词:数学方法解题方法Method of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 Abstract: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s, in addi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relevant mathematical content, but also must grasp a certain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methods. To express a certain mathematical problem , and use the function to explore the general law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most basic、the most commonly used mathematical methods. Common methods of solving problems are as follows:method of completing the square、decomposition method、Change element method、The method of undetermined coefficients、proof by contradiction、Geometric transformation method、mathematicalinduction、Parameter method,、The combination of number and shape etc.Key words: mathematical method Problem solving method.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冷而严肃"的学科,更是一门特别枯燥的学科。
从科学的意义上,数学可以定义为,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从某种角度看,数学可以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个部分。
华罗庚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重要。
”伟大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数不用学。
”生活处处皆学问、而数学则是无处不在,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学科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导、运算与分析,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桥段,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掌握教材、了解数学概念、发现新规律并且更巧的解决数学中的各类问题,从而,提高解题技巧、积累教学资料、提高解题水平。
在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有:1.配方法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常用方法。
配方法就是将一元二次方程由一般式ax²+bx+c=0化成(x+m)²=n,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过程;其过程可总结为五步:一消,二配,三移,四开,五计算结果。
例:求2x2+x−1=0的解○1一消:消除二次项系数2(x2+12x)−1=0○2二配:把一次项系数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和的形式2(x2+12x+116)−1−18=0○3三移:把常数项移到等式右边使其变成完全平方形式2(x+14)2=98(x+14)2=916○4四开:对等式进行开平方运算x+14=±34○5五计算结果x=34−14=12或x=−34−14=−12.因式分解法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
例:分解x2−2x−y2−2y解:x2−2x−y2−2y=(x2−y2)−2(x+y)=(x+y)(x−y)−2(x+y)=(x+y)(x−y−2)3.换元法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
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在式子之间进行等量之间的变换,使比较复杂的式子进行转化使问题简单化,最后再把所造的元换回。
例:解方程(x2−x)2−4(x2−x)−12=0解:令x2−x=y,使原方程变成 y2−4y−12=0(y−6)(y+2)=0y=6或y=−2x2−x=6 ;x2−x−6=0(x−3)(x+2)=0x=3 或 x=−2x2−x=−2x2−x+2=0由于,判别式∆=1−8=−7<0,所以无解综上所述,原方程的解为x=3, 或 x=−24.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就是设某一多项式的全部或部分系数为未知数,利用两个多项式恒等式同类项系数相等的原理或其他已知条件确定这些系数,从而得到待求的值。
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2,7)和(−5,6)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函数图像经过(2,7)、(−5,6)两点∴把(2,1)、(−3,6)代入 y=kx+b中{ 1=2k+b6=−3k+b从而有,k=−1 , b=3于是,所求一次方程的解析式为: y=−x+35.反证法所谓反证,就是首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原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在数学中经常运用。
当论题从正面不容易或不能得到证明时,就需要运用反证法,此即所谓"正难则反"。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反设:假设原命题不成立(2)归缪:根据自己的假设,得出与原命题相矛盾的结论(3)得证:由矛盾的新结论,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例:证明,如果a>b>0 ,那么√a >√b解析:(利用反证法)假设√a >√b 不成立,即√a ≤√b若√a =√b ,那么就有a = b, 这与√a >√b 矛盾若√a <√b , 那么就有a <b , 这与√a >√b 矛盾综上,所做的假设不成立,原命题结论成立。
6.几何变换法所谓几何变换法,就是运用几何变换把分散的点、线段、角等已知图形转移到恰当的位置,从而使散的条件都集中在某个基本图形中,建立起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转化解决。
几何变换一般包括平移变换、对称变换、旋转变换等等。
例:如图所示,在△ABC中,以BC边的中点M为顶点,作∠DME=90゜,两边分别交AB于点D,交AC于点E。
求证:BD+CE〉DE证明:以ME为对称变换,将△EMC的对称图形△EMC’,连接DC’则有EC =EC’,MC=MC’,∠CME=∠C’ME∵∠DME=90゜,即∠C’MD+∠C’ME=90也有∠BMD+∠CME=90゜,可得∠BMD=∠C’MD又∵M为BC边的中点∴BM= CM 从而BM = C’M ∴可得△BMD ≅△C’MD ∴BD= C’D在△D C’E中有D C’+E C’〉DE 故BD+CE〉DE7.数学归纳法归纳法就是指,对于某类事物,由它的一些特殊事例或全部可能情况,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
伟大数学家苏步青讲过“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在这个“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算推理,也就是所谓的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递推得数学论证方法,论证步骤有:第一步,证明当取一个值n0(或n0=1)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假设当n=k( k ∈N∗ ,k≥n0)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 时命题也成立。
这个验证方法与步骤对于任何自然数结论都正确。
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32+⋯+n2= n(n+1)(2n+1)6证:当n=1时,左= 12=1,右=1(1+1)(2+1)6=1,∴n = 1 时,等式成立。
假设n = k 时,等式成立,即12+22+32+⋯+k2= k(k+1)(2k+1)6那么,n = k+1 时,左= 12+22+32+⋯+k2+(k+1)2=k(k+1)(2k+1)6+ (k+1)2=k(k+1)(2k+1)+6(k+1)26=(k+1)(k+2)(2k+3)6=右∴ n = k+1 时 ,原等式成立。
综上所述,当n ∈N ∗ 时,原等式成立。
8. 叁数法叁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引入一些与题目有关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叁数),以此作为媒介,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
叁数的作用就是刻画事物的变化状态,揭示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过点P (√10 2 ,0 ) 作倾斜角为 α 的直线与曲线 x 2+2y 2=1 交于点M 、N ,求PM ∙PN 的最小值及相应的 α 的值。
解:设直线的方程为{x =√10 2+tcos αy =tsin α( t 是叁数),代入 曲线方程并整理得(1+ sin 2α)t 2+(√10cos α)t +3 2=0设M 、N 对应的叁数分别为 t 1、t 2而由叁数t 的几何意义得 PM==∣t 1∣ ,PN =∣t 2∣则PM ∙PN =∣t 1t 2∣=321+sin 2 α所以,当 sin 2α=1 ,即 α=π2 时,PM ∙PN 有最小值 3 4 ,此时α=π2 9. 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顾名思义就“数”与“形”的结合,包括“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代数的意义更几何直观的揭示出来,使数量关系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地充分结合在一起,利用这种结合去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得到解决。
以“形”助“数”的有:借助数轴、借助函数图像、借助单位圆、借助直线的概念、借助三角形,总之,无论是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函数问题,无法入手时尽量与“形”联系在一起。
例:已知acosα+bsinα=c , acosβ+bsinβ=c (ab≠0 , α-β=kπ , k∈Z ), 求证:cos2α−β2=c2a2+b2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 cosα ,sinα )与B(cosβ,sinβ)是直线 l∶ax+by=c 与单位圆 x2+y2=1的两个交点,如图从而AB2=(cosα−cosβ)2+(sinα−sinβ)2=2−2cos(α−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