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04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诵和理解。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出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互相讨论,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2. 课堂讲解(1)教师进一步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和意义。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课文。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 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作文。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小学语文课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案名称: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基本内容,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史记的过程。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司马迁的事迹,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史记的过程。

课文通过讲述司马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向学生传递了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司马迁的坚定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司马迁吗?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提问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和精神。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和展示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史记》原文及注释、司马迁生平介绍、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重点介绍其受宫刑的经历。

2.教师讲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包括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司马迁在受宫刑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史记》?(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史记》有哪些特点?(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

2.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史料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包括: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等。

2.教师举例说明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精神?(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哪个篇章?(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史记》中的某个具体篇章,如《项羽本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并了解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活动描述的表达方法。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1.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

三个板块以愤为主线,读为抓手,层层推进。

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

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2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的品质。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在动力。

2.2分析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吗?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谁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4.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分析人物性格5.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的性格特点。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2.精读课文2.1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司马迁的品质。

3.课堂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司马迁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

4.读写结合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感悟。

4.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1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2. 史记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案例教学法:以司马迁编写《史记》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编写过程。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史记博物馆,深入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邀请史记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满意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

(2)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写作《史记》的过程。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的生平和写作《史记》的过程。

2. 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写作《史记》的过程、重要词汇和句式等。

2. 学生准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

(2)提问:你们对《史记》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重点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做好笔记。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翻译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2)学生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精神品质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或者测验,评估学生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史记》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自主学习2.1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1-3自然段,自主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2.2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a.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b. 《史记》在我国历史学史上地位如何?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5.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

5.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请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生平的其他事迹,如他在汉武帝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受到的宫刑等。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互动环节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司马迁生平事迹,以及对他发愤写《史记》的看法。

2. 学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掌握《史记》的基本情况,如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
-剖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词语、句子,领悟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坚定信念。
-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举例:
-通过讲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明白他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完成《史记》的伟大事业。
4.文本解读:分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司马迁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
5.课后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责任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司马迁发愤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体验在困境中坚持完成任务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章节。首先,我发现大家在导入环节对司马迁的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史记》的历史价值和司马迁的发愤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司马迁在困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的伟大事业。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精神品质可能还比较抽象,难以真正体会到。因此,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司马迁发愤精神的力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其人及其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展示等方式,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和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5. 应用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展示等方式,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现出对司马迁精神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崇尚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2. 《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

2. 司马迁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编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司马迁的精神。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注意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写作《史记》过程中的坚持与创新。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梳理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经历,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经历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史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为何发愤写《史记》。

4.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概述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思考司马迁为何发愤写《史记》,并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司马迁面对困境时的抉择,让学生理解其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2. 情感认同: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伟大意义。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司马迁及其身边的人,模拟历史场景,增强课堂趣味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司马迁的心路历程。

八、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2. 教学内容:第1-10分钟:介绍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背景。

第11-20分钟: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意义。

第21-3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发愤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第31-40分钟: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司马迁的经历中汲取启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通用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1一、谈话导入1、读题;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

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二、布置自学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三、交流汇报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小时侯语段1、出示;2、指名读3、提供龙门资料;4、再指名读、齐读;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父亲临终前的嘱托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受酷刑后1、出示语段;2、指名读;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延伸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3、教师用诗歌.总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2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身处困境,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司马迁身处困境,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为何要发愤写《史记》。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

3.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2)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案例分析(1)分析司马迁为何在困境中选择坚持写《史记》。

(2)讨论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对现代人的启示。

5.课堂小结(2)强调司马迁身处困境,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2.思考: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对现代人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对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有深入了解。

2.学生能否将司马迁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

一、导入新课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因直言进谏而被汉武帝罢官。

(3)司马迁在困境中发愤写《史记》,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为何要发愤写《史记》(1)司马迁为何在困境中选择坚持写作?(2)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1)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被罢官,陷入困境。

(2)司马迁在困境中,立志完成父亲遗愿,发愤写《史记》。

(1)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理想奋斗的精神(1)司马迁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写作?(2)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有哪些?2.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1)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对司马迁精神的见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并了解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活动描述的表达方法。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1.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

三个板块以“愤”为主线,“读”为抓手,层层推进。

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

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理解司马迁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史记》。

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2. 《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司马迁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经历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司马迁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司马迁的品质。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经历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10. 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史记》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3. 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教案标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在撰写《史记》过程中的奋发努力;2. 通过学习《史记》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史记》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奋发努力;2. 理解《史记》的内容和价值;3. 学习如何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1. 分析《史记》的写作背景和司马迁的奋发努力;2. 理解《史记》中的重要内容和价值;3. 学会如何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1. 电子教学工具;2. 与《史记》相关的资料和图片;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简介和《史记》的封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与好奇心。

Step 2:了解《史记》的写作背景(10分钟)通过简要讲解《史记》的写作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乱世和司马迁的家族遭受打击,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以及写作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Step 3: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15分钟)通过讲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提醒学生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Step 4:学习《史记》的内容和价值(20分钟)介绍《史记》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包括《史记》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的解读。

Step 5:分组活动:分析《史记》中的名言警句(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则《史记》中的名言警句,分析其意义和背后的故事,并给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

Step 6:讨论和思考(15分钟)学生针对《史记》的内容和价值展开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思考。

Step 7:巩固与拓展(15分钟)给学生分发《史记》中的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并回答相应的问题,检验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司马迁写作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史记》;•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史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第一课时:导入•教师介绍教案主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迅速写下自己所知道的司马迁和〈史记〉。

第二课时:了解司马迁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学生课前自学课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身份、背景和成就。

第三课时:了解司马迁写作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史记》•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文学特点等;•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课时: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学生课前自学相关材料,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司马迁的发愤写作背景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背景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第五课时:课堂试讲•学生分组发挥创意,进行小组课堂试讲;•教师在试讲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回馈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 手机自学; - 讲解和互动; - 课堂试讲。

教学手段: - 电子板书; - 互联网教学平台; - 学生手机。

五、学生作业•学生总结课上学到的内容,编写一篇主题为“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期末笔试,考查学生对司马迁及其所处历史背景、《史记》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平时作业评分。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介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相关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史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背景和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4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文字,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激发起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并鼓励学生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

3、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重点读好第三自然段描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写作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这将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重点。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1、出示: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司马迁遭遇了怎样的“飞来横祸”?他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1)酷刑
师述:司马迁遭遇了怎样的“飞来横祸”?
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浏览补充材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正直、勇敢、清廉、是非分明……)
可他却遭受了当时最残酷的刑法——宫刑。

别人会怎么看他?
出示:司马迁啊,司马迁……
(朝中大臣、普通百姓、司马迁自己……)
学生交流
(2)悲愤
过渡: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带给司马迁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他的心灵蒙受了耻辱,使他的尊严受到了摧残,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

他自尊自强的信念、他建功立业的梦想仿佛在一瞬间坍塌了。

所以司马迁——出示: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自读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悲愤交加、悲愤欲绝、痛不欲生……)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练读,指名读。

想到自己堂堂男儿竟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怎能不“悲”?女生读
想到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竟是如此的下场,司马迁怎能不“愤”?男生读
(3)发愤
过渡:司马迁原本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现实容不下他,那就让他壮烈地死去吧,至少可以留下清白,留住做人的尊严!但是他能就这么死了吗?他又是怎么想的?
指名读,出示: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泰山”、“鸿毛”让你感受到什么?(一重一轻)
司马迁借“泰山”、“鸿毛”要表达的是什么?(他对生死的看法)
出示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指句读,理解意思: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那是因为各人追求的不同。

齐读。

B、司马迁追求的是什么?指名读第二句,为什么他就这样死了比鸿毛还轻?
C、所以——指名读,读出坚定的信念。

(4)回顾一、二自然段
过渡:司马迁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史书,仅仅是因为他领悟了生与死的意义吗?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交流。

依次出示:
古代英雄的故事(古代英雄不都是历经磨难才有所成就的吗?所以——我一定……)自已多年的努力(怎能让多年的努力会诸东流?所以——我一定……)
父亲临终的嘱托(临终的嘱托,沉甸甸的份量!所以——我一定……)
就是这些未尽的事、未了的责任,让司马迁几科熄灭的生命之火重又燃烧了起来,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时,他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女生读(我一定……史书!)当他走出牢房,独对苍天时,他又会发出这样的呐喊:男生读(我一定……史书!)过渡:然而活着也不容易啊!身上的疼痛忘得了吗?受过的屈辱忘得了吗?司马迁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出示: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自由读,哪些字眼儿打动了你的心?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克制自己、埋在心底)忍辱负重
(一行行、工整)一丝不苟
读图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引读)司马迁——
过渡:这一写就是13年,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写话:天色微明,
夜深人静,
烈日炎炎的夏天,
寒风刺骨的冬天,
交流
引读
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司马迁又怎能心静如水呢?
想到那残酷的刑法,司马迁(引读)——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他怎能忘记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所以他想(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于是(引读)——他尽力……隶字。

想到自己被践踏的尊严,司马迁(引读)——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他怎能忘记父亲临终时声声的叮咛?所以他想(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于是(引读)——他尽力……隶字。

想到那破碎的梦想,破碎的人生,司马迁(引读)——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他怎能忘记自己多年来跋山涉水的身影?所以他想(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于是(引读)——他尽力……隶字。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此时,这一行行隶字仅仅是用墨在写吗?还用什么在写?(用血、泪、生命……)(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之情读一读这句话,用心感悟这段看似普通的文字后所蕴含的艰辛与努力吧!
四、认识《史记》
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完成的这部《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学生结合课内外获得的知识交流。

(字数、内容、历史地位……)
“52万”字等于1000篇作文,一部竹简版的《史记》有50多吨重,10几辆卡车装有许多成语出自《史记》
出示: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
指鹿为马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鲁迅先生说它是
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小结
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而他忍辱负重创作《史记》的过程,也是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后人在他的祠堂前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出示: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云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指名读
齐读,结束全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