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知觉PPT讲稿

合集下载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通用课件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通用课件

精细运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 够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如 搭积木、捏泥巴等。
味觉和嗅觉发展阶段
味觉和嗅觉感知
幼儿开始能够区分不同的味道和 气味,并逐渐表现出对某些食物
或气味的偏好或厌恶。
味觉记忆
幼儿开始能够记住不同食物的味 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口味偏好

嗅觉辨识
幼儿开始能够通过嗅觉来辨识不 同的气味,并能够通过气味来识
问题类型
视觉问题
如近视、弱视、斜视等,影响幼儿观察和识 别物体的能力。
触觉问题
如触觉敏感或迟钝,影响幼儿探索和操作物 体的能力。
听觉问题
如听力损失、耳鸣等,影响幼儿听取和理解 语言的能力。
味觉和嗅觉问题
如对某些味道或气味的过敏或排斥,影响幼 儿的饮食和日常生活。
干预方法
视觉训练
通过特定的游戏和活动,锻炼幼儿的 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提供丰富刺激的环境
创造安全探索空间
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无障碍的探索环境,让他 们自由地接触和感知各种物品。
鼓励多感官体验
提供各种材质、形状和颜色的玩具和教具,激发 幼儿的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
引入自然元素
将植物、动物和自然元素引入室内环境,让幼儿 感受自然的气息和变化。
鼓励探索和发现
提供可操作的材料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通用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感知觉概述 •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阶段 •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 促进幼儿感知觉发展的方法 • 幼儿感知觉发展评价 •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问题和干预
01
感知觉概述
感知觉的定义
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感 觉,人能够认识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形状等。知觉则是对感觉信 息的整合和解释,使人能够识别感觉信息的意义和功能。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课件

(二) 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 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 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 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听觉感受
10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 ,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 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 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 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 、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 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 2.幼儿观察发展趋势表现在 ❖ (1)观察目的性增强 ❖ (2)观察持续性延长 ❖ (3)观察细致性增加 ❖ (4)观察概括性提高 ❖ (5)观察方法的形成
54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1)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1)捕捉孩子的观察兴趣 例如: 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名幼儿发现了一只蜗牛, 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争着看,七嘴八 舌的议论,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我利用问题引 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认识蜗牛,从寻找五官到观察 爬行,再到蜗牛的食物等等,整个活动幼儿始终积 极主动兴趣浓厚。 55 (2)让幼儿体验观察成就感,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36
对象各部分的组合
37
38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图
39
(二)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
用人的感官时, 人能够根据 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 体。
40
41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总是根据以往知识经验来理 解当前的知觉对象, 并用词把它 标志出来,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 础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 对知觉 对象理解越深刻、越全面。
11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PPT讲稿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PPT讲稿

③无条件定向反射:对新刺激注意(被动的)
新生儿视频
2、无明显生物学意义的无条件反射:
①行走反射(2月消失)——扶着其两肋,把新生儿的脚放在平面上, 会做出迈步动作,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②抓握反射(3-5月消失)——用手指或笔杆等物体按压其掌心,新 生儿会用手指紧握笔杆不放,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身体悬挂起来。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比感觉高一等级,知觉好比是在感觉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没有感觉这个基础, 就没有知觉的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的开发涉及各个感觉器官的发展 和机能,应均衡发展,否则容易导致感统失调。
第二节 婴幼儿感知觉的 发展与意义
一、无条件反射
胎儿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适的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还必须适应千变万化 的环境。新生儿具有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有十多种无条件反射。
1、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无条件反射 ①无条件食物反射:
吸吮、吞咽——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其嘴唇,新生儿立即做出吃奶的动 作。这是一种食物性无条件反射,即吃奶的本能。
觅食反射——如果你用手指轻触其面颊,新生儿会把头转向手指并把口张开。
②无条件防御反射: 眨眼——物体或气流刺激睫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 一种防御本能,可以保护眼睛。 打喷嚏—— 呕吐——
⑤巴宾斯基反射(6月消失)——用手指由新生儿脚跟部轻轻向前划足 掌外侧,新生儿的表现是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张开。
⑥游泳反射(6月消失)——让其俯卧在床上,托住肚子,新生儿会抬 头、伸腿,做出游泳姿势。如果俯伏在水里,新生儿会本能地抬起头, 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⑦蜷缩反射——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边缘时,会做出像小猫那样的蜷 缩动作。
三、婴幼儿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完整PPT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完整PPT

二、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 (2)感觉是构成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知觉,但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不能把知觉归结为感觉的机械总和,各种感觉一经构
成知觉,便会有机的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知觉还反映事物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3)手的有目的探索阶段
(3. 二)(视觉一的发展)视觉的发生
鲍厄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约出生后两个月,视觉集中明显、频繁 第一阶段:(5—7岁)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观察力。
★(二整)学个前学儿前童期★空,间约儿知童觉三的(视方个力位不、月断距增离时长)。,更加集中灵活,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感感知知觉 过在程幼的儿效★心率理不六活断动提个中高仍月占主后导地,位 可对准焦点,调整姿势以便看清物体。 吉布森(的视1觉)悬崖新实验生儿的理想的视距约20厘米
新生儿的视觉能力表现: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1.对光的察觉; 外部感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肤觉
(四)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2.视觉的集中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 ★大约出生后三周起,开始具有视觉集中的现象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知觉也是人对感觉信息的 解释过程。
3.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区别: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 (事物全貌)的反应。
联系: (1)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反应。 (2)感觉是构成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 知觉,但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不能把知觉归结为感觉 的机械总和,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会有机的发生 联系,也就是说,知觉还反映事物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 和联系。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课件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课件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儿童感知觉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提供 丰富多样的刺激和互动,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校环境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氛围对儿童感知觉 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 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健康发展。
感知觉发展的文化背景差异
感知觉发展的个体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在感知觉发展上存 在差异,如西方儿童更注重个体感受,东 方儿童更注重集体意识。
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感知觉发展上存在个 体差异,这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
实验研究的启示
01
02
03
04
重视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阶段性 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
THANKS
促进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对于儿童的 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 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感知觉的分类
听觉
通过耳朵接收声音信息,形成 听觉图像,认识事物的声音、 音调、节奏等特征。
味觉
通过舌头接收味道信息,认识 事物的味道特征。
视觉
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息,形成 视觉图像,认识事物的形状、 颜色、大小等特征。
嗅觉
从而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尊重儿童的个性
每个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速度和 特点都不尽相同,教育实践中
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关注儿童的反馈
教育实践中应关注儿童的反馈 和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
方法。
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儿童良 好的习惯,如注意力集中、观
察细致等。
儿童感知觉发展对于其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重视 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训练。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课件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课件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产生影响,如语言、 习俗、信仰等。
社会支持
社会的支持和关注能够为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进其全面发展。
媒体影响
电视、手机等媒体对儿童的视觉、听觉等方面产生影响,应注意合 理控制使用时间。
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07
与实践
感知觉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01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感知觉获取 外界信息,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进而促进认 知发展。
02 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对语音、语调、节奏等 的感知,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03 促进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通过感知觉,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 意图,从而促进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触觉与运动觉发展
触觉系统的发育
胎儿期
触觉系统在胎儿期就开始 发育,随着胎儿的成长, 触觉感受器逐渐完善。
新生儿期
新生儿对于外界的刺激已 经有了一定的反应,如对 温度、疼痛等刺激有反应 。
婴儿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 触觉系统逐渐成熟,能够 更准确地感知和辨别不同 的触感。
触觉辨识与触感经验
触觉辨识
通过游戏和活动促进感知觉发展
视觉游戏
01
利用拼图、积木搭建等游戏,训练儿童对形状、大小、颜色的
识别和判断能力。
听觉游戏
02
通过听声音猜谜语、听指令做动作等游戏,培养儿童对声音的
记忆、分辨和判断能力。
触觉游戏
03
利用触摸猜物、盲人摸象等游戏,提高儿童触觉的敏感性和准
确性,促进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
早期教育干预措施与建议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条件反射对于新生儿的生活有重大的意义, 人学会的一切本领都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发生。
第11页,共56页。
第二节 儿童感觉能力的发展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 生命,他们对这个世界 有什么认识呢?
詹姆斯:婴儿处于一种旺 盛而闹哄哄的状态。
弗洛伊德说:婴儿最初并不 是混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 而是与周围的环境无关。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一)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婴儿出生后,已经能够对 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侧看或转头,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则 有向右侧转的表现。也就是说,虽然婴儿两耳之间的距 离比成人短,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比成人小。但 是,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无法判 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
第47页,共56页。
坎波斯和兰格(Campos&Langer,1970 )采用更灵敏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他们选取了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
结果发现:当把幼小的婴儿放在深滩边时 ,婴儿的心率会减慢,而放在浅滩边则不 会有此现象。这表明,婴儿是把悬崖作为 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但如果把9个月 的婴儿放在悬崖边,婴儿的心率会加快, 这是因为经验已经使得他们产生了害怕的 情绪。
第三节 知觉能力发展
一、形状知觉 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 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 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 →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 菱形。
试验表明,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 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
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第二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8/2/2024
知觉的理解性
22
8/2/2024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正方 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3
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 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32
8/2/2024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33
8/2/2024
感觉剥夺实验
34
8/2/2024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 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 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呆在缺 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 觉(让被试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 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 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 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 布床上。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 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 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35者 们就纷纷退出。
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 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
11
8/2/2024
2、视觉集中: 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 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 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
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12
8/2/2024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
8/2/2024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 展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演示模板.ppt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演示模板.ppt
.,
第五节 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的概念】
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 感觉系统。
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触觉的发生】
触觉系统首先感应到的部位就是皮肤,每个人的皮肤接受程度不一, 传递信息的速度也不一样,所以给予感觉刺激必须因人而异。
【触觉的具体形式】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 ,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 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
第七节 儿童空间知觉和 时间知觉的发展
.,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对物体的几何运动的知觉,是以视觉为主,
基本颜色与其名称联系在一起,5到7岁能正确命名常见颜色。儿童的视觉能
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
第四节 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
【定义】: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 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形成过程】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 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 (也称: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 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基本现象】
(一)音调(高或低):1.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 性。
2.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而且还 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 复合音的音调等。(关于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 不同的音调,科学家提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口腔的触觉:口腔触觉能区别不同的物体;通过口腔触觉探索可以进 行学习,从而获取到信息。 手的触觉:感知不同的事物,对事物有一种更加详细明确的认识。 痛觉的发展:痛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动觉的发展:儿童大关节肌肉运动发展较早,小肌肉动作发展较晚。 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对儿童写字、画画、用剪刀等活动的精确 性要求过高。

幼儿的感知觉PPT讲稿

幼儿的感知觉PPT讲稿
幼儿的感知觉课件
7/25/2020
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 感官
形状
颜色

大小
滋味

7/25/2020
气味 质地 重量 温度
整体属性
鼻 皮肤

肤觉 嗅觉
味觉
视觉
知觉
( • 1一、感)觉感概念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理解: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幼儿中期(中班)——认识基本色,近 似色,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大班)——认识颜色、调配 颜色,说出基本色、混合色的名称。
如何培养幼儿的颜色视觉?
(3)形状知觉
对物体的几何形状的知觉,它依靠运动 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由易到难掌握的 几幼何儿图初期形依次是:
幼儿中晚期
幼儿晚期指导下
7/25/2020
•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
性是很低的。随着
年龄增长,痛觉感 受性提高。
二、视觉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 离物体的能力,正常人的视敏度是1.0。幼 儿在4-6个月时就已经出现两眼协调注视事 物,此时的视敏度是0.06,在6岁时已经接 近成人水平。
7/25/2020
依据幼儿期儿童视觉敏度发 教展学中的注特意:点,在工作中制作教具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
幼儿初期(3岁左右):能辨别上下 幼儿中期(4岁左右):能辨别前后 幼儿晚期(5岁左右):以自身为中心辨
别左右;7岁以后能以他人为 中心辨别左右。 案例分析
1、幼儿园老师帮助幼儿认识方位时,要和实物对应 起来
2、幼儿园老师排练体操、舞蹈动作时要做“镜面示 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缺点:1、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 2、没有偏好行为的结果不好解释。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是一种研究知觉能力发展的方法,观察注
意变化的情况,注意力下降表明已经习惯 化了。产生习惯化心理加工过程:1、对刺 激产生了内部心理表征。2、刺激与表征比 较匹配时,已经知道该刺激了。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习惯化是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
注视偏好
• 偏爱方法: • 范茨,1958发明,研究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 • 理论假设: • 同时呈现两个刺激,如更多选择看其中一个,
则表明婴儿能够对两个刺激进行区分。
• 如:母亲比陌生人的照片,表现出更多的偏

• 颜色、光线、气味等
注视偏爱
• 优点:1、对被试做出反应的要求简单,便
于操作。2、用于研究婴儿分辨刺激的知觉 能力发展来说,是一种好的方法。
时,兴趣下降。
• 去习惯化是当刺激发生改变后再次引起兴
趣。是一种特定的偏好。
• 此方法能够提供的信息:1、婴儿知觉上的
辨别能力。2、婴儿的知觉偏好。3、婴儿 的再认记忆能力。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优点: • 1、可适用于研究各种感觉道引发的知觉 • 2、获得的结果比较好解释 • 缺点: • 1、操作时间长,可能睡着了 • 2、刺激的变化量不易控制
• 张增慧等人有关幼儿同色配对、颜色爱好
及颜色命名的研究。
五、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
• 动物一出生就有深度知觉能力。 • 人类的深度知觉发展 • 视崖实验 • 生理指标
第三节 儿童听觉发展
• 一、听觉的发展
二、听知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
• 一、胎儿的听力 • 1、胎儿无听觉论
代表人物弗拉维尔,1对声音的频率范围有什么样 敏感性不清楚,2可能听不到语音,3子宫噪音85分 贝。
• 二、基本视觉过程的发展 • 1、视觉模式的适应能力
新生儿对近物体不能聚焦,6个月达正常。
• 2、视觉敏锐程度
2、视觉敏锐程度
• 1)、用间隔排列的黑白条纹图:(偏爱法) • 2)、视觉运动震荡:(当条纹图变得越来越窄时,眼
睛对轮廓产生眼球的不自主运动,表明其视敏度高。 新生儿为20/200-800 6月能辨0.08cm的条纹图,视敏度20/100)
黄色圆形 被试:2-3月婴儿、出生48小时 方法:偏爱法 结果:人脸的注视时间最长,报纸和靶心图一样。(对
人脸和靶心图比其他材料时间长)
• 用眼动记录法研究新生儿注视三角形的过程,结果发
现,倾向于注视三角形的顶角。
• 2、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三、立体视觉的发展
• 6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立体视觉(带偏振眼
高振幅吸吮技术法
• 是指根据吸吮频率变化来研究知觉能力发

• 原理:一个特制的奶嘴,安装了一个对压
力敏感且与外部记录相联系的装置。婴儿 看到新刺激时,吸吮频率发生变化,以此 来衡量对刺激物的知觉能力发展情况。
• 具体操作程序:1、基线阶段 2、呈现新刺
激阶段 3、饱和阶段 4、呈现另一新刺激 阶段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 根据斯金纳的原理为基础。 • 三种形式:饱和法、条件性转头法、泛化

• (一)饱和法 • 是指某些强化结果一再出现,他的价值就
会降低的现象。
• 与习惯化-去习惯化的区别: • 习惯化是定向反应行为随刺激的反复出现
而消失;饱和是强化效果随强化物的反复 出现而消失。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 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看正方形,结果大小变化的刺激并没有更多
的习惯化。
• 2、形状恒常性
熟悉化阶段:分别熟悉两种正方形和梯形以及偏转形状,分组进行。 测验阶段:两种图形同时出现,更偏爱哪种 结果:只对不熟悉的图形感兴趣,表明新生儿已具有了形状恒常性
二、形状知觉的发展
• 1、婴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范茨的研究: 材料:人脸、报纸、靶心图、纯红色圆形、白色圆形和
• 3)、诱发电位技术:测大脑皮层在视觉刺激下的波形
变化。结果与前一致。
• 机制:1视锥细胞的发展,2视觉皮层神经纤维长度变
短。
• 研究价值:及早诊断,防止误诊。
视知觉的发展
• 一、大小和形状恒常性的发展 • 1、大小恒常性 • 用转头法,在1米处呈现30厘米的立方体形成条件强化,实验时看
在3米远处呈现30和90厘米的立方体,发现3个月就已经出现。
镜,用手抓物体)
• 躲避碰撞的投影装置:通过改变物体和光
源的距离,使物体的投影产生大小变化。
• 新生儿能躲避接近的物体。一大一小物体,
大的物体在远处停下,小的物体接近被试, 成像相同,但会躲避接近的小物体。
四、颜色知觉的发展
• 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发现:2月能区分
红绿,3月能区分蓝色,4月区分红绿蓝黄, 并偏爱红和蓝。
物,很难做到。2、呈现刺激的时间长,则 不灵敏。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 (三)泛化法 • 即把已经学会的对某个刺激的反应,运用
于相似的刺激中。
第二节 儿童视觉发展
• 一、视觉的发展;
二、视知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
• 一、视觉生理机制的发展
妊辰22周对光有反应,23周视杆和视锥细 胞能分辨出来,视觉成熟最晚,
儿童感知觉课件
第一节 婴幼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 一、视崖
二、注视偏好
• 三、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四、高振幅吸吮技术法 • 五、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视崖
• 由吉布森夫人研究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装置。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 因变量:爬与不爬(防御行为或肌肉紧张、心
率) 控制变量:有无深度知觉经验 另一种设计: 中间有由宽变窄的木板图形,看婴儿爬向哪?
高振幅吸吮技术法
• 优点:1、能够在被试的视力发展还不完善
的情况下了解他们的知觉发展情况。2、能 够在被试不能做出明显大的动作时(转 头)。3、只要被试能对声音做出反应,就 可采用此方法(出生后几个小时)。
• 缺点:1、实验需要持续10分钟左右,新生
儿很难坚持;2、标准吸吮基线20-40次/分, 高于这个基线,第二阶段很难达到;3、需 要其他方面的行为资料的支持。
• (二)条件性转头法
• 是根据婴儿能够学会将某种反应与某种特
定刺激联系起来。
视觉强化物
实验程序:
桌子
E1 玩具
1、训练阶段
2、条件化阶段
E2
3、测试阶段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 优点:1、转头可作为听觉功能的指标
2、结果可区分刺激物还是强化物的反应; 3、检测婴儿的听觉障碍;4、可用于研究被
试的听觉发展。 缺点:1、损失率大,要找特定的被试的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