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详稿.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人教新课标(1)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人教新课标(1)一. 教材分析《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浸水和排算法来求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体积知识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体积求解方法。
但是,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解,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浸水和排算法来求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2.难点:理解和运用浸水和排算法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的思考。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3.讲解:讲解浸水和排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4.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独立完成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的方法和步骤。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原理:物体浸入水中,水位上升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准备一个容器,装满水2.将不规则物体完全浸入水中3.取出物体,观察水位上升的高度4.根据水位上升的高度计算物体体积•原理:将不规则物体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中,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1.准备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2.将不规则物体放入容器中3.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4.得出物体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赛说课稿)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本第 39 页,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及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理念、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过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教材分析及实验原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后一节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程。
本节课的意义在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设计理念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可以用公式来计算的,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直接来计算,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难度大,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们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由理论推导改为实验探究。
让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引导他们感悟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创新点就是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规则物体,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乐于数学的同时,体验到数学思想应用广泛,并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
五、实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引导学生应用并掌握不同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将从使用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过程、实验原理、实验创新要点、实验效果评价这八个方面来说。
一、使用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二、实验教学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安排的是测量橡皮泥和梨子的体积。
但是我在备课时,多次实验,发现有的梨能完全浸没水中,有的会浮在水上,而土豆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了排除实验干扰,我将梨更换为土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收集的或自制的实验器材,探究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体验数学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自制器材:学生自制的压板,教师自制的透明容器、压板及刻度条。
常规器材:橡皮泥、土豆、细绳、烧杯、滴管、溢水杯、盆、尺子、生活中各种的容器。
(a)自制器材(b)常规器材图1 实验器材四、实验教学目标1.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越精细,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验的魅力,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实验教学过程我把本次实验分为课前实验初探、课上深入研究和课后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课前:实验初探课前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呢?问题一:怎样求出橡皮泥的体积?看到橡皮泥,学生感到很亲切,虽然它不规则,但可以变形。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想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测量计算。
问题二: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说到土豆的体积,受橡皮泥的影响,有学生说可以把土豆捣烂,变成土豆泥。
很快有学生质疑,这样做,还是原来土豆的体积吗?我告诉学生,由于水分和空隙的原因,土豆捣烂后,体积会有一点点变化,测量不够准确。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不规则物体2.能够用水平尺和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教学难点: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三、教学准备1.预先准备好不规则物体和水平尺、容器等测量工具2.将测量方法制作成可视化展示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引入不规则物体的概念,通过图片和示范来引出体积测量的需求。
2. 理解不规则物体介绍什么是不规则物体,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寻找不规则物体,并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发现和总结不规则物体的特点。
3. 体积的概念复习体积的概念,让学生再次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
4.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将测量方法制作成可视化展示,介绍使用水平尺和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并通过实物操作演示。
5. 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测量的结果和问题,并指导学生纠错。
6.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讨论测量的结果和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所学内容。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实际操作的结果,学生是否能准确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同时教学中也发现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更多的重复练习来弥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通用2篇)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通用2篇)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1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合这一点,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复习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在小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达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去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去拼,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各种平面图形模型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模型、七巧板学具教学过程⊙情境引入,点明课题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一下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板书:图形与几何)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师生合作,复习整理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将这些图形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比较靠后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地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水面上升或(下降)溢出的空间大小,就是侵入水中物体体积”的意义。
教法: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实验。
学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
教学程序:本节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比较强,我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1、观察导入,设疑探究2、转化概括,实验深化3、总结强化,拓展应用。
教学准备量杯,鸡蛋,石块,苹果,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实验表教学过程过程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反馈,小结等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导入):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设问如何求它的体积,从而复习旧知。
拿出纸盒里不规则的物体鸡蛋,石块,苹果等,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还能用上面的方法去求它的体积吗?不能又如何去求呢?从而引入新课。
第二步(探究新知):1.在测量前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师演示西红柿体积的测量方法,拿出实验器材,量筒水等,讲述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
小组成员间协作完成,有的同学操作,有的同学观察,有的记录,并及时进行比较,养成善于比较的好习惯。
2.按上面的方法来求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排水法)并记录。
第三步(反馈):一:填空:(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 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铁块被水完全覆盖),水面的刻度为380 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A量杯里面有一个鸡蛋,倒入水完全覆盖住鸡蛋,水面的刻度是180 ml。
把A量杯里面的水全部倒入B空量杯里,这时B 量杯里面水的刻度为150 ml,那么这个鸡蛋的体积是()。
解决问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首先,我会准备一些不规则物体,如圆柱体、圆锥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规则物体的形状;其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规则物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规则物体的特征;最后,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方便全班同学观察和交流。这些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规则物体?它们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其次,在实验操作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观察不规则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伴讨论;最后,在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这些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合作交流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心得、互相启发,增强学习动机。这些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二是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10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求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概念,会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但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思考。
2.讲解新知:介绍排水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原理。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排水转化的方法。
4.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知识点。
6.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排水转化的方法1.确定基准面2.测量水位差3.计算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三单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十里铺街办中心小学校李惠一、说教材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制小学第十册第39页的例6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抽象的内容,学习全部沉没在水里的物体的体积的求法。
通过学习这例题后,让学生理解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为学生今后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本单元重难点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个百宝箱,看,这是(老师依次出示魔方、橡皮擦、橡皮泥、土豆、石块,学生说名称)这些物品虽然不是什么真正的宝物,但能帮助我们学到宝贵的知识。
复习计算魔方和橡皮擦的体积。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块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师:要比较谁的眼力好,就需要————(准确算出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
用什么办法可以求出呢?这就是我们例题的问题。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阅读与理解师:请看大屏幕,阅读与理解问题,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橡皮泥和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出特点的时候问:我们怎样求这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2、分析与解答(1)探究橡皮泥的体积请同学们先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求橡皮泥的体积?学生汇报。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

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比较靠后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地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水面上升或(下降)溢出的空间大小,就是侵入水中物体体积”的意义。
本节课教学内容:人教版第51页的例题6本节课趣味性比较强,我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1、观察导入,设疑探究2、转化概括,实验深化3、总结强化,拓展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设问如何求它的体积,从而复习旧知。
拿出纸盒里不规则的物体橡皮泥石块梨等,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还能用上面的方法去求它的体积吗?不能又如何去求呢?从而引入新课。
第二步:在测量前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师演示西红柿体积的测量方法,拿出实验器材,量筒水等,讲述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
小组成员间协作完成,有的同学操作,有的同学观察,有的记录,并及时进行比较,养成善于比较的好习惯第三步,再了解这种把未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知识的思想后,四:拓拓展延伸学会应用,留下悬念,思考如何求一粒黄豆,乒乓球的体积。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
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
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
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
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目标、原理、器材、创新点、过程、反思与评价这七个方面来展开。
一、实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测量橡皮泥和梨的体积。
二、实验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等积变形与排水法的原理,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在实验与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验的魅力。
三、实验教学原理测量橡皮泥的体积采用等积变形与排水法的原理,梨的体积采用排水法间接测量体积。
四、实验教学器材图1自制器材图2常规器材五、实验教学创新点1.在以往的教学中,默认了用同一块橡皮泥捏出的规则与不规则形状的体积是相等的。
此次我打破已有观念,探究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规则与不规则形状下排开水的体积是否相等,来验证“等积变形”的原理。
2.以往测量梨的体积是根据《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观察随着小石块的放入,水面慢慢升高,最终可以将小石块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但是学生很难将小石块与水这两种物体的体积建立联系。
我借助“等积变形”的实验,先测量出规则橡皮泥的体积,再读出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让学生发现橡皮泥的体积与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学生更容易将两种物体的体积建立联系。
让学生经历测量、计算得到具体数据,从而真正理解不规则橡皮泥、规则橡皮泥与它们排开的水的体积都是相等的。
最终学生接受无论是规则物体还是不规则物体,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六、实验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课前:制造悬念,引发思考;2.课上:探索新知,解决问题;3.课后:设置疑问,拓展延伸。
(一)课前制造悬念,引发思考像橡皮泥、梨这些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物体,怎样求出它们的体积呢?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能够说出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用排水法测量体积这两种方法,但是学生并不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原理,课上我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原理。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6篇)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6篇)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播放体积公式课件)2、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
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一、导入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们想象一下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物品,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等,它们并不都是规则的形状。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体积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体积的概念及计算体积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确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计算体积的重要性,例如在建筑、工程、物理等领域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是非常关键的。
2.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我们将介绍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已知公式计算,例如对于圆柱体、球体等,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求解;另一种是利用排水法、沙测法等实验方法求解。
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两种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3. 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将进行实践操作。
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公式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例,我们将通过实验方法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例,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求体积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应用。
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践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小学的xxx。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七个方面依次展开。
一、说教材分析学生在之前几年已经学习了二维平面图形,认识了周长、面积。
五年级开始学习三维立体图形。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本课让学生用实验法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的物体。
同时,也为六年级学习计算饮料瓶的容积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将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算出它的体积。
2.经历实验操作的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转化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五、教学准备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带刻度的烧杯,长方体容器,水,土豆。
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清楚,我选了大小接近200立方厘米的土豆。
在实验时,提醒学生要将土豆浸没在水中,为了看清水面上升的部分,实验时在水中加入了红墨水。
六、说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1、引发矛盾;2、实验探究;3、应用延伸。
(一)引发矛盾首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提出挑战。
学生大多选择长方体的手机盒和正方体的魔方计算体积。
也有学生选择橡皮泥,基于童年的游戏经验,可以将橡皮泥捏成近似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而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但是对于不规则的土豆,学生感到困难,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出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本环节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借用橡皮泥这样容易变形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部分分为4个环节:引入故事、用带刻度的烧杯测量土豆的体积、用长方体容器测量土豆的体积、回顾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时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0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等,教材内容依次层层推进。
教学时,要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课时教材安排内容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它是学生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感知了“容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演示实验中推导出“升”与“毫升”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本节课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实验得出“排水法”,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本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由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到长方体、正方体容积的计算,再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是学生空间观念、应用能力转换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主题图。
【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填空6.7m3=( )dm3=( )cm3 2L=( )mL3 450mL=( )L0.82L=( )mL=( )dm3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2.判断(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一、知识与技能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正确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体积的概念。
•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图形和具体物体的形状测量它们的体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出“体积”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与体积概念相关的实例。
2. 讲授操作方法(20分钟)•告诉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用分界线将物体分割成若干个规则图形,然后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最后累加得到总体积。
•让学生理解“规则图形”的概念,并给出几个实例。
3. 独立实践(4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形将一个不规则物体分割成若干个规则图形,并分别测量它们的体积,并最终计算出总体积。
•让学生完成一份练习册中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练习,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总结(10分钟)•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测验学生对于测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勉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四、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实践”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操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后作业•自己寻找一个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用所学的方法测量它的体积并写一个实践报告。
•完成一份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通过“导入——讲解——实践——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对于“规则图形”的概念仍然不理解,我在教学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案例来进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曾丽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最后一节内容。
【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 大体上是应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知识的迁移、链接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探究活动,( 让学生亲历了发现的过程 )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操作和实验贯穿了课的始终,是一节很有价值的实践课。
【说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运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教法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所以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法、演示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计算。
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
所以我更注意加强了直观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和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领会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向他们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用排水法中的“沉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原来没有放入物体的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说教学过程】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情境引入,导出课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动手操作、获取新知;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4、综合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5、互动总结、课外讨论。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下面,我将对每个具体环节的教学安排予以说明。
(一)情境引入,导出课题。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带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小芳的妈妈带小芳到一家水晶店水晶,里面的水晶可美了,看⋯⋯。
(方体水晶):是什么形状的水晶?怎求它的体呢?(正方体水晶)又是什么形状的水晶呢?怎求它的体呢?就很好地复了方体和正方体的体公式了,此出示:(不的水晶)小子的水晶,能直接求它的体?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引出了不的概念(板)。
生活中有很多不的物体,学生例,比如(板:梨、苹果⋯⋯)。
(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景,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作好准备。
这些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又是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这些物体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手操作、取新知。
有什么方法求不的物体体呢?不用急,同学看下面的像(演示),就是求不的物体体的一般方法——排水法(板)。
通看了个像,学生已初步感知求不的物体体的方法,学整一的内容打下的基。
同又能提起学生的探索趣。
老出示第一个例(多媒体件演示):用量筒和水量出土豆的体。
通画的演示,学生初步地了解土豆的体=上升那部分水的体。
学生独立完成,并列式解答。
此我不急于公式,而学生合老的表(表不用示)(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四人小再一次行操作,量各种不的物体体,通学生的手操作,深刻地体会求不的物体的体算方法 ----- - 排水法。
从而出不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物体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板书)。
同时强调“完全沉入” (板书)。
这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这时学生探索知识的激情不要让它停,马上出示: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又怎样测量出不规则的鹅卵石的体积呢?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上来了。
由于学生有了用量筒测量的基础,和动画演示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应该问题不大,但我想基本会用总体积-水体积的方法来完成。
这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上升那部分水是一个什么形状?(长方体)能直接求它的体积呢?这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好地总结出用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的简便方法 =容器的底面积×上升那部分水的高度。
深化本课的知识内容,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 在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估计西红柿的体积,以验证猜想为目的,就使探索过程有了方向。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方法,让学生之间不同的思路进行碰撞,并在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使想法更加完善,明确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之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西红柿的体积。
整个过程学生都参与策划、记录、测量,相信体验会更加的深刻。
得出规律后,进一步探索利用规则立体图形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层层递进的设计,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体现了数学课特有的“味道”。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在综合练习中,主要安排课本第52 页做一做的第二题,本题是对两种方法的很好应用。
在掌握基本方法同时,鼓励用好它的简便方法。
第二题是求鱼的体积,与上题有了很好地对比,使学生明白无论上升还是下降,方法是一样的。
第三题是练习九第7 题,学生对此题的理解有点难度,所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倒入 5.5L 水是表示什么?选择哪种方法更好?此题是对学生正确选择哪种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更能深深地理解求不规则的物体的方法,从而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 在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求珊瑚石、大圆球的体积,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后便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小组交流,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条件;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从中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唯一性。
通过方法的对比,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在这里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互、外。
在本的尾声,同学学的收,同开展外拓展,学生用今天的知去:“如何量打了气的气球的体呢?”和一个不的海能用排水法求它的体?无疑是老又学生提出一个新的挑。
使学生很有趣在后展开。
同也把(向课外延伸 , 向实际生活延伸)达到一个升⋯⋯。
【板】本的板,明了,能学生清晰了解公式的来由和它的构特点。
( 这节课渗透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按照以下五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获取新知——拓展延伸、深化新知——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三个数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的舞台,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整一,遵循学生的知律,有直到抽象,由浅入深,深入,采用小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这节实践活动课,数学只是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点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和新尝试。
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提高了难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变了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性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欣赏别人。
在活动中关注学生互动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