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经营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太保年度业绩总结范文(3篇)

太保年度业绩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太保作为我国保险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本文将对中国太保近年来的年度业绩进行总结,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二、业绩概览1. 营业收入近年来,中国太保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稳中有进的态势。

以下为近年营业收入的具体情况:- 2017年:营业收入3,198.09亿元,同比增长20.4%。

- 2022年:营业收入3,988.18亿元,同比增长8.7%。

- 2023年:营业收入3,239.45亿元,同比增长6.6%。

2. 净利润中国太保净利润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以下为近年净利润的具体情况:- 2017年:净利润146.62亿元,同比增长21.6%。

- 2022年:净利润401.15亿元,同比增长13.5%。

- 2023年:净利润尚未公布。

3. 内含价值中国太保内含价值持续提升,体现了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增强。

以下为近年内含价值的具体情况:- 2017年:内含价值2,861.69亿元,同比增长16.4%。

- 2022年:内含价值尚未公布。

- 2023年:内含价值尚未公布。

三、业务结构分析1. 寿险业务中国太保寿险业务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以下为近年寿险业务的具体情况:- 2017年:实现一年新业务价值267.23亿元,同比增长40.3%;新业务价值率39.4%,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 2022年:新业务价值92.05亿元,同比下降31.4%,其中下半年同比增长13.5%;新业务价值率11.6%,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

- 2023年:新业务价值尚未公布。

2. 财产险业务中国太保财产险业务在保持良好盈利水平的同时,积极拓展非车险领域。

以下为近年财产险业务的具体情况:- 2017年: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为98.8%,同比优化0.4个百分点。

601601中国太保2022年财务分析报告-银行版

601601中国太保2022年财务分析报告-银行版

中国太保2022年财务分析报告一、总体概述从这三期来看,中国太保的资产总计持续增长。

2022年资产总计为217,629,900万元,比2021年增长11.83%,这一增长速度是在2021年增长9.89%的基础上取得的。

从这三期来看,中国太保的负债总计持续快速增长。

2022年负债总计为194,217,100万元,比2021年增长13.33%,这一增长速度是在2021年取得了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取得的。

说明负债总计的增长是有基础的。

从这三期来看,中国太保的营业收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2022年的增长速度比上一期有所下降。

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45,537,200万元,比2021年增长3.34%,低于2021年4.37%的增长速度。

中国太保2022年净利润为2,524,000万元,比2021年下降8.61%。

而2021年企业净利润比2020年增长8.94%。

从这三期情况看,企业净利润不太稳定。

三期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7.53%、88.06%、89.24%。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三期分别为10,806,300万元、10,840,700万元、14,791,100万元。

关键财务指标表二、资产规模增长匹配度2022年资产增长率与负债增长率差距不大,资产增长率为11.83%,负债增长率为13.33%。

收入增长率与资产增长率差距不大,收入增长率为3.34%,资产增长率为11.83%。

净利润与资产变化不匹配,净利润下降8.61%,资产增长11.83%。

负债增长过快。

资产总额大幅度增长,营业收入也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有所下降。

公司资产、收入和净利润的变化不匹配。

出现了资产增收却不增利的情况。

资产规模增长匹配情况表三、负债规模增长从三期数据来看,负债呈持续增长趋势。

总负债分别为155,016,900万元、171,375,900万元、194,217,100万元,2022年较2021年增长了13.33%,主要是由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等科目增加所至。

中国太保财务状况分析

中国太保财务状况分析

中国太保财务状况分析作者:焦爽行远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7期摘要:2020年处于发展期的保险行业被迫加快了線上转型的步伐,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选取了保险行业排名第三的中国太保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近年来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杜邦分析以及横纵向比较分析,分析发现保险行业集中度较高,且中国太保的企业净利润风险较大。

关键词:中国太保;财务状况;杜邦分析一、中国太保概述中国太保的全称是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5月13日,属于金融领域下的保险业,经营多元化保险服务,包括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养老险及年金等。

在证券市场上,中国太保于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10亿股普通股,股票代码为601601;2009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向全球公开发售H股,股票代码为02601。

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整体上呈现垄断竞争的行业结构。

如今的保险业还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从“量”上来说已是保费3.08万亿元、总资产18万亿元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成绩可谓斐然。

但从“质”上来说,无论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保险市场的业务结构、市场环境,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客观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太保财务分析(1)杜邦分解对中国太保2019年年报的财务数据进行如下所示的杜邦分解,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通过财务指标的内在联系,系统、综合的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

通过杜邦分解,可以看到中国太保的获利能力有三个“发动机”:由公司经营管理而产生的销售利润率;由投资管理产生的总资产周转率以及由融资政策驱动的财务杠杆。

其中,总资产周转率为0.27,对中国太保的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营管理和融资政策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率。

太保财险经营策略研究报告

太保财险经营策略研究报告

太保财险经营策略研究报告太保财险经营策略研究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财险)的经营策略进行研究,了解其在中国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保财险的发展历程和目标,然后分析了其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太保财险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太保财险是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于2007年。

公司致力于提供全面的财产保险服务,涵盖了车险、住宅险、企业财产险等多个领域。

太保财险以稳健经营为基本原则,始终保持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并通过多种渠道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二、太保财险的竞争优势1. 太平洋保险集团的支持:太平洋保险集团作为太保财险的母公司,为其提供了包括资金、品牌、技术和渠道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太保财险能够更好地开展业务。

2. 高效的理赔服务:太保财险注重提供高效的理赔服务,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理赔效率,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赔付,增强了客户对太保财险的信任度。

3. 丰富的产品线:太保财险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同时,公司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太保财险面临的挑战1. 竞争压力加大: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太保财险面临来自其他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是公司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技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也面临着技术变革的挑战。

太保财险需要不断跟进技术发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和改革。

3. 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保险公司业务与风险密切相关,太保财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四、建议1. 提升核心竞争力:太保财险应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线,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并加强与太平洋保险集团的合作,共同提升核心竞争力。

太保年度业绩总结汇报(3篇)

太保年度业绩总结汇报(3篇)

第1篇大家好!以下是我对2023年中国太保年度业绩的总结汇报,请各位予以审阅。

一、业绩概述2023年,面对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中国太保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转型改革,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市场地位稳中有升。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39.45亿元,同比增长6.6%;保险服务收入2,661.67亿元,同比增长6.6%;归母营运利润355.18亿元,保持稳定。

二、业务亮点1. 寿险业务:深入推进“长航”转型,新业务价值实现19.1%的同比增长。

寿险保险业务收入2,253.43亿元,同比增长6.5%。

新保业务增速35.8%,推动寿险业务持续增长。

2. 产险业务: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06.14亿元,同比增长11.4%。

车险、非车险、农险均保持承保盈利水平。

3. 非车险业务:在农险、责任险等非车险领域战略性布局,综合成本率明显改善。

非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8%,占比达43.2%。

4. 科技协同: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提升集约化运营效率。

如数字员工在审计中心落地,提升运营效率。

5. 客户服务:推出轻量级远程视频交互技术,提升客户投保体验。

三、风险管理在复杂环境中,中国太保持续提升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前瞻性预判、识别与管控。

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应用“防减救赔”一体化应灾服务模式,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

四、未来展望展望2024年,中国太保新一届董事会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化转型改革,把握新发展机遇。

以下为2024年主要工作方向:1. 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业务质量和效益。

2. 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

3. 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

4.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客户满意度。

5.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2023年中国太保在业绩上取得了稳健的成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内头部保险金融服务集团目标而努力奋斗。

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评价和分析

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评价和分析

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评价和分析摘要中国保险业自 1979 年恢复经营以来,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30 年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需求升级,我国保险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

截止 2013 年,全国保费收入 1.7 万亿,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 32.8%,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保险市场主体已达 168 家,我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保险市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延伸,比如商业医疗、养老、涉农、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保险行业,我国保险业将获得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保险行业也面临着竞争加剧,保险服务要求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巨大挑战[1]168家保险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赢得市场?这是各级管理者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现如今,金融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它还是服务水平多元化、系统化的市场竞争。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保险公司再依靠原有的跑马圈地、以人力数量、以保费的规模、以费用的投入力度等粗放式的管理来争夺市场份额已显得不合时宜。

在这个以客户需求、客户体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分析,才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服务。

只有对现有市场进行有效的定位和市场细分,对潜在的客户进行不断的挖掘和培养,才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制定适宜的服务营销策略,赢得客户,占有市场。

所以,保险公司要想彰显自身的实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需要运用服务手段打造核心竞争力,打造服务品牌,体现出区别于其他保险公司的特色。

因此,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太平洋保险的服务营销管理策略。

保险服务水平的高低是保险品牌形象的重要体现,如果重视不够将会影响保险的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体现特色,获得认可?本文认为,搞好服务是重中之重。

中国太保企业财务分析

中国太保企业财务分析

中国太保企业财务分析(一)资产负债表分析1、水平分析(1)资产变动。

通过水平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太保资产总额2015年较2014年减少8.38%,减少额为-636,809.75万元,资产规模相对减少。

其中,,流动资产的减少对资产总额的变化影响更为明显。

从表中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减少20.31%,减少额-1,114,502.51万元,减幅较大。

进一步分析可知,流动资产的减少主要是由货币资金减少(其减少额占流动资产变动额的58.04%)、应收票据减少(其减少额占流动资产变动额的34.1%)所致。

而非流动资产则有大幅度的增加,增长率为22.64%,增长额为477,692.75 万元。

其增加主要是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增加额占非流动资产变动额的29%)、长期股权投资(其增加额占非流动资产变动额的29%)和固定资产(其增加额占非流动资产变动额的22%)的大幅增长所致。

在具体资产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多个变动较大的项目。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了369.73%。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减少可能是由于中国太保减少了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也可能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视为一种短期理财手段,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但同时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利润,因此有必要关注其风险。

存货下降了5.35%,这从总量上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还要注意,这种存货的消耗是否真的反映了存货真实管理水平的提升?存货总量的减少也可能是由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大额倾销等负面情况引起的,这就要再结合利润表数据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综合判断。

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虽然变动率较大,但是总量上较少,一般不予考虑。

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较上年减少了149.38%,减幅较大,变动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减少投资性房地产,也可能与企业选择的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有关。

(2)负债和股东权益变动。

从企业的负债和股东权益状况来看,负债减少额为690,662.57万元,减幅为15.87%。

中国太保2020年三季度经营成果报告

中国太保2020年三季度经营成果报告

中国太保2020年三季度经营成果报告
一、实现利润分析
1、利润总额
2020年三季度利润总额为646,800万元,与2019年三季度的846,000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23.55%。

利润总额主要来自于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2、营业利润
2020年三季度营业利润为650,900万元,与2019年三季度的848,700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23.31%。

以下项目的变动使营业利润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增加28,7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60,600万元,投资收益增加791,100万元,共计增加880,400万元;以下项目的变动使营业利润减少: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加4,200万元,管理费用增加464,900万元,共计减少469,100万元。

各项科目变化引起营业利润减少197,800万元。

3、投资收益
2020年三季度投资收益为2,501,800万元,与2019年三季度的
1,710,700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46.24%。

4、营业外利润
2020年三季度营业外利润为负4,100万元,与2019年三季度负2,700万元相比亏损有较大幅度增长,增长51.85%。

5、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中国太保财务分析报告(3篇)

中国太保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或“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之一,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上海。

公司业务涵盖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资产管理、投资等多元化领域。

本报告将从公司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对中国太保进行深入分析。

二、公司概况1. 主营业务中国太保的主营业务包括:(1)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车险、非车险等。

(2)人身保险业务:包括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

(3)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保险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等。

(4)投资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房地产投资等。

2. 组织架构中国太保设有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机构,下设多个业务板块,包括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资产管理、投资等。

三、财务状况分析1. 资产规模截至2022年末,中国太保总资产达到2.18万亿元,同比增长9.1%。

其中,保险业务资产占比最高,达到65.7%。

2. 负债规模截至2022年末,中国太保负债总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其中,保险合同负债占比最高,达到79.2%。

3. 净资产截至2022年末,中国太保净资产为2213.18亿元,同比增长6.3%。

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9%,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四、盈利能力分析1. 净利润2022年,中国太保实现净利润328.68亿元,同比增长6.2%。

其中,财产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82.68亿元,同比增长7.9%;人身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长5.6%。

2. 净利润增长率从近五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来看,中国太保的净利润增长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2018年至2022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5.8%、7.1%、4.4%、5.6%、6.2%。

3. 保险业务收入2022年,中国太保保险业务收入为4283.75亿元,同比增长4.7%。

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为1489.26亿元,同比增长4.5%;人身保险业务收入为2794.49亿元,同比增长4.8%。

保险行业财务分析报告(3篇)

保险行业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风险分散、资金融通、经济补偿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险市场的逐步完善,保险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保险行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旨在揭示保险行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付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保险行业财务状况分析1. 营业收入分析(1)保险业务收入: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其中,人身保险业务收入增速较快。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人身保险业务收入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财产保险业务收入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5.9%。

(2)投资收益: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近年来投资收益逐渐提高。

2019年,我国保险业投资收益为7175亿元,同比增长9.3%。

其中,投资收益占比最大的是债券投资,占比达到56.3%;其次是股票投资,占比为22.7%。

2. 盈利能力分析(1)综合成本率:综合成本率是衡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综合成本率呈下降趋势,2019年综合成本率为92.4%,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保险公司在提高业务收入的同时,也在努力降低成本。

(2)综合费用率:综合费用率是衡量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指标。

2019年,我国保险业综合费用率为34.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保险公司在提高经营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综合赔付率:综合赔付率是衡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指标。

2019年,我国保险业综合赔付率为69.5%,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保险公司在降低赔付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偿付能力分析(1)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是衡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保险公司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高于监管要求。

601601中国太保2022年财务分析结论报告

601601中国太保2022年财务分析结论报告

中国太保2022年财务分析综合报告一、实现利润分析2022年利润总额为2,517,600万元,与2021年的3,079,600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18.25%。

利润总额主要来自于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在营业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营业利润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未能在销售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利润水平,应注意增收减利所隐藏的经营风险。

二、成本费用分析2022年管理费用为5,277,400万元,与2021年的5,024,000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5.04%。

2022年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59%,与2021年的11.4%相比变化不大。

企业经营业务的盈利水平有所下降,管理费用支出正常,但其他成本费用支出项目存在过快增长情况。

三、资产结构分析2022年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项目较少,资产的盈利能力较强,资产结构合理。

四、偿债能力分析从支付能力来看,中国太保2022年是有现金支付能力的,其现金支付能力为5,969,400万元。

企业负债经营为正效应,增加负债有可能给企业创造利润。

五、盈利能力分析中国太保2022年的营业利润率为5.54%,总资产报酬率为1.22%,净资产收益率为10.8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6.71%。

企业实际投入到企业自身经营业务的资产为88,108,200万元,经营资产的收益率为2.86%,而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为6.41%。

尽管对外投资收益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对外投资总额也以相近比例下降,对外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变化不大。

六、营运能力分析中国太保2022年总资产周转次数为0.22次,比2021年周转速度放慢,周转天数从1518.44天延长到1629.53天。

企业资产规模有较大幅度的扩大,但营业收入没有相应的增长,致使企业总资产的周转速度下降。

中国太保2022年固定资产周转天数为13.82天,2021年为13.90天,2022年比2021年缩短0.07天。

中国太保2022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0.00天,2021年为0.00天,二者相比没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太保经营分析报告2020年12月1. 管理机制较优,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分散化股权结构,上海市国资委管理模式较为先进。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除香港结算 所和花旗银行外,仅有三家机构持股占比超过 5%,分别为申能集团(13.8%)、华宝投资 (13.4%)、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7%),公司最大的股东为上海市国资委,直接 和间接的实际持股比例为 22.1%。

上海市国资委的管理模式较为先进,且整体分散化的股 权结构有利于发挥制衡作用,为集团管理层带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空间,保险业务的执行 战略受到股东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在聚焦价值的战略导向下,集团考核董事会、董事会考 核寿险总公司、寿险总公司再拆解到各个分支机构,自上而下均以价值增长为主要目标。

引入国际资本,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太保通过发行 GDR 引进海外长期战略投资者, 其中,瑞士再保险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 0.29 亿份 GDR ,占发行 GDR 总数的 25.9%,占发 行后总股本的 1.51%。

表 1:截止 2020 年三季度,中国太保前十大股东情况排名 股东名称持股数量(万股)277,270 132,678 128,428 55,834 持股比例(%)28.82 13.79 13.35 5.80 实际控制人- 1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2 上海市国资委 国务院国资委- 3 华宝投资有限公司4 Citibank, National Association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上海海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5 54,794 5.70 上海市国资委 财政部6 46,883 4.87 7 27,109 2.82 -8 25,095 2.61 上海市国资委 财政部9 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合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074 1.15 10 Total9,187 0.95 财政部768,35279.86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市场研究部表 2:上市保险公司前三大股东情况排名 中国平安 中国太保 中国人寿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财政部)(68.4% 证金公司 (2.6% 新华保险 1 深圳市投控公司 (5.3%)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央汇金(31.3%) (13.8% 华宝投资有限公司 (13.4% ) ) 2 3商发控股有限公司(3.2%) 宝武钢铁集团(12.1%)) ) 证金公司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5.7%) 中央汇金 (0.4%) 71.4%证金公司 (3.0%) 46.4%(3.0%)合计 11.4%32.8%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市场研究部董事会成员构成进一步丰富,预计治理结构更趋国际化、市场化。

今年太保引入陈然先生、John Robert Dacey 先生、梁红女士为公司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引入刘晓丹女士为独立非执 行董事。

其中:1)陈然先生为上海欧冶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东方 付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John Robert Dacey 先生为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财务官、执行委员会委员;3)梁红女士为高瓴 旗下产业与创新研究院院长。

此前太保董事会的非执行董事多数来自上海国资体系;4) 刘晓丹女士现任晨壹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董事长。

我们判断,太保董事会成员趋于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背景,将利于公司完善治理机 制,提升经营能力,为后续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战略和资源上的帮助。

表3:中国太保董事会成员职务及背景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市场研究部太保寿险核心管理层已稳定,业务线骨干登场引领2.0 转型。

2018-2019 年太保寿险经历管理层变动,分管个险的副总经理王润东、太保寿险总经理钱仲华、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先后离职。

随着原太保集团财务负责人潘艳红女士上任成为太保寿险总经理,寿险管理层陆续调整到位。

随着公司经营管理层机制理顺,各项业务步入新发展轨道。

表4:太保寿险新任领导班子情况姓名职位履历背景1994 年加入太保,曾任太保集团财务负责人,本公司财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财务副总监、经营委员会执行委员、财务总监、副总经理,太保产险董事等。

潘艳红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团体业务)曾任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乌鲁木齐分公司计划财务部副经理、经理,太保寿险乌鲁木齐分公司副总经理、太原分公司副总经理、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太保寿险公司经营委员会主王光剑席助理、副总经理兼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监事长等。

副总经理 1997 年加入太保,曾任太保郑州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副主任,南阳中心支公司经理,河南分 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太保寿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

周晓楠 (风控合规) 副总经理 曾任四川保监局综合管理处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人事教育处副处长,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 司董事会办公室高级经理,太平集团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太平养老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等。

曾任太保寿险宁波分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太保寿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助理、副 总经理、总控管理中心总经理、契约部总经理、营运企划部总经理,太保寿险江西分公司总经理、 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兼豫东分公司总经理等。

魏琳(养老投资) 副总经理 戴文浩(个人业务) 副总经理 1993 年加入太保,曾任太保寿险唐山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河北分公司总 崔顺心(个人业务) 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太保寿险总经理助理等。

曾任美国友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稽核部审计员、会计部会计科长,恒康天安人寿保险有 限公司财务部经理、总会计师、党委委员,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财务副总监、 总经理助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等。

副总经理、财务叶蓬负责人 1995 年加入太保,曾任太保公司寿险精算部精算处副处长,太保寿险精算部高级专务、总经理助 理(主持工作)、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等。

陈秀娟 张树明总精算师 副总经理/江苏 1994 年加入保险业,曾任太保寿险保定中支公司总经理、秦皇岛中支公司总经理,太保寿险河北 分公司总经理 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太保寿险甘肃分公司总经理,平安秦皇岛中支公司总经理等。

曾任太保寿险总公司团体业务部副处长、处长、发展企划部处长,太保寿险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 太保寿险总公司发展企划部总经理助理、市场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太保寿险四川分公司总经理, 太保寿险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等。

总经理助理(战 略企划)李敬总经理助理(个 人业务) 年加入太保,曾任太保寿险毕节中支公司副经理,太保寿险贵州分公司营业总部副经理、个 1997 代传江 袁颂文 潘峰险业务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资深副总经理、总经理等。

曾任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稽核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审计部副总经理,审计中心/审计一部副 总经理(主持工作)、驻天津特派员办事处特派员、华北区审计部总经理等。

曾任太保集团办公室外事处副处长,太保集团行政人事部/行政管理部对外事务高级经理、资深经 理,太保集团战略企划部/投资者关系部副总经理、总经理临时审计责任人 董事会秘书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市场研究部管理层股权激励领先同业。

截止 2020 年 6 月 30 日,太保管理层中潘艳红、俞斌(太保集 团副总裁)分别持有公司 113000 股、5900 股,合计持有 11.9 万股。

我们认为,高管持股 绑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尤其是寿险总经理潘艳红持有公司最多股份,管理层激励机制有 望为公司带来更为突出的执行力。

表 5:截止 2020 年 6 月 30 日,中国太保管理层持股情况高管姓名 潘艳红 俞斌 职务 持股数量(股)113,000 持股市值(万元)434.8 常务副总裁 中国太保集团副总裁5,900 22.7 合计118,900457.5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市场研究部;注:2020 年 5 月,因任期届满原因,潘艳红女士不再担任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

2. 转型 1.0:聚焦个险、聚焦期缴,转型成效显著2010 年,国内市场利率处于高位,以满足客户理财需求为主的银保产品吸引力明显减弱, 同业手续费竞争加剧使得银保业务盈利承压,同时,随着银监会“90 号文”及一系列监管 文件的下发,银保业务前期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问题逐步凸显,退保事件频发,银保渠道 在业务品质、客户体验等方面的风险进一步暴露,银保业务的经营环境出现重大变化。

在 这一环境下,太保开启了转型 1.0。

转型1.0:聚焦营销、聚焦期缴,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2010 年太保寿险的银保渠道保费占比超过50%,若收缩银保业务、调整业务结构,或将直接造成保费收入的大幅下滑,对内难以达成业务规模增长的经营目标,对外又将面临市场地位不保的被动局面。

内忧外患之中,太保寿险对市场环境进行了全面研判,开启了价值转型之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及客户需求变化,太保寿险提出从“以产品销售为导向”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转型战略,1.0 转型围绕一条主线、两个聚焦、双轮驱动。

“一条主线”是指围绕推动和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的主线;“两个聚焦”即聚焦营销(个险)、聚焦期缴;“双轮驱动”指人力健康发展驱动,产能持续提升驱动。

自此,太保寿险大力发展高价值的个险期交业务,逐步缩减银保业务,乃至于撤销银保渠道。

表6:2010-2014 年太保集团及寿险在转型1.0 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思路集团发展理念集团战略转型寿险发展策略个险发展策略推动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产品销售导向→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经营模式升级一条主线(围绕推动和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的主线)、两个聚焦(聚焦营销、聚焦期缴)一条主线(围绕推动和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的主线)、两个聚焦(聚焦营销、聚焦期缴);双轮驱动(人力健康发展驱动,产能持续提升驱动)、个人客户经营模式升级围绕“做强队伍”和”客户经营”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资料来源:和讯网/2013-11-11/159564905.html,市场研究部太保转型期间给予个险高度的重视和大量资源,具体转型举措包括:1)放弃占比过半的银保渠道短期趸交业务,确立了转型的先发优势。

太保于2014 年撤销银保渠道,将其与原来的团险渠道合并为法人渠道;2015 年将所有需要在银行柜台进行的业务取消,专注于银行后台业务,即可以接入银行后台的业务,例如借款人意外险等。

2)调整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向个险渠道倾斜。

为配合前端销售导向的改变,公司的组织架构与经营班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强在个险渠道的资源配置。

2014 年的架构改革中太保寿险设立三大块,分别为个人业务、法人渠道业务及共享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