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对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认识与思考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从居住区、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三个层面,通过对典型实践案例的分析,揭示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以期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工作思路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城镇化方面,从过去的快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建设已经从以往的快速扩张转变为以持续改善现状为目标的高效运行,在应对复杂的环境挑战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城市更新的概念从古至今,城市更新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二战后欧洲的经历,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欧洲政府和社会都纷纷采取行动来修复和重建这些损毁的城市,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更新理念,包括:城市重建、城市再开发、城市复兴、城市更新等。
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理论,以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景观特征消失问题。
他认为,城市建设应当遵循城市本身的规则,结合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变化,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自2000年以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更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们提出了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等措施,以期望能够让城市的衰落地区得到重生,实现繁荣昌盛。
2我国城市更新实践的主要阶段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更新的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并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更新实践,以及它们的重点,对于深入了解城市更新的内涵,并有针对性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949-1977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和“城市面向乡村”的发展方向旨在改善基础设施,但由于当时的财政状况较差,因此,重点放在解决历史上存在的社会问题上,尤其是北京龙须沟、上海肇嘉浜棚户区等,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状况更加恶劣,因此,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
第41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42014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14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郭㊀凌1,王志章2(1.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㊀㊀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㊂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历史建筑消失㊁城市空间变异㊁城市肌理切断㊁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㊂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㊂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城市更新中图分类号:F592.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061⁃08收稿日期:2013⁃12⁃29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四川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的支持㊂作者简介:郭凌(1981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社会学;王志章(1956 ),男,湖北当阳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㊂㊀㊀国务院在1986年12月下发的‘国务院转批建设部㊁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提出审定历史文明名城应有的重要标准之一是: 历史文化名城现状格局与风貌应保留具有历史特色㊁能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㊂ [1]42-45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㊂城市老街区的生存㊁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2]㊂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㊁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㊂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㊂一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包括古都型㊁传统风貌型㊁地方及民族特色型㊁风景名胜型㊁一般史迹型等七种类型[3]2-4㊂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㊁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㊁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㊂城市老街区具有以下价值㊂一是历史文化价值㊂城市老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文化传统㊂芒福德曾高度赞扬老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16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项技术上的进步,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㊂ [4]二是景观价值㊂城市老街区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风景线,体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㊂三是功能价值,即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场所要求㊂城市老街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容器㊂四是情感价值㊂城市老街区具有城市特有的场所精神,促使社区及城市居民对所在街区产生认同感㊂正如简㊃雅各布斯所言: 城市是忙碌的,而街巷是舒缓的 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都显得亲切和生动,每一张面孔与姓名都能唤起发自内心的微笑,人们很容易产生对共同街区㊁共同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㊂ [5]143-145城市更新是一种试图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目标和行为,旨在为特定的城市区域带来经济㊁物质㊁社会和环境的长期提升[6]1㊂早期的城市更新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到70年代奥斯曼男爵的 巴黎改造工程 , 改造工程 通过直接塑造巴黎内城的基本格局与城市景观,使濒临瘫痪的19世纪巴黎重现生机活力[7]㊂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㊁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㊁社会空间㊁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㊁心理定势㊁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㊂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8]㊂因此,以物质改建㊁经济发展㊁社会文化延续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既是老街区改造的行动指南,也是本文讨论的理论工具㊂二㊀相关文献回顾城市更新的相关理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㊂国内学者对城市老街区的更新改造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老街区更新过程中的保护与开发㊁更新的规划设计㊁更新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等方面㊂在理论创建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翻译性论著颇丰,现有研究通过对美国㊁英国㊁荷兰等国家城市街区复兴的理论探索与成功案例的引入,基本明晰了当代城市复兴理论实践的社会逻辑[9-11]㊂尽管对城市街区更新理论创建现有研究较少[12],然而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实践的验证与回应,国内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城市老街区更新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文化生态[13]㊁空间生产[14]17㊁城市复兴[15]80等理论被引入对中国城市老街区更新的个案研究中,推动了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本土化过程㊂对城市老街区更新过程中的保护与开发探讨,较早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老街区的建筑风貌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两个方面㊂划定保护范围与层次㊁形成保护标准指引等诸多方法,被用于探索城市老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16-19]㊂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合理利用与开发城市老街区,不仅能够彰显城市老街区的经济价值,还能使城市文化生活得以更好延续,在城市老街区的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保护好城市老街区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20-22]㊂对老街区更新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㊁技术性很强的工程㊂对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主要围绕理念与技术等方面开展㊂出于对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㊁城市空间应当尽量满足社会人性化需求 的思考, 多元/复合 理念㊁ 嵌入 与 织补 策略等技术手段被引入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相关文献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城市更新的规划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23-24]㊂城市老街区的更新不仅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也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更新,因而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城市老街区更新引发的社会问题㊂现有研究发现,城市老街区在更新过程中普遍存在公众参与意识不高㊁参与程度较浅等问题,因此城市老街区更新应当充分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力[25-26],并提出通过建设街区公共空间㊁健全社区组织结构㊁构建新型邻里关系㊁保障街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权利等多种途径,重构社会关系网络[27]981-986[28]㊂综上,目前国内对城市老街区更新的研究总体上较分散,理论研究比较滞后,理论与本土化结合度有待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个案研究是惯常采用的研究手段;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对城市更新过程中街区的保护开发研究不够深入,本土化研究略显薄弱㊂三㊀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现状及问题2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经历着产生㊁发展㊁衰退㊁再发展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变化中,城市内部形成一些经济相对衰退㊁房屋年久失修与残旧㊁市政基础设施落后㊁居住质量与环境较差的老街区[5]㊂同时,郊区化的趋势与新城的建立也分流了老街区的常住人口与客流,老街区的居住与商业遭到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些老街区面临着功能性㊁结构性衰退及物质性老化等诸多客观现实问题㊂城市更新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的必经历程,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存在并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㊂(一)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现状都江堰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所在地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都江堰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称号㊂都江堰老街区的范围,在明初都江堰古城修筑城墙后已基本形成,东至今东门江都大厦路口,北至北街粮食局,西达玉屏山麓,南临内江㊂明弘治中,知县胡光以土墙 包砌以石,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丈㊂置门楼四:东宣化门,南导江门,西宣威门,北镇安门;置楼四:省耕楼,阅清楼,怀远楼,拱极楼㊂1942年,政府在今五桂桥街东口开 新东门 [29]155-156㊂解放后,因建设需要,城门和城墙陆续被拆除㊂比照今天都江堰市的地图,老街区主要的街道包括建设路㊁幸福路㊁杨柳河街㊁文庙街㊁西街㊁南街㊁井北街㊁福街㊁奎光街㊁五桂桥街等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街区范围内系列古建筑:灵岩寺㊁千佛塔㊁城隍庙㊁奎光塔,尽管未至坍塌,但损坏严重;西街㊁北街㊁南街㊁宝瓶巷等历史街区的建筑普遍成为危房,但垮塌建筑较少,街道震前原貌基本可观㊂都江堰的老街区改造与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同步,以 复原街区固有风貌,重塑文化名城精华区域 的城市更新为核心,兼顾都江堰的旅游城市功能,将街区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旅游区建设相结合㊂根据‘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㊁‘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基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塑老街区空间布局,依托都江堰呈放射状的水系,展开路网及城市平面布局形态,重建固有的城街区布局特征;二是整治老街区空间环境,减低建筑密度(旧城区建筑密度高达70%);三是挖掘老街区历史文化底蕴,以川西地方建筑风格复原西街㊁北街㊁南街㊁宝瓶巷㊁幸福路等历史街巷(全段或局部)原有格局和建筑形式;四是加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街区生产生活环境;五是打造老街区商业旅游业态,重点发展老街区商业及旅游接待功能㊂(二)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中城市更新出现的问题城市更新是一把双刃剑㊂一方面它开启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㊁改善住户的生活条件㊁美化城市环境和复兴城市中心的经济㊁重塑城市意象的作用;另一方面若引导控制不当,则会成为摧毁城市历史文化的力量[6]㊂尽管相关规划对都江堰城市更新做了美好的设想,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老街区还是遭到了建设性破坏㊂1.建筑风貌趋同,老街区文化特色被淹没在对老街区的改造过程中,西街㊁北街㊁南街㊁宝瓶巷㊁幸福路等历史街巷(全段或局部)按原有格局和建筑形式以川西建筑风格复原,老街区外商业体与援建安置小区也大多按川西民居风格建设,导致都江堰建筑在外观设计上落入了一个俗套,不管什么样的建筑,不管建筑的高矮,统统全是斜顶㊁白墙的川西风格㊂川西建筑的形成有其特殊性,以前川西多雨,用斜屋顶是便于排水,但是现在的建筑屋顶普遍都有较好的排水系统,斜顶的川西建筑设计,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功用;并且以前家庭人口较多,所以从房屋的设计上普遍为2-3层,但是现在街区外的建筑,有些已经达到了20多层,仍然采用川西建筑这种风格就有点不伦不类;更何况老街内外的川西白墙易脏,从2008年至今,尤其是街区外的川西建筑基本没有及时进行市政维修,很多建筑就像一个长期没有洗澡的孩子,灰溜溜的成为城市的败笔㊂建筑是最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象征性符号,老街区内外及都江堰与周边城市建筑风貌趋同,老街区文化特色由此被淹没㊂对于老街区外,统一修建川西风格建筑有待考虑㊂2.老街区内部㊁街区之间出现城市空间变异在整治老街区空间环境,减低建筑密度,打造老街区商业旅游业态的改造过程中,老街区内部㊁街区之间出现城市空间变异㊂一是老街区内部废弃空间出现㊂老街区内部商业旅游业态开发主要依街进36郭㊀凌㊀王志章㊀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行,主街道游人如织,而背街地段却门可罗雀,入夜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不敢前往,久而久之,逐渐成为街区内部废弃空间㊂二是老街区和周围街区之间裂缝空间出现㊂例如与老街区建设路呈十字交叉的外北街,由于地震民宅受损,大量居民搬迁,大片空地闲置,沿街商家生意冷清,每到晚上8点过,商铺关门,街道上很少看到人,与一街之隔㊁以餐饮业为主的杨柳河街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像是城市的肌理被切断,老街区在分界处戛然而止㊂3.老街区空间功能重置,传统社会网络解体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㊁打造商业旅游业态,老街区由传统的居民聚居区向具有文化价值㊁商业价值㊁旅游价值的复合功能街区转变,在重置老街区主体功能的同时,也瓦解了街区原有社会网络体系㊂在街区的语境下,社会网络可以被理解为街区居民及其他行动者在街区生活中为维持或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有目的地建立街区内部的社会结构㊂老街区传统社会网络解体体现在两个方面㊂一是大量原住居民外迁,传统地缘关系解体㊂尽管在老街区更新改建过程中,都江堰市政府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愿走就走,愿留就留 ,并且对留下来的居民 在符合西街片区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免费提供的规划方案,设计㊁建成有特色的古建筑院落 按期自行改建住房或商铺给予1200元/㎡的改造补助 [30],但街区更新改建后商业地价升值,原住居民大多出租商铺获取利润,自己则外迁居住㊂并且,由于老街区地处都江堰核心旅游区,物价较为昂贵,加之商业开发带来喧闹嘈杂,街区整体已不宜人居㊂大量原住居民外迁,彻底瓦解了改建前居民街坊的地缘关系㊂二是商业气氛过重,逐渐腐蚀老街区原有的人情风貌,降低了街区及城市居民对街区的认同度㊂根据相关统计,老街区营业商铺共计457间,其中以旅游产品销售㊁餐饮接待为主业的商铺235间①;而诸如超市㊁副食品店㊁药店等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商铺仅35间㊂在旅游旺季,由于抢客㊁价格等原因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和谐和睦的邻里关系被商业竞争关系取代,街区的居民丧失原有的其乐融融的归属感,城市居民重新认识陌生的商业街区,对街区原有的认同度降低㊂4.城市特色削弱,城市个性模糊景观价值是老街区的核心价值之一,老街区改造前保留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与公共建筑,造就了都江堰多样化的城市景观㊂这些景观不仅是都江堰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更体现了都江堰城市的独特魅力㊂然而,老街区的改造改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上述特色,模糊了城市的个性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街区内外的川西建筑,无法体现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一定程度遮蔽了街区的建筑特色;二是易脏的白色墙体,不但不能体现川西建筑的美感,反让城市整体建筑风格较为单调,从而削弱了都江堰作为一座精致秀美川西小城的地方文化特点和历史风貌;三是对城市单体建筑风格缺乏整体布局思考与创新,都江堰的川西建筑与成都周边的川西建筑同质性很强,导致城市之间 千城一面 ㊂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中引用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斯(Parkinson)所言: 在我看来,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㊂ [31]205四㊀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城市更新问题的原因分析从都江堰老街区改造的城市更新现状可以看到,对老街区的改造实质是对老街区功能的重置㊂在重置老街区功能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就会产生过度的商业化,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冲突,甚至抹杀掉历史留下来的 最精细的那些东西 [2]㊂都江堰老街区改造系列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体现为改造过程中的城市更新理念错位㊁城市更新管理滞后㊁城市更新技术缺失和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㊂(一)城市更新理念错位先哲苏格拉底说过: 未经审视的生活毫无价值㊂ [32]4审视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理念㊂我们在城市更新思潮下进行老街区改造是为了什么?显然,更新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与拆旧建旧,也不是简单的控制性保护,而是在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下,通过 制定更有针对性的㊁地方化的保护与管理政策,实现老街区功能的振兴㊁发展和强化 [33]19㊂因此,对 传承保护 与 开发建设 关系的认识,应当是老街区改造的核心理念㊂都江堰老街区改造出现的问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保护与开发的失衡,4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即在商业发展与旅游开发浪潮下,老街区改造注重物质改造而忽视其中应有的文化延续,即使提高了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质量,但街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网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老街区与城市居民对街区的认同与归属情感被摧毁;对老街区内部更新维护的同时,忽略对老街区与周围街区历史人文环境㊁物质功能关系的思考,由此切断了老街区与环境的联系,割断了原有街区之间所形成的城市肌理㊂都江堰城市内耸立的川西建筑㊁老街区内弥漫的商业消费塑造了一种新的 无地方性 城市,城市转变为新消费主义的场所,城市与老街区居民情感变成了封存的记忆,城市与老街区面目变得如此陌生,城市与城市之间㊁不同城市的老街区之间 千城一面 ㊁千街一面 ㊂(二)城市更新管理滞后从性质上讲,城市更新是一种干预活动,城市更新理论原则上涉及城市变化管理的体制和组织动态过程[34]19㊂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出现诸多问题,说明城市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滞后,管理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㊂一方面,规划文本与实际执行脱节㊂例如,‘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在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中,确立了老城重建过程中的 层次过渡 原则,即 核心地带划定古城环境保护区,按传统风貌控制;在历史古迹区㊁传统街巷区与其他城市发展区之间设立协调风貌区,组织柔顺的空间过渡层次 ,然而实际的建设情况与规划理念还是有较大出入,由于缺乏层次过渡,老街区内部及与周围街区之间产生了城市空间的变异㊂另一方面,对城市整体及老街区改造改建缺乏统筹兼顾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历程显示,老街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是现代城市的商业核心区㊂出于对土地最大价值的追求,在对城市整体及老街区改造改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片面㊁短视的行为㊂例如都江堰在灾后的城市重建中,以老街区为核心构建城市商业中心,动员震前位于老街区内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位于都江堰城市郊区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异地重建,加之更新改建后原住居民的迁出,旅游淡季的都江堰不仅是老街区,就连整个中心城区都非常冷清,缺乏人气㊂搬迁行为无疑是缺乏统筹兼顾的短视行为,一个完整街区与城市空间的构成不能脱离居民及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单位,居民与单位的流失造成整个街区甚至城市空间的空洞化㊂(三)城市更新技术缺失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的老街区改造改建有着特殊的背景,汶川地震既是摧毁性力量,也是都江堰更新的契机所在,因此,都江堰城市及老街区改造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㊂城市及街区整体受损,更加凸显了城市更新对技术的要求㊂首先是规划技术问题㊂城市总体规划㊁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更新规划㊁旅游规划一旦衔接不当,就会在更新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㊂其次是修复技术问题㊂把老街区 修旧如旧 单纯理解为 过去是什么样就修成什么样 ㊂例如都江堰城市受损严重,而改建更新就是用现代水泥与木料,在街区内外大面积重建明清时代的川西建筑,复原历史的 形 ,但复原不了历史的 神 ,反让都江堰和四川诸多城市面貌趋同,因而从根本上是对物质与社会空间的伪生产㊂最后是建筑设计技术问题,包括建筑形态的设计与建筑材料技术的问题㊂例如白墙灰瓦是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白墙易脏不耐用,这就对建筑材料技术的开发使用提出了新要求㊂(四)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与都江堰一样,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正在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城市文化的资源价值,一些政府的决策者甚至将旅游开发视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利用的唯一出路[35]163㊂旅游开发在事实上给历史文化名城带来负面影响㊂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老街区原有历史文化空间㊂例如都江堰老街区原住居民将商铺出租后的迁离,让老街区从居住㊁商贸区变为商贸旅游区㊂同时,各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商铺上充斥雷同的旅游纪念品,让老街区脱离了生活的场景,成为文化的空壳等㊂另一方面,旅游地正常开发带来的周期性,导致负面效应显现㊂根据加拿大学者布特尔㊃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本身的发展受客观生命周期的局限,一旦旅游地进入发展与巩固阶段,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㊁东道主与游客利益冲突等现象突出,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负面效应就会逐渐显现㊂另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或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工业发展受限,从而加剧了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问题㊂例如都江堰地处成都西边的上风上水地段,都江堰的水源至今仍灌溉滋润着川西平原,孕育56郭㊀凌㊀王志章㊀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
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10-2020
城市规划原理和实践更新 ——规划观念五大变革: 1、区域观 城市区域观念由一般的“就区域论城市”演变为“就全球论城市”、 “就市场论城市”的新背景。很多城市规划编制中已经运用了多区 域层次的分析来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其发展定位、 性质和规模。 如大连从东北亚、东北地区、环渤海、辽宁省及五点一线的沿海地 区等区域层次,南京从长江中下游、华东地区、东部沿海、长三角、 江苏省、南京都市圈等层次研究其未来的区域发展的综合定位。 2、体系观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时代,而以城市之间竞争为标志的全球 竞争加剧,由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结合构成的城市区 域成为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空间组织。这种打破行政界限、市场 导向的城市区域也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 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株潭、中原、关中等城市群和南京、 武汉等都市圈。这些城市区域面积大小不一,但都存在着由众多城 镇组成的城镇群体,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纵向、横向的等级、规模、 功能上的差异和分工协作的关系,需要按照城镇体系的理论予以组 织,是扩大的城镇体系。于是,规模观念也从系统观扩大到群体观。
更新转型期——向和谐社会、多值决策和科学发展迈进 (2004—2008 年): 具体实践: 2、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研究开始更为关注社区构建、社区服务、社区 治理、社会平等、社会公正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避来“大拆大建”式的开发而破坏社区纽带和社区归属感; 在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上体现更多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 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居民就业、生活和出行 等的实际需要; 在规划实施中注重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 能动性; 以及在规划过程中聆听和采纳更多公众的意见, 响应国务院建立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制度的精神,为低收入者提供 住房供给。
解析城市更新与功能更新的策略
解析城市更新与功能更新的策略摘要:城市更新又称旧城复兴,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同样暴露出了一些不同的问题。
城市化的正常形式是人口集中和经济活动集聚。
当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城市病”。
这种现象被经济学解释说,是由于过度集聚而导致的集聚不经济。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城市更新和功能更新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功能更新;策略1、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这导致城市更新的价值观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多方的利益不断地在进行博弈,他们的代表分别是政府、开发商和城市居民。
地方政府部门是更新改造的前期工作的领导者,然而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往往关注到的是部分重点或少数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情况会对土地、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城市建设是规划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形态,直观地展示规划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化率等。
城市更新的初衷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考虑因素,若是缺乏定量的规划控制,容易造成城市规划矛盾突出、城市建筑凌乱无序等问题。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土地规划控制是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确定土地规划控制指标,使土地利用在城市发展中更加规范合理。
土规、控规是城市建设管理中强制性内容,也是相对系统的指标控制体系。
过去,土规、控规是针对一些发达地区设计的,在总体规划布局和指标设置过程中缺乏结合建设实际情况的系统分析,导致目前的总体规划无法配置指标,使开发更加困难。
大多数城市的公共配套并不完善,导致许多地区的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配套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甚至导致大多数新的公共设施转移到周边地区、城市中心区居住建筑密集、城市中心区公共环境规划压力加大、公共空间不断减少甚至缺失、城市空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降低。
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城市建设是落实新发展观、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变动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变动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变动1. 引言城市更新是指城市中旧的建筑、基础设施或街区的重建和改造,旨在实现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更新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计划。
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分析相关政策的变动。
2.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2.1 美国美国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先行者之一。
20世纪初,美国城市面临着老旧街区的问题,政府开始推动城市更新计划。
在1930年代的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推出了多项城市更新计划,通过公共投资和政府协助,加快了城市更新的进程。
随后,美国相继实施了《城市发展法案》和《城市更新法案》,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经济支持。
然而,过度的拆迁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加大了低收入居民的居住困难。
2.2 欧洲欧洲国家在城市更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英国的泰晤士河畔尤金大道城市更新计划以及法国的巴黎城市更新计划都被公认为成功案例。
泰晤士河畔尤金大道的城市更新计划将过去的工业区改造为全新的商业和居住区,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形象和经济发展。
而巴黎城市更新计划则注重保护历史遗产,通过修复老旧建筑和改善公共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城市景观。
3.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3.1 早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更新主要以老旧工业区和历史街区的改造为主。
北京的东四西八曾是城市更新的先驱,通过保留历史文化元素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将这一地区打造成为一个知名商业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新的阶段。
3.2 规划与政策变革200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城市更新和保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根据这一纲要,城市更新的理念转变为“做有序、有保障、有保障的城市更新”,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居住环境,并加强合法产权的保护。
于今: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特点
于今: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特点2018-01-24于今在城市按照客观规律周而复始地经历膨胀、应急、控制和调整四个阶段的过程中,城市更新存在于各个阶段。
差别在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的具体任务不同;在一个发展阶段内的不同时期,任务的侧重点不同。
分析不同时期的任务需求,总结既往的得失,参考走在前面的西方城市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发展思路,是正处于快速膨胀期的中国城市所亟需的城市更新指导思想。
(于今。
2005年)于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总编虽然西欧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条件不同,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西方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应该说是一致的。
如果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脉络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
按照有关城市更新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如下的情况:●从形体规划出发的城市改造思想西方国家城市更新运动,在一开始受到以物质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规划思想的本质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希望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解决城市中的所有问题。
大规模推倒重建实际就是这些思想的直接后果。
●对大规模城市改造反思清理贫民窟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对城市中心土地的强化利用,曾经一度带来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但很快就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加剧了城市向郊区分散的倾向,可以说大规模城市改造并不成功,却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来自于那些致力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学家,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和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引发的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的反思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上述对大规模城市改造所进行的反思。
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_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
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Cultural-policy-led Urban Regeneration: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ties Based on Cultural Resources黄鹤摘要:全球化所带来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使得众多的西方城市面临着经济的结构性衰退。
在城市重新寻求发展动力时,文化第一次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本。
自20世纪的70年代,西方城市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开始兴起,其首要的发展目标在于解决内城危机和由此产生的经济问题。
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侧重经济目标和物质目标的出发点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本文对西方城市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和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成效和问题进行评述。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any of the western cities face economic structural decline because of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For the first time, Culture became an important capital to urban as cities looking for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1970's, cultural-policy-led regeneration appeared in western cities aiming to solve the inner city crisis and the economic problem. Focusing narrowly on economic and physical dimensions, cultural-policy-led regeneration has success as well as facing problem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rocess and models of cultural-policy-led regeneration in western cities, furthermore, evaluate the success and the failure of this kind of regeneration.关键词:文化政策;城市更新;经济发展;文化资源Keywords: Cultural-policy;Urban Regener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al Resources作者:黄鹤,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咖 ■
U r b a n r e n e w a l , U ba r n r e g e n e a ̄ r o n , C o n ep c t , Mo d e l , S t at r gy e
后续发展 乏力, 面 临转型 困境, 老社 区设施配套陈旧,
供 需矛盾 突出。 鉴 于此, 有研 究者提 出: 中国 的城 市规 划 师要
发展的城市开始 出现衰败萎 缩的迹 象。1 9 9 0年以后,
大 量东欧 的前苏 联 国家也 出现 了类 似现 象。根据联 合 国人居署对发展 中国家和地 区 1 4 0 8座城 市的分析 表 明,尽 管快速 或高速 的城市 增长 仍然是 大 多数 发 展 中国家和地 区的主要现象 , 但在 1 9 9 0 年 ~2 0 0 0 年,
s al c e ,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 T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c i t y d e c a y ea r s o n s , s t u d i e s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r e n e wa l a n d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 p u t s f o r wa r d b u i l t ・ u p a r e a r e n o v a t i o n , s t r u c t u r a l u p g r a d e , a n d mu l t i p l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mo d e l , a s we l l a s e c o n o mi c t r a n s i t i o n , i n n o v a t i o n , s o c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 c u l t u r a l g u i d a n c e , a n d s p a t i al 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 I t f u r t h e r i n d i at c e s Ch i n a ’ S u r b a n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摘要:城市更新语义下包括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宗地改造+城市景观改造+文化遗产保护;背后还蕴含着一些其他目标:土地效率+产业优化+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文脉传承;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理念、主义:绅士化、空间再生产、包容性增长、三生空间、城市双修、治理结构、多方参与、空间正义、社区复兴、租差、健康城市。
复盘规划、建筑史,“城市更新”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 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 社区邻里复兴(Neighbor Regeneration)→ 愿景式更新(Aspirational Regeneration)。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也是对各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心理等软环境进行延续与更新。
我国大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
这也意味着,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需求变化下,通过对旧建筑物进行整体改造、包装定位、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如优客工场、氪空间、洪泰创新空间、SOHO、3Q等。
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赋予存量物业新的价值和用途,从而拓展存量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住房自有率超过65%、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户均住房套数大于1,由增量开发主导的新房市场趋于稳定和成熟,基于二手房流通和房屋资产管理的存量时代将逐步来临。
2016年中国二手房交易额超过6万亿,占住房交易总额的比例达到41%。
从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向存量市场转换的过渡期。
2016年北京、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额占比已高达74%、72%,这个比例已经达到成熟国家、成熟市场的水平。
有业内人士认为,以重点中心城市核心区域为主的城市更新,将成为房地产市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下一个风口,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面貌不佳等问题,各种“城市病”开始在城市中蔓延,这样的严峻形势极大制约了城市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促使社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城市问题解决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017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安排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目标,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标签:“城市双修”;发展;实践一、“城市双修”的概念、提出及发展历程(一)“城市双修”的概念“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简称,对于这种新的理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其具体内容大致可概括为治理“城市病”、完善城市设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市风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等,其工作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建筑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以及环保、园林、水利、规划、交通、住建、文物等多个部门,是继“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之后的又一国家重大的工程项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城市双修”是我国结合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城市建设经验所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双修”有别于“城市美化”、“城市更新”、”城市复兴”、“城市改造”等理念,其博采众长,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兼顾的城市发展经验的集大成者,是目前城市建设理念的前沿。
(二)“城市双修”的提出及发展历程我国的城市改造工作从建国后就开始陆续进行。
规划理论专题
规划理论专题1.试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理论。
⑴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城市空间范围内, 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 推动城市经 济增长为手段,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 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 满足现在和未来城市居民 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⑵内涵:资源开辟利用的可持续,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城市社会的 可持续以及城市形态的可持续。
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①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城市资源;②尊重城市发展的环境价值,实现城市环境成本与收益的平衡;③兼顾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④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模式;⑤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⑥树立和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城市创新性发展;⑦构建城市生态文明。
2.试分析城市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再生理论手法的异同。
⑴城市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再生理论都是针对城市中影响甚至妨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而提 出的,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城市再生的概念是在总结旧城更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 而成的。
⑵城市更新 (Urban Renewal )是指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 的、 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者再开辟、 整建及保留维护三种。
城市 空间可持续再生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 是在城市机能并未彻底退化的情况下,提 前采取行动,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提升城市功能,维持城市活力和城市社区的稳 定性,旨在塑造城市发展的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一种“零用地增长”的发展 模式。
⑶城市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再生理论手法的比较: 可持续城市再生 通过长期的方法构建地方能力和创造地方价值, 强调创造可持续的就业。
强调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益的培训和就业,适宜的工资。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xxxxx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
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笔记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阅读笔记1.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导论在城市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空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社会分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
探索有效的城市更新策略和空间治理模式,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需求而撰写的。
本书系统阐述了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前沿动态,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城市更新的背景、目标、方式和手段,以及空间治理的内涵、原则、策略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无论是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专业人士,还是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将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一书是一本具有高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著作,对于推动我国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我们相信读者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构建更加宜居、智能、可持续的城市作出积极的贡献。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也展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演变上。
这种迅速的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老旧城区的改造、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公共服务的均衡分布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制约,更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方面,当前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和重建,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变革。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陈则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们为活着,集聚于城市,我们为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但是,自从有了城市,贫民窟、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犯罪率等问题就开始困扰人类。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功能和发展水平不同,其面临的城市问题也不相同,城市更新的理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新18世纪前的前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较慢,到1800年,城市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3%,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城市的功能比较固定,城市手工业基本没有技术进步。
城市老化主要是物质的老化,作为统治阶级的城市管理者,较少顾及陷入衰败的贫民窟。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使得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充。
城市更新主要不再是物质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需要调整、优化和提高,并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
但是,在整个工业化时代,每一次城市更新的最初美好愿望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11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二战之前的城市更新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
城市规划的概念出现之前,城市基本奉行放任自由的政策,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各种疾病蔓延。
因此,以讲卫生为宗旨的新工业环境建设开始对城市社会环境进行改良、更新。
二战前的城市更新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可称之为城市美化运动。
但是,城市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指望通过整体的形体规划来解脱城市发展困境是不可能的,更大的压力来自功能的需要。
21大规模清理贫民窟与拆旧建新城市更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贫民窟的重建,城市生态学派对“过滤”作用与“入侵”作用的阐述,表明了城市老化必然伴随着贫民窟的形成。
战后清理贫民窟采用的办法是:将贫民窟全部推倒,并将居民转移走,但给予贫民的补贴并没有使其能够摆脱贫困,贫民最终居住的仍然是贫民窟。
城市复兴知识点总结
城市复兴知识点总结一、城市复兴的概念和背景1. 城市复兴的概念城市复兴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复兴和发展。
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更是指城市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繁荣等。
2. 城市复兴的背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经济发展滞缓、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问题突出等挑战。
因此,城市复兴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共同追求和目标。
二、城市复兴的关键因素1. 经济发展与转型城市复兴的核心是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结构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兴起是城市复兴的重要标志。
城市需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复兴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
3.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城市复兴需要注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城市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4. 文化创新与传承文化创新和传承是城市复兴的重要内涵。
城市需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文化魅力。
5.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复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城市复兴的路径和实践1. 北京城市复兴路径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城市。
北京城市复兴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打造国际创新中心和高端产业基地。
2)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3)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央地关系视角下法国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实施路径
城市研究| 97 The Evolu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Urban Renewal in France央地关系视角下法国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实施路径*杨 辰 周嘉宜 范 利 寇怀云 YANG Chen, ZHOU Jiayi, FAN Li, KOU Huaiyun法语中的“城市更新”是个相当复杂的理念,其内涵和外延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化。
从央地关系视角出发,对法国城市更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以《马尔罗法》 《团结与城市更新法》 《国家环境义务法》为代表的国家专项法,将更新的目标从物质空间的改善,拓展到包含文化传承、社会团结、环境保护等诸多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市镇之间的权力关系。
同时,法国通过“空间管控、财税扶持、合约行动”3条实施路径,在城市更新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治理体系、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和多主体的协同行动格局,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Urban renewal in French is a complex concept whose connotations and extensions have evolved over centuries of history.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policy tools of urban renewal in France in terms of both conceptual evolu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and proposes that the Malraux Act, Solidarity and Urban Renewal Act,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Obligation Act expand the goal of renewal from the embellishment of physical spa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y elements (such as culture,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es a new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municipalities. At the same time, France has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legal system, a multi-channel financing mechanism, and a multi-participant coordination system for urban renewal through three implementation paths: spatial control, financial support, and contractual action,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practice in China.城市更新;央地关系;空间管控;财税扶持;合约行动;法国urban renewal; central-local power relation; spatial regulation; financial-fiscal support; contractual action; France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97-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13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杨 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嘉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范 利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高级研究员寇怀云(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cn1 法国城市更新概述法国具有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央政府通过向地方派驻代表来实施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英国城市复兴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冯圆圆
国际经济观察摘要:近十几年来,城市复兴已经成为了欧美城市规划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城市复兴的规划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对城市复兴产生发展的过程、相关理论以及实践进行综述总结的基础上就我国现阶段城市复兴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城市复兴;发展过程;实践;启示Abstract:In the recent several years,the Urban Re-generation has already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vocabularies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Urban Planning Boundary,the practice about which has also been carried on.Elabor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regener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British urban regeneration,so as to summering up the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Keywords:Urban Regeneration;evolution;experi-ence;inspiration15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同样起源于欧洲的城市复兴,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也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鲜活的概念,一个我们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在Google上搜索“中国城市复兴”一词,符合结果的有1980000项之多;2007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城市规划年会上,城市复兴也被列为了10个专题之一;西安唐皇城、南京外秦淮河、青岛中山路、北京大栅栏、哈尔滨等城市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城市复兴的实践,这些都充分表明城了市复兴当今在中国已成为热门的话题。
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湖北武汉430010摘要: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在我们所看到的不断增长的发展、库存开发以及现在的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也在不断变化。
面对环境建设方面的复杂矛盾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城市更新规划需要持续的整合和协调,而城市更新进程也需要统筹和协调。
关键词:城市更新;统筹;协调;1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更新的动态平衡的框架,有自己的规则,其本质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新陈代谢过程。
城市更新是城市自我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是城市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恢复那些不再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城市地区的一项必要和计划中的活动,它使复兴的城市地区恢复生机。
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一个主题。
它是在适应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背景下解决物质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效改造了城市,使之成为现代的城市自然[1]。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建设“新”的过程,也不是“心血来潮”的短期行动,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陈代谢”,这是一个长期、持久和持久的进程。
这包括保护、修复、翻新等,而且往往是综合性的。
2城市更新规划在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在更广泛的国家发展背景下,必须改变空间管理,使规划做法现代化。
然而,通过空间管理思考来更新规划的工作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目前向治理过渡的背景下制定的规划做法面临以下问题:虽然目前很难实施城市改造计划,但社区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它还与多部门政府行政部门和人民行政当局发生冲突。
3空间管理与城市和社区更新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规划技术现代化方面,将空间管理方法与现有规划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在目前的治理视角下,正在对规划研究和做法进行更新,或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政策设计、微观层面的政策设计,或实际空间的现代化和管理,而没有将城市和社区联系起来的最新中层规划做法。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表明,有必要将城市现代化纳入空间管理系统,以便未来的城市现代化规划考虑到治理系统、治理限制、治理机制和准确的治理要求;社区恰巧是具有明确边界的基层政府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2]。
城市复兴案例
城市复兴案例
1. 纽约市
纽约市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城市复兴,当时城市犯罪率、工业关门和房地产泡沫等问题都逐渐显现,导致城市衰败。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吉尔尼奇的城市规划师开始重建城市,他设计了一个全面的复兴计划,将政府、居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联合起来。
纽约市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市政服务,同时大力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使居民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
此外,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技术行业和创意产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2. 上海市
上海市在1990年代中期至今,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复兴项目。
首先,他们对整个城市进行了规划,以使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同时大力推进公交、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
其次,上海市发展了一系列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如豫园、城隍庙等。
这些景点的增加使城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上海市还打造了世界级商业区——陆家嘴,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企业,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 广州市
广州市也经历了城市复兴的过程。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广州市变得越来越现代
化,城市的建筑、人文景观等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经济方面,广州市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了广州海珠科技园,发展了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广州市还建设了广州深圳经济特区,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企业前来投资。
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举办广交会等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的知名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罗翔郭云【摘要】新形势下,传统的关注中心城区物质空间、以改造项目为途径的城市更新理念正逐渐演化为包含更大空间尺度、更丰富内涵的城市复兴理念。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城市衰败的主要原因,并辨析不同语境下,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内涵差异,进而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城市复兴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的城市复兴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宏观背景与微观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理念;模式;策略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欧美及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迈进,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出现衰败萎缩的迹象。
1990年以后,大量东欧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408座城市的分析表明,尽管快速或高速的城市增长仍然是发展中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现象,但在1990-2000年间,143个样本城市存在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该报告还表明,至2005年,全球每六个城市中就有一个城市在经历人口减少和衰退。
尽管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50%,并将于2020年达到57%;同时也要看到,人口向心集聚的同时也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现象,中心城区后续发展乏力面临转型困境,老社区设施配套陈旧供需矛盾突出等。
有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要未雨绸缪,不仅肩负“为了增长而规划”的职责,也准备好“为了萎缩的规划”,两者结合方能实现更健康的城市与区域发展。
本文将在梳理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概念演化基础上,综述城市复兴的内涵、模式和国际实践经验,并以提出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启示和借鉴。
1.理念演化:从“更新”到“复兴”1.1背景:城市衰败的主要原因(1)经济转型:去工业化20世纪中叶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欧美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传统制造业发展出现停滞,工业生产作为城市主要职能的地位下降,基本原料采集和初始制造加工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重工业厂房、港口码头和矿区逐渐被废弃。
由于城市中心制造业的衰败,城市中心区聚集大量失业人口,传统城市出现失业、投资外溢、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景观上,城市生活设施不足、工业土地闲置、旧城中心建筑破败、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难以为继等。
(2)空间演进:郊区化加速城市衰退的另一个过程,是城市扩散导致的人口和就业岗位从现有城市地区向边缘郊区转移并且扩散到周边城镇。
同时,新的综合生产流程要求水平方向布置厂房并有充足的用地,老工业区及其多层式厂房不再适用,企业受用地扩展和基础设施不足的“推力”作用,搬迁到城市外围或更远的郊区。
此外,新兴的城市经济空间,如产业园区、大学城、生态城、主题公园等,也相应在郊区蔓延,与传统的城市中心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3)人口变化:老龄化全球的生育率已从1965-1970年期间平均每名妇女生育5.0个子女下降到2005-2010年期间平均每名妇女生育2.6个子女。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Aged Society)。
目前全世界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已有77个,到2050年, 这一数字可能增长到165个,亚洲和欧洲是老龄化最快的地区。
经济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口,无力承担外迁的成本,往往困于衰退的地区,使这里成为贫困等社会问题的集中地区。
(4)环境因素:资源枯竭不少伴随矿产或森林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生产成本直线上升, 产品市场萎缩, 工人大量失业,人口大量外迁。
另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崛起,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部门,传统经济支柱,如冶金、煤炭和纺织业等,开始衰退。
(5)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变革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不仅与工业经济相关,同时也受到社会体制转型的巨大影响。
在这些城市,从“福特式”向“后福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并非渐进过程,而是以“休克疗法”完成,大多数国有企业在私有化之后没有能够适应生存下来,导致大量的工厂关闭、工人失业。
本地和国际投资者往往青睐城市边缘或郊区,建立新的产业园区,而不是重建内城工业区。
(6)信息社会与气候变化的新挑战进入21世纪,城市衰退的新成因首先在于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优化与调整。
办公自动化、转移家庭办公、离岸办公、依靠移动电话和无线设备转移到办公室外空间工作等,都将减少传统办公楼的空间需求,大量空置的办公楼、商场和机场,成为新世纪的城市萎缩的标志。
全球生产过程将重新组织,生产基地重新布局。
同时,许多城市遭受灾害性气候的巨大损害,主要表现在缺乏饮用水、洪涝灾害、冻土解冻等。
1.2演化:不同语境的城市复兴有别于二战后为解决城市问题提出的“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理念和“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理念,20世纪70年代,北美城市规划引入了“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理念:“以综合和整合的视角并通过行动,引导对城市问题的分析,寻求转型地区的持续增长的条件,其中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7],不仅强调城市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指出城市复兴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
此后,城市复兴的概念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策略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目前,城市复兴已不仅仅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所有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共同的挑战,特别是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是一种多维度、综合性的思想方法,对于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表1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理念演化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从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城市复兴不再以物质空间为关注核心,或仅仅以项目导向为基础,缺乏全局的城市再开发,而是一种对城市建成区变化的干预行为:从部门组织看,这种干预行为包括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社区组织;从参与力量看,是通过共同参与和团体协商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内涵实质看,城市复兴追求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城市复兴是一个动态过程,目标不仅仅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使城市充满生机,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改善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使城市更加具备社会和文化包容性,消灭贫困、减少犯罪,提供广泛的教育机会,创造可持续发展氛围等。
以英国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倡导城市复兴政策,关注重点从局部项目转向城市整体;从物质改造转向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且积极调动城市居民参与。
尽管中心议题仍然是地区开发,但核心内容、终极目标和实现方式已发生变化,涉及就业住房、医疗卫生、市政交通、环境生态、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1997 年,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竞选获胜之后,第一项新政就是展开社区发展计划(Community Program):“城市复兴的重点在于社区,鼓励社区与邻里、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各层面互动,共同行动探索社区未来发展之路。
希望城市成为经济动力之源,将其能量由核心向外辐射,不仅惠及城区居民,同时惠及周边区域,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
”2.模式解析:城市复兴的途径2.1存量更新模式所谓存量更新模式,即运用城市更新的手段,包括旧城改造、环境整治、改善交通、园区整合、土地整理等,通过合理规划存量资源,达到促进城区功能优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在经历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后,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土地价值的边际回报率递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受到政策刚性约束,以转型为发展思路,创新为发展动力,存量资源作为载体,兼顾多方利益,运用互动协商式规划方法,将有助于城区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先后编制完成的三轮城区总体规划,体现了不同的规划思想:开发初期第一轮总体规划,大胆突破上位规划对浦东地区的规模指标,规划用地由63km2扩大至200 km2,人口从90万人增加至200万人,是典型的增量规划;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二轮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倡导“双增双减”(增绿地、增公共空间、减容量、减高度),同时郊区实现“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规划用地390 km2,人口规模350万人,是“增中有减、增存并举”的规划;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基本建成后,面临“二次创业”的新形势,最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着力于存量开发,现有工业向服务、贸易和研发转型,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7.2%(含产业办公所占的5.8%),远远低于国内大城市同类比重约为25%-30%的水平,已接近国际大都市同类比重3%-7%的水平。
图1 浦东新区土地使用规划图(1992年)图2 浦东新区土地使用规划图(2003年)2.2结构升级模式所谓结构升级模式,即保存城市核心产业(core industry),通过前期城市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大量关联企业在一定空间内产生聚集效应,进而带来专业化生产,低运输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沟通和集中配套等竞争优势,新型产业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实现产业的高级化,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具有规模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能够产生辐射扩散功能,带动整个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
这是国际上诸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资源型城市走向复兴,成为科技型综合性大城市的典型路径。
如美国休斯敦,经历了20 世纪60 年代的石油开采业整体下滑,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带动机械电力、水泥钢铁、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吸引国家宇航中心在此布局,为该地区聚集了1300多家高技术企业,城市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又如法国东北部城市洛林,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逐渐关闭煤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重点选择了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2.3多元融合模式城市复兴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发展模式、多种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发展初期往往表现为产业链的延伸,主导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完善;继而衍生出新兴产业,产业园区逐步向综合城区转型,并显现出城市化的优势,发挥城市型经济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与社区发育、公共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棕地更新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以美国匹兹堡为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严重衰退后,城市经济转型方向多元:鼓励中小企业的运营,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无线电通讯等新型经济,还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联合实施的建筑改建计划、减少煤烟法令和社区复兴计划,中产阶级重回内城,贫穷居民搬入廉价住房,城市复兴与环境改造、社会融合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