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练 含答案0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练 含答案01](https://img.taocdn.com/s3/m/f03b36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3.png)
1.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一、选择题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闻气体气味B.加热液体C.读取液体体积D.移走蒸发皿2.小明做完化学实验,发现有部分药品剩余,他对剩余药品的正确处理方法是A.倒回原瓶B.倒入指定的容器里C.随意丢弃D.倒入废液缸中3.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储存柜上不应该张贴的标志是A.B.C.D.4.下列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A.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三层,外焰最亮B.蜡烛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D.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白烟5.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中含有水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D.取毛玻璃片放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毛玻璃片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6.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A.标签受损B.试管破裂C.腐蚀胶帽D.读数偏大7.实验中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A.蒸发皿B.集气瓶C.试管D.烧瓶8.做实验时,你是否留心观察过石灰石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A.广口瓶B.细口瓶C.烧杯D.集气瓶9.下表是初中化学实验室部分常用仪器,其对应用途有误的是选项A B C D仪器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加热液态物质搅拌、引流或转移液体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A.A B.B C.C D.D10.下列关于仪器的洗涤方法正确的是A.加热后的试管立即洗涤B.滴瓶中的滴管取液后洗净再插入滴瓶C.洗涤试管时,上下用力抽拉试管刷D.洗净的试管倒插在试管架上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 C.D.12.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实验是化学的最大魅力。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玻璃管连接橡皮管B.塞紧橡皮塞C.放置洗净的试管D.洗涤试管13.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了,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地中下部。
初中化学九上教材实验之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含答案解析)
![初中化学九上教材实验之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1f6b8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b.png)
初中化学(九上)教材实验之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含答案解析)实验一: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注意】大烧杯的作用:防止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或将氨分子局限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浓度增大,使实验现象明显)。
1.实验步骤(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B烧杯中的溶液变为红色,A烧杯中的溶液不变色。
3.原因分析:浓氨水有挥发性,A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4.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实验评价:(1)污染空气。
(2)药品浪费较大。
(3)实验用时偏长,约需要4~5分钟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限制了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范围。
6.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优点:操作更加简便,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减少了氨气的逸出,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更环保,实验所用溶液量较少,节约药品,现象明显7.其他装置改进8.实验拓展:比较分子运动的快慢现象: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且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实验三: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现象:充分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液体体积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不同种微粒空隙不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小。
1.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该实验说明。
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第一种:B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第二种: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中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化学九上实验试题及答案
![化学九上实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f409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d.png)
化学九上实验试题及答案在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实验试题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一份化学九上实验试题及答案的示例内容:实验一: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带火星的木条、酒精灯、火柴等。
实验步骤:1. 将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试管中。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3. 观察试管内溶液的变化。
4.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木条的变化。
实验现象: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器材:石灰石、稀盐酸、试管、澄清石灰水、火柴、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1. 将少量石灰石放入试管中。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3. 观察试管内溶液的变化。
4.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另一个试管中,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变化。
实验现象: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学会如何进行金属活动性实验。
实验器材:铜片、锌片、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试管、镊子等。
实验步骤:1. 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 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
3. 观察试管内金属片的变化。
实验现象:锌片表面无明显变化,铜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实验结论: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铜的活动性大于铜离子。
以上实验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为进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c7b6e3ba58da0116d174933.png)
初三化学上学期实验探究试题汇编一、探究空气组成(药品选择、现象、数据处理、失败原因分析等)1、同学们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请回答:⑴小红点燃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结束,待气体冷却后,她打开止水夹C,观察到,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⑵小军也按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但他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流入瓶A中的水只占其容积的十分之一,造成他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
⑶小明同学认为可以用木炭和石蜡来替代红磷进行试验,你认为可行吗?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⑷小强用镁条来进行实验,最终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其容积的70%,经查阅资料后,他知道镁不仅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氮气中燃烧,并生成黄绿色的固体氮化镁(Mg3N2),请写出镁条在氮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食品脱氧剂(以活性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有效控制细菌、霉菌的生长,以保持食品的的色、香、味。
中秋节过后,张颖等同学用月饼包装盒内的脱氧剂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和性质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下表是她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实验所需的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20 20 20请你回答下列问题:⑴脱氧剂发生的某一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铁为+2价),请你填写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学式:2Fe + O2 + 2H2O === 2 ;⑵探究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量筒中的液面不断下降,水被吸入到150 mL的广口瓶中,原因是(填序号,选填:A.瓶中氧气与铁反应,压强减小B.水被蒸发到空气中);⑶分析表中数据得知,至少经过分钟后,量筒中的液面不再下降;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二、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1、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九上化学实验题答案
![九上化学实验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2d8193cc22bcd126ff0ce6.png)
九上化学实验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探究题(共30小题)1.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给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收集装置应选用E;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B(填编号).(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D(填编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4)如用E装置收集O2,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解答】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长颈漏斗;(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可用分液漏斗添加稀盐酸达到此目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B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C;E;B;(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D;2KMnO4K2MnO4+MnO2+O2↑;(4)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2.以下实验装置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结合实验装置回答(1)写出仪器a的名称:铁架台;(2)实验室常用一种暗紫色物质制取氧气,反应装置应选择A(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反应装置的导气管应连接F装置的c端(填字母);(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反应装置选C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反应的开始与停止,收集装置选E而不选D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解答】解:(1)仪器a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2)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物质,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选择装置A;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用F装置收集氧气,反应装置的导气管应连接F装置的c端连接;故填:A;2KMnO4K2MnO4+MnO2+O2↑;c;(3)C装置通过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反应的开始与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而不能用排水法;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故填: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反应的开始与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CaCO3+2HCl=CaCl2+H2O+CO2↑.3.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仪器名称:A试管、B长颈漏斗.(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ABCD(填字母)进行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在制取过程中,小雨同学选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熄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装置漏气.(4)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若用如图H所示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解答】解:(1)图中仪器A为试管,B为长颈漏斗;故填:试管;长颈漏斗;(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ABCD进行组装;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它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ABCD;CaCO3+2HCl=CaCl2+H2O+CO2↑.(3)在制取过程中,选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结果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药品量不足等;故填:装置漏气;(3)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收集氧气的方法也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若用如图2所示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需要从长管进入,故答案为:.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和干燥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Ⅰ、氧气的制取利用上述装置和下列药品:①过氧化氢溶液②高锰酸钾③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酒精灯.(2)小明选择装置B和C来制取和收集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①③(填序号);若选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则反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Ⅱ、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若用D装置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水蒸气,则气体应从b口进(填”b“或“c“).【解答】解:Ⅰ、(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2)小明选择装置B和C来制取和收集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这是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若选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则是利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填:①③;2KMnO4K2MnO4+MnO2+O2↑.Ⅱ、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若用D装置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水蒸气,则气体应从b口进.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b.5.如图所示的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⑧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欲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仪器组合(不含收集装置)是③④⑥⑨(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收集氧气时要在瓶底留一些水,其原因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选择的仪器组合是①②⑦⑧(填序号),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溶液变红.【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仪器⑧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2)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故需要的仪器有③④⑥⑨,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收集氧气时要在瓶底留一些水是为了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故填:③④⑥⑨;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防止瓶底被炸裂;(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是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是固液常温型反应,需要的仪器有②⑦⑧,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需要的仪器有①;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使石蕊试液变红,故填:①②⑦⑧;CaCO3+2HCl=CaCl2+H2O+CO2↑;石蕊溶液变红.6.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多变的蜡烛”中完成了以下实验.(1)实验一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烧杯①(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空气(氧气),使蜡烛熄灭.(2)实验二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解答】解:(1)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烧杯①蜡烛迅速的熄灭;烧杯②中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会使蜡烛燃烧更旺.故答案为:烧杯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空气(氧气),使蜡烛熄灭.(2)如果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故答案为:(2)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7.请根据如图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红磷量不足(填一条即可);(2)B实验产生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3)C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4)在D实验中,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则由此可推知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一般需要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解答】解:(1)测量的结果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是因为反应的红磷量不足导致氧气未被完全消耗或装置漏气或未等集气瓶彻底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故填: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2)通电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极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约为1:2;故填:1:2;(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分子与酚酞试液中的水分子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4)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8.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白色蜡状固体,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然后按如图所示A装置进行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为: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②水下的白磷不燃烧.(2)在使用组装好的B装置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并将B和C装置连接,滴入双氧水,则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C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时观察到C装置中的白磷燃烧.(3)从以上实验分析可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解答】解:(1)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最多只有80℃,没有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40℃),不满足燃烧所需条件,故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近似为80℃,已满足燃烧所需要的40℃,并且处于空气中与氧气接触充分,达到了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故燃烧.水下白磷,处于水中的白磷不能和氧气接触,不满足燃烧的条件,故不燃烧.(2)实验室制氧气时,连接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3)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进行对比,可以知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白磷比较,可以发现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故答案为:(1)不燃烧;不燃烧;(2)检验装置气密性;2H2O22H2O+O2↑;(3)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9.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研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当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检查上述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方案是用手握住Y型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到吸入导管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向Y型管中挤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烧杯中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此现象能够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若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型管中红磷不燃烧.【解答】解:(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O+O2↑;(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用手握住Y型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到吸入导管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型管中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1)2H2O22H2O+O2↑(2)用手握住Y型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到吸入导管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需要与氧气接触;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型管中红磷不燃烧.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标注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b试管;(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3)选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①③(填序号).①反应前,将集气瓶住满水,用玻璃片盖着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②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立即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③收集气体后,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4)实验室中一般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氢气,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填字母).(5)适合用D装置收集气体必须具备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小.【解答】解:(1)仪器a是酒精灯,b是试管;故填:酒精灯;试管;(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反应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选用此发生装置的理由是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A;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3)排水法收集氧气,加热前,应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加热后,观察到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①③;(4)实验室中一般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氢气,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下的反应,所以选择装置B来制取;故填:B;(5)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故填:密度比空气小.11.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A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酒精灯.(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填装置序号);现准备收集一瓶氧气供铁丝燃烧的实验使用,选择C(填装置序号)装置收集氧气便于直接做这个实验;(3)某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如图F)收集二氧化碳,验满二氧化碳时,把燃着的火柴放在玻璃管b(填“a”或“b”)端,如果火焰熄火.则收集满了.【解答】解:(1)A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现准备收集一瓶氧气供铁丝燃烧的实验使用,为了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可以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而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可以预留适量的水,因此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便于直接做这个实验.故填:B;C.(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验满二氧化碳时,应该把燃着的火柴放在玻璃管b端,如果火焰熄火.则收集满了.故填:b.12.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几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应选用的装置是BD(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3)将图中E和F装置连接,可以测量氧气的体积,氧气应从b(填“a”或“b”)口通入.【解答】解:(1)标号①仪器方便滴加液体药品,为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由于是液体和固体在常温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为B,而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则不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只能使用排水法,所以收集装置选D.该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3)将图中E和F装置连接,可以测量氧气的体积,则E装置为储气瓶,F装置中盛放从E装置中流出的水,而水只能从长管流出,所以氧气应从b口通入.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BD;2H2O22H2O+O2↑.(3)b.13.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d→e→b→c;(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①②④(填序号);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②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④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解答】解:(1)图甲装置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加快反应的进行,利于氧气的收集;(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实验目的是收集干燥的氧气,而氧气是过氧化氢溶液制得的,所以要先干燥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干燥时洗气瓶应该长进短出也就是气体必须从浓硫酸中通过,所以收集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d→e→b→c;(3)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燃烧时蓝紫色火焰.正确;②由于燃烧都是剧烈的氧化现象,所以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正确;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但是产物相同,都是生成二氧化硫.错误;④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能污染大气,同时二氧化硫能溶解于水,所以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正确;故选:①②④.故答案为:(1)催化;(2)d→e→b→c;(3)①②④.1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还应对该装置进行的改进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张老师要制取一瓶氯气(Cl2)做演示实验,反应原理是MnO2+4HCl(浓)MnCl2+Cl2↑+2H2O.已知常温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易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张老师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填装置的字母代号)Cl2+H2O=HClO+HCl,为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此装置还需尾气处理.【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所以对该装置进行的改进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C,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O+HCl,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2KMnO4K2MnO4+MnO2+O2↑,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C,Cl2+H2O=HClO+HCl,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15.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长颈漏斗,b锥形瓶(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若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可通过以下四步实验进行回收,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填序号).a、烘干b、溶解c、过滤d、洗涤(3)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择发生装置为B(填序号),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C装置(填序号)来收集.【解答】解:(1)仪器a是长颈漏斗,b是锥形瓶;故填:长颈漏斗;锥形瓶;(2)装置A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因为试管口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生成的氯化钾能溶于水,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所以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可以采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故填:2KClO32KCl+3O2↑;bcda;(3)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装置B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二者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故填:B;CaCO3+2HCl=CaCl2+H2O+CO2↑;C.1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回答下列问题.(1)标号为B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2)用2KMnO4K2MnO4+MnO2+O2↑制取O2,并用排水法收集.①若制取6.4gO2,理论上至少需要KMnO463.2g;②判断O2收集满的方法是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②组装制取装置时,需选择如图中的A、B、C、M和H.【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B是集气瓶;(2)①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316 32x 6.4g=x=63.2g;②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用排水法收集,判断O2收集满的方法是: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3)①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所以组装制取装置时,需选择如图中的A、B、C、M和H.故答案为:(1)集气瓶;(2)①63.2;②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3)①CaCO3+2HCl=CaCl2+H2O+CO2↑;②H.17.实验室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仪器甲、乙的名称:甲酒精灯,乙烧杯.(2)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①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中D(填标号)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钙.【解答】解:(1)甲仪器是酒精灯,乙仪器是烧杯;故填:酒精灯;烧杯;(2)①分离固体与液体需要采用过滤的方法,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D;引流;②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滤液蒸发结晶得到的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钙;故填: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氯化钙.1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A﹣F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装置,打开A装置中的活塞,很快看到F装置中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B装置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C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面下降;(3)用化学方程式解释E装置中颜色变化的原因CO2+H2O=H2CO3;(4)F装置中蜡烛由上至下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解答】解:(1)B中白磷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白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氧气流进入C,装置内的气压增大,则把盐酸压入D中,因此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C中液面下降,故填:液面下降;(3)D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能和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故填:CO2+H2O=H2CO3;(4)F装置中蜡烛由上至下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填: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19.某化学小组探究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性质实。
初三上册(2024)化学试卷(含答案)
![初三上册(2024)化学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c692b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7.png)
初三上册(2024)化学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
下列仪器中没有用到此工艺处理的是A.广口瓶B.细口瓶C.集气瓶D.烧杯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振荡试管充分反应B.固体药品的取用C.连接仪器D.熄灭酒精灯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支持燃烧B.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C.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D.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4.保护水资源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下列方法不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工厂用水重复使用B.给庄稼浇水改漫灌为滴灌C.厕所马桶使用节水器D.全程使用流动水刷锅洗碗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放热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6.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闻气体气味B.取用块状固体C.倾倒液体试剂D.加热液体试剂7.在“做实验”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在实验室可以用手直接取用试剂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试剂C.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别人D.为了方便,熄灭酒精灯时,直接用嘴吹灭8.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颜色改变或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C.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D.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9.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氧气可供呼吸,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10.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不应该张贴的标志是A.B.C.D.11.正确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扑灭森林火灾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B.煤气泄漏立即打开门窗通风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能降低纸箱的着火点12.下列有关CO2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B.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C.二氧化碳会造成空气污染D.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3.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0ca91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7.png)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XXX购买了一种名为“汽泡爽”的冲调饮料,其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小苏打。
使用方法为将一包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mL冷水,待粉末完全溶解后即可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XXX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旨在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XXX通过阅读资料得知,柠檬酸和小苏打混合后加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柠檬酸三钠和水和气体。
为了检验该气体,XXX选择了试剂。
实验二旨在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XXX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
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
于是XXX设计了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加水温度与“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有关。
老师指出XXX的实验报告有误,因为“汽泡爽”产生的气体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
XXX反思后继续实验,最终证明了老师的观点。
在另一个实验中,同学们在燃烧硫的实验中加入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引起了他们的思考:SO2是否与NaOH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每1体积水可溶解约40体积的SO2.同学们进行了实验,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推测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甲同学认为实验不够严谨,于是同学们设计了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为向两个充满SO2的200 mL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10 mL水和NaOH溶液,振荡,对比。
结果为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分析原因后认为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3 mL。
方案二为利用装置进行实验,向两个充满SO2的300 mL集气瓶中分别加入6 mL水和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对比。
XXX同学认为这个方案也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XXX同学对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其达到了实验目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测试卷-附带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测试卷-附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188db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1.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测试卷-附带答案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 __。
(2)用A 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C 和D 都可以收集O 2,选择D 装置的优点_____。
(3)E 装置中水的作用__ ___。
2.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取O 2。
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的事例有_______(写一点即可)。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某些空气净化剂含超氧化钾,其净化原理为:222324KO 2CO 2K CO 3O +=+。
该方法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2020广东广州)大多数化工生产都有催化剂的参与。
(1)化工生产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______。
(2)研究表明氧化铜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①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上图中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______排空气法。
为了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将_____放在集气瓶口。
③反应结束后,弃去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
④为了制取较大量氧气,并便于多次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请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或装置,重组一套制取装置,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填标号)。
(3)下列设想有可能通过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来实现的是______(填标号)。
A 利用太阳光将水分解生产H2B 将空气中的He分解生产H2C 常温下Cu从硫酸镁溶液中置换出MgD 使一定质量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变多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 实验探究题 汇总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 实验探究题 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d18634ece2f0066f53322b5.png)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实验探究题汇总一.实验探究题(共50小题)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如图1,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2)某同学要量取42mL的液体,最好选用量筒的量程为(选20mL或50mL或100mL)。
如果该同学不按图2操作,而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将(“偏大”或“偏小”)。
(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上面图3放置,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1)在实验室,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填仪器名称)。
(2)现用50mL量简量取46mL氯化钠溶液,请你在答题卡的图中画出所取氯化钠溶液的液面。
3.以下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用高锰酸钾制取O2,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3)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也可制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利用B和F装置制取氧气,F装置量筒中水的体积等于。
若用B和C装置,氧气收集完毕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填字母序号)。
A.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B.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C.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D.未见气泡连续均匀置出时就开始收集(4)若用如图G所示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O2,则O2导入端为(填“a”或“b”)4.华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如图中选择装置在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1)华雪同学首先选择装置A和E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实验中常待E中连续出现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其主要原因是。
③将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分解后待试管冷却再洗涤试管,可看到溶解残留固体的洗涤用水呈现绿色(已知MnO2不溶于水,黑色)洗涤试管要用到(填一种实验器材),并可推测出(填离子符号)在溶液中呈绿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c8cb1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4.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含答案)第一单元: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28分)26.(12分)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水,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分析】(3)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结论】(4)猜想二(选填“一”或“二”)正确。
27.(16分)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最近对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固体,酒精是液体,液化气是气体。
(均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①③⑤(填序号)。
①发出蓝色火焰;②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③发光、放热;④产生浓烟;⑤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也是(选填“是”或“不是”)分层的,外焰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应用液化气的外焰加热。
(4)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水和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18分)27.(10分)实验室中分别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
(完整word)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c88af936edb6f1afe001f3e.png)
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
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
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1 200 mL 15℃a(待记录)2 50℃b(待记录)(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
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
B 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
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2、(5分)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
题型03实验探究题(学生版) 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安徽专用)
![题型03实验探究题(学生版) 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安徽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860ac55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e.png)
题型03 实验探究题1.(2023-2024九上·亳州市·期中)小焦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查阅资料】①水泥块中含有的氯化铁,二氧化锰,碘化钾都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②气压传感器能描绘出密闭容器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
曲线斜率越大,说明过氧化氢分解速度越快,则该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越大。
2.(2023-2024九上·安庆市·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即反应快慢)的因素,化学学习小组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20mL氧气所需的时间。
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氧化铜和红砖粉末。
(1)A组:探究催化剂种类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各取10mL10%过氧化氢溶液于注射器(此时注射器中无气体),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氧化铜各0.5g,分别注入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试剂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氧化铜时间/s106020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锰、氧化铜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
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质疑,认为需要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才能证明红砖粉末有没有催化作用,其操作为___________。
(2)B组: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甲同学:取10mL5%过氧化氢溶液,加入0.5g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25%过氧化氢溶液,加入0.5g氧化铜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①实验结果t1___________t2(填“>”、“=”或“<”)。
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结论: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完整版)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答案
![(完整版)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c7c98890c69ec3d4bb7502.png)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与答案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小陈:也可能含有。
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取一根约10cm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B、C三处的变化。
几天后,他们会发现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2)一同学联想到家里铜制餐具上有一层绿色物质,认为铜在空气中也会生锈。
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这种绿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Cu2(OH)2CO3(铜绿)。
九上化学实验探究题汇集试题包含答案
![九上化学实验探究题汇集试题包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15fb385acfa1c7aa00cca6.png)
(2) 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燃烧前燃烧中熄灭后略(3) 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汇集(上)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燃烧产物的探究、对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的探究……)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内容实验现象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 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
某同学利用O2 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O2 的体积分数。
(如下图所示)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2 的体积分数是20.7 %,蜡烛熄灭时O2 的体积分数是16 %。
实验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 进行测定(初始时O2 的体积分数是3 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2 的体积分数(与实验1 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猜想 1 及理由:_等于16%,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可能就会熄灭。
;猜想2 及理由:_小于16%,初始时氧气体积分数变大,导致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不易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值可能大于14%。
2.蜡烛(主要含C、H、O 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C 或CO 或含有C、CO2、H2O 和CO 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_。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mL 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_ B (选填字母)。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6含答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6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68becc856a561252d36f71.png)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63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查阅资料】(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江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她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反应前称好总质量后,砝码和游码都不动)。
①他们主要观察这两个实验中天平是否平衡。
小明的实验: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天平(填平衡/不平衡)。
小江的实验: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偏(填左/右)。
【得出结论】小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江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②你认为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反思与评价】比较两个同学的实验设计,若小江同学使用的试剂不变,应改进的是:;由此,你得到的启示是: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的容器中进行。
33.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一:把蜡烛放在电子秤上,记录数据后将其点燃(如图一),几分钟后发现电子秤的示数变小了。
(2)实验二:将图二所示的装置罩在蜡烛上方,记录数据后再点燃蜡烛(图三),与实验一燃烧相同的时间,发现电子秤的示数变大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以上两个实验可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通常应在容器内进行。
(2)请你运用质量守恒定律,选择其中的一个实验进行解释:。
(3)已知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出蜡烛中一定含有元素34.结合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1中仪器a的名称是;实验过程中仪器b的作用是;(2)实验2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3)实验3打开弹簧夹的适宜时机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
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
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
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1 200 mL 15℃a(待记录)2 50℃b(待记录)(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
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
B 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
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2、(5分)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
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实验方案】同学们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他们认为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改进】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向两个充满SO2的200 mL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10 mL水和NaOH溶液,振荡,对比。
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乙同学认为由于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因此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
试分析导致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他认为若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便可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填序号)。
a.15 mL b.8 mL c.5 mL d.3 mL方案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向两个充满SO2的300 mL集气瓶中分别加入6 mL水和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对比。
倒吸入两个集气瓶中的液体体积完全相同丙同学认为上述方案也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你认为导致吸入液体的体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丁同学思考后,将上述装置进行了改进,便达到实验目的。
改进装置如右图所示,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
3、7分)维生素C(简称V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
人体缺乏V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探究一:检验三种饮品中Vc含量的顺序。
【查阅资料】Vc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设计方案】分别向盛有lmL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的三只试管中逐滴滴加果味饮料、苹果汁和梨汁,边滴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数据】果味饮料苹果汁梨汁滴加的滴数40 10 20【实验结论】分析数据可知,三种饮品中V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依据是(各液体密度上的差别和每一滴的体积差别忽略不计)。
探究二: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含量是否有影响。
【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A B C。
【实验结论】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
下列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
A. 试管的大小不同B. 量取的被测物质的体积不同C. 每次实验所用的果汁颜色不同D. 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4、(5分)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提出问题】煤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K2SO4 + 2MnSO4 + 2 X ,其中X的化学式是:。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根据上述资料,甲、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实验现象为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甲同学认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于是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结论与反思】(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2)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
(3)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的实验中。
5、(6分)小明看到一则新闻:某市一辆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引发熊熊大火。
对此现象小明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电石遇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查阅资料】电石主要成分为碳化钙(CaC2),它没有可燃性但遇水会产生气体。
【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与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记录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 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水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P 处观察到气体燃烧,有明亮的火焰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解释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着火的原因 。
【实验拓展】小明与同学又继续对电石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组成进行了探究,请填写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实验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可知,电石在保存和运输时注意的事项是 。
6、(8分)研究金属的腐蚀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义重大。
(1)为了探究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图-12所示实验。
经过一周后观察,试管A 和C 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B 中的铁钉明显锈蚀。
A B C① 通过实验发现:铁锈蚀是铁与_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② A 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中的刀具若沾有食盐水锈蚀更快。
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做了如下的实验。
【提出问题】铁锈蚀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① 物质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混合物称为水溶液,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得到氯化钠溶液,乙醇溶解在水中得到乙醇溶液。
②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乙醇溶液不能导电。
【猜想】铁的锈蚀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反应时的温度;② 氧气的含量;③ 水溶液的导电性。
【实验】每次取两套如图-13所示的装置,编号为I 、II 。
向两套装置中分别装入质量、大小相同的铁钉和等体积的蒸馏水,进行如下三组对比实验(实验开始时,各瓶内气体压强保持一致)。
图-13 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图-12图-13(3)若将两根铁钉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两支试管内均有大量气泡产生,铁钉逐渐溶解,在酸溶液中被快速腐蚀。
【反思与提高】根据该探究实验以及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单质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B .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被锈蚀 C .金属腐蚀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7、(9分)已知某种铸造钢轨的金属粉末原料中可能含有铁、锰、铜三种金属中的两种或三种,化学小组的同学对该粉末进行探究。
(1)提出猜想:猜想一:该粉末由铜、锰组成;猜想二:该粉末由铁、锰组成; 猜想三:该粉末由铁、锰、铜组成; 猜想四:该粉末由 组成。
(2)查阅资料:金属锰不能被磁铁所吸引,锰和FeSO 4 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Mn 元素在生成物中显+2价,生成物的溶液为浅粉色。
(3)进行实验:是否含有铁称量剩余金属粉末为1.12克。
(4)初步结论:猜想___________成立;实验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数据处理:试计算粉末原料中任意一种金属所占的质量分数(用金属名称和百分数表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分)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为了探究其原因,小组成员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物质MgO MgCl2Mg3N2Mg(NO3)2MgCO3Mg(OH)2颜色白色白色淡黄色白色白色白色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产物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镁,理由是。
[提出猜想]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
(填化学式)[实验探究](1)按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氮气(关闭a、b、c,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待白磷不再燃烧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a、b,使用打气筒进行充气至A中的水进入B时,打开c,继续充气。
)(2)实验验证的方法是。
[实验结论]猜想是正确的。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实验反思](1)氮气选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2)本探究活动对物质燃烧新的认识是。
9、(8分)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是否为一种制氧剂?与人呼出的哪种气体发生反应?【查阅资料】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和水蒸气等。
②CO2 + 2NaOH Na2CO3 + H2O。
缓缓通入N2过氧化钠【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人呼出的N 2或CO 2或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进行实验】实验Ⅰ:验证过氧化钠与氮气反应并生成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