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治疗价值的探讨

合集下载

20161009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10-08

20161009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10-08

1. 质粒转染技术建立 过表达EGFR的子 宫内膜癌细胞株
2. 子宫内膜癌 Ishikawa细胞株: 上皮细胞形态特点, 呈圆形、椭圆形、多 角形等多种形态,细 胞间联系紧密
3. EGFR过表达的子宫 内膜癌Ishikawa细 胞株:极性丧失,呈 现梭形、纺锤样细胞 形态,细胞间隙增宽
Ishikawa细胞株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 滕银成
一、概述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 )
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好发年龄较子宫颈癌晚,平均年龄60岁左右。 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在我国也明显上升。 治疗手段不断进展,但5年生存率没有改善
EGFR-Ishikawa细胞株
E-cadherin
病例1:分期Ⅰ期分级G1
病例2:分期Ⅱ期分级G3
α-catenin α-catenin

N-cadherin
Vimentin
病例1:分期Ⅰ期分级G1
病例2:分期Ⅱ期分级G3
C u m S u rviva l
E-cadherin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的生存曲线
Classifications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利用微阵列和测序技术,对 373名患者的子宫内膜癌肿瘤样本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体细胞核苷酸替换, 微卫星(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体细胞拷贝数变化,新分为四类:
总的特点如下:
1.POLE超变异 2.微卫星不稳定高度变异 3.低拷贝数 4.高拷贝数
All statistics in this report are based on statistics from SEER an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tatistics. /statfacts/html/corp.html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引言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理类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据了大部分病例。

腺癌可分为不同亚型,包括内膜型(endometrioid)和浆液型(serous)等。

内膜型腺癌生长较为缓慢,一般具有较好的预后;而浆液型腺癌则具有更为侵袭性的特点,预后相对较差。

腺泡状癌(adenoid carcinoma)腺泡状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其病理特点是细胞排列成腺泡状结构。

腺泡状癌的预后相对较好,与内膜型腺癌类似。

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少见亚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产生大量黏液。

黏液性癌常常具有较低的分级和分期,预后较为良好。

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腺鳞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由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组成。

腺鳞癌的预后较差,一般具有较高的分级和分期。

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浆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之一。

浆液性癌的细胞形态与浆液性卵巢癌相似,预后较差。

浆液性癌常常具有较高的分级和分期。

其他病理类型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亚型,如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等。

由于这些亚型病例较少,其预后和生存率的研究相对有限。

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而言,内膜型腺癌和腺泡状癌这两种相对较为良性的病理类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而浆液性癌和腺鳞癌这两种高度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则预后较差。

最新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查(全文)

最新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查(全文)

最新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查(全文)在我国,子宫内膜癌是仅次于宫颈癌的妇科生殖道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已经有了较为规范的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但仍然有一些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去逐步认识。

特别是,随着分子时代的到来,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查逐渐在临床获得应用。

作者:赵辉何玥(吴玉梅知名专家教授团队)审校:吴玉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一. 子宫内膜癌现有分期分型有哪些局限?沿着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主要依据分期判断预后、决定治疗方案。

例如,肿瘤是局限于子宫体,还是侵犯到宫颈,或者是局限于盆腔还是扩散到远处,分期的不同无疑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至今也仍然以此作为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不过,分期并不是判断预后的唯一依据,因为不同临床分型、病理分型、组织分化均对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同一期别,需要根据是否为雌激素依赖型,将其分为I型和II型。

I型为雌激素依赖型肿瘤,预后明显好于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肿瘤,其特点详见图1描述。

图1. 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

但是,子宫内膜癌和其他肿瘤一样,具有肿瘤异质性,有些病例两种亚型可以有相互重叠,很难完全区分是I型或II型,因此仅按照是否雌激素依赖将子宫内膜癌分成两型,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此外,病理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然而,在临床上,由于使用不同的病理标准,病理医生对相同病理诊断标准解读不同,肿瘤形态学模糊不清,可能难以准确分类,导致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文献报道,10%~20%的子宫内膜癌病理存在分歧,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

这就造成了临床上的一些现象,如一些患者即使为同一分期、同一分型,预后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分子时代的到来,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不但能准确预测预后,而且能指导精准治疗,在不同医院或者不同地区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越来越受到妇科肿瘤专家的认可。

SGO 2022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专题(全文)

SGO 2022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专题(全文)

SGO 2022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专题(全文)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2022年会于3月18日至21日以线下结合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

作为全球妇科肿瘤领域的盛会,SGO年会汇聚了妇科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展示妇科肿瘤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最佳的临床实践。

一、Eric Rios-Doria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目的利用二代测序(NGS)和免疫组化技术(IHC)进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并基于分子数据评估临床、病理和生存结局。

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MSK-IMPACT)检测2014年到2020年原发性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341-505相关基因。

利用MSK-IMPACT对样本POLE 突变、TP53突变和MSI评分的结果进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以及根据病理报告中错配修复(MMR)蛋白和p53免疫组化结果纳入研究。

根据现有的NGS和IHC数据,未按TCGA分类的被排除。

收集在本研究机构进行了首次分期手术或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生存资料。

为了避免偏倚,仅将复发之前进行二代测序结果用于生存分析,并选用适宜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对2174例子宫内膜癌样本进行了MSK-IMPACT测序。

除40例无法分类的病例外,2134例肿瘤样本对应2066例患者,其中原发1712例(80%),复发409例(19%)。

分子分型亚型如下,5%为POLE突变型(n=113),22%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n=479),38%为高拷贝型(CN-H,n=818),34%为低拷贝型(n=724)。

免疫组化结果发现,16%的POLE 突变型中发现了错配修复缺陷,而在12%的POLE突变型及2%的MSI-H 亚型中发现了p53突变。

但这并不影响分型,而且错配修复(MMR)蛋白和p53免疫组化结果均与测序结果一致。

91%的CN-H为非子宫内膜样癌,以及67%的子宫内膜样癌FIGO分级中G3级,而在POLE突变型、MSI型和CN-L型在非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样癌G3级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32%和17%~21%(P<0.05)。

基因检测可帮助子宫内膜癌患者精准分型,评估免疫治疗效果

基因检测可帮助子宫内膜癌患者精准分型,评估免疫治疗效果

基因检测可帮助子宫内膜癌患者精准分型,评估免疫治疗效果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死亡率位列第三(每年近20万的新发病例)。

EC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如果患者发生转移或者局部复发,上述的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预后比较差。

随着对子宫内膜癌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以及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上市,给E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但这些新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对患者是否真的有效,就需要基因检测从分子层面检测肿瘤细胞的分子突变状态,来评估收益水平,做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分子分型辅助传统组织分型,明确病理诊断传统的病例分型,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I型和II型(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中I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EEC),多数为低级别肿瘤,如果从分子层面上看,基因突变常有PTEN失活、RAS和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突变。

II型主要包括浆液性癌(SC)、透明细胞瘤(CCC)和癌肉瘤等,常见基因突变主要PIK3CA、TP53等。

但传统的组织分型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反映预后。

如同样是I型患者,预后差别很大,有的患者对雌激素治疗不敏感,有些I 型患者症状像II型的浆液性癌相似,这都给具体的治疗带来困难。

个别的基因分型也很难实现,因为目前没有发现亚型中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而子宫内膜癌异质性比较高,因此需要全基因组测序来分析每个亚型的“集体”分子特征。

TCGA的基因组分型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CGA)对3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进行了系统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其中包括低级别、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以及浆液性癌。

根据基因组数据,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下图中的四种亚型:POLE突变型:突变型,预后最好;POLE的作用是参与DNA修复,修复在合成DNA中生成的错误,TCGA研究显示,6.4%的低级别和17.4%的高级子宫内膜样癌属于POLE突变亚型。

由于POLE突变往往有很大的肿瘤突变负荷,会产生大量的肿瘤新抗原,所以POLE突变型可能更有利于诱发抗肿瘤免疫应答,此外,这个亚型对标准放化疗方案也比较敏感。

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摘要】目的:分析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26例子宫内膜癌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手术治疗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临床疗效。

结果:I型组患者的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原发不孕史等指标与Ⅱ型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I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中腺癌分别占94.87%、65.3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等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组与Ⅱ型组患者术后三年生存率分别为90.85%、55.13%,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9.29%、46.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Ⅱ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大,肿瘤晚期、分化差居多,手术治疗效果差等。

应加强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型;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子宫内膜癌[1,2](Carcinoma of Endometrium)是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1/3,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

相关报道表明[3],近年来我国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临床上常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与Ⅱ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便利。

为了分析不同分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26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子宫内膜癌合理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初治且明确诊断有完整病历资料的5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定的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4]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癌I型组(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组(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中I 型组448例,Ⅱ型组78例。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特征与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特征与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特征与治疗进展1. 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妇女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特征以及该疾病的治疗进展。

2. 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特征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子宫出血、不规则月经以及下腹疼痛等症状。

细胞学特征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特征包括: - 细胞核大小和形态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增大,核染色质呈不均匀性分布,核仁增大。

- 细胞膜的变化: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细胞膜常常失去完整性,出现不规则形状和伪足样突起。

- 粘附连接的减少:相比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粘附连接明显减少。

- 细胞增殖和凋亡: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而凋亡活性减少。

3.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方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1 手术治疗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子宫全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子宫全切除术是切除子宫和附件的手术,可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以评估病情的临床分期,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3.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它可以通过放射线的作用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放射治疗可以在手术前、手术后或单独使用。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肠胃道反应等,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3.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常用的化学药物包括紫杉醇、铂类药物等。

化学治疗通常作为手术或放射治疗的辅助方法使用,可以减小残余病变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4. 结论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具有一系列的细胞学特征。

诊断子宫内膜癌时,细胞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治疗方面,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近些年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子宫内膜癌分类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主观性大,对预后评估缺乏准确性。

分子分型的提出对内膜癌风险分层、预后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

本文综述了EC的分子分型应用进展,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应用【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9-0012-03Advances in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Li Xuebing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enan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13,China 【Abstract】Endometrial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female reproductivetract,and its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The 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al cancer mainly depends on histological morp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whichis subjective and lacks accuracy in prognosis assessment.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ognosis guidance of endometrial cancer.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of molecular typing of EC is reviewed to make it better used in clinic.【Key words】Endometrial cancer;Molecular typing;Application子宫内膜癌(EC)是我国女性生殖道第二常见恶性肿瘤,据统计,2015年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病死率21.8/10万[1]。

子宫内膜癌癌症基因组图谱分子分型临床价值2024

子宫内膜癌癌症基因组图谱分子分型临床价值2024

子宫内膜癌癌症基因组图谱分子分型临床价值2024在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EC)由于被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是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的肿瘤,故关注度不如子宫颈癌和卵巢癌。

其实,子宫内膜癌在临床诊治中经常有"出乎意料"的情况。

传统组织学分型和分级存在重复性低、对应性差、未考虑肿瘤异质性,对临床指导性差,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的需求。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肿瘤分子特征研究的深入,临床医生逐渐认识到,每种肿瘤的分子特性是恶性肿瘤精准诊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物。

2013年子宫内膜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的提出,以及2020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第1版推荐了TCGA分子分型,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

国内相关的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也建议,在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报告、风险评估、诊疗流程中加入TCGA分子特征。

同时,分子分型还存在很多误区,临床实践中还存在诸多未厘清的问题。

因此,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面临:机遇,挑战与突破。

1、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机遇1.1子宫内膜癌传统分型及病理学的局限性1983年Bohkman将流行病学、病理和临床特征联系起来,提出子宫内膜癌的两型分类模式,I型雌激素依赖型和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二元分类成为过去30多年区分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框架。

但在实践中发现,根据子宫内膜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进行的I型和II型分类,患者预后与病理分型并不完全一致,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扰,比如:20%左右的肿瘤难以归纳到工型或者H型,另有约10%的肿瘤形态上是典型的子宫内膜样癌,但其生物学行为则是非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虽然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口型子宫内膜癌,但是某些病例却表现出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复发率,而且,相当比例的透明细胞癌并无TP53的突变[1]β因此,二元分类法及组织病理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引言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主要起源于子宫内膜组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2万人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其中约有7万人死亡。

虽然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预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以及与预后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亚型子宫内膜癌可分为多个病理学亚型,其分类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而定。

1. 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学亚型,约占总病例的80%。

其特点是细胞排列成小管状结构,并伴有腺体样分泌物。

2. 流行病学及亚群类型腺癌根据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可分为多个亚型,包括POLE超基因型、微卫星稳定型(MSI)、低级别复制不一致型(CNL)、混合型、无分子异常型等。

这些亚型的发生率不同,预后也存在差异。

3. 流行病学及分子亚型根据肿瘤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腺癌还可分为四个分子亚型,包括低级别复制不一致型(CNL)、滞后性分化型(SE)、内膜原型(EP)、乳头状型(TP)。

不同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4. 黏液瘤(endometrioid mucinous adenocarcinoma)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其特点是细胞排列成乳头状结构,并伴有明显的黏液分泌。

5. 浆液瘤(serous adenocarcinoma)浆液瘤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亚型,其特点是细胞呈高度异型性,并伴有丰富的浆液分泌。

6. 其他亚型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病理学亚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罕见的亚型,如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等。

预后评估预后是指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疾病复发的风险。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主要依据病理学亚型、肿瘤分期、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等因素来进行。

2021年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对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对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对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全文)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中以腺癌最常见。

多年来,子宫内膜癌主要采用病理形态学进行分型及诊断。

然而,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传统病理形态学分型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需要,而基因组学研究的进步及相关技术的推广,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子分型以提供更多的肿瘤生物学信息,补充和完善单纯的病理形态学分型以提高诊断的精准率,对患者给予个体化治疗[1‐2]。

本文结合子宫内膜癌的传统病理形态学分型,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进行综述。

一、传统病理形态学分型目前,依据2014年第4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以下简称第4版WHO分类)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癌肉瘤、未分化癌和去分化癌等。

2020 年新出版的第5 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以下简称第5版WHO 分类)中,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依然延续第4版WHO分类,增加了中肾腺癌及中肾样腺癌两种少见类型,并将子宫内膜发生的神经内分泌癌归入女性生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章节中[3]。

Bokhman[4]于1983年依据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的关系、组织病理学、发病机制等因素,把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子宫内膜癌为雌激素依赖型,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样癌及黏液性癌,常发生于相对年轻、肥胖的患者,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Ⅱ型子宫内膜癌为非雌激素依赖性,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及透明细胞癌,好发于老年患者,与肥胖无关,侵袭性较强,预后较Ⅰ型子宫内膜癌差,通常需要辅以化疗[5]。

目前,根据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进行的临床病理学诊断,虽然仍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在病理医师之间的可重复性存在挑战,并且诊刮标本与最终的手术切除标本之间的一致性也不令人满意;除此之外,即使相同的病理分级(如G3子宫内膜样癌),不同个体间的预后也可能会有显著差异[2]。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讨论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它起源于子宫内膜的上皮细胞,常见于更年期后的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多样,包括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级和分期等,这些特征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进行讨论。

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根据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占大多数病例。

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腺癌可进一步分为低度分化、中度分化和高度分化。

2.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浆液性癌是一种较为侵袭性的癌症类型,通常呈现出高度分化和较高的复发率。

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几个基因突变有关。

3.内分泌型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内分泌型癌通常呈现出低度分化,并且与雌激素异常分泌有关。

它在高龄女性中较为常见,但也可以在年轻女性中发生。

4.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其特征是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的黏液。

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与发生乳头状瘤变性有关。

5.清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清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通常与激素异常分泌有关。

清细胞癌的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清亮胞浆和膜脂溶瘤。

病理特征除了组织学类型外,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还包括浸润深度、分级和分期等。

1.浸润深度:浸润深度是评估肿瘤侵袭子宫壁的程度。

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可分为子宫内膜内浸润(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子宫内膜内浸润Ⅰ度(invasion Ⅰ)、子宫内膜内浸润Ⅱ度(invasion Ⅱ)和子宫内膜内浸润Ⅲ度(invasion Ⅲ)。

浸润深度越大,肿瘤侵袭的范围越广。

2.分级:分级是评估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的重要指标,通常使用FIGO(国际妇产科学会)的分级系统。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起源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旨在总结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1.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和黏液性腺癌。

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70%至80%。

黏液性腺癌含有大量的黏液,其独特的病理表现使其与普通的腺癌区别开来。

1.2 组织学等级子宫内膜癌可根据细胞的不同形态特点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等级。

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细胞形态较为接近正常腺细胞,而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细胞形态则异常且异型性较大。

1.3 深层浸润深层浸润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表示肿瘤细胞已经侵犯到子宫肌层。

深层浸润程度往往与疾病的预后相关,深层浸润程度越深,预后越差。

1.4 血管和淋巴侵犯子宫内膜癌常常通过血管和淋巴侵犯进行转移。

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和淋巴系统后,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流动迁移到其他组织和器官,形成远处转移。

2. 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新的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标志物,可以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miRNA-200家族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miRNA-200家族的表达水平,可以提前发现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患者。

2.2 靶向治疗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疗效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例如,近年来对PI3K/mTOR通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表明,该通路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2.3 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时代的问题及思考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时代的问题及思考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时代的问题及思考摘要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20年以来相继被写入美国、欧洲及中国的子宫内膜癌诊治及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随着分子分型应用指南的发布及分子检测成本的降低,子宫内膜癌将迎来分子分型时代。

本文主要从分子分型的主要贡献、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组织形态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正文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通过对232例子宫内膜癌的多组学研究,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类型:POLE超突变、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低拷贝数(子宫内膜样)和高拷贝数(浆液样)。

随后多年来有多个研究组通过对多个大样本数据的探索,找到了相应的替代方案,通过测序(Sanger测序或二代测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和/或微卫星状态检测,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以下4型:POLE突变型(POLEmut)、错配修复缺陷型(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无特殊分子改变型(no specificmolecular profile,NSMP)和p53异常型(p53abn)。

替代方案大大降低了分子分型检测的成本,而且得到的4种类型与TCGA分子分型的预后效力一致,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多个研究团队证实,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可以有效区分患者的预后,自从公布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1年,分子分型已被写入多个诊疗指南中,包括欧洲妇科肿瘤学会-欧洲放射肿瘤学会-欧洲病理学会(ESGO-ESTRO-ESP)、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21版子宫体诊治指南,用于指导患者后续的治疗,同时也被写入2020年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研究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不同的亚型。

不同病理学亚型的子宫内膜癌具有不同的预后,这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分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亚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分型根据肿瘤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分为腺癌、鳞癌、混合型和其他特殊类型。

2.分子亚型根据肿瘤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类,包括六种亚型:POLE亚型、MSI亚型、CNL亚型、LOW亚型、HRD亚型和TP53亚型。

3.免疫组化亚型根据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进行分类,例如ER和PR的表达情况、Her-2的表达情况等。

子宫内膜癌病理学亚型与预后评估1.腺癌与鳞癌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亚型,其预后相对较好。

鳞癌在子宫内膜癌中较少见,而且其预后较差。

这两种亚型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表达谱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预后差异的原因之一。

2.分子亚型与预后评估•POLE亚型:POLE基因突变会导致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率增加,从而使肿瘤细胞产生更多的突变。

研究表明,POLE亚型的子宫内膜癌具有较好的预后。

•MSI亚型:MSI是由于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遗传变异。

MSI亚型的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对较好。

•CNL亚型:CNL亚型的子宫内膜癌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LOW亚型:LOW亚型的子宫内膜癌有较差的预后。

•HRD亚型:HRD亚型的子宫内膜癌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TP53亚型:TP53亚型的子宫内膜癌具有较差的预后。

分子亚型的预后评估对于指导个性化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3.免疫组化亚型与预后评估免疫组化亚型根据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帮助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

•ER和PR的表达情况:ER和PR阳性的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对较好。

2022子宫内膜癌分子及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2子宫内膜癌分子及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2子宫内膜癌分子及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早年子宫内膜癌以临床分型为主,此后纳入了病理分型,这两种分型方式应用广泛但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仍有不足。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和免疫分型的提出,这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信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总结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现状和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子宫内膜癌分型的发展提供依据。

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女性第4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2位[1]。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对临床决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提供预后信息,对于制定辅助治疗和指导个体化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3年,Bokhman[2]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即激素依赖型)和Ⅱ型(即非激素依赖型)。

2014年,WHO依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子宫内膜样癌、黏液性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混合性细胞腺癌及未分化癌共8种病理类型[3]。

这两种传统分型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对于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的作用有限,需要其他技术和分型方法进行补充。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逐步揭示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分子研究为基础的分型模式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指导信息。

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特征两方面展开,本文将对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现状以及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1.分子分型及其改良分型方法: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项目[4]对3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包括307例子宫内膜样癌、53例浆液性癌和13例混合性癌)进行了整合基因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POLE 超突变型(7%)、微卫星不稳定性高突变(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ypermutated,MSI‑H)型(28%)、低拷贝型(39%)和高拷贝型(26%),其中POLE超突变型为4种TCGA分子分型中预后最佳者[5],而高拷贝型患者的预后最差。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胜楠;袁光文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24(22)7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恶性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预后不佳。

肿瘤形态学是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基础,但缺乏重复性,限制了形态学分类作为预测预后及指定治疗方案的指导作用。

而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弥补了这一缺点,为临床个体化治疗、预测预后及疗效提供了更精准的信息。

本文对目前现有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更精准的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总页数】5页(P697-700)
【作者】王胜楠;袁光文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4.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5.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6946(2019)07-0505-04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治疗价值的探讨何亚「,王甜2综述,胡元晶2审校(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0; 2.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科肿瘤科,天津300100)【摘要】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

既往子宫内膜癌的分类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但由于此分类方式主观性大,可重复性低,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有限。

现提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它不仅可以协助诊断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而且可以辅助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指导预后并提供精准治疗,应用前景良好。

本文就子宫内膜癌从传统分类到新型分子分型的进展、治疗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风险分层;预后;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B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⑷。

Bokhman[2]在1983年首次提出EC的“二元论”假说并将其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n型),主要强调内分泌因素和代谢因素在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但EC在形态学和分子改变上具有很大异质性,随着肿瘤发病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及二代基因测序等生物信息技术的成熟,部分学者开始探究不同组织学亚型EC的分子改变特征,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将EC在分子学上进行重新分类,辅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预后及应用靶向药物。

本文就EC从传统分类到新型分子分型的进展、治疗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1传统EC分类及其局限性1983年,Bokhman⑵基于临床、内分泌及流行病学特征前瞻性地观察了366例EC患者的预后,将EC 分为两型:I型EC为雌激素依赖型,此型患者较年轻,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及绝经延迟关系密切,约占EC的65%,其中80%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达85.6%;n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此型患者年纪较长,与肥胖、高脂血症等关系不大,主要为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预后较I型差,虽然II型EC仅占小部分,但大部分复发和死亡病例来源于此型⑶。

从分子改变上研究二者也存在差异:I 型主要与PTEN、KRAS、CTNNB1和PIK3CA突变以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相关,fl型则主要与HER2扩增及TP53突变相关⑷。

总的来说,Bokhman分类不能很好地评估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同型之间差异明显,可造成治疗不足或过度;通讯作者:胡元晶,E-mail:hyj_tdj@ 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I型癌具有多个相同的高危因素4句,I、II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2014年,WHO对EC的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重新分类,将EC分为了九大类,即: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癌、未分化/去分化癌、癌肉瘤等。

这种分类在诊断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和浆液性癌方面上重复性差,组织学形态上常难以将二者区分,尤其是小活检组织,部分患者常由于组织学中混杂的高级别成分较少而被误诊和漏诊。

一项研究中⑵,3名妇科肿瘤病理医师分别对56例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进行组织学鉴别,3例诊断结果的不一致率高达62.5%;此外,病理学医师对以TCGA为基础研究的82例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进行重新审查,发现有20%-25%的患者应被诊断为浆液性癌⑷。

所以目前基于组织病理学的传统分类方法需要改进,寻求一种重复性更高、对治疗更有指导意义的分类方法成为了必要趋势。

2TCGA分子分型随着靶向测序技术的发展,对EC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病理分型。

EC突变负荷一般较高,特别是在PI3K/AKT/mTOR途径以及Wnt/p-catenin途径存在频繁突变。

主要的突变有PTEN、PIK3CA、KRAS、CTNNB1、TP53或MSI O TCGA[8]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结合微阵列、二代测序技术、DNA甲基化分析及MSI检测将EC分成4个亚型:POLE超突变型、MSI 高突变型、低拷贝数(copy number low,CN-L)型和高拷贝数(copy number high,CN-H)型。

2.1POLE突变型POLE是编码DAN多聚酶Pole (Polymerase Epsilon)的催化及校正亚基,与核DNA的复制及修复校正密切相关,POLE突变型约占全部EC的5%~10%。

如果POLE的核酸外切酶区域发生体细胞突变(exonuclease domain mutations,EDM),DNA 复制过程中碱基突变率将升高10-100倍,其特征性突变谱为PTEN(94%)、PIK3CA(71%).PIK3R1 (65%)、FBXW7(82%)、ARIDIA(76%)、KRAS (53%)和ARID5B(47%)。

主要特点为:①具有极高的突变负荷(约232x10f mutations/Mb);©POLE外切酶结构域突变;③高碱基替换率(C—A)。

POLE超突变型在4型中预后最好,多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中低级别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别约占6%和15%~22%。

Church等⑼对PORTEC-1和PORTEC-2试验中的EC患者进行POLE测序发现了6%的POLE 突变,结局均良好。

但是目前其预后较好的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由于POLE突变患者的突变负荷高,可以刺激产生大量的肿瘤新生抗原,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2.2MSI高突变型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spire,MMR)缺失会导致DNA碱基错配无法校正,从而引起具有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长度改变,导致MSI的发生。

该亚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30%,且多为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突变率为18x10「°mutations/Mb,大多伴有错配修复蛋白(MLH1)启动子甲基化。

其特征性的突变谱包括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 88%)、RPL22(33%)、KRAS(35%)、PIK3CA(54%)、PIK3R1(40%)和RID1A(37%)O研究表明皿⑴,POLE突变型和MSI突变型患者均具有较高的突变负荷,可能成为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获益人群。

2.3CN-L型和CN-H型TCGA根据体细胞拷贝数变异特点将EC分为CN-L型和CN-H型。

CN-L型主要包括中、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突变频率较低(2.9x10*6mutations/Mb)o突变谱主要为PTEN (77%)、CTNNB1(52%)PIK3CA(53%)、PIK3R1 (33%)和ARID1A(42%)。

而CN-H是4个亚型中异质性最高的一组,预后也最差,约94%的浆液性癌、62%的混合性癌、12%的子宫内膜样癌(多为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属于此型,突变率低(2.3x10f mutations/ Mb)。

主要特征为广泛的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和TP53 (高达92%)、PPP2R1A(22%)、PIK3CA(47%)的突变。

鉴于TCGA分子分型涉及EC组织学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和混合性癌,其他类型并未讨论,且TCGA分子分型多是回顾性研究,缺乏前瞻性的临床试验验证,所以4个亚型与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3TCGA检测方法改良TCGA分子分型理论上可以协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个体化治疗,然而测序技术费用高昂且操作复杂,临床应用性差。

所以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一种类似于TCGA分型但临床应用性更强、方法更简便的分子分型方法。

Stelloo等〔⑵通过P53免疫组化、MSI检测和POLE突变测序,探讨是否可以根据分子改变推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从而改进当前的风险评估并指导治疗。

他们最终得到的分组虽不能完全等同于TCGA分型,但可观察到与TCGA相似的4条生存曲线。

即:结合P53免疫组化和TP53突变检测的结果评估P53状态,通过Promega MSI分析系统评估MSI状态,对于其中微卫星低水平不稳定或DNA质量较差的肿瘤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MMR 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最后通过Sanger 测序检测POLE EDM热点突变,最终得到P53突变组、MSI组、POLE EDM突变组和无特定分子谱组(no 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NSMP)这4个亚组。

此后,Stelloo等⑴〕将此分类应用于在大型随机试验中(患者主要是来自PORTEC-1和-2试验的947例早期子宫内膜样EC,其中高中度风险患者有614例),证实了此分型在>96%的患者中是可行的,且POLEEDM突变组和MSI组的患者预后较好,P53突变组及NSMP 组易出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此分子分型不仅将TCGA未包括的透明细胞癌涵盖在内,还指出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间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不可单纯用组织学进行简单分类,并重新定义了既往以组织病理学为标准的高危患者,即P53突变组和NSMP 组。

该分子分型在评估患者预后、弥补治疗不足、减少过度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之后McConechy等⑷提出了ProMisE(proactiv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tool,ProMisE)模型。

利用MMR 免疫组化替代MSI检测(MSI检测与MMR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P53免疫组化替代拷贝数检测,遗憾的是,暂未找到POLE EDM测序的替代方法,仍需借助第二代测序,最终将EC分为4个亚型: MMR缺失(MMR-defective,MMR-d)型、POLE突变型、P53野生型(P53wild type,P53wt)以及P53突变型(P53abnormal,P53abn)o其中P53突变型中多为高级别、进展性、非子宫内膜样癌,预后最差;而POLE突变组中的肿瘤虽富侵袭性(大部分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常伴有深肌层浸润和淋巴脉管受累但预后却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该分型方法先进行MMR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及时对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疑似患者进行转诊;并且不同于TCGA分型,ProMisE 分型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 embedded,FFPE)的样本中即可进行,对样本要求较低,便于临床收集与操作。

临床中,EC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与全面分期手术的选择和是否接受辅助治疗等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