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05afb7482fb4daa58d4bf6.png)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的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的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328ec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8.png)
《辛弃疾词两首》的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的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word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word](https://img.taocdn.com/s3/m/493cf7f0d15abe23482f4de1.png)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09579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a.png)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时间都不长。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作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比极大。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2.背景解读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辛弃疾于是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夯 实 基 础1.古今异义(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词中指孙权的英雄业绩。
【素材】《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填词
![【素材】《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填词](https://img.taocdn.com/s3/m/12c142f0581b6bd97e19ea20.png)
三、走进词人
《定风波》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
辛弃疾时任福建安抚使,卢国华是其好友,为福建提点刑狱,后被调往福建建宁府负责漕运,故稼轩作此送行。
假如你就是辛弃疾,请模仿他的诗歌风格,根据译文,填出这首词。
押韵平仄不作要求。
有“△”表
三、走进词人
《定风波》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
辛弃疾时任福建安抚使,卢国华是其好友,为福建提点刑狱,后被调往福建建宁府负责漕运,故稼轩作此送行。
假如你就是辛弃疾,请模仿他的诗歌风格,根据译文,填出这首词。
押韵平仄不作要求。
有“△”表。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d194f20ca8114431b90dd8aa.png)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音:
舞榭(xiè)封狼居胥(xū)佛(bì)狸祠(cí)下
注释:略
问题探究:
1.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2.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3.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4.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当堂检测:略
课外赏析:
(1)上片极写元宵灯会的盛况,用来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他“与众不同。
(2)孤高、淡泊的女性。
不慕灯火之热闹,不与笑语盈盈的众多女子在一起,而是独立于灯火阑珊之处。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8234c476a20029bd642d1c.png)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音:遥岑(cén )玉簪(zān )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 )搵(wèn )英雄泪字词释义: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岑,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比喻高矮和形状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季鹰:晋朝人张翰,典故见书解释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屋舍。
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树犹如此:此处借此抒发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光阴的感慨。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问题探究: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楚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3.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4.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
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
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当堂检测(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参考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dbd5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3.png)
辛弃疾同步参考答案一、1(1)cén zān jì kuài wèn xiè xū bì(2)南宋稼轩苏轼苏辛(3)拟人、比喻/借代、夸张/用典/借代/比喻、夸张二、2、A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想象的景色”不对,是实景而非想象)3、C (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之事,表达了词人虽积极主张抗金,但又强调必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盲目草率的观点)4、D (例句写景抒情,充满对古人已去、世事已非的感慨。
A项,写春景,抒写春来无人赏的感慨;B项,写寒食节,寒食节家家禁烟火,而汉宫却传蜡烛,富含讽喻之意;C项,写宫女的幽怨,揭露皇帝生活的腐化;D项,与例句意境相同)5、C (孙仲谋应为刘裕)6、A(B项,风流:遗风,指英雄业绩。
C项,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D项,封: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7、C(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看,望;B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8、C(A项,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项,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D 项,应为“远目遥岑,(如)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9、D(赢得:落得)10、B(A项,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诗人;C项,认为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不妥;D项,认为辛弃疾也会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是正确的,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11(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撮英雄泪(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四、12、B (“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出了春雨过后的郁郁青青。
)13、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
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
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400f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1.png)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3。
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考点演示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405029de80d4d8d15a4f39.png)
7 辛弃疾词两首 2 六中马建民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26380ba216147917112834.png)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几年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在南来后,辛弃疾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揾英雄泪2.解释词语遥岑断鸿倩揾二、整体感知: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无人会,登临意上片: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下片: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探究案】一、赏析上片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f26cf50242a8956bece4e9.png)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明确: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无人会、登临意”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懈、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断鸿”
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明确:1)苍凉空阔的意境
2)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明确:用典(借典古抒情)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案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bd5c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3.png)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案一、《石灰吟》1.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2. 创作背景:《石灰吟》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当时正值战乱频繁的时代,辛弃疾为了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作。
3. 诗词内容:(1)开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千峰百嶂皆披雪”来形容山川的壮美,同时通过对“白云”、“青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现实,指出当时国家的混乱局面,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在此基础上,诗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希望国家能够重振雄风,实现统一。
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 诗词赏析:(1)形式上,《石灰吟》是一首七绝词,每句四个字,共四句,符合词的基本格式。
(2)内容上,《石灰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竹石》1. 作者简介: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2. 创作背景:《竹石》是郑燮在清代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值他辞官归隐的时期,通过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3. 诗词内容:(1)诗中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竹子的坚韧、高洁品质。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石头,指出石头虽然不如竹子那样有灵性,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最后,诗人将竹子和石头进行对比,强调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下,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4. 诗词赏析:(1)形式上,《竹石》是一首五绝诗,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符合诗的基本格式。
(2)内容上,《竹石》通过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含例题习题与答案)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含例题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e87d881c758f5f61f67ab.png)
《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理解三首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场面描写和现实与梦想相对比的手法。
三、顺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曾生活于金统治区,对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在22岁时聚集2000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后耿京被叛徒杀害,他闯入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份英雄气概,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当时年仅23岁。
辛弃疾初到南方,对抗金北伐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了不少奏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均未被朝廷采纳。
这之后,他先后被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重要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干得十分出色。
然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辛弃疾尽管胸怀大志,但不为官场所容,在他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退居上饶。
此后20年间,除一度出任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到了64岁时,再度被启用,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亲临前线,并准备组建一支万人军队,以备渡江作战,但不久又被调离了,恢复祖国山河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1207年病逝于铅山,年68岁。
辛弃疾在文学上的创作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共收词600多首,是宋代词作最丰富的一家。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翁媪(ǎo)无赖(lài) 莲蓬(liánpéng)2、理解下列词语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梦回:梦醒。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霹雳:形容弓弦的响声。
了却:完成。
君王天下事:指恢复中原等大事。
身后:死后。
吴音:泛指南方话。
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参考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88e09de80d4d8d15a4f36.png)
1、上片描写了楚地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 高耸的远山,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等景物。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 中寓情,移情及景,明明是词人心中有恨,却觉 所见的远山在“献愁供恨”;“落日”比喻宋朝 国势衰颓,自己这个“江南游子”也像哀鸣的 “断鸿”。辛弃疾借登高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 飘零江南的抑郁孤寂和报国无门的忧愁悲苦之情。 词中描写的远山高耸起伏,夕阳残照楼头,孤鸿 哀鸣天际,为词人的抒情烘托营造出了一种空阔、 苍凉的意境。
• 3、用孙权的典故,意在说江山犹昔,而如孙 . 权的英雄已不见,无人可御外侮。 • 用刘裕的典故,意在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 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 己之意。 • 用刘义隆的典故,是针对当时执政的韩侂 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作充分准备的警告。 • 用拓跋焘的典故,是指南宋统治者偏安一 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词。 • 用廉颇的典故,意在自比,表示仍能为国 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 1、这几句写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 驰骋中原,威慑大败胡虏。辛弃疾借京口 当地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 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同时,也暗含着用英 雄的业绩鼓励和鞭策自己。
.
. •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 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 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 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 自己,他这一年64岁,并不如廉颇老迈, 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韩侂胄却不接纳他, 也无他人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 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 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 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 . 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使用,只能 “看”;“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有说 不出的郁闷怒气,也只好借使劲地“拍” 打栏杆来发泄。“看”和“拍”这两个形 体语言,把作者欲赴前线杀敌,收复中原 却“无人会”的激愤和苦恨形象而充分地 表达出来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ba7968fd0a79563d1e7248.png)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一)背景链接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精品学案(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精品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cced2ec3a87c24028c4fc.png)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二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三首习题解答
![辛弃疾词三首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a4702ef3b8f67c1cfad6b8b3.png)
②立意: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 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和 高洁人格,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 廷的不满。 ③表现手法: 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 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二) 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 • 这首词刻画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 • 他青年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 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但 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掣肘,晚年被闲置田 园,无处施展抱负,壮志难酬。在理想与 现实的 的对比描写中,突出了主人公对祖 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请细细品味下列加□的词语的含义。
• 香满路:写观灯贵族身上衣饰、车马之香,洒 满道路,指意气之盛,富贵之势。 • 骄满路:突出掌权之后的宦官内臣的骄奢蛮横 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之态。 • 暗香去:本指花香,此指观灯女子们身上散发 出的香气,意指众多女子装饰一新,衣香袭人。 • 暗香盈袖: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馨香盈 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夫妇暌离之感。
辛弃疾
青 玉 案 鹧 鸪 天 菩 萨 蛮
课本习题解答
课本习题 解说
(一)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
弃疾的《青玉案》在内容、立意和表 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立意——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 而是用于渲染欢乐的气氛。 ③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①内容: 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 顾过去的元宵; 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 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三) 《菩萨蛮》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思。它以眼 前景,道心上事。心上事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 感种种意念,都托诸眼前景写出。如:“清江水, 行人泪”, 一江流水,即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 包括词人之悲泪,所有炎黄子孙之泪。。又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喻指 敌人,又指投降派。“东流去”,以江水东流喻 正义所向,不可遏止,势不可挡。而“江晚正愁 余”句,又描绘出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 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了解和感悟辛弃疾的爱国词。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重点】作者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1、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
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辛弃疾名句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8.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青玉案·元夕》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一、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明确二: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
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4.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托寓手法。
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善于铺陈。
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对比手法。
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豪放、婉约兼具。
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
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写作背景: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
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
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
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
但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
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
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
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
这首词是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一、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1.“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
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2.“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
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忧愤和憾恨。
3.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本词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剧命运,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气壮山河;下片感叹年老闲散,伤心透骨。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该词先回忆将青年时期参加义军抗击金兵和率军闯入敌营活捉叛徒的壮烈场面,表现青年时期以身报国的政治理想,与现在年纪老大、闲置田园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忧愤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作背景简介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掠夺,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一、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1.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行人”包括哪些人,“多少”怎样理解?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
这里的“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
“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2.上片的“望”和“可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可怜”在这里应理解为“可惜”,表达了作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悲愤之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句中的“青山”和“东流去”是否另有所指?此句现在有何含义?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江水终究要冲破重叠山峦的阻碍,向东奔流。
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了他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这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东流去”比喻正义的方向。
这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4.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
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余”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
“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辛弃疾词作简介:一、爱国词。
贯注着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慨,这一切构成了他“英雄之词”的基调1.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天。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满江红》2.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陈迹”《满江红》“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