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教案执教者:高一语文组张怡宇

一、教学安排:3课时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能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老王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事件表现人

物,抓住细节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2、过程方法:分角色朗读,转换人称改写语段,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借助词语的替换和辨析,体会作者平淡语言风格中的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感受极端困境下底层劳动者金子般的善良品性;体

悟作者在文章最后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身上

看到一个时代值得感动的影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坡度地理解第三自然段中“不幸”与“更深的不幸”的含义;

仔细品读送冰一段,理解“多吃多占”的意思,体味作者“不安”和“愧

怍”的原因。

2、难点:体会文章平淡无华却意蕴深远的语言风格;深入探究作者“愧怍”

背后对灵魂的拷问和对时代的反思。

四、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把握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老王的不幸

1、导入:由一副旧社会车夫的老照片引入,联系寒假的预习作业,熟悉杨

绛一家三位成员(PPT“我们仨”的全家福),明确:离镜头最近的就是

本文作者,九十多岁仍笔耕不辍的著名女作家杨绛,人们尊称她为杨先

生。站在她身后的是钱钟书先生,提问:文中提到他时怎么称呼?学生

答:默存。板书“钟”的两种繁体,“鍾”意为钟爱,钱钟书名字里的这

个字与他抓周为书有关,“鐘”则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两字不可混淆。

他的《围城》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近代最有趣的小说”,其中一句“婚

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广为流传,建议学生有空去读。

2、回到课文,请学生在课前熟读的基础上,思考一个问题:文章题目“老

王”能否换成“王老”?学生答不能。明确:不能,从词语的辨析和联系文章两方面回答。(1)“老王”读来亲切,是对普通人的称呼,彼此平等且关系亲密,“王老”有仰慕尊敬之义,多用于前辈、长者、社会地位或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有时还可有巴结奉承之意);(2)文中的人物是一个和作者关系不错的底层劳动者,只适用“老王”的称呼。提问:杨绛出自书香门第,是有名望的高级知识分子,与老王的身份反差巨大,她为什么要专门赚文纪念他呢?在解读课文中始终带着这个问题。

3、填空:老王是一个_____的人?要求用概括的词语。估计生答两点(靠边

即可)不幸和善良。读第一至五段,找找表现王老“不幸”的语句。

1.明确(1):第二段从生活处境的角度写。抓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是非血缘的,老王同组织的关系。介绍“单干户”涉及的

历史背景,“北京解放后”将个体劳动者纳入组织,有国家、单位保

障他们的生产生活。“组织”成为内外、亲疏、敌我的界限,组织之

外的他自然受人排挤。二是血缘的,他手足过世,一把年纪没有亲

人(关键是“人老了”)没有后代,十分的孤苦伶仃。三是生计的,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重点不在“破旧”而是“靠

着活命”和“只是”,表明他的生计全都维系在一个物上,尽管破旧

却是唯一的谋生工具。(提问:这辆车与后文的那句话相呼应,更看

出老王的不幸?明确:载客三轮被取缔,老王被彻底逼到了生活的

死角。老王的不幸又更甚一层,在个人的、生理的不幸,又添了社

会因素导致的不幸)

2.明确(2):第三段从身体状况的角度写。一写生理残疾,两只眼一瞎一个夜盲症,别人因此不愿坐他的车,这对他艰难的生活又是一

重雪上加霜的打击。二写流言诋毁,“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

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眼疾已是不幸,不知情者的流言蜚语又

加重了他的不幸,这一处描写可与作者对老王的评论“老王是最老

实的”作对比,看两种表述是否矛盾?估计生答不矛盾,因为一是作者亲身经历后的中肯评价,一是别有用心者的无端诋毁,作者用事实证明了老王人品的清白高洁,有先抑后扬的效果,加深了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分析。提问:“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更深的不幸”

一句中“同是不幸”和“更深的不幸”要怎么理解?明确:从字面看,先天瞎眼,从没见过世界的模样固然不幸,后天失明,突然再也看不到光明和世界,从拥有到失去,更加不幸;更深一步挖掘,小时候的营养不良,很可能是家境的原因,买不起补营养的食物导致老王先天不足,有如此病因已经很不幸了,但这些都是非主观能改变或选择的,然而老王后天靠自己的努力,勤勤恳恳地工作来养活自己一人,所赚的钱居然还不够医病,买不起鱼肝油,辛苦一辈子,他的生活从来没有改善过,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的不幸”吗?

(另一层隐喻的深意放在最后一课时回顾,“先天不足”好比旧社会食不裹腹的困顿生活,这固然不幸,而到解放之后,居然因为“文革”这一时代恶病变得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好人没有好报,岂非更加不幸?)

3.明确(3):第四段从居住环境的角度写。请学生圈出形容词“荒僻”

(人烟稀少,同他瞪车的买卖不相衬)、“破破落落”(联想仅余钉子户的拆迁地,萧条狼籍)、“塌败”(危房,根本不适合住人),在脑中想象一下他住的地方。再联系老王回答作者那里是否是他的家的的话,“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此处的语言相当有张力,老王不正面回答那里是或不是他家,只说住几年了,可以理解成他不把那里当作家,或者是那里不接纳他成为家(又或者只是临时找到一个没有看管的破房子寄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赶走,头有片瓦也常存漂泊不定之感)。因为通常所说的“家”要符合两个条件,物质上要有片瓦遮顶,有一个挡风挡雨的住所,情感上则必须有亲人相伴,一间房才能真正成为心灵的避风港。而对老王而言,那里破落得不像家(他也只住得起这样的地方),前文也交待了他没什么亲人,所以那里不能被称为“家”,不是家,没有家,只是一个暂时寄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