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提出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在这里弗拉威尔首先使用了元认知(cognition)的概念。元认知的提出可以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握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质,因而它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终身学习、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学习等一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元认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指人类对其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从这里看到,元认知能力不同于认知能力,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认知能力是指那些能使认知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则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能力。弗拉威尔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1、元认知知识。指认知主体在认知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它包括:①有关认知主体的知识,它是认知主体对于人的认知规律,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内部各种认知能力相似和差异的认识。②有关认知任务的知识,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要求和任务的认识。③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它是认知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完成认知活动的任务和要求时,对所采取的有效的认知方式或方法的认识,也就是说,在认知活动中,应采取什么样的认知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认知任务。

2、元认知体验。它是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元认知体验可能出现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可以是对成功时喜悦的体验,也可以是对失败时沮丧的体验;可以是对知的豁然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困惑体验。认知主体对这些体验有时可能清楚地意识到,有时可能是下意识的;它们有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有时瞬间即逝。元认知体验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愉快、喜悦的体验可以引导认知活动进一步深化,进而圆满的完成认知任务,而失败、沮丧的体验可能会导致认知活动的终止。

3、元认知监控。它是指认知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自觉的监控、调节的过程。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它表现为通过不断地对认知结果进行检测,形成反馈机制,对认知计划、认知策略等进行修正,使顺利地达到认知目标,完成认知任务。

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元认知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元认知知识可以指导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确定认知目标、选择恰当的认知策略,进行有效的认知活动,在这里元认知知识既为形成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提供了条件,又给实施元认知监控打下了基础。在认知活动中,持续稳定的元认知体验可以发展成为元认知知识,同时积极参与元认知监控过程,对认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元认知监控所产生的每一结果也都会对元认知体验的产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而且在元认知监控过程中不断被调整、修正后的认知策略又会成为元认知知识的内容。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

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认知行为组成了一个互动的统一体,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反馈和调节作用。

知识分类理论与英语教学策略

一、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教学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皮连生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广义上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并认为它储存在个体内即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从总体上可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和策略性知识(tactical knowledge)

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线索能够陈述的知识,用于说明事物是“是什么”(What’s it ?)、“怎么样”(How is it ?)、“为什么”(Why is it ?)等问题,如描述某种事实,陈述某种观点、信仰等,该类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如果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就会导致机械记忆,这样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无效的,是一种惰性知识,它不能溶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不能融会贯通或灵活应用,这种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死书”。

2、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做什么”(What to do ? )、“怎么做”(How to do it ?)的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该类知识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是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如学生做“单项填空/ 完型填空/ 阅读理解”等要先理解句子或短文、弄清时态和语态及行文逻辑再进行选择。它与人们所使用的技能概念(尤其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相吻合。我们平时说的教育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就是指以上两种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但是,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表现在教师不能精心设计各种变式练习,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而只是练习的简单重复,因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书面表达能力差,导致交际能力差,体现不了知识的力量。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How to study / How to think)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它是如何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前面两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未来的成功者必须是会学习的人,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