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简介
张衡简介
称赞 有条理
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 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 乞骸骨 尚书
告老还乡 征召授官
四年卒。 四年卒。
史职,五载复还。 辄积年不徙。自 去 史职,五载复还。 积年不徙
就
调动
辞去
浑天仪
洛阳平昌门南的灵台就 是 当时的天文台。这里 的总管是灵台丞,属太 史令管辖,上面有候气 的、候风的、候日的、 候星的等40多人,张 衡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 过了无数次的观察、研 究、测验,于公元11 7年在洛阳研制成功了 观察天象的新型仪器— —浑天仪。这是世界上 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 型天文仪器。
拨动机关
龙头的
就
用
自从
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 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 学者咸怪其无
未有之
与今义相同
征兆
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 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 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简介
张衡(公元78—139年), 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 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 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 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 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 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 一座巍巍丰碑。
第一段
勾划出能表现张衡的博学多才的句子
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贯六艺,才高于世。十年作《二京赋》
才
方向
永和初, 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
离开京城
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 豪右, 不轨。 下车,治威严, 法度,
文档:张衡简介
张衡简介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
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
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
后来他又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太学。
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
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
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
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为人们广为流传,他画的画也很出色。
后来,鲍德调任,张衡便辞职回家。
掌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笼络士人,几次派人邀请张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强自己这一派的势力。
但张衡一方面厌恶外戚专权,一方面想专心钻研学问,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他很喜爱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经》。
《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着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着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到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
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张衡17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
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
安帝永初二年(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
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
元初二年(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凡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汉朝的时候,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好像一个鸡蛋壳,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看法虽然也是属于地心体系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却有进步之处。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制成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
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
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
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
他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约2500颗。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
他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天周的1/736,即29′24″,同太阳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径分别是31′59″.26和31′5″.2相差不多,可见张衡的测量是相当准确的。
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
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由暗视明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
张衡1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主要成就地动仪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
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世界上地震频繁,但真正能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
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浑天仪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水运浑像。
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
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
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
它所用的两级漏壶是现今所知最早的关于两级漏壶的记载。
指南车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
车箱内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箱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
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关于最早创制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张衡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小编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故事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龙嘴里吐出了铜球公元138年,东汉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这消息是从太史令(专管天文和地震工作)张衡那里传出来的。
然而,在京都,谁也没觉察发生过地震。
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
“张衡吹牛!”“张衡瞎说!”京都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从洛阳西面的陇西来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子,人们既震惊,又佩服。
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离洛阳很远。
张衡怎么会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呢?原来,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十分频繁。
光是从公元96年到公元125年这30年间,就有23年发生过大地震,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
正因为这样,地震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张衡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铜做的,直径约3米,样子像酒坛。
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上,倒挂着8条龙。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
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
蛤蟆仰着头,张大嘴巴。
8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那天,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于是,张衡断定是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
发生地震之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在1800多年前,张衡能够制造出这样的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的仪器,实在令人叹服!张衡的祖父张堪,曾当过蜀郡太守。
张衡简介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
张衡简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由yjbysXX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生平介绍博通经籍张衡的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张衡简介
张衡,字平子,公元78年诞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的多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铜球。
铜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
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
凡是张衡当时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
张衡张衡(汉赋四大家,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张衡(汉赋四大家,地震仪的鼻祖)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
张衡涉猎领域广泛,堪称奇才。
张衡他对文学、哲学、地理、天文、机械制造等都很精通,因其一生的主要事迹皆在都城洛阳,故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洛阳的骄傲。
张衡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到张衡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衰,故其幼年生活清贫。
但这更激励他勤奋学习,加之天资聪颖,所以童年时便有“圣童”之誉。
他17岁离开家乡,出外游学,先是到旧都长安,随后又到都城洛阳,求学于国家最高学府太学。
京城六年的苦学,为张衡日后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宁二年,张衡调任公车司马令。
永建元年,复为太史令。
即使在调任别职期间,张衡也从未停止过对天文历算方面的研究。
正基于此,阳嘉元年,张衡又发明了一种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形状类似一巨大酒樽,圆径8尺,顶部有一隆起的盖子,里面“牙机巧制”,中间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发机关”;外部八个方向镶嵌8个精美的龙首,每个龙口中衔一铜丸,龙首下各蹲一蟾蜍,张口向上。
若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都柱即倒向此方,这个方向的龙头就会吐出铜丸,恰好落在其下方的蟾蜍口中,并发出响声,人们即可知道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
阳嘉二年、四年及永和二年,京城洛阳发生了三次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
另一次,地动仪显示西方发生了地震,过了几天,陇西来人禀报当地发生了地震。
从此,人们对地动仪深信不疑。
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地震多发期,张衡的地动仪无疑对当时国家观测地震,有效及时地组织震后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创制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准确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
因此,英国东方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张衡为“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在创制浑天仪、地动仪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撰写了《浑天仪图注》、《灵宪》等天文理论著作。
张衡不仅注重科学研究,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主张和抱负,因此,也触犯了专权的宦官。
张衡是哪个朝代的呢
张衡是哪个朝代的呢张衡,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得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是哪个朝代的呢两汉时期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得发展作出了杰出得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得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2] (科圣),由于他得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得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得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主要成就地动仪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得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得形象装饰。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得龙,在每条龙得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得方向。
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得。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得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
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得地方。
[14]关于地动仪得结构,流行得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得圆柱体,控制龙口得机关在“都柱”周围。
这一种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袁宏《后汉纪》),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得“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得机关,使龙口张开。
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
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张衡简介: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功绩: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
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
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
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
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
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
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
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
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
张衡传知识点
张衡传知识点张衡(78-139年),字衡山,汉朝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
他是我国古代科学与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著作《南宋问策》成为汉代科技典籍之一。
本文将介绍张衡的主要事迹和他的科学成就。
一、生平简介张衡出生在今湖南宜章,他的父亲是东汉将领张质。
年轻时,张衡投身于文学和音乐的创作,并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他以才华横溢、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
二、天文学成就1. 发明浑仪浑仪是张衡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浑仪由一个天球和一个地球仪组成,用于测量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
张衡通过研究浑仪,发现了地理纬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的形状等。
2. 提出地动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中最早提出地动说的人之一。
他认为地球是圆形,并且可以自转。
这一理论在当时是颠覆性的,与当时的观点相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地动说的正确性,这也为后来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气象学成就1. 发明地动仪地动仪是张衡另一个重要的发明。
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发生和方位,并用来预测灾害的发生。
张衡的地动仪使用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灵敏的探测器,对地震的检测精度非常高。
2. 《京氏镜》的编纂《京氏镜》是张衡编纂的一本气象学专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学、气象学以及地震学等多个领域。
这本书对后世气象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文学和音乐成就张衡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琴曲赋》被誉为古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诗集《京华赋》也备受赞誉。
他在古代文学和音乐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五、哲学思想张衡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南宋问策》中。
这本书是张衡对社会状况和政治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他对道德、人性和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结语张衡是我国古代科学与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天文学、气象学以及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和司马相如、扬雄还有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张衡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衡生平简介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南阳五圣之一,中国东汉时期非常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与地理学家,与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合称为汉赋四大家。
张衡自幼便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能作文章,十六岁曾离开家乡去外地游学,后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结识了崔瑗。
在东汉曾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任河间相时严整法纪并打击豪强,为政时期以清廉著称,但任职三年便辞职归家,后入朝为尚书。
公元139年,张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宋徽宗年间,张衡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漏水转浑天仪、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地形图等等,又著关于天文学方面的书籍《灵宪》、《浑仪图注》等,另有数学著作《算罔论》,文学作品《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中国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衡的成就这世上有些人什么事物都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插上一脚,但往往每样东西都只有半桶水。
而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却做到了泛而精,当然这也和他自小的家教有关。
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堪,早年建功立业。
张衡人从小比较机灵,爱动手,发明了很多东西,诸如地动仪、浑天仪、瑞轮荚等,其中地动仪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地动仪是他在当太史令的时候发明的,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仅能大概辨别地震方向。
但是可别小瞧它,这家伙竟然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之久,堪称地震仪器的爹。
所以说评价张衡为一名大发明家也是实至名归的。
还有张衡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仿写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美名其曰集赋家大成。
但是人家仿得有水平,其中《二京赋》被后人称为千古佳作。
那张衡叫个大文豪也不为过吧。
张衡在历法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安帝时期,他参加了一次历法大讨论,经过据理力争,使得更为精密的《九道法》成为了当时的历法。
张衡是天文学家马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
张衡是天文学家马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生平介绍博通经籍张衡的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张衡_1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张衡_1500字张衡(78年-139年),字亮,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好奇心。
张衡的父亲是东汉时期的大臣张敞,他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学,因此在张衡的家庭中,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张衡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且学习非常刻苦。
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历史、文学、政治和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
在科学方面,张衡主要研究地理学、天文学和力学。
他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例如地震、石头上的落叶和水上的漂浮物,发现了很多重要的规律。
他注意到地震和天灾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研究地震的科学家。
他还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通过测量地震波来推测地震的强度和方向。
这项发明对地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主要研究拱形和日食。
他观察到太阳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高度,整理了一份精确的《日影经》。
他还通过观察日食,提出了“日月盈缺”的理论,这个理论对后来的天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力学方面,张衡主要研究物体的浮力和流体力学。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被推动的力会导致物体上升。
他的这个发现对后来的浮力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液体自行循环的理论,即“灵龟之说”。
这个理论认为,液体会自行循环流动,而不需要外界力的推动。
他用道具模拟流体流动的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除了科学方面的研究,张衡还活跃于政治和文学领域。
他曾担任散骑郎和议郎等政府职务,并与司马迁等著名学者交流学术。
他还写了一部名为《世法机数论》的著作,阐述了他的科学观点和天文学理论。
张衡的科学成就和思想意义非常重要,对当时和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认可,他的很多论点在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
直到现代人重新发现并研究他的著作,才逐渐认识到张衡的伟大和影响。
张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学者,他的成长故事充满了勤奋和追求知识的精神。
张衡的介绍
张衡介绍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学术成就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
他的成
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
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两项最重要的工作——著
《灵宪》,作浑天仪。
此外,在历法方面也有所
研究。
《灵宪》是张衡有关天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全
面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发展。
原文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所征引而传世。
文中介绍的天文学要点如下: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
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
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
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张衡
科学成就
• 著成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学理论文献《灵 著成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学理论文献《 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阐述了浑天学说 宪》。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阐述了浑天学说 并精心设计了一架构造精细的浑天仪 浑天仪, 并精心设计了一架构造精细的浑天仪,第一 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还提出了关于行 星运动规律的卓越思想。 星运动规律的卓越思想。 • 对地震的研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记录地 对地震的研究, 震的仪器—— ——地动仪 震的仪器——地动仪 对气象方面的研究, 对气象方面的研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 架观测气象的仪器,比欧洲12 12世纪才出现的 架观测气象的仪器,比欧洲12世纪才出现的 类似仪器早1000多年。 1000多年 类似仪器早1000多年。
地动仪
张衡长期研究了地震现象,于公元132 132年发明了地动 张衡长期研究了地震现象,于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 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象个大酒樽,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象个大酒樽,圆径八 仪器顶上有一个凸形的盖子,周围镶有八条龙, 尺。仪器顶上有一个凸形的盖子,周围镶有八条龙,龙 头是朝着东、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头是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每个龙嘴里含有一颗铜球, 每个龙嘴里含有一颗铜球,龙头的正下方铸造一只张嘴 的蛤蟆。仪器樽形部分的中央,竖立一根很重的铜柱, 的蛤蟆。仪器樽形部分的中央,竖立一根很重的铜柱, 柱的底尖、头大,称为“都柱” 在它的四周, 柱的底尖、头大,称为“都柱”。在它的四周,装有八 根曲杆,杆分别和龙头相连接。 根曲杆,杆分别和龙头相连接。如果在某一方向发生地 震波传到都柱,都柱就倒向某个方向的曲杆上, 震,震波传到都柱,都柱就倒向某个方向的曲杆上,杆 推动含有铜球的龙嘴,球落入蛤蟆嘴中。 推动含有铜球的龙嘴,球落入蛤蟆嘴中。 公元138 138年 汉顺帝永和三年), ),甘肃东南部发生 公元138年(汉顺帝永和三年),甘肃东南部发生 地震,放在离震区一千里以外的洛阳的地动仪就测出了, 地震,放在离震区一千里以外的洛阳的地动仪就测出了, 仪器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入蛤蟆嘴中。 仪器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入蛤蟆嘴中。
著名的天文学张衡(精编版)
著名的天文学张衡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著名的天文学张衡,欢迎阅读!著名的天文学张衡介绍: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张衡著名的天文学张衡的生平: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张衡简介〕*篇一:各朝各代简介夏朝夏朝(公元前2029年——前1559年),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相传禹治水成功,奠定了夏族在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
先在阳城(今山西境内)定都,后迁至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创立,使夏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为国名。
从夏禹算起,到夏朝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约四百七十年。
夏朝距今已经四千年之久。
商朝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在“鸣条之战”后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公元前1559年——前1046年),成为中国史上第二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商朝前后相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延续五百多年。
商朝开国距今约有三千六百多年了。
周朝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在“牧野之战”后被周武王姬发击败而丧国,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即成为中国史上第三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周成王姬诵在洛邑修建国都;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通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划分,史学界尚不统一,基本存在三种争议。
当周王朝推翻商朝时,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
于是,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大批政治实体。
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后来只剩下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管仲、屈原等,并著有一批经典文献,对后世颇有影响。
周朝共传三十代、三十七王,共计为七百九十年。
周朝距今约有三千多年了。
秦朝秦王嬴政(秦始皇)率军打败其它“六国”,统一中国,在咸阳建立了秦王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期间,商鞅变法,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巩固专制的中央集权采取了不少强硬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防御匈奴南侵,筑起了扬名世界的万里长城。
然而,秦朝的残酷统治以及“焚书坑儒”等暴行,也为其埋下了短期内就遭灭亡的火种。
秦朝统治仅有十五年时间,秦三世便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建立王朝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了。
汉朝刘邦与项羽交战,刘邦在韩信、张良、萧何等人辅助下,取得胜利,进入咸阳,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定都长安。
由于刘邦及其后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因而,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
通过对匈奴的作战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但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朝(公元8年12月——公元23年),至此西汉灭亡。
东汉(东汉23年——220年)初期的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
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引发了黄巾起义。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年间,蔡伦发明造纸术,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后人称为“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流传千年。
被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的张衡也出生在这个时期。
唐朝李渊称帝建立唐朝(618年——907年),定都长安。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为唐太宗。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治国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美称。
唐高宗李治病逝后,皇后武则天取得帝位,定国号为周(690年——705年)。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事件。
这一事件前后长达七年之久,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激变的结果,对唐朝后期的影响颇大。
随即,唐朝便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加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终于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
唐末的黄巢,王仙芝起义,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唐诗闻名天下,流传千年不衰,而李白、杜甫等一批诗人更是人人皆知。
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成为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
唐朝衰亡后,各地藩镇自立为国,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称为“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实际就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五代(907年——960年)十国(891年——979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这时期经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事件,战乱不停,内乱不止,使得契丹国具有南侵机会,辽国(907年——1125年)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此时期经历七十二年。
唐朝统治总共延续了二百八十九年,距今已约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宋朝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赵在陈桥驿发动政变,手下将领把黄袍披到赵的身上,即登基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称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当时叫作汴梁、东京)。
赵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十国”,统一了中国本土地区。
宋朝(960年——1279年)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之后,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中期,为了强化统治,发展经济,王安石实行变法。
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末年,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众多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逼上梁山,反抗暴政。
尤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
加之北宋长期与辽、夏、金争战不休。
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终于在靖康元年金军攻占开封,史称“靖康之难”,废除宋帝,北宋灭亡。
金军灭亡北宋之后,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即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在江南的统治稳固后,加强了川陕防御,建立了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连结淮东的江淮防御体系,阻挡金军进攻。
同时,南宋还重视发展军事技术,加强军队建设,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但是,赵构昏聩无能,任用佞人,排斥贤相,改积极抗战方针为消极防御。
结果造成临安卫军政变,金军亦乘机南下,宋高宗航海走避,南宋险些亡国。
南宋以妥协求和,极大地抑制了领兵将帅才能的发挥。
尤其是解除三大将兵权、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缩编军队等,自毁长城。
结果,南宋逐步走向衰弱。
在北方,蒙古、西夏、金三国形成激战对峙局面。
蒙古兴起,当西夏和金相继灭亡后,蒙古军队强攻南宋,南宋被迫应战。
元军攻克临安,守将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广东重建小朝廷,南宋终于彻底灭亡。
宋朝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方面,还是在生产技术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商业市场十分繁荣,大小城镇贸易兴盛,特变是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个阶段开发应用的。
陆游、辛弃疾的词作流传很广,朗朗上口,家喻户晓。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
内容涉及16个朝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朝经历三百一十九年,从北宋起距今约有一千多年。
元朝蒙古统治者忽必烈率军灭了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定国号为元(1206年——1368年)。
称为元世祖。
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
元朝的戏剧创作进步较快,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并出现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大批小说名著。
元朝统治一百六十多年,距今约有八百多年。
明朝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终于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即失去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接着,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王朝(1368年后——1644年)。
明朝前期,朝廷仍是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朱见深设立西厂。
朱棣迁都北京。
明朝又修筑了北边的长城,并派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往来。
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明朝名医李时珍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十七载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世界享有盛名。
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腐朽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占领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仅在京城称帝一天,即被清兵追逐,起义最终失败。
明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距今约有六百四十多年了。
清朝皇太极定国号为清,清兵经山海关直逼北京城,击败李自成后建立了清朝(1616年——1912年),后顺治(福临)登基称帝,定都北京。
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南书房、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就设置了台湾府,同时还击败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清朝的文化发展很快,出现了如《红楼梦》、《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施公案》等长篇章回小说。
清王朝前期气势不错,曾有“康熙乾隆盛世”之说,后逐渐走向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