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 欣 可 泣,在此 数 段 耳。 值得 欣喜 哭泣 几 罢了
译文: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 又有什么都记诵的弊端。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 (我)认为《项羽本纪》写得最好。 而《项羽本纪》中, 又认为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战 (几个片断)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 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
反复阅读 深入钻研
不辨真伪好坏, 取其精华 “无所不诵” 一概成诵,品 去其糟粕 味低俗。
总结段意:
第一段:
明确提出反对“读书以过目成诵 为能”的观点。
第二段: 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印象不深刻的 弊端。以孔子、苏轼的正面事例,虞世南等 人的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当深入研究。
怎么能因为看过一遍就能记诵 就草草结束学习这件事呢!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 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问: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事实论据?
正面事例: 1、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 2、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更。 反面事例: 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 第二遍,因此最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以上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意在告诉人们, 读书应反复阅读,深入钻研。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 岂 非 没分晓 的 钝 汉! 难道 不懂道理 愚钝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 传奇 恶曲, 此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 及打油诗词,亦 也 复寓目不忘, 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 悉 都 贮 zhù 其中, 储藏
其 龌龊 wî chuî 亦 耐 不得! 不干净,此有品位低俗之意 也 忍受
译文: 如果一部《史记》, 篇篇都读,字字都记, 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吗! 还有小说家的作品, 各种低俗的传奇恶俗的戏曲, 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 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柜子, 发臭的油和腐坏的酱全都储藏在里面, 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郑板桥辞官回家,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 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 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 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 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 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 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 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 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 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 月黑赶豪门。”
第三段: 指出过于强调过目成诵,会有无所不诵、泥 沙俱下的弊端。以《史记》的正面事例, “小说家言”等反面事例,论证了读书应择 其精华。 先是指出
“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 然后以读《史记》 为例, 从正面论证“反覆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 又以“小说家言”、“传奇恶曲”和 “打油诗词”为例,以“破烂厨柜”为喻, 从反面论证读书应有所选择,取其精华。 (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过目成诵”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运用比
喻阐明危害)
千古过目成诵,孰 shú 有 如 孔子者乎? 谁 比得上
读《易》至 到 韦 wãi 编 三 皮革 指多次 绝, 断
(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 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后用成语“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
译文: 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 有谁比得上孔子呢? 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 直到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 都断了好几次, 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
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阅读 深入钻研
且过 辄 zhã 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 陋lîu。 就 弊端
即 就 如《史记》百三十篇中, 像 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 jù 鹿之战、 鸿门之宴、垓 gāi 下之会为最。 反覆 诵 观, 反复 诵读 观赏
译文:
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 的道理, 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 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 生下来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 能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 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 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然 其在翰 hàn 林读《阿房宫赋》至 四鼓, 然而 此指翰林院 到 四更
潍县署中 寄舍弟墨 第一书
郑燮(xiâ)
• 郑燮(zhèng xiè),
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 书法家,文学家。曾任潍县 知县,后因得罪豪绅罢官,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世称“三绝”。他书画上常用 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 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 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 平的纪实。
总结全文:
主旨: 这封家信批驳了“读书以过目成 诵为能”的观点,提出读书应当 择其精华,深入研读。
课文理解: 这是一篇驳论文。 什么是“驳论”?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 来确立自己的论点, 这就是 驳论 。
驳论与立论: 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立论与驳论。 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 就是立论;
眼中 了了,心下匆匆, 方寸 无多, 明白 指人的内心 往来 应接不暇 xiá , 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 后指人事纷繁,应付不过来。
如看场中美色,一眼 即 jí 过, 就
与 我何 与 也? 和 相关
译文: 眼里看得明白,心里匆匆而过, (其实)留在内心中的并不多, 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 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 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有什么相关呢?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
“无所不诵”
反复阅读 深入钻研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
不辨真伪,不 “无所不诵” 分精细,一概 成诵。
反复阅读 深入钻研
微言精义, 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愈 越 探 探索 愈出,愈 研 钻研 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 穷 穷尽 。 虽 即使 生知安行 之圣, 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和“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 行), 这是古代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不 废 停止,放弃 困勉下学 之功也。 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擅画竹、兰、 石、松、菊。
郑板桥的宽厚
郑板桥做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 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 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 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 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 尺,而成了六尺巷。
习题: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目成诵,往往看得并不清楚,记在 心里的就更少。 B.孔子和东坡都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 C.虞世南等三人生平读书从不读第二遍。 D.深入研读才能令我们不断领悟书中精 妙之处。
•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和苏轼的事例典型而有力地证 明了作者的观点。 B.虞世南等三人“迄无佳文”是因为 缺少如苏轼那样的天才。 C.即使杰出如《史记》,也不需要每 篇都读都记诵。 D.那些低俗戏曲、打油诗词,完全没 有记诵的价值。
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 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 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 人背上大肆临摹。夫人惊醒,郑 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 “人各有体!” 郑燮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 帖,自己另创一体。
非隶非楷的“六分半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 《板桥家书》:十分有名,其在治家、做 人、处事等方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wéi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shè
题解:
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读书 以 过目成诵 为 能, 把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当作
最是不 济 事。 济:对事情有益 济事:能成事,中用 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 (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先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就是驳论。
驳论的作用在于“破”, 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 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习题: 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东坡的例子证明读书要真正有 所得,必须反复研读。 B.作者认为虞世南等人没有佳作传世, 和他们“书不再读”的陋习有关。 C.作者认为,《史记》中除了《项羽本 纪》,余者并不值得一读。 D.作者用“破烂厨柜”等作比喻,意在 阐明读书应有所取舍,择精华记诵的观 点。
老吏史 苦 之,坡 洒然 不倦。 以„„为苦(认为„„辛苦) 畅快的样子
岂 以 一过 即 记,遂 了 其事乎! 怎么 因为 就 就 结束 惟 只有 虞 yú 世南、张睢 suī 阳、张方平, 平生书不再读,迄 qì 始终,一直 无佳文。
译文:
苏东坡平日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 然而他在翰林院时 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 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 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