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忆湘西过年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
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
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
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
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最后集中到各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沈从文文集》《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棠简介《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
它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全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
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内容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了一个充满风情的湘西民俗世界。
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湘西社会的节庆习俗、湘西地区开放的爱情观念及婚俗、湘西对于傩神的信仰。
接着,文章综合阐述了民俗描写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艺民俗边城湘西“习俗催化艺术,艺术改造习俗”?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涵盖一些民俗的成分,例如某地婚丧嫁娶的风俗、节庆的风俗等;甚至有些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
钟敬文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说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没有民俗,也就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文学要表现人,表现人的关系、人的事情和人的思想感情,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民俗。
?《边城》中,沈从文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蕴含在民俗事象之中,把寓意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文艺民俗学的框架中,使民俗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媒介。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探讨沈从文所营造的“边城”湘西民俗世界在整篇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一.湘西社会的节庆习俗每个民族,受自身历史或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作者开篇即点出――“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对于这三个重要的边地节庆,作者做了不同程度的展现。
对端午节,沈从文无疑是着墨最多的,文章共四次提到“端午日”。
边城地处湘西,属古时楚地,为巫楚文化。
端午节也正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划龙船、包粽子等节日的活动都由此发展而来。
边城地处偏僻,人们平常很少有机会赶赴热闹的场面。
而在端午节这天,整个边城可以说是全城出动,男女老少纷纷去河边看划龙船、捉鸭子。
在这样一个场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暗生便有了一个合适的自然地时空场所。
所以,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情感纠葛始终与端午节在时空上相连。
翠翠分别与天保、傩送相识在端午节,而且也都与湘西端午节“划龙船”“捉鸭子”这两项传统的节庆活动有关。
忆湘西过年解析
《忆湘西过年》是对中国湘西地区过年习俗的一种回忆和描述。
这篇文章(或可能的书籍章节)似乎包含了作者对湘西过年时各种传统活动和习俗的深深怀念。
首先,文章描述了过年时湘西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各街坊都有自己的灯,敲锣打鼓,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这种灯可能既是装饰,也是传统的一种象征。
其次,文章提到了“送灯”和“烧灯”这两个习俗。
“送灯”似乎是从初一到十二的一种活动,全城的人们敲锣打鼓各处游玩,可能是一种祈福的形式,也可能是一种亲友间互送祝福的方式。
而“烧灯”则是在十三到十五的一种比赛,主要是看谁家的焰火更出众、更超群,可能是一种祈求来年运势更旺、家庭更兴旺的方式。
另外,也描绘了过年期间丰富的娱乐活动。
白天,人们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这可能是一种传统的舞蹈或游戏。
到了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这是一种更为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
最后,文章还描绘了过年期间湘西人的生活场景,比如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各种店铺开始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
神,湘西的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
这些描绘都展现了湘西过年时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总的来说,《忆湘西过年》这篇文章通过对湘西过年习俗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湘西过年文化、对生活的深深怀念,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湘西过年画卷。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相关推荐把整片山都连在了一块,好像是一刀劈下去,将两片山分开,才有了这条白河。
白河的气势让人一看到就感到宽亮,宏伟,但却又有一种清秀,奇丽的感觉。
放眼望去:水天相接,山水相衬,奇石异树。
它好似一幅画,既有着中国田园山画的简洁,也有着西方油画的色彩鲜明,让人不由赞叹……如果你能有幸乘船游览,听听船夫嘴里哼唱着的渔歌,观赏着那奇山异水,感受着那迎面吹来的风………这种感觉便是再好不过了。
位于白河旁的石板溪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条小溪从山上细细地流下来,激起一阵阵浪花,打在石头上哗哗作响。
太阳虽正直高照,但因为浓密的枝叶而感受不到它的灼热。
小溪两岸的岩石上长满了苔藓,一片片成熟后落下来的落叶随意地撒落在上面,就好似一块块撒了糖粉,巧克力的抹茶味墨绿色的蛋糕,十分可爱、诱人。
我踏过泠泠作响的溪流,穿梭过茂密的树丛,聆听着树叶被风吹过后沙沙作响的声音,感受着自山谷吹来的风,摘下一朵刚刚被蜻蜓拂过的小花………这就是大自然!我不由的赞叹着。
在这里,我显得无比渺小,而大自然却显得无比伟大。
重游过沈从文笔下的白河,我发现它的美不再仅仅是文字上的美,而是一种更深动的美,而这种美就隐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里,发现这种美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一件最容易最普通的事,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篇2我赤着脚跳跃在反着白光的青石上,凉飕飕的,这种凉直钻入我的大脑里,乡村的气息更加清新。
腊月二十三,我回到了老家湖北,到处找沈从文先生就是为了感受沈先生赤脚走的感觉,我也走了一回青石板。
沈从文先生是一个大文豪,他的作品朴实而又富有生气。
我知道,沈先生所说的“一本小书”指上学所用的书本,“一本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沈先生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沈先生向往自由,他逃学了,到各种各样的地方玩耍:橘柚园、城外山上、野孩子堆里、水边……这些在现在看来根本不存在的地方,却是作者的梦乐园,也是我所向往的乐园。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沈从文散文读后感(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1春节期间,闲着没事让孩子给找几本书看看。
孩子很高兴的拿来几本,其中就有沈从文的散文集,尽管之前沈从文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但我还是很认真的读了这本散文集,沈从文的书大都以流畅细腻的手法,描写作者的故乡湘西纯朴的民风为主。
在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深刻的是那篇《边城》。
在《边城》里作者描绘出诗一样幽静的画面;蜿蜒曲折的小溪,白塔旁独居的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
书里我们看到的人是纯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沈从文的湘西
文 ———— 高维生沈从文的湘西雪天行船十五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沈从文给三三写信,说自己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躺在船舱里,听着河水的流动声,想办法入睡,却不知什么原因。
清晨醒得早,天空尚未亮透,裹紧被子等待人们醒来。
船走得缓慢,半天走不出多远,这种速度令人着急。
天气那么冷,手脚懒得伸出,这样的时候,不好意思催促,让人下冰冷的水中拉船。
今天的气温比昨天糟糕,冷得只能说已经冻透。
尽管碰上这样的鬼天气,水手们起得不晚,睁开眼睛就忙活,早上开船时七点多钟。
这是一段艰苦的行程,纷飞的雪花撒落舱板上、船篷上,水面和桨把手处结冰霜。
这一切对于水手们是家常便饭,行船是他们的饭碗,不论天气变化多么大,只要可以行船。
从今天开始,小船的行走更难,不时得上滩,前面大约有成百个急水滩。
沈从文把面临的困苦讲给三三,同时露出焦虑的心情,这样的日子,人的情绪变化极大,不可能平心静气。
瞧一眼表,十点刚吃早饭,不允许休息,船又在开动。
肚子吃饱,身上暖和一些,水手们在与天地斗,他在一旁插不上手,写信打发时间。
他计算出发的日子,离开妻子已经八天。
他一路上写多封信,因为水路无法寄出,只有船到辰州,上岸找一家邮局投递出去。
妻子一定惦记孤身在外的自己,但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无第二种办法可选择。
临行前,妻子帮他收拾途中的物品,叮嘱路上注意安全,水路不同于陆地,危险四伏,时时出现。
沈从文一路上比较顺利,基本未出现大的困难,令他难过的是寂寞。
一只小木船,上面空间不大,“一个孤单单的人,坐在一个见方六尺的船舱里,一寸木板下就是汤汤的流水,风雪大了随时皆得泊下……我们的船太不凑巧了点,恰好就遇到这种风雪日子。
”沈从文对三三发些牢骚,在纸上与她对话,既能发泄坏情绪,又可以写出思念的心情。
船走走停停不顺畅,沈从文向远处眺望,心中非常着急,这样的走法,何时能达辰州。
船泊在一个泥堤下,这里特别安静,只有船底下水流过的声音。
放眼看去,两岸铺满白雪,水手们骂着野话,必须跳上岸拉纤,注视他们寒风中的背影,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不仅不好意思催促,也充满同情。
初中生作文春节之旅:走进湘西——体验土家族的神秘
初中生作文春节之旅:走进湘西——体验土家族的神秘春节一到,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我跟着爸妈去湘西,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春节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湘西的土家族文化让我觉得神秘又有趣,这次旅行让我对春节有了新的理解。
一路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车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可思议。
路边的土家族民居像是画里的村庄,依山而建,土墙瓦屋,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们来到一个叫小溪的地方,土家族的人热情地欢迎我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个地方有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门口挂着灯笼,喜庆得很。
我们住在一家土家族的民宿,房间里是传统的木质结构,窗外就是青山绿水。
每天早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上,我都能听到山间小鸟的歌唱。
住在这里,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童年,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春节的第一天,土家族的朋友们准备了一场热闹的宴席。
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腊肉、香肠,还有他们自制的酸菜。
那香味真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吃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特别好。
土家族的人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春节的习俗,有的特别有趣,有的却让我感到惊讶。
他们说,过年时要吃“长寿面”,象征着长命百岁。
还有一个习俗是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害,迎来新的一年。
那声音可真响,震耳欲聋,仿佛要把过去的坏运气都吓跑。
听着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习俗不同,但大家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样的。
吃完饭,土家族的朋友们邀请我们一起跳“摆手舞”。
我一开始有点害羞,但看到大家那么开心,我也忍不住加入了。
舞蹈的节奏轻快,动作简单,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欢快地转着圈,真是热闹非凡。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快乐,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有欢笑声和音乐在空中回荡。
春节的第二天,我们去参加了土家族的传统活动——赶年集。
集市上热闹非凡,摊位琳琅满目。
各种小吃、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我买了一些土家族的手工饰品,精致又有特色,作为这次旅程的纪念。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忆湘西过年
龙源期刊网 忆湘西过年作者:沈从文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7期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
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
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
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
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
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摘自《沈从文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沈从文的端午记忆《端午日》
沈从文的端午记忆《端午日》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其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广泛地展示了地方的,特别是湘西边城的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民族事象,并将民俗文化巧妙地与小说情节相融合,最终达到了文化传承、维护社会和谐和艺术审美等民俗叙述的功能,不仅赋予了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实效,为我们更好的了解湘西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民俗文化The folk culture of the BianChengAbstractShen Congwen's medium-length novel Bian Cheng is the creation of a peak, it shows the place widely, especially in the west of the border town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years time make, weddings folk beliefs, and many other things, and will be like ethnic folk culture and the cleverly combining fiction,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reign spread and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folk narrative, not only to give the story of full-bodied life breath, and produced a certain social effect, an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w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KeywordsShen Congwen;Bian Cheng; The folk culture引言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忆湘西过年主要内容
忆湘西过年主要内容
湘西过年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
祭祖、贴春联、扫尘、办年货和大扫除。
年三十晚上,人们会赶回家,全家团聚,热闹非凡。
饭菜丰盛多样,腊肉、腊肠、鱼、蚝、笋、豆
干等菜肴应有尽有。
在饭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
相互祝福。
除夕夜,人们还要放烟火,拜年访亲戚朋友,围炉观火、守岁不
睡觉。
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还会去祖先所住的庙宇祭拜,祈求家族
平安。
整个春节期间,还有舞狮、舞龙、打鼓、唱戏等传统活动,吸
引着大批人们前来观看。
湘西过年,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团聚祭祖,都体现了人们对传
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重视,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湘西记忆杂文随笔
湘西记忆杂文随笔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去湘西走走。
因为我想亲自感悟一下,一代大师沈从文花钱雇船,沿辰河溯流而上十多天,如何写出《湘行散记》中那一篇篇优美秀丽的篇章。
湘西,在战国时属于楚国,三国时属于蜀国。
因地势险峻之因,历来独立边隅,被称为蛮夷之地。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少数民族云集,土匪出没,充满神秘的血色。
这里有头戴银冠,身挂银饰的苗族姑娘的鼓舞;有装扮得纯朴地道的土族姑娘的哭嫁,有瑶族青年爬上吊楼追求恋人的奇俗,还有那神秘的湘西赶尸。
我一到凤凰古城,就看见街边有一处古朴的小屋,屋外面摆放着丧事用的花篮和花圈,门上方赫然写着“湘西赶尸”四个字,让人一看就毛骨悚然。
我忙问导游,“湘西赶尸,真有其事?”导游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她听后,诡秘一笑,“你觉得呢?”留给我一脸的迷茫和不解……湘西是个奇异的地方,人杰地灵,而凤凰古城更是它精美的传奇。
在北城,有画家黄永玉设计的凤凰广场,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一只骄傲的凤凰悠悠然休憩于广场中心,似乎要展翅高飞,又似乎留恋着这个美丽的地方,独具民族气息。
这何尝不是湘西人精神和意念的一种追逐?走进幽幽小巷,随处可见古朴典雅的楼房,一座紧挨一座。
黛青色的屋瓦,深灰色的砖墙,廊檐微翘,雕楼画栋,那陈旧褪色的红木门窗,仍然透露着曾经的繁华,曾经的流光溢彩。
溪水缓缓地从屋前屋后流过;藤萝肆意在墙上攀爬;老人坐在家门前,细细绣着花布,纳着花鞋,专注之极。
时光似乎停留在这静静的小巷中,没有红尘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纷扰,只有湘西人纯净的美好情怀。
穿过悠悠小巷,来至熊希龄的故居。
熊希龄官至民国内阁总理,但屋舍不多,简朴之极。
黑乎乎的单层故居中,可闲谈的东西确是少之又少,导游津津乐道熊希龄与三房太太的故事。
曾经的官场风云人物,如今留给后人的只是些风花雪月的湘西往事,让人不由得唏嘘,油然而生一种人世的'悲凉。
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曾在他的一篇自传体文章中写道:“一个好事人,若从二百多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
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前几天,忽然有个青年来找我,中等身材,面目朴野,不待开口,我就估想他是来自我的家乡。
接谈之下,果然是苗族自治州泸溪县人。
来作什么?不让家中知道,考音乐学院乐昙才十九进二十,走出东车站时,情形可能恰恰和三十四五年前的我一样,抬头第一眼望望前门,“北京好大!”北京真大。
我初来时,北京还不到七十万人,现大已增过四百万人。
北京的发展象征中国的发展。
真的发展应从解放算起。
八年来政府不仅在市郊修了几万幢大房子,还正在把全个紫禁城内故宫几千所旧房子,作有计划翻修,油漆彩绘,要做到焕然一新。
北京每一所机关、学校、工厂、研究所,新房子里每一种会议,每一张蓝图完成,每一台车床出厂,都意味着新中国在飞跃进展中。
正如几年前北京市长提起过的,“新中国面貌的改变,不宜用十天半月计算,应当是一分一秒计算。
”同时也让世界上人都知道,真正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民族文化遗产,只有工人阶级的共产党领导国家时,才能认真作到。
北京是六亿人民祖国的心脏,脉搏跳动得正常,显示祖国整体的健康。
目下全国人民,是在一个共同信仰目的下,进行生产劳作的:“建设祖国,稳步走向社会主义。
”面前一切困难,都必然能够克服,任何障碍,都必需加以扫除。
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作得到这样步调整齐严肃,有条不紊。
我离开家乡凤凰县已经四十年,前后曾两次回到那个小县城里去:前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的年初,这一次在去年冬天。
最初离开湘西时,保留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军阀残杀人民,芷江县属东乡,一个村镇上,就被土著军队用清乡名义,前后屠杀过约五千老百姓。
其次是各县曾普遍栽种鸦片烟,外运时多三五百担一次。
本地吸烟毒化情况,更加惊人,我住过的一个部队机关里,就有四十八盏烟灯日夜燃着。
好可怕的存在!现在向小孩子说来,他们也难想象,是小说童话还是真有其事!一九三四年我初次回去时,看到的地方变化,是烟土外运已改成吗啡输出,就在桃源县上边一点某地设厂,大量生产这种毒化中国的东西。
湘西春节风俗文化作文
湘西春节风俗文化作文《湘西春节风俗文化》篇一在湘西,春节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有韵味的节日。
那春节的风俗文化呀,就像一本厚厚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老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一进腊月,这年味儿就开始在湘西的大街小巷里弥漫开来。
首先就是杀年猪,这可算是件大事儿。
我记得有一年去乡下亲戚家,那场面可壮观了。
大人们把肥嘟嘟的猪从猪圈里赶出来,猪哼哼唧唧地叫着,好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那声音在院子里回荡,听起来还怪可怜的。
不过呢,对于湘西人来说,这可是过年的重要前奏。
猪杀好后,会把猪肉精心腌制起来,做成腊肉,那一块块腊肉挂在房梁上,就像一片片褐色的旗帜,在微风中散发着独特的肉香。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我就想啊,灶王爷真的会到天上去汇报人间的情况吗?也许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但不管怎样,每家每户都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之类的供品,希望灶王爷吃了甜甜蜜蜜的东西后,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我小时候还好奇地问大人:“灶王爷真的会吃糖吗?”大人就笑着说:“小孩子别管那么多,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过了小年,大家就开始忙着打扫屋子,这叫“扫尘”。
全家老小齐上阵,拿着扫帚、抹布,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候,家里就像换了个样儿,到处都亮堂堂的。
我呢,总是在打扫的时候偷懒,被老妈追着喊:“你这小懒虫,还不赶紧干活!”嘿嘿,现在想想还挺有趣的。
接着就是准备各种年货了。
在湘西,打糍粑可是必不可少的。
糯米蒸熟后,放在一个大大的石臼里,男人们就挥舞着木槌用力地打。
那木槌一起一落,糯米就渐渐变成了黏糊糊的一团,就像一个白色的大面团。
女人们就在旁边帮忙,时不时地翻动一下。
打好的糍粑又软又糯,趁热吃那叫一个香啊。
我能一口气吃好几个,撑得肚子圆滚滚的,就像个小皮球。
到了除夕,那才是真正的热闹非凡。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腊肉、香肠那是肯定有的,还有各种山里的野味。
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谈论着过去一年的事情,欢声笑语不断。
忆湘西过年(节选)
忆湘
嘴 巴 说 从文先生的创作常常 以 资格 ,和 百十 个
雹
匠
子 。父 亲死 后 , 年 。我 实在 很不 的孩子穿礼服 上 , 也有叹羡 的 , , 母亲也是一 片
还 希 望 我将 来 所 以把我如此打
向 以 意 境 隽 永 而 闻名 ,他在散 文 《过年 》中对春节 的 回忆 也充 满 了朴 实的生 活气息。
队伍 中附随着老渔 翁和蚌壳精 的 ,蚌壳精 照例多选 十二 三岁 面 目俊秀姣 好男孩子充 当 ,老渔翁 白须 白发也做 得俨然 ,这 时节 都现 了原形 ,狼狈可笑。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读后感100字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读后感100字从沈从文《忆湘西过年》让我也想起了我们家乡的过年,因为有了我们过年的场面才感觉到读他的过年场面是那么亲切那么面熟,真感觉祖国四海同春一家亲的感觉。
由此我也想说说我们小时侯过年的乐事儿。
我们的过年主要还是以吃、玩为主,吃好玩好才是过年。
那时候我家里的生活相当艰苦,从吃上来说过年里的日子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但感觉还是期盼过年,极度想过年,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一种气氛,要么热闹,要么可以最大限度放任自由,或是能够更多地能闻到肉菜的浓郁裹着酒香的味道,拿一把几分硬币“砍墙根”的童趣。
所有这些都充斥着村里的大街小巷。
再就是耍社火,办社火。
不过自已村里办与不办,过年年年有社火,自已村里办了去别村,别村有了来我们村,都相当热闹。
当然自已办了社火跟上耍那是最高兴了。
腊月里过罢小年大人开始办社火,我们这帮小屁孩老积极,老配合了,自己配了灯火,总是想方设法要把他弄得要跟真的一样,别人的美,自已不服气,弄得比别人的还要漂亮还票逼真。
从开始办到耍到烧从来不要大人通知总会提前到场,从不缺席,跑路打下手,有活抢着干。
社火办起来,要么挑灯,要么背鼓,跑山过河转村子。
不管路多远多难走,从来不缺场,连走在路上都是一种享受,村里百来号人,路上我们夹在老人们中间听他们讲古来的事,我们打哈哈,唢呐乐器从村里起升时吹《将军令》走在路上时,也可吹可不吹,吹也是都在讨论,怎么个吹法更圆闰,怎么吹更好听,我们听在耳边乐在心里,总感觉我们的社火最有魅力、最动人,我们的狮子才威武。
耍狮子的人说动作,武师讲拳法,就和比武一般。
我们跟着摩拳擦掌,似在看电影,几十里路,寒风瑟瑟,有时还要踩着咯咘咘地雪爬到山后的邻村去,也不觉远不觉冷,感觉就是在游山玩水一般。
沈从文: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作文
沈从文: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作文沈从: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中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
有官的地方,是渐渐会兴盛起,道义与习俗传染了汉人的一切,种族中直率慷慨全会消灭,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到那时人人成天纳税,成天缴公债,成天办站,小孩子懂到见了兵就害怕,家犬懂到不敢向穿灰衣人乱吠,地方上每个人皆知道了一些禁律,为了逃避法律,人人全学会了欺诈,这一天终究会要吧。
什么时候北溪将变成那类情形,是不可知的,然而这一天年青人大约可以见到的。
地方上,勇敢如狮的人,徒手可以搏野猪,对于地方的进化,他们是无从用力制止的。
年高有德的长辈,眼见到好风俗为大都会明侵入毁灭,也是无可奈何的。
凡是有地位一点的人,都知道新的习惯行将在人心中生长,代替那旧的一切,在这迎春节,用烧酒醉倒是普遍的事!他们要醉倒,对于事情不再过问,在醉中把恐吓失去,则这佳节所给他们的应有的欢喜,仍然可以在梦中得到了。
仍然是耕田,仍然是砍柴栽菜,地方新的进步只是要他们纳捐,要他们在一切极琐碎极难记忆的规则下走路吃饭。
有了内战时,便把他们壮年能作工的男子拉去打仗,这是有政府时对于平民的好处。
什么人要这好处没有?族长,乡约或经纪人,卖肉的屠户,卖酒的老板,有了政府他就得到幸福没有?做田的,打鱼的,行巫术的,卖药卖布的,政府能使他们生活得更安稳一点没有?他们愿意知道的,是牛羊在有了官的地方,会不会发生瘟疫?苦牛羊仍然得发瘟,那就证明无须乎官了。
不过这时他们还能吃不上税的家酿烧酒,还能在这社节中举行那尚保留下的风俗,聚合了所有年青男女唱歌作乐,聚合了所有老年人在大节中讲述各样的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男子还不会出去当兵,女子也尚无做娼妓的女子,老年人则更能尽老年人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
2018-06-27
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赖,不管我们身在何方,都会思念故乡。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朋友开车带我从西温哥华
2018-06-14
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对于故乡都永远怀念。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
2018-05-31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
在这个静寂的园子里,我有着许多感慨。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
现在园子里非常静。
那棵
2018-05-24
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
时间的脚步匆匆,时间看似漫长却十分的短暂。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
2018-05-09
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精彩导读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
一晃,四十多年了!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
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
2017-09-04
肖复兴散文:忆母亲
忆母亲肖复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
2017-05-04
沈从文:新湘行记
——张八寨二十分钟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
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
正当深冬水落时,
2016-10-20
毕淑敏散文
我的五样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
2016-10-24
林语堂散文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
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以下是带来的林语堂散文,欢迎阅读。
林语堂散文说北平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
2017-08-26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