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材分析

⼈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教材分析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不等式的知识是初中阶段在⼀元⼀次⽅程和⼆元⼀次⽅程组的学习之后进⼀步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数量之间除了有相等关系外,还有⼤⼩不等的关系.正如⽅程与⽅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有⼒数学⼯具⼀样,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有⼒数学⼯具.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元⼀次不等式(组)是⼀项基本技能,⽽不等式(组)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也有⼴泛的应⽤.对中学数学⽽⾔,在⽐较两个量的⼤⼩以及数、式、⽅程和函数的研究中,都要⽤到不等式的知识.⽽⼀元⼀次不等式(组)是最简单的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组),也是进⼀步学习更复杂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本章在课标中的要求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能解数字系数的⼀元⼀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出解集;会⽤数轴确定由两个⼀元⼀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元⼀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本章对学⽣核⼼素养发展的价值1.数学抽象: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抽象出不等式,发展学⽣的数学抽象素养.2.逻辑推理:从特殊具体的事例,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类⽐⼀元⼀次⽅程的解法去解⼀元⼀次不等式,发展学⽣的推理能⼒.3.数学建模:由很多与实际⽣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学⽣能够借⽤所学知识将⽣活中的⼀些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联系运⽤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会⽤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话⾔表达世界.4.直观想象:利⽤数轴表⽰不等式的解集,构建直观模型,建⽴数与形的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5.数学运算:探究并形成解⼀元⼀次不等式(组)的⼀般程序,体会化归思想,提升运算能⼒.(四)本章的教学⽬标1.了解⼀元⼀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通过观察、对⽐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能利⽤它们探究⼀元⼀次不等式的解法.3.了解解⼀元⼀次不等式的基本⽬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4.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会解由两个⼀元⼀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数轴确定解集.(五)本章的知识结构框图(六)本章的课时安排本章教学约1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供参考) 9.1 不等式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1课时9.1.2 不等式的性质2课时 9.2⼀元⼀次不等式4课时 9.3⼀元⼀次不等式组3课时数学活动与⼩结 2课时⼆、教学建议1.运⽤类⽐,做好从⽅程到不等式的知识迁移从课程标准看,⽅程与不等式是同属“数与代数”领域内同⼀标题下的两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存在许多可以进⾏类⽐的内容.在前⾯已经学习过有关⽅程(组)内容的基础上,学⽣已经对⽅程有⼀定的认识,会⽤⽅程表⽰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元⼀次⽅程和⼆元⼀次⽅程组,即对于⽅程的认识已经具备⼀定的积累.借助已有的对⽅程的认识,可以类⽐学习不等式(组).本章的类⽐可以从整个知识结构和具体知识两⽅⾯进⾏.(1)等式与不等式概念和性质的类⽐:(2)⼀元⼀次⽅程与⼀元⼀次不等式概念的类⽐:类⽐于利⽤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求⼀元⼀次⽅程的解,利⽤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采⽤与解⼀元⼀次⽅程相类似的步骤去解⼀元⼀次不等式,可求得⼀元⼀次不等式的解集,但是要强调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向.(4)不等式组与⽅程组的概念的类⽐:类⽐⽅程组的解的概念去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即:由⽅程组的解是两个⽅程的公共解,认识到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类⽐概念的同时体会两者概念与解法中的区别及产⽣原因.2.重视数学思想的运⽤(1)建模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前⾯章节(如⽅程)已有渗透,只不过本章的学习对象是不等式.因此,本章教学时,需要以不等式的知识为载体,将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进⼀步发展和加强.在这个思想指导下,需要引导学⽣完成⽤数学模型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等.(2)化归思想解不等式(组),最终要使不等式(组)变形为x>a或x(3)数形结合思想数轴是解决不等式(组)⼀系列问题的有效⼯具,应在学⽣可以熟练地在数轴上表⽰出不等式解集的基础上进⼀步研究不等式组的解集.可通过观察在同⼀数轴上表⽰出的多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进⽽通过分析、归纳出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般规律.对于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组解集问题的处理⼀直以来是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使这类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数轴是最好的⼯具.(4)转化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在本章也都有所体现.3.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以不等式为⼯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本章的重难点,但是教科书编写时,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例如安排⼀元⼀次不等式内容时,采⽤了“概念—解法—应⽤”的结构,即先利⽤简单的⼀元⼀次不等式完成⼀元⼀次不等式概念和解法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再利⽤实际问题学习⼀元⼀次不等式的应⽤.因此,在本章教学时,应注意打好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等进⾏及时的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三、具体内容分析9.1 不等式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标】(1)了解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掌握不等式解集的两种表⽰⽅法;(3)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种有效的数学模型.【重点】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难点】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1.不等式:⽤不等号表⽰不等关系的式⼦解读不等号:>、<、≠、≥、≤,明确“不⼤于”、“不⼩于”、“不超过”“不少于”、“⾄多”、“⾄少”等的含义.让学⽣体会⽂字语⾔与数学符号语⾔的互相转化.2.不等式的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类⽐⽅程的解的概念给出不等式解的概念,区别是不等式的解往往不唯⼀,体会集合的概念,是学⽣的难点,借助在数轴上表⽰不等式的解集,体会数学符号语⾔与图形语⾔的互相转化.例:1.列不等式表⽰下列数量关系:(1)x 的21与3的差是负数;(2)b 与-5的差不是正数;(3)b 的31与c 的和不⼤于9;(4)b 的32与3c 的和⼤于-13且不⼤于9. 意图:①⽂字语⾔转化为数学符号语⾔.②代数式书写的规范性.③体会“且”的含义及正确表达,为理解不等式组做准备.2.描述下列不等式表⽰的数量关系:(1)01>-m ;(2)312<+n ;(3)452-a ≤0 意图:数学符号语⾔转化为⽂字语⾔ 3.在数轴上表⽰不等式的解集:(1)1->x (2)x <3 (3)x ≥1 (4)0<x ≤5意图:①培养良好的画图习惯,必须⽤铅笔和直尺.②分解画图过程,理解不等式的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标】(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2)能⽤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元⼀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解⼀元⼀次不等式.【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1.⽤适当的不等号填空,并说明理由:如果b a <,那么:(1)3___3--b a ;(2)b a 7___7;(3)b a 2___2--;(4)3___3--b a ;(5)22___bc ac .意图:增强语⾔表达能⼒,熟悉不等式的性质,为代数说理能⼒的形成奠定基础. 2.将下列不等式转化为x>a 或x(1)35>-x 312)2(-123)4(-<-x *(5))0(≠>m n mx 意图:①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②通过渗透分类讨论思想,进⼀步强化不等式的性质;③将含参数的不等式分散到各节,从⽽分散知识点,降低难度. 3.已知x <3,请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1)x 2 (2)13-x (3)12--x (4)x 38- 意图:进⼀步熟悉不等式的性质.4.作差法⽐较⼤⼩(课本121页的阅读与思考)意图:进⼀步体会不等式性质的作⽤.9.2 ⼀元⼀次不等式【教学⽬标】(1)了解⼀元⼀次不等式的概念;(2)掌握⼀元⼀次不等式的解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化归思想;(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出⼀元⼀次不等式,并⽤它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元⼀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元⼀次不等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类⽐⼀元⼀次⽅程的解法探讨出⼀元⼀次不等式的解法,由简单到复杂,合理利⽤数轴确定不等式的解集.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解不等式125164x x +--≥解:去分母,得 ()()2132512x x +--≥(不等式性质2)去括号,得 2261512x x +-+≥ (分配律)移项,得 2612215x x -≥-- (不等式性质1)合并同类项,得 45x -≥- (分配律)系数化1,得4544--≤--x (不等式性质3) 54x ≤解集在数轴上表⽰为:意图:①与解⼀元⼀次⽅程做⽐较,注意去分母和系数化1所乘数是否为负数,乘⼀个负数要改变不等号的⽅向;②强调解题步骤和依据,关注过程,进⼀步落实不等式的性质. 2.不等式的特殊解例求不等式34372x +-<的最⼤整数解. 分析:先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再在解集中,找出符合附加条件的解,要求学⽣勾画出题⽬中的特殊条件,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解:去分母得 34614x +-<移项得 31446x <-+ 合并同类项得 316x < 系数化1得 153x < 所以最⼤整数解为:5x =意图: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标注关键词3. 含参数的⼀元⼀次不等式问题探究(1)整数解问题1 2 3 ____x a a <已知不等式的正整数解是,,,则的取值范围.变式1: 3 ____x a a <已知不等式的最⼤整数解是,则的取值范围.变式2: 1 2 3 ____x a a ≤已知不等式的正整数解是,,,则的取值范围. 变式3: -3 ____x a a >已知不等式的最⼩整数解是,则的取值范围. (2)求解下列关于x 的不等式:①已知m <1,解m x m ->-1)1(;②已知a ,b 为有理数,不等式043)2(<-+-b a x b a 的解集是94>x ,求不等式032)4(>-+-b a x b a 的解集. ③已知⽅程组21321x y mx y m+=+??+=-?的解满⾜0x y ->,求m 的取值范围.4.实际应⽤问题(1)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不等关系例:去年某市空⽓质量良好(⼆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365)之⽐达到0055,如果到明年这样的⽐值要超过0070,那么明年空⽓质量良好的天数要⽐去年增加多少?这⼀类问题⽐较接近于学⽣熟悉的利⽤⼀元⼀次⽅程(组)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变成了不等关系,并且往往⽤“⽐”、“超过”等词加以体现。

初中数学_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2.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3.会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来进行教学,引导发现为主,辅以讲练结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四、学法指导主要采取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选用以观察探索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智力比拼: 脑筋急转弯:有两对父子,却只有三个人,为什么?我今年40岁啦我今年70岁啦怎么用不等式表示爷爷和爸爸年龄之间的关系呢?(1)5年以后谁的年龄大?(2)30年以前谁的年龄大?3)x年以后谁的年龄大?你发现什么规律?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有何区别?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数学语言:若a>b,则a±c>b±c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知识,学会发现、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结果仍相等。

数学语言:若a=b,则a·c=b·c,或a÷c=b÷c(c≠0)二、探索发现【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总结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章地位和作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等和不相等的数量关系,反映在教学中,可归纳为等式和不等式问题。

不等式的知识是初中阶段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进一步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

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项基本技能。

而不等式(组)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中学数学而言,在比较两个量的大小以及数、式、方程和函数的研究中,都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

因此,不等式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最简单的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组),也是进一步学习更复杂不等式(如一元二次不等式、无理不等式、对数不等式、指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

2.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a x >或a x <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4)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3.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9.1 不等式 3课时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4课时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二、本章总的教学建议(一) 运用类比,做好从方程到不等式的知识迁移从课程标准看,方程与不等式是同属“数与代数”领域内同一标题下的两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存在许多可以进行类比的内容.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关方程(组)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积极作用,借助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组)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本章的类比要从整个知识结构和具体知识两方面进行类比。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教材分析

《不等式》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等和不相等的数量关系,反映在教学中,可归纳为等式和不等式问题。

而不等式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中学数学而言,在比较两个量的大小以及数、式、方程和函数的研究中,都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

因此,不等式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证明方法;(2)熟练掌握两个基本不等式,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掌握不等式的解法,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2 过程与方法:(1)在证明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中渗透构造法和放缩法等数学思想方法(2)用“类比”、“猜想”、“判断——论证”进行发现法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3)在探究不等式解法的过程中,体会不等式、方程与函数的联系。

3 情感与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时,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材分析及处理:(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证明:1 不等式的基本原理:根据两个实数之差的符号来判断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是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也是本章的出发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例题,使学生理解利用因式分解或配方法进行变形、然后确定差的符号的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证明:(1)通过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的证明,可进一步看到基本原理的应用。

在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推理的严密性。

另外,不等式的性质可用来作为证明其他不等式的依据。

(2)性质1、性质2及性质4的证明过程中,渗透着构造法和放缩法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易把不等式的性质3及异向不等式相减的性质与等式性质混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也易忽视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相乘的性质及同号两数的倒数的性质成立的条件,要反复提醒。

(4)例5是证不等式的开方性质,从已知条件很难入手,在复习命题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最后引出反证法;要控制难度,不要再补充其它题目。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材分析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有关不等式的要求。

课程标准内容分析单元目标具体表现水平标准(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1)结合具体问题的了解是归纳“总结”概念,探索不是认知水平,探索的过程中需要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从而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其实质仍是归纳。

(2)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执行”在数轴上表示也是执行,会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一种方法,会就是能执行这种方法。

(3)简单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情景,所以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简单的问题应该是“实施”。

(1)能总结不等式的意义,能从具体问题中归纳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执行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对不等式的解集转换成数轴表示,能执行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

(3)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实施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水平A能举出恰当的例子说明不等式的意义,能从具体问题中准确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准确熟练执行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准确执行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能准确执行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能准确执行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本章重要的数学思想1、类比的数学思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学习。

教学建议: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生成表格。

(1)等式与不等式概念和性质的类比:等式不等式定义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叫不等式.性质性质1文字表述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然相等.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表示如果ba=,那么cbca±=±.如果ba>,那么cbca±>±.性质2文字表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文字表述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表示如果ba>,0>c,那么bcac>;cbca>.符号表示如果ba=,那么bcac=;)0(≠=ccbca文字表述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符号表示如果ba>,0<c,那么bcac<;cbca<.反身性若a=b,则b=a若a>b,则b<a传递性若a=b,b=c,则a=c若a>b,b>c,则a>c(2)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与求解过程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集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求解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化简变形方程直到得出:x=a的过程叫解方程.找出所有满足方程的x的值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化简变形不等式直到得出:x>a(或x<a)的过程叫解不等式.找出所有满足不等式的x的值.成组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可以拓展到多元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应是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现阶段我们只关注于一元2数形结合的思想:本章中的数形结合运用可分为三个层次:(1)利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设计例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解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二是给出数轴上表示的解集,选择符合条件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初中数学_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九章《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通过类比、猜想、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三条性质.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对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按要求进行变形.3.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实验探究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领会类比的思想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索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难点:不等式的性质3的理解和熟练应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媒体、学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一关:智力大比拼通过教师的讲解不等式.并结合等式的定义,复习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若b a =,则c b c a ±=±.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若b a =,则bc ac =或()0≠=c cb c a . 类比等式性质,引入新课.(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类比等式的性质,引出课题-----不等式的性质.)二、不等式基本性质探究探究性质1(1)5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2)10年后,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3)n 年后呢?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等式,类比等式的性质1,得到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c b c a b a ±>±>则若,.利用数轴来演示示(课件展示数轴上两个点的左右移动)(第二关探索发现)(二)探究性质2、3通过填写表格,小组交流,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3.(学生完成学案内容,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生归纳总结发现并举其他不等式验证,同时用字母表示: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cb c a bc ac c b a >>>>,,0则且若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cb c a bc ac c b a <<<>,,0则且若 .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验证不等式的性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不等式的性质(一)高中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一)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学问构造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拟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
个根底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 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学问构造图
〔2〕重点、难点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
第1页 共5页
比拟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根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
〔传递性〕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第2页 共5页
(n∈N,n>1) (n∈N,n>1) 〔Ⅲ〕两个不等式的性质:
2.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核心是造就学生的变形技能,训练学生的推理实 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 根底. 授课方法可以采纳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 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 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老师设疑→学生探讨→老 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觉定理、定理证明、定理应用,采纳由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觉定理、证明定理.采纳类比联 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一些较简 洁的证明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驾驭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依次间关系;
第3页 共5页
2.驾驭求差法比拟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3.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比拟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那么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 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 在右图中,点 A 表示实数 ,点 B 表示实数 ,点 A 在点 B 右边, 那么 .
二、讲授新课 1. 比拟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拟法 比拟两个实数 与 的大小,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 的符号, 而这又势必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那么. 比拟两个代数式的大小,事实上是比拟它们的值的大小,而 这又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详细的例题来熟识求差比拟法. 2. 例题讲解 例 1 比拟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以及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等。

这些性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对于不等式的性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不等式性质的案例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性质,例如:“小明比小红高,如果小明再长高5cm,那么他比小红高多少?”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性质,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关于不等式性质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不等式性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在购物时 maximize your savings?”,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A版必修5《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课程目标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任何人都需要对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作出某种判断,判断有时需借助于量与量的比较来实现,这就是不等关系在本章的地位与作用。

在本章中,学生将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认识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及函数之间的联系。

我们将重点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基本不等式三种不等式模型,在了解不等式实际背景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不等式的应用。

2.课标内容(1)不等关系: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量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了解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

(2)一元二次不等式: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

3.教学要求3.1基本要求(1)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划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3)会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能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4)了解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5)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6)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7)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8)会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9)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框图及隐含的算法思想;(10)了解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过程;(11)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1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理解(区域)边界的概念及实线、虚线边界的含义;(1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给定的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14)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概念;(15)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16)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背景、几何背景以及它的证明过程;(17)理解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18)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的问题;(19)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描述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新工具。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解不等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实例和性质。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如身高、温度等,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传递性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总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解一些一元一次不等式,如2x > 6,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身高、温度等,巩固不等式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程泽兵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05922

程泽兵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05922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005年9月28日增城中学 程泽兵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反映了在量上的区别,是研究函数的工具。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对“不等式”这块内容进行了调整,课程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

我们就新教材必修模块数学5“不等式”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关注点、内容处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设想和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新教材中“不等式”与原课程中“不等式”的比较1.课程理念的变化:以往的高中数学内容中,不等式部分重在理论阐述、推导、和解不等式的技巧训练,新课程则强调不等式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

把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作为描述、刻画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而不是从数学到数学的纯理论探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的各个章节无论是在问题的提出还是例题配备上实际背景的应用题随处可见,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把算法内容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

不等式这一节内容中要求学生尝试设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流程图,这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2.课程内容的变化: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材内容的变化,新教材中“不等式”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的内容有三项: ①不等式的性质;②不等式的证明;③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增加的内容也有三项:①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③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教学要求的变化旧教材对不等式的教学要求是:①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

②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③掌握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④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解法的机会。

这一章节的内容为后续不等式组、不等式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对于数学语言和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概念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3.性质讲解: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利用小组合作法进行讨论和证明。

4.解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不等式,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对解法的理解。

5.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广州市第1中学戴捷一、本章地位:本章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中,位居一次方程(组)之后.方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数学工具,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认识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充分发挥正向迁移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课标要求: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2.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4.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会解由两个(或以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5.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结构图:1、教学顺序:2、知识结构:四、课时分配: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1课时9.1.2 不等式的性质 2课时9. 2 一元一次不等式 3课时9.3.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课时9.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运用 1课时复习课 1课时单元检测 1课时五、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在本章中,安排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对不等式等概念及其应用的讨论,都是在建立和运用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

此外,在练习和习题中教科书也选配了不同角度的实际问题。

总之,实际问题在本章教材中既是线索、素材,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设计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设计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初中学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概念、性质以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对数学符号、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不等式组的解法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指导来提高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发现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3.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例题、练习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具体例子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不等式组解法的掌握。

不等式说课稿

不等式说课稿

不等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等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也是后续学习函数、方程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所涉及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不等式这一章节的核心知识,为后续解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不等式的存在和作用。

同时,通过对等式性质的类比,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和简单的方程,对于等量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不等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但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变形。

2、教学难点(1)不等式性质 3 的理解和应用。

(2)准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类比教学法:类比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降低学习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0XX 年9月28日增城中学 程泽兵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反映了在量上的区别,是研究函数的工具。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对“不等式”这块内容进行了调整,课程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

我们就新教材必修模块数学5“不等式”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关注点、内容处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设想和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新教材中“不等式”与原课程中“不等式”的比较1.课程理念的变化:以往的高中数学内容中,不等式部分重在理论阐述、推导、和解不等式的技巧训练,新课程则强调不等式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

把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作为描述、刻画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而不是从数学到数学的纯理论探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的各个章节无论是在问题的提出还是例题配备上实际背景的应用题随处可见,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把算法内容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

不等式这一节内容中要求学生尝试设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流程图,这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2.课程内容的变化: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材内容的变化,新教材中“不等式”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的内容有三项: ①不等式的性质;②不等式的证明;③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增加的内容也有三项:①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③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教学要求的变化旧教材对不等式的教学要求是:①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

②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③掌握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④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⑤理解不等式b a b a b a +≤+≤-。

新教材对不等式的教学要求是:(1)不等关系: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0,(2>+≤b a b a ab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或提高了要求:①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多处使用了“经历”、“感受”、“探索”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动词,如对不等关系要求“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不等关系,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简单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等要求“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来的过程②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求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③对简单二元线性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而且能“加以解决”。

4.课程关注点的变化旧教材中,比较关注不等式的解法。

而新教材中强调不等式是刻画和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在量上的区别的一种工具,是描述刻画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

淡化了解不等式的技巧性要求,突出了不等式的实际背景及其应用。

例如,线性规划问题在原教材中是放在“直线与圆”这一节的,而新教材将线性规划问题作为不等式的应用来处理,突出了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在解决优化问题中的作用。

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本质,体会优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5.内容处理上的变化(1)新教材在内容的处理上突出了它们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

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相联系。

从连续与离散的角度认识函数,从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中理解函数,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水平。

(3)突出了不等式的实际背景和应用,将不等式作为解决优化问题的工具,用不等式组刻画区域,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

有助于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和数学在解决优化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教学建议旧教材中,不等式部分重在理论阐述、推导和解不等式的技巧训练,而新教材则强调不等式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

把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作为描述刻画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而不是从数学到数学的纯理论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种意识1.要强化实际应用的意识对于简单线性规划,新教材要求不但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而且要能“加以解决”。

这是因为简单线性规划是数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其蕴涵的优化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

它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了数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建议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提取可以归结为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经历列出的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画出可行域、数形结合求出最优解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

2.要强化实际情境的意识对于不等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等内容,新教材要求“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新教材强调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从纯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等放在首位。

建议为学生创设丰富实际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实现新教材的课程目标要求。

3.要强化数形结合的意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在不等式这一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其本质就是数形结合。

新教材要求“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的联系”;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新教材十分强调几何意义,要求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这种从点与数的对应,线与方程的对应,到平面区域与不等式组的对应的过渡和提升,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实质及其重要性,也是体现数形结合的好素材。

因此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教学;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建议从两个方面加强“数”与“形”的结合:一是从数到形,即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是从形到数,即给出平面区域能写出对应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4.要强化算法思想的意识算法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把算法内容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列入教材,可见它的重要性。

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新教材“尝试设计求解程序框图”,从而融入了算法的思想,这是过去的旧教材中所没有的,这个结合点选择得非常恰当,一方面,算法找到了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实现了解不等式的程序化,使人们对不等式的求解过程以及不等式本身的结构的认识显得更加清晰,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事实上,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启发学生尝试设计算法流程图。

例如,可引导学设计用比较法比较两数大小的算法流程图 (如上图)。

有兴趣的学生还可设计用作商法比较两数大小的算法流程图(如下图)。

三.课时分配建议:约2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不等关系(3节)(1)不等关系(2)比较大小2.一元二次不等式(5节)(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3.基本不等式(4节)(1)基本不等式(2)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4.简单线性规划(7节)(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2)简单线性规划5.复习小结(2节)四.教材中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及处理建议:1.教材第82页A 组第5题中的“合理”改为“合算”似乎更恰当一些。

2.教材第113页在探究y x z +=2的值的变化规律时,仅凭教材所列举的5条直线的方程就归纳出“当直线0l 向上平移时,所对应的z 随之增大;当直线0l 向下平移时,所对应的z 随之减小”让人感觉很不踏实。

事实上,只要将y x z +=2变形为z x y +-=2,问题就转化为探究直线z x y +-=2在y 轴上的截距z 的大小与将直线0l 向上、向下平移的关系了。

显而易见,将直线0l 向上平移,截距z 就随之增大,将直线0l 向下平移,截距z 就随之减小。

这样处理,直观、明了,给人以“一捶定音”的感觉。

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又揭示了本质,何乐而不为?3.在判断一元二次不等式)0(0<>++C By Ax 所表示的区域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可归纳总结出以下的结论:当0>A 时,直线0=++C By Ax 的右侧区域即为0>++C By Ax 所表示的区域;而其左侧区域恰为0<++C By Ax 所表示的区域。

利用这一结论,可以快速、准确的判定出所给不等式所表示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